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答题技巧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154926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题答题技巧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阅读题答题技巧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阅读题答题技巧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阅读题答题技巧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阅读题答题技巧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阅读题答题技巧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题答题技巧课件.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阶段目标,5-6年级: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

2、,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词语考查专题(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答题格式(1)先答出本义(2)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例如:蟋蟀的住宅:“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解释词语:随遇而安,答:本义:能适应

3、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在文中:蟋蟀和它们不同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词语考查专题(二),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下面加点的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1)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3)指出它的作用(内容/情感),1、动词: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例如:荷花:“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冒:指液体或气体向外或往上涌。这里指在一片绿色的荷叶中,白荷花突显出来。形象地表现了白荷花的艳

4、丽夺目,卓尔不群。,词语考查专题(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答题格式(1)不行(2)分别解释两个词语的意思(3)指出它的作用(内容/情感),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答:不可以。“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准确生动写出了春风所带来的绿色的勃勃生机,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词语考查专题(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格式(1)不行(2)A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B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C这些

5、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不能互换),例如:松鼠“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漂亮与乖巧”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行该词与下文的内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先写了松鼠外形的漂亮,再说它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乖巧。,句子考查专题(一),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题格式(1)指出修辞手法(2)联系文章解释修辞手法(3)解释这种手法的作用,常见修辞的答题套路1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2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

6、思想感情。3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4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读、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5: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6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7:借代:用(什么)代(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情感或特点。8引用:(1)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2)引用故事、神话传说。

7、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9: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小桥流水人家赏析句子“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用了拟人的手法 把柳枝随风摆动说成婀娜的舞姿,柳枝垂在水面说成了画着波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条飘逸柔软的姿态,具有美感。,句子考查专题(二),特殊位置的句子有何作用?答题格式:(1)分析句子文中的位置(2)联系全文思考其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小说);总领下文;点名所要描写的对

8、象 2、文中:A、承上启下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升华感情,深化主题(记叙文);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例如:小桥流水人家赏析“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表达效果,答:点明文章的中心,升华感情。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印象之深,怀恋之久。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安定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句子考查专题(三),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就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答题格式(1)句子的解释(2)联系生活举例子(3)总结,例如:窃读记: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

9、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答:“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要,“读书长大”指的是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的人。所以我们要多阅读,多读书。,句子考查专题(四),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外貌(肖像)描写的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的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

10、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句子考查专题(四),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渲染了气氛。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例如:窃读记赏析句子“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运用什么描写,有什么效果?,答:运用了人物的心里描写及动作描写。突出了“我”为雨天能

11、有充足的理由读书而无比高兴。写出了“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内容考查专题(一),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内容考查专题(二),中心思想的考查?写人的文章,一般是反映这个人或他所代表的一类人的品德、品质、特点、思想、精神等。格式:“本文记叙了表现了(赞扬了)特点、品质、精神等”写事的文章,一般是说明某个道理(或问题);格式:本文通过事告诉(说明)道理状物的文章,一般是

12、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格式:本文描写了表达了感情。,记叙文的三种人称,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映等,作用:1、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点明文章的中心,突出文章的主题。4、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5、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含义: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 深层:实际指;象征,请注意: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案一定要有文章中的语句,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