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目的 课件.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又是教育理论的核心课题。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概念(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或是规定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即人才培养的总的质量规格。,二、教育目的类型,1、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上:国家、政府或社会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个人提出的教育目的。2、从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上:理想的教育目的;实际教育目的。3、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上:外显的教育目的;内隐的教育目的。4、从教育目的的承载者上:学生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政府的教育目的;社区的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内容构成,一是培养具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即教育
2、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二是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四、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正确认识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第一,“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第二,教育目的着重是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的规定,教育方针着重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第三,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有约束力;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等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二)教育目的与培
3、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区别: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总的要求或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则是不同层次、类型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联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培养目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落实在培养目标之中。,五、教育目的特性,1、抽象性(一般性)2、预期性(理想性)表达的是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3、终极性(不可及性)是受教育者追求的理想目标。,六、教育目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七、良好教育目的的特征1、应能与实际的教育情境紧密相联2、它的确定应能与社会所要求的人才培养标准紧密相联3、要具有在
4、教育活动中得到检验的可能性,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不同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的不同价值取向 在教育思想的发展史上,是从个人本位观到社会本位观逐步递进的过程。(一)个人本位论(二)人格本位论(三)文化本位论(四)生活本位论(五)伦理本位论(六)社会本位论“自然人”“精神人”“社会人”,二、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2.适应与超越问题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三、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第三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马克思主
5、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亚里斯多德:智慧、德行、身体和谐发展的思想。拉伯雷:要求新教育能培养出有知识、有智慧、有道德、有健康体魄、有勇敢精神的新人。夸美纽斯: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圣西门:最早提出“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傅立叶: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欧文:新和谐共产主义公社进行的试验。,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而提出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产力的不发展或不充分发展,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包括分工关系、阶级关系等),固定、狭小的活动范围,交往的局限,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局部能力的发展。第二层
6、涵义是指整个人类发展水平和个人发展的异化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1、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2、指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3、指人的自由发展。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1、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2、消灭私有制3、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只有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以真正实现。,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教育学上的意义,1、确立的科学的人的发展观 把人的发展历史归结为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2、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 是建立在生产发展普遍规律基础之上的自然历史过程。,第四节 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实施,一、我国社会主
7、义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辩证统一论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沿革1951年:使青年一代在智、德、体、美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成员”。1952年:中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年轻一代的“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1954年:“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培养有社会主义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年宪法: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年关于
8、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宪法中的提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9、,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
10、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
11、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四、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1、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3、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和自我保健意识的教育。,4、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6、“五育”的关系:(1)各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各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但不可替代。(3)体育是各育的物质前提,智育是各育的认识基础,德育是各育的方向和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渗透于各育之中。,五、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提出背景1.是作为应试教育的纠偏而提出的2.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阶段3.素质教育思想是当代国际教育思潮发展的大趋势(二)素质教育的特征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六、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1.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2.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3.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