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小脑角区病变影像诊断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15855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5.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小脑角区病变影像诊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桥小脑角区病变影像诊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桥小脑角区病变影像诊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桥小脑角区病变影像诊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桥小脑角区病变影像诊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桥小脑角区病变影像诊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小脑角区病变影像诊断课件.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桥小脑角区病变影像诊断,桥小脑角区解剖,CPA位于桥脑与小脑之间,前壁为覆盖于岩骨和斜坡后面的后颅窝硬膜,后方上部为桥脑和小脑中脚的前面,后下部由小脑的二腹叶和小脑绒球构成。内侧-桥脑外面;前外侧-小脑前面(三角形蛛网膜下腔间隙、三叉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由脑干发出经此出颅),概述,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多发生在脑外,极少数发生在脑内,桥小脑角区肿瘤占颅内肿瘤的6.0%13%,按发生率依次是听神经瘤(60%80%)、脑膜瘤(8%10%)、表皮样囊肿(5%)、其他脑神经鞘瘤(2%5%)、血管性病变(2%5%)、副神经节瘤(1%2%)、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各占1%)

2、、其他病变如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脂肪瘤、脑干及小脑星形细胞瘤、脊索瘤、转移瘤等少见,其发生率均不到1%。,一、听神经瘤,听神经瘤是颅神经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属于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8-10%,占桥脑小脑区肿瘤的80。多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绝大多数为神经鞘瘤,起源于耳蜗神经少见。分为管内和管外型,开始多局限于内听道,以后沿神经向阻力较小的内听道及桥脑小脑角生长。好发于中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听神经瘤多为单侧,偶可累及两侧,可与神经纤维瘤病或脑膜瘤并发。巨检为圆形或分叶状有包膜的肿块,边界清,其内常见囊变、脂肪变性、出血及坏死。,听神经瘤CT表现,CT:平扫时以内听道为中心,呈边界较清

3、楚的等、低密度或混杂密度,较大者可发生囊变、坏死,少数可引起周边骨质的吸收、破坏;增强后多呈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囊变部分无强化。CT上内听道扩大最具特征性,为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听神经瘤MRI表现,肿瘤主体位于桥脑小脑角,与硬脑膜呈锐角相交,常有一蒂与内听道相连,为圆形或分叶状,多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常有囊变,DWI上呈等低信号,以低信号为主。患侧第、第神经束增粗并与肿瘤分界不清,两者信号一致,增强示两者相连并且强化相似,为听神经瘤较为特异性表现。增强后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囊变部分无强化,囊壁呈环形强化。,听神经瘤,神经纤维瘤病,脑膜瘤,脑膜瘤起源于脑膜的帽状细胞,亦好发于桥脑小脑角

4、区,占桥小脑角区肿瘤的8%10%,多见于中年女性。CT平扫多呈椭圆形,以宽基底与岩骨相连,中心不在内听道,岩骨可有骨质增生或破坏,肿瘤为等或高密度,瘤内可见沙砾样钙化,坏死和囊变少见,增强后呈显著均匀强化。,脑膜瘤CT,脑膜瘤,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多伴有流空血管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呈均匀一致显著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这一征象对诊断脑膜瘤很有帮助,但不是脑膜瘤特有征象,脑膜尾征的出现是肿瘤细胞浸润了增厚的硬脑膜所致。,脑膜瘤,三叉神经瘤,三叉神经瘤 起源于中颅窝三叉神经半月节,起源于后颅窝三叉神经根。生长部位有三:1、后颅窝三叉神经根(30%),2、中颅窝鞍旁三叉神

5、经节(50%),3、哑铃状跨中后颅窝之间(20%)。三叉神经瘤一般中年起病,高峰年龄为4050岁,最高发病年龄为384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为三叉神经刺激或破坏症状,表现为患侧三叉神经痛,感觉减退,面部麻木,咀嚼肌萎缩,后颅窝肿瘤则呈现耳鸣,听力障碍,面神经麻痹等症状。出现咀嚼肌萎缩和瘤内脂肪变性为其特征性改变。影像学上三叉神经瘤呈哑铃状,跨颅脑中、后颅窝生长为特征性表现,影像特征与听神经瘤相似,但无第7、8对脑神经束增粗。,三叉神经瘤,三叉神经瘤,面神经瘤,面神经瘤,表皮样囊肿(胆脂瘤),表皮样囊肿是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致,以中、后颅窝多见。好发年龄3035岁,男性多

6、于女性。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珍珠瘤,形态不规则,轮廓清晰,向邻近脑池、脑沟蔓延,呈匍匐式生长,见缝就钻,可包绕血管及神经。CT密度主要取决于肿瘤内胆固醇与角化物含量以及出血钙化等情况。CT值常低于脑脊液,包膜可发生弧形或壳状钙化,无强化,表皮样囊肿,MRI表现特点: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界较清楚,沿蛛网膜下腔发展、蔓延,T1WI信号低而不均匀,内可见比脑脊液信号高的分隔,T2Wl呈高信号与脑脊液相仿,无强化,DWI上均为高信号,此为该病变的特征。,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蛛网膜囊肿是脑脊液被包裹在蛛网腔内形成的袋状结构。根据病因,蛛网膜囊肿可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先天性较少见,后天性多由外伤、感染、

7、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引起的蛛网膜广泛粘连所致。CT平扫呈与脑脊液一样的低密度灶,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无瘤周水肿,脑组织可受压。MR上信号与脑脊液一样,增强后无强化。DWI上呈低信号。,蛛网膜囊肿,颈静脉球瘤,颈静脉球瘤又称为化学感受器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肿瘤富含血管和血窦,可引起颈静脉孔的扩大,颈静脉嵴、颈静脉管的侵蚀破坏,肿瘤侵入颅后窝,常延伸到桥小脑角池处。肿瘤生长缓慢呈浸润性,边界较清晰。该肿瘤主要发生于耳蜗内,是中耳最常见的肿瘤,易侵入颅内,多见于4060岁中年女性。,颈静脉球瘤影像表现,CT:特征表现为颈静脉孔扩大,边缘骨质呈虫蚀样改变,颈静脉孔或中耳内不均匀略高或等密度软组织

8、影,坏死、囊变、钙化均少见,增强后呈明显均一强化。动态增强扫描似动静脉畸形,即充盈与排空皆呈快速变化。MR:因富含神经、血管,颈静脉球瘤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内蜂窝状多小血管流空影的特征性改变,这种瘤内流空征称为“盐和胡椒征”,系肿瘤血管内血流速度不一或伴有血栓形成所致。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颈静脉球瘤,颈静脉球瘤,转移瘤,转移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为一种局限性星形细胞瘤,青 少年多见,颅后窝为最常见的好发部位,以小脑蚓部及小脑半球最常见。边界一般清楚,无包膜,常伴囊变,一般无瘤周水胂,占位明显。T1WI呈低信号,少数有等信号,T2WI高信号,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血管母细胞瘤,好

9、发于成人女性,多发于天幕下,90%发生于小脑半球,其次为脑干,也可发生天幕上和脊髓,常呈大囊和小的壁结节,幕上多为实性。血管母细胞瘤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的肿块。MRI征象因其类型不同有差异,大囊小结节和单纯囊肿型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囊壁和壁结节明显强化,典型呈“大囊小结节”以及灶周或肿块内可见粗大的蛇形血管引入。实质型病例如果没有血管流空现象时,难与胶质瘤鉴别。,血管母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畸形的一种,可位于脑实质内或硬脑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多位于幕上,半数为多发,桥小脑角区海绵状血管瘤比较少见。CT平扫多为圆形或类圆形略高密度影,多不均匀,可伴有钙化、出血及囊变

10、,一般无占位效应或有轻度占位效应。MRI伴亚急性或(和)慢性出血为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特征,所以在T1WI和T2WI信号不均匀,呈爆米花状,病灶周边常有一圈低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强化发生在动脉期后,且持续时间长。,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动脉瘤,动脉瘤,软骨肉瘤,软骨肉瘤,脊索瘤,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颅内脊索瘤更是少见,多发生在颅底蝶枕部(枕骨斜坡),它起源于胚胎的脊索残余,占颅内肿瘤的0.1%0.67%,好发于3050岁。MRI 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高信号内常见点、片状低信号。病灶呈分叶,边界较清。增强后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动态MRI扫描可呈缓慢持续性强化。,鉴别诊断,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