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技术与天线分析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152343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PPTX 页数:56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波技术与天线分析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微波技术与天线分析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微波技术与天线分析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微波技术与天线分析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微波技术与天线分析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波技术与天线分析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波技术与天线分析课件.pptx(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4.1 等效传输线,均匀传输理论是建立在TEM传输线基础上的,因此电压和电流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而且电压和电流只与纵向坐标z有关,与横截面无关。,非TEM传输线如金属波导等,其电磁场不仅与z有关,还与x、y有关,这时电压和电流的意义十分不明确,例如在矩形波导中,电压值取决于横截面上两点的选择,而电流还可能有横向分量。,引入等效电压和电流的概念,从而将均匀传输线理论应用于任意导波系统,称此为等效传输线。,1.等效电压和等效电流,为定义任意传输系统某一参考面上的电压和电流,作以下规定:,规定(1):电压U(z)和电流I(z)分别与Et和Ht成正比,即,式中、是二维实函数,代表了横向场的模式横向分布函

2、数;Uk(z)、Ik(z)都是一维标量函数,它们反映了横向电磁场各模式沿传播方向的变化规律,故称为模式等效电压和模式等效电流。,注意:这里定义的等效电压、等效电流是形式上的,它具有不确定性,上面的约束只是为讨论方便。,规定(2):电压U(z)和电流I(z)共轭乘积的实部应等于平均传输功率;,由电磁场理论,各模式的传输功率,可由下式给出:,由规定2)可知:、应满足:,规定(3):电压和电流之比应等于对应的等效特性阻抗值,由电磁场理论,各模式的波阻抗为:,其中,Zek为该模式等效特性阻抗。,综上所述,为唯一地确定等效电压和电流,在选定模式特性阻抗条件下各模式横向分布函数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4-

3、1),解:由第二章可知:,其中,TE10模的波阻抗,(4-1-1),(4-1-2),例4-1求出矩形波导TE10模的等效电压、等效电流和等效特性阻抗。,(4-1-3),将式(4-1-3)与式(4-1-1)比较可得:,其中,Ze为模式特性阻抗,现取,由式(4-1)可推得:,根据均匀传输线理论,所求的模式等效电压、等效电流可表示为:,于是唯一确定了矩形波导模的等效电压和等效电流,即:,此时波导任意点处的传输功率为:,可见与用场分析法得到相同的结论,(2-2-28),不均匀性,不均匀性的存在使传输系统中出现多模传输,由于每个模式的功率不受其它模式的影响,而且各模式的传播常数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一个模式

4、可用一独立的等效传输线来表示。这样可把传输n个模式的导波系统等效为n个独立的模式等效传输线,每根传输线只传输一个模式,其特性阻抗及传播常数各不相同。,2.模式等效传输线(equivalence transmission line),由不均匀性引起的高次模,通常不能在传输系统中传播,而是其振幅按指数规律衰减。因此高次模的场只存在于不均匀区域附近,它们是局部场。在离开不均匀处远一些的地方,高次模式的场就衰减到可以忽略的地步,因此在那里只有工作模式的入射波和反射波。通常把参考面选在这些地方,从而将不均匀性问题化为等效网络来处理。,建立在模式等效电压、等效电流和等效特性阻抗基础上的传输线称为等效传输线

5、(equivalence transmission line);不均匀性引起的传输特性的变化归结为等效微波网络(equivalence microwave network);均匀传输线中的分析方法均可用于等效传输线的分析。,结论,当一段规则传输线端接其它微波元件时,则在连接的端面引起不连续性,产生反射。若将参考面T选在离不连续面较远的地方,则在参考面T左侧的传输线上只存在主模的入射波和反射波,可用等效传输线来表示,而把参考面T以右部分作为一个微波网络,把传输线作为该网络的输入端面,这样构成了单口网络(single port network)。,4.2 单口网络,1.单口网络的传输特性,令参考面

6、T处的电压反射系数为l,Ze为等效传输线的等效特性阻抗,由均匀传输线理论,等效传输线上任意点的反射系数为:,等效传输线上任意点等效电压、电流、输入阻抗及传输功率分别为:,2.归一化电压和电流,在微波网络分析时通常采用归一化阻抗,即将电路中各个阻抗用特性阻抗归一,与此同时电压和电流也要归一。,一般定义,分别为归一化电压和电流,显然作归一化处理后,电压u和电流i仍满足:,任意点的归一化输入阻抗为:,于是,单口网络可用传输线理论来分析。,当导波系统中插入不均匀体,会在该系统中产生反射和透射,改变原有传输分布,并且可能激起高次模,但由于将参考面T设置在离不均匀体较远的地方,高次模的影响可忽略,于是可等

7、效双口网络。在各种微波网络中,双口网络是最基本的,任意具有两个端口的微波元件均可视之为双口网络(2-port network)。,4.3 双口网络的阻抗与转移矩阵,1.阻抗矩阵与导纳矩阵,(1)阻抗矩阵(impedance matrix),现取I1、I2为自变量,U1、U2为因变量,对线性网络有:,写成矩阵形式:,其中,Z11、Z22分别是端口1和2的自阻抗;Z12、Z21分别是端口1和2的互阻抗。,为T2面开路时,端口1的输入阻抗,为T1面开路时,端口2到1的转移阻抗,为T2面开路时,端口1到2的转移阻抗,为T1面开路时,端口2的输入阻抗,结论:Z矩阵中的各个阻抗参数必须使用开路法测量,故也

8、称为 开路阻抗参数,而且参考面T选择不同,相应的阻抗参数也不同。,Z矩阵各阻抗参量的定义如下,互易网络(reciprocal network),对称网络(symmetric network),若将各端口的电压和电流分别对自身特性阻抗归一化,则有:,归一化Z矩阵方程写为,其中,,无耗网络,Z矩阵的性质,互易网络 Z12=Z21,网络的可逆性,互易网络,对称网络 Z11=Z22,图 4-3-4 微波对称网络,(a),(b),(2)导纳矩阵(admittance matrix),现取U1、U2 为自变量,I1、I2为因变量,对线性网络有:,写成矩阵形式:,其中,Y11、Y22分别是端口1和2的自导纳

9、;Y12、Y21分别是端口1和2的互导纳。,或简写为,为T2面短路时,端口1的输入导纳,为T1面短路时,端口2到1的转移导纳,为T2面短路时,端口1到2的转移导纳,为T1面短路时,端口2的输入导纳,结论:Y矩阵中的各个导纳参数必须使用短路法测量,故也称为 短路参数,同样参考面T选择不同,相应的导纳参数也不同。,Y矩阵各导纳参量的定义如下,互易网络(reciprocal network),对称网络(symmetric network),若将各端口的电压和电流分别对自身特性阻抗归一化,则有:,归一化Y矩阵方程写为,其中,,无耗网络,Y矩阵的性质,对于同一双端口网络阻抗矩阵和导纳矩阵有以下关系:,其

10、中,I为单位矩阵。,例4-2求如图所示二端口网络的Z矩阵和Y矩阵。,解:由Z矩阵的定义:,于是:,因此,若用端口2的电压U2电流I2作为自变量,而端口1的电压U1和电流I1作为因变量,则可得如下线性方程组:,写成矩阵形式,则有,其中,,称为网络的转移矩阵,简称A矩阵。,2.转移矩阵(transition atrix),为T2面开路时电压的转移参数,为T2面短路时转移阻抗,为T2面开路时转移导纳,为T2面短路时电流的转移参数,A矩阵中各参量的物理意义如下,若将网络各端口电压,电流对自身特性阻抗归一化后,得:,其中,,A矩阵的性质,互易网络,对称网络,无耗网络,参考面T2处电压U2和电流I2之间关

11、系为,而参考面T1处的输入阻抗为:,输入反射系数为,输入阻抗与A矩阵,其中,三种网络矩阵的相互转换公式,(1)前面讨论的三种网络矩阵及其所描述的微波网络,都是建立在电压和电流概念基础上的。实际上,在微波频段运用这些参量并不太方便,一方面在微波频率下无法实现真正的恒压源和恒流源,所以电压和电流已失去明确的物理意义;另一方面不容易得到理想的开路和短路终端,因此这三种网络参数很难正确测量。(2)在信源匹配的条件下,总可以对驻波系数、反射系数及功率等进行测量,也即在与网络相连的各分支传输系统的端口参考面上,入射波和反射波的相对大小和相对相位是可以测量的。(3)散射矩阵(scattering matri

12、x)和传输矩阵(transmission matrix)就是建立在入射波、反射波的关系基础上的网络参数矩阵。,4.4 散射矩阵与传输矩阵,1.散射矩阵(scattering matrix),定义ai为入射波电压的归一化值ui+,其有效值的平方等于入射波功率;定义bi为反射波电压的归一化值ui,其有效值的平方等于反射波功率。即:,那么入射波、反射波与端口电压电流是什么关系?,根据传输线理论,端口1的归一化电压和归一化电流可表示为:,于是:,同理可得:,这些关系为我们后面研究各参数之间的转换提供了依据,对于线性网络,归一化入射波和归一化反射波之间是线性关系,故有线性方程:,写成矩阵形式:,或简写为

13、:,其中,,称为双口网络的散射矩阵,简称为S矩阵。,S矩阵各参数的意义如下:,表示端口2接匹配负载时,端口1的反射系数,表示端口1接匹配负载时,端口2的反射系数,表示端口1接匹配负载时,端口2到端口1的反向传输系数,表示端口2接匹配负载时,端口1到端口2的正向传输系数,结论:S矩阵的各参数是建立在端口接匹配负载基础上的反射系数或传输系数。,显然,利用网络输入输出端口的参考面上接匹配负载即可测得散射矩阵的各参量!,散射参数与损耗的关系,S11=1,S22=2,插入损耗?,回波损耗?,S矩阵的性质,互易网络,对称网络,无耗网络(lossless network),其中,S+是S的转置共轭矩阵,I为

14、单位矩阵。,对于无耗网络,输入的总功率应等于输出的总功率,上式还可写作:,根据散射矩阵的定义,将散射矩阵的定义式与式(3)一同代入式(2),得,(1),(2),(3),要使上式成立,必有:,无耗网络的幺正性的证明,2.传输矩阵(transmission matrix),当用a1、b1作为输入量,a2、b2作为输出量,此时有以下线性方程:,写成矩阵形式:,式中,T为双口网络的传输矩阵,T11其中表示参考面T2接匹配负载时,端口1至端口2的电压传输系数的倒数,其余三个参数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T矩阵的性质,互易网络,对称网络,无耗网络,3.散射参量与其它参量之间的相互转换,(1)S与 的转换,由S

15、的定义得:,于是有,类似可推得:,(2)S与a的转换,根据,则有:,整理可得:,于是有,类似可以推得:,基本电路单元的参量矩阵(常用的双端口网络),解:(1)求串联阻抗Z的a,根据定义,串联阻抗Z的a,(2)求并联导纳Y的a,并联导纳Y的a,(3)求短截线的a。P8 P88归一化,归一化Ze1=Ze2=Z0,(4)求变比为1:n的理想变压器的a。,理想变压器,根据定义,例 求图 所示双端口网络的a。,双端口网络,解:先把该电路分成三个简单双端口网络,两个并联导纳Y网络和一个串联阻抗Z网络,分别求出它们的a矩阵,然后再相乘得,解(1).求串联阻抗Z的S,对称网络,根据定义,根据定义,根据电路分压

16、原理,互易双端口网络,得,4.S参数测量,对于互易双口网络,S12=S21,故只要测量求得 S11、S22及S12三个量就可以了。,设被测网络连接如图所示,终端接有负载阻抗Zl,令终端反射系数为l,则有:a2=b2l,代入散射矩阵表达式,有,于是输入端参考面T1处的反射系数为:,令终端短路、开路和接匹配负载时,测得的输入端反射系数分别为s,0和m,代入上式并解出:,由此可得S参数,这就是三点测量法。但实际测量时往往用多点法以保证测量精度。,掌握微波等效传输线的概念,根据模式求等效电压,等效电流(矩形波导TE10)。掌握单口网络的传输特性。掌握利用五种参量矩阵描述双口微波网络。掌握基本电路(常用双端口网络)参量矩阵的求解;特别是转移矩阵A,散射矩阵S。了解各种参量矩阵参数的性质和转换关系,掌握转移矩阵与散射矩阵参数的转换关系,各种矩阵适用的场合(串联,并联,级联)。了解散射参数的测量方法。,基本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