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进展及下步工作部署建议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142877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24.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进展及下步工作部署建议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进展及下步工作部署建议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进展及下步工作部署建议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进展及下步工作部署建议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进展及下步工作部署建议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进展及下步工作部署建议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进展及下步工作部署建议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进展及下步工作部署建议,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二零一七年五月,胜利油田2017年开发技术座谈会发言材料,汇 报 内 容,一、二氧化碳驱技术概况,二、特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四、面临的挑战及下步工作部署建议,三、中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2,(一)中低渗透油藏急需CO2驱开发技术,未动用储量规模大,常规水驱开发难以动用,胜利油田特低渗、中低渗油藏未动用储量分类表,难点:埋藏深、物性差、丰度低,常规水驱开发难以动用。需求:寻求单控储量相对较高的有效开发方式。,3,(一)中低渗透油藏急需CO2驱开发技术,胜利油田特低渗、中低渗油藏已开发单元分类情况表,已动用储量单井能力低(日液

2、8.8t)、采收率低(18.9%)。,需求:特低渗需寻求新的能量补充方式,中低渗需寻求新的提高采收率方法,4,(一)中低渗透油藏急需CO2驱开发技术,超临界CO2具有粘度低、混相后界面张力低等特性,可作为一种优越的驱油剂,CO2注入能力强,是补充低渗地层能量的良好介质,5,(一)中低渗透油藏急需CO2驱开发技术,驱 油 能 力 强,特低渗油藏CO2混相驱可提高驱油效率(提高30%)中低渗油藏气水交替驱可提高驱油效率(25%),长岩心CO2驱油实验(特低渗透),长岩心CO2驱油实验(水驱后中低渗),超临界CO2具有粘度低、混相后界面张力低等特性,可作为一种优越的驱油剂。,6,(二)CO2驱国内外

3、技术现状,国外:CO2驱已成为重要的提高采收率方法,技术相对成熟,已经规模化应用,油藏类型:以白云岩和砂岩为主,砂岩以中低渗为主(75%)注入模式:气水交替混相驱(80%)注入时机:水驱后转气驱提高采收率:720%换油率:0.25-0.6 t/tCO2,美国CO2驱项目渗透率区间图,国外三次采油技术产量构成变化图,国外三次采油技术项目数构成变化图,产量统计(b/d),项目数统计(个),7,(二)CO2驱国内外技术现状,美国低渗透砂岩油藏气水交替混相驱提高采收率,Postle油田井位图,Postle油田位于俄克拉荷马州德克萨斯县,发现于1958年储层为Morrow组砂岩层1974年注水开发199

4、8年近乎关井2007年开展CO2混相驱,压力水平1.1MMP以上注气后产量增加100倍,提高采收率18%,8,(二)CO2驱国内外技术现状,国内:以深化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配套为主,处于先导试验和扩大试验阶段,油藏类型:低渗透油藏/中高渗透高含水后期注入模式:连续气驱为主(混相/非混相)注入时机:弹性开发转气驱、水驱后转气驱,国内CO2驱实施情况,中国CO2驱试验项目变化趋势,9,(二)CO2驱国内外技术现状,20052013年,在泰州组开展CO2混相驱先导试验,累增油7.97万吨,提高采收率7.9个百分点,折算吨换油率0.44t油/tCO2。,华东分公司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草

5、舍油田泰州组底块砂岩顶面构造图,注气井5口,生产井11口,新井6口,10,(二)CO2驱国内外技术现状,中原油田特高含水油藏WAG驱提高采收率,2008年6月注气,日油0.3t/d,受效后上升到12t/d,累注3.4万吨,累增油6775吨,换油率0.2t油/tCO2,采出程度由53.9%提高到61.96%,11,(三)胜利油田CO2驱历程,持续攻关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12,(三)胜利油田CO2驱历程,胜利油田通过技术攻关和现场试验,初步形成CO2驱配套技术,13,汇 报 内 容,一、二氧化碳驱技术概况,二、特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四、面临的挑战及下步工作部署建议,三、中低渗透油藏CO2驱

6、技术,14,二、特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面临问题,技术思路,目的,15,(一)混相/近混相机理,CO2驱混相实现:CO2对轻烃的抽提使气相持续富化,混相驱的特点:理论上,混相时两相的界面张力趋于零,驱油效率最高,高89-1块不同压力时CO2-原油界面张力,高89-1块不同压力时CO2驱油效率,多次接触混相相图,粘度:1.59mPa.s温度:126,粘度:1.59mPa.s温度:126,16,(一)混相/近混相机理,易混相要求:原油必须富含轻烃组分、较高的压力和较低的温度。,胜利油田原油轻烃含量低、地层温度高,最小混相压力均在26MPa以上。,17,(一)混相/近混相机理,物理模拟实验表明:要

7、获得好的驱油效果需达到混相驱/近混相驱;对于地层压力低于混相压力的已开发(未开发)油藏,如何实现混相驱是提高开发效果的关键。,高89-1块混相能力与驱油效率的关系,18,(二)超前注CO2混相驱开发技术,1、超前注CO2混相驱开发机理,大于混相压力后,压力变化率变化趋势减缓,机理一 注气增能:升压过程,溶解储能;降压过程,膨胀稳能。实现高于水驱采油速度,CO2溶解度增加,原油膨胀,弹性能增加,采油速度明显高于同类水驱,19,(二)超前注CO2混相驱开发技术,1、超前注CO2混相驱开发机理,机理二 传质增效:通过扩散和弥散减低原油粘度,提高微观波及;混相大幅提高驱油效率,延缓气窜。,20,(二)

8、超前注CO2混相驱开发技术,如何选择合理超前注气技术政策界限,延长高产稳产时间,提高经济效益和采收率,2、超前注CO2优化设计技术,21,(二)超前注CO2混相驱开发技术,制定了超前注CO2混相驱开发技术政策界限,指导特低渗透油藏超前注CO2方案设计。,周期注采注采时间比值与采收率关系图,合理注气速度图版(注采阶段),2、超前注CO2优化设计技术,22,(三)CO2驱井网适配优化技术,井网井距与储层分布、储层改造适配,实现平面均衡驱替;注、采参数与流线适配,实现前缘均匀推进,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标。,23,(三)CO2驱井网适配优化技术,滩、坝分布与井网组合模式,不同类型储层不同井网形式CO2驱

9、波及系数,不同类型储层不同井网形式CO2驱换油率,滩砂和坝注滩采油藏适用反七点井网,纯坝砂和滩注坝采油藏适用五点法井网,1、井网形式,24,(三)CO2驱井网适配优化技术,2、差异井距优化,基于CO2驱的驱替特点,由仅考虑油相的井距计算方法,转为综合考虑CO2驱替模式、油气水渗流特征的井距计算方法。,注采井间CO2驱替模式示意图,不同组分渗流模式图,水驱极限井距,一般CO2驱技术井距300600m,一般水驱技术井距125175m,25,(三)CO2驱井网适配优化技术,2、差异井距优化,依据滩坝砂展布和储层物性,分区确定合理的井距和改造措施适配。,26,(三)CO2驱井网适配优化技术,优化缝长和

10、注采方向,延缓气窜,提高采收率。,裂缝的影响:油气两相渗流区变窄、曲线形态变陡;CO2突破时间变早、渗透率急剧下降。,3、压裂裂缝优化,27,(三)CO2驱井网适配优化技术,适当压裂(缝长20%注采井距)、裂缝与注采方向正交,可以提高单井累产油量、延缓气窜。,优化缝长和注采方向,延缓气窜,提高采收率。,3、压裂裂缝优化,28,(四)CO2驱矿场进展及认识,针对滩坝砂特低渗油藏储层特征,开展区块(井组)CO2驱试验,坝砂为主,储层特征,代表性区块,试验目的,高89-1块,探索CO2驱补充能量可行性,配套完善注采工艺及地面工程技术。,滩砂为主,高891块,滩砂CO2大井距条件下混相驱可行性。,滩坝

11、间互,樊142-10块,试验CO2混相驱开发技术,验证不同注采井距下注入受效情况。,(樊142-7-X4井组),29,1、高89-1块特低渗透油藏CO2驱先导试验,试验目的:探索滩坝砂特低渗透油藏CO2驱补充能量的可行性,30,1、高89-1块特低渗透油藏CO2驱先导试验,31,1、高89-1块特低渗透油藏CO2驱先导试验,油井见到明显增油效果,13口见效油井初期平均日增油3.2t,32,1、高89-1块特低渗透油藏CO2驱先导试验,油井见到明显增油效果,试验区累计增油5.94万吨,换油率0.22t/tCO2,33,2、樊142-7-X4井组CO2混相驱先导试验,试验目的:探索滩坝间互储层注C

12、O2恢复压力混相驱可行性及混相驱开采特征,樊142-7-X4试注井组井位图,含油面积:0.94 km2地质储量:32.6万吨空气渗透率:1.2mD注气时地层压力:17MPa,滩砂、坝砂共存井网:反七点注采井网注采井距:243-676米;生产方式:注气井未压裂,油压MPa,日注t/d,樊142-7-X4井注气曲线,2013年6月注气,6口油井关井恢复地层压力,注气速度15-30t/d,累注CO2 1.9万吨,压力恢复33.7MPa,油井自喷35t/d,34,2、樊142-7-X4井组CO2混相驱先导试验,试井和数模前缘预测研究表明:主力小层已基本达到混相驱,CO2组分前缘推到6-2井,坝砂区压力

13、上升快(樊142-6-2、141-1、142-6-3),达到混相条件;滩砂区压力上升慢(樊142-8-x4)、相变不连通区为弹性恢复(樊142-7-3、樊142-8-3)。,CO2组分预测图,35,(四)CO2驱矿场进展及认识,认识一:注水困难油藏,CO2具有良好的注入能力,相同注入量条件下,注气压力是注水压力的一半,且注气压力基本稳定,而注水压力呈上升趋势。,36,(四)CO2驱矿场进展及认识,认识二:二氧化碳驱扩大井距,原难动用低渗储量可经济有效动用,高89-1块试验区典型不同注采方向井见效特征表,沿地应力方向,井距330-1000m,油井能够见效;非地应力方向,井距240-530m,油井

14、能够见效;,37,(四)CO2驱矿场进展及认识,压裂规模越大,气驱速度越大,气窜时间越早,注气井不压裂、油井小规模压裂有助于延缓气窜时间,提高稳增产期。,认识三:注气井不宜压裂、生产井宜小规模压裂,开发效果好,38,(四)CO2驱矿场进展及认识,认识四:超前注气可大幅度提高单井产能,注气前油井采油指数0.38-0.56t/d.MPa(泵抽),平均0.45t/d.MPa;注气后自喷采油指数0.9-2.7,平均1.95;采油指数倍数1.6-6.9.,平均4.4。,樊142-7-X4井组注气前后采油指数统计表,39,汇 报 内 容,一、二氧化碳驱技术概况,二、特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四、面临的挑战

15、及下步工作部署建议,三、中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40,三、中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41,(一)中低渗透油藏CO2气水驱技术,1、气水交替驱提高采收率机理,CO2与水形成贾敏效应,改变液流方向,提高波及体积,机理一:通过气水分流扩波及,气水贾敏变方向,实现上、下部位、高、低渗透储层波及扩大。,42,(一)中低渗透油藏CO2气水驱技术,1、气水交替驱提高采收率机理,针对水驱后残余油类型:“孤岛”油、油膜、“盲端”油,通过CO2驱降低界面张力,驱替“孤岛”残余油;抽提作用+溶解膨胀,使“油膜”分散启动,驱动运移;传质扩散,透过水膜,将“盲端”残余油驱替出来。,不同孔径剩余油饱和度动用状况图,机理

16、二:高效驱油,动用不同尺度剩余油,大幅降低不同类型残余油。,CO2驱替盲端油,CO2驱替“孤岛”残余油,43,(一)中低渗透油藏CO2气水驱技术,2、CO2气水交替驱油藏工程设计技术,CO2-WAG驱方案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0.5%,累增油23.9万吨。,史深100北区气水交替驱井网部署图,44,(二)中低渗透油藏CS驱技术,CO2与活性剂(C+S)驱作用机理,混相驱驱油效率高,驱油机理,复合作用,膨胀降粘机理,溶解气驱,形成泡沫封堵,改善平面、纵向非均质性,增溶CO2到原油,改善驱油介质/油的流度比,注气开发,引入活性剂,由于超覆作用,驱油效果变差,CO2驱油,生成泡沫后驱油效果图,45,(二

17、)中低渗透油藏CS驱技术,1、室内实验研究进展,活性剂增加CO2溶于原油的能力1.3-1.8倍,可改善气油流度比,活性剂对CO2的增溶作用,加入活性剂前后原油的膨胀,活性剂的增溶能力,增加1.3-1.8倍,46,(二)中低渗透油藏CS驱技术,1、室内实验研究进展,活性剂在注入气的作用下遇水生成泡沫,可改善油藏的非均质性。,活性剂的泡沫封堵,注入速度与泡沫封堵能力关系,含水孔隙中生成了泡沫,47,2、模拟应用效果评价,方法1:水驱后活性剂驱方法2:水驱后CO2驱方法3:水驱后活性剂CO2交替(SAG),实验表明:水驱后活性剂与CO2交替驱(SAG)效果最好。,(二)中低渗透油藏CS驱技术,48,

18、(二)中低渗透油藏CS驱技术,日产油:1t/d增加至5t/d并稳定含水:98%降至6580%累增油:892t(其中吞吐增油108t,水+洗油剂驱增油784t),洲20日度曲线,华东局“2C”(CO2+洗油剂)技术提高采收率试验洲城垛一段,试验效果,洲城垛一段洲20井组井位图,49,汇 报 内 容,一、二氧化碳驱技术概况,二、特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四、面临的挑战及下步工作部署建议,三、中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50,四、面临的挑战及下步工作部署建议,(二)CO2驱工作目标及保障措施,(一)CO2驱规模应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三)建议开展的二氧化碳驱先导试验,51,(一)CO2驱规模应用面临的

19、挑战及对策,挑战一:油藏条件和原油性质客观决定了CO2与原油混相压力高,开发效果不理想,国外:原油性质好,轻质组分含量高,粘度、密度低,混相压力一般低于12MPa;胜利:原油重质组分含量高、粘度、密度高、温度高,混相压力 30MPa,已开发油藏大多为非混相驱。,如何创新发展,通过技术突破,提升混相能力(降低混相压力),是提高CO2驱开发效果的关键,52,挑战二:油藏非均质性强,造成CO2驱开发中气窜严重,国外:主要用于水驱较好的中低渗油藏,水驱后转CO2水气交替驱,利于控制气窜胜利:水驱无法正常开发的低(特低)渗透油藏;衰竭开采后补充能量,采取连续注气、间歇注气,不利于气窜的控制,(一)CO2

20、驱规模应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53,挑战三:低成本气源匮乏、运输成本高,CO2气源:80%以上天然CO2气(200元/吨)工业废气回收利用有减免税收等政策支持CO2输送方式:管道输送为主(0.06元/(吨.公里)),CO2气源:高碳天然气分离(450650元/吨)燃煤电厂捕集处理(500850元/吨)CO2输送方式:罐车(1元/(吨.公里)),美国,胜利,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降低源头成本,是实现CO2驱效益开发的关键问题。,美国CO2气输送管网(超过3900英里),罐车运输图,(一)CO2驱规模应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54,对策:紧盯低成本发展,突出创新驱动,实现CO2开发技术的新突破,聚焦混相驱开

21、发,由满足混相压力转向降低混压研究,转观念,转思路,转方式,拓展CO2驱领域,由提升动用转向EOR和动用率并重,注重节气源成本,由用天然气源转向找工业尾气提效,(一)CO2驱规模应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55,CO2与化学剂相结合,发展化学增效CO2驱油技术。转变观念,由原来的单一注气提升地层压力,改为超前注气+化学剂降低混相压力并重的复合手段,从分子尺度剖析CO2与原油的混相机理,研发增强CO2溶解能力的增溶剂,研发强化CO2对原油组分抽提能力的添加剂,1、聚焦混相驱开发,由满足混相压力转向降低混压研究,思路,(一)CO2驱规模应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56,(一)CO2驱规模应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2、2、聚焦混相驱开发,由满足混相压力转向降低混压研究,目前,已研发了增强CO2抽提能力的增效剂和增强CO2溶解能力的增溶剂,建立了降低最小混相压力体系,室内评价可降低混相压力7.05MPa,降低22%。,二元体系的配方 DYJ13:S6=3:7,57,(一)CO2驱规模应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2、拓展CO2驱领域,由特低渗采收率转向中低渗EOR和特低渗动用率并重,注入方式转变:由“无法注水特低渗油藏弹性开发后连续CO2驱”转为“中低(高)渗油藏 WAG”,WAG提高采收率幅度大于连续CO2驱;WAG利于延缓气窜地层压力低于混相压力时,可注水恢复压力。,优势,采收率(%),58,(一)CO2驱规模应

23、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2、拓展CO2驱领域,由特低渗采收率转向中低渗EOR和特低渗动用率并重,注入时机转变:由“弹性开采压力下降后注CO2恢复能量”转为“新区直接CO2驱”,开发初期注CO2,节约CO2注入费用大井距开发,节约钻井费用;初期压力高,易混相,驱油效率高。,优势,59,(一)CO2驱规模应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3、注重节气源成本,由用天然气源转向找工业尾气提效,基于天然气源不足状况,走出去与CO2排放企业积极合作,获得廉价CO2工业尾气,在利用的同时减排,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胜利油田CO2探明储量的分布情况,60,(二)二氧化碳驱工作目标及保障措施,工作目标,规模推广CO2驱

24、技术,覆盖地质储量1400万吨,预计增加可采储量120万吨以上,年注气能力30万吨以上。,规模应用,推广技术,攻关技术,特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技术、CO2-WAG开发技术、CS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低成本高效的降低混相压力技术、致密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CO2复合驱油技术开发技术等取得突破和进展。,拓展领域,应用领域由特低渗向中高渗油藏、由一次采油后向二三次采油后、由单一CO2驱油技术向复合驱技术、由CO2-EOR向CCS-EOR等发展。,61,(二)二氧化碳驱工作目标及保障措施,在高89地区推广CO2驱技术,覆盖储量1400万吨,预计年注气量30万吨以上。,62,(二)二氧化碳驱工作

25、目标及保障措施,保障措施,一是攻关配套六项技术,二是深化二氧化碳驱经济分析,三是加强CO2实施区块综合调整,五是建立了CO2驱注采管理标准体系,四是开展CO2驱资源评价及规划,63,(二)二氧化碳驱工作目标及保障措施,一是 攻关配套六项技术,1、深化CO2驱技术适应性及技术经济政策研究2、低成本高效的降低混相压力技术3、CO2注入后期高气油比条件下系统防窜技术4、致密低渗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5、CO2复合驱油技术开发技术6、深层高压低渗油藏分注、监测技术,64,(二)二氧化碳驱工作目标及保障措施,二是 深化二氧化碳驱经济分析,明晰CO2驱成本构成,优化注入方式和注入参数,提高CO2驱油经

26、济效益。,抱团取暖,降低气价降成本充分利用已有的地面注气设备,优化井网井距,减少新井投资优化注采,提高换油率,增量费用构成(高89-1块),不同气价下经济极限换油率,65,(二)二氧化碳驱工作目标及保障措施,三是 加强CO2实施区块综合调整,根据不同区域CO2气窜特征,分区制定注采耦合技术政策界限,减缓气窜,深化CO2气窜规律研究;制定分区标准;制定注采调配技术政策界限;资料录取、及跟踪分析调整工作。,高89-1块分区注采耦合,66,(二)二氧化碳驱工作目标及保障措施,樊142-7-X4井组开发政策界限深化,深化樊142-7-X4井组注二氧化碳开发政策界限,确定超前注CO2合理工作制度。,CO

27、2合理工作制度制定监测方案编制跟踪调整;CO2驱开发效益行评价,三是 加强CO2实施区块综合调整,67,完善CO2驱筛选标准,从油藏、工程、地面和经济等方面,进行不同成本层次CO2驱开发潜力评价,做好目前油价条件下CO2驱整体规划。,CO2驱油藏潜力筛选标准,CO2驱采油井评价体系,四是 开展CO2驱资源评价及规划,(二)二氧化碳驱工作目标及保障措施,68,(二)二氧化碳驱工作目标及保障措施,五是 建立了CO2驱注采管理标准体系,深入认识、总结经验,为推进注气区管理标准化、制度化。,69,三项先导试验,针对胜利油田不同油藏类型、不同开发阶段,重点试验不同的CO2驱方式,扩大了CO2驱油的应用范

28、围,不断提升CO2驱油的开发效果。,(三)二氧化碳驱先导试验,70,1、高899块滩砂低丰度特低渗油藏CO2驱先导试验,高899块CO2驱井位部署图,试验目的:形成以滩砂为主特低渗透油藏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CO2驱方案20年指标比弹性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6.6%,累增油15.2万吨。,埋藏深,丰度低,效益开发难度大大型压裂弹性开发采收率低(810%)渗透率低,注水补充能量难,方案设计,开发难点,层系井网:矢量井网,井距:400-700m总井数:23口(油16口,注气井7口);投产方式:油井小型压裂,注气井不压裂地层压力保持水平:34MPa单井注气:15t/d新建产能:1.4104t,油藏深

29、度:3170 m含油面积:6.5 km2地质储量:232104t渗透率:0.5-1.4mD原始地层压力:45MPa地层温度:130混相压力:31MPa,(三)二氧化碳驱先导试验,71,2、史深100块低渗透油藏CO2气水交替驱提高采收率先导试验,试验目的:形成中高含水期低渗透油藏CO2气水交替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井排方向:NE70总井数:33口(油井数:20口;注气井:10口)注水井:3口实际注采井距:180-360m(井距过大采用径向水射流),方案设计,CO2-WAG驱方案15年指标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0.5%,累增油23.9万吨。,注入压力高、欠注严重非均质强、水驱采收率低,开发难点,(三)二氧化碳驱先导试验,72,3、高94块深层特低渗透油藏CO2驱先导试验,试验目的:探索深层特低渗油藏注CO2保压开发技术,(三)二氧化碳驱先导试验,73,面对油田开发形势,我们将紧紧围绕低成本开发战略,以“三转三创”为抓手,注重创新驱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观念,进一步创新技术求突破,进一步突破思维转模式,积极探索低油价下CO2效益开发之路,为油田实现CO2驱规模应用做好技术支撑。,结 束 语,74,谢 谢敬请领导专家批评指导,76,/10/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