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时期的相和歌和琴乐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15924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4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魏时期的相和歌和琴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汉魏时期的相和歌和琴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汉魏时期的相和歌和琴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汉魏时期的相和歌和琴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汉魏时期的相和歌和琴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魏时期的相和歌和琴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魏时期的相和歌和琴乐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魏时期的相和歌和琴乐,社会环境,统一的大帝国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统一帝国。长期的大分裂魏朝,多称曹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国。,儒家一统为代表的汉代文明,这个时期的音乐文化体现为浓厚的儒家思想价值。,1.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2.音乐能影响人的心理。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音乐与情感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奇妙的联系。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当处于革命高潮时期,或处于抗击外来侵略者时期,革命歌曲盛行,人民充满了革命激情,正义感压倒了一切歪风邪气。反之,当靡靡之音或黄色歌曲泛滥时期,许多青少年深受其害,违法乱纪,颓废堕落,严重地影响社会治安。,儒家音乐思想,3.音乐有政治教育与教化的功能。一方面通

2、过音乐可以观风俗、知盛衰,作为考察时政的手段;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音乐内容的控制和挑选,进行有成效的乐教。4.音乐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乐与政通”的观点和现代人们的“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的观点就有些接近了。,5.注重“礼乐”“德音”把音乐当作封建地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希望通过音乐教育使“官序贵贱各得其宜”,要“示后世也有尊卑长幼之序”。音乐也可以用来表彰君子的德行,宣扬统治者的功业,为巩固统治服务。对于广大人民来说,音乐则是统治者给予的恩赐,接受乐教的目的是使人民“制欲”、“改过”,从而“无怨”、“不争”,顺从统治。,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主要掌管音乐

3、,并监管搜集各地的民歌、诗,配上音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还聚集了来自少数名族的四夷之乐和大量民间乐舞。欣赏大风歌。短短3句歌词,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充满对国家前途的思虑。作品给人以粗犷豪放,质朴自然的音乐审美感受。,乐府,大风歌,显示了什么叫做胜利者的悲哀。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下句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则是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

4、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大风歌,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魏晋,一个最黑暗同时也是最富才情的是时代,魏晋时期天下扰乱,群雄逐鹿。由于社会的动乱,禁锢的思想慢慢解放,因此哲学有所进步,文艺也开始发展。自然美被发现了,人格美也被重视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代表声无哀乐论,主张音乐应该脱离封建政治功利。欣赏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它是我国著

5、名十大古曲之一。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汉魏时期音乐特色,琴乐、相和歌、清商乐,琴乐,古琴,也叫七弦琴,至少也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最富中国文化意味和中国思想特色的乐器。严格的说,琴乐不是为了公众欣赏而存在的,它主要是文人修养的工具,也是中国思想的符号,更是表达中国哲学的学问而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音乐表演艺术。,琴乐,古琴有一套独特的记谱法,独特的演奏法,独特的思想体系,独特的美学追求,所以又被称为“琴学”。更为独特的是,数千年来古琴的形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其传统也从来没有中断过,是人类历史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活着的上古时代乐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由琴器,琴人,琴谱,琴律,琴调,琴学共同构成

6、的古琴文化,是中国汉族音乐传统的最佳代表。,琴乐,古琴在汉魏时期有新的发展,记谱法有了新的进步;琴曲的创作也迎来了全盛期,出现了许多新作品。蔡邕的“蔡氏五弄”(春游绿水坐愁秋思幽居)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嵇康的“嵇康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无名氏的广陵散等,相和歌,相和歌是在民歌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 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形式。其特点是“丝竹相和,执节者歌”即歌唱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因此而得名。,相和歌的发展,初期的相和歌几乎全是来自民间.最简单的是所谓 徒歌,这种形式犹如今日的清唱,它的特点是不用乐器伴奏,这是一种相当古老的演唱形式。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与舞蹈相结合,成为一种有器

7、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大型演出形式,被称为 大曲 或称 相和大曲,它是最能反映当时艺术的水平。,相和歌的发展,后来它又脱离歌舞,成为纯器乐合奏曲,称作 但曲.大曲 或 但曲 是相和歌的高级形式,其结构比较复杂。曲式结构由 艳曲乱或趋 三部分组成(引子)(主体)(高潮),相和歌的伴奏乐器及作品,笛、笙、节鼓、琴、瑟、筝、琵琶。欣赏子衿。是诗经中的一首,描写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词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襟,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

8、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衣佩,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清商乐,公元世纪,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流行的吴歌、西曲等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是相和歌的直接继续和发展。,音乐题材与特色,清商乐中的民间创作,以表现爱情或离别之情的题材居多,也有一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清商乐的伴奏形式多种多样。吴声通常用箜篌、琵琶和篪(或加用笙和筝)组成的小型乐队伴奏。西曲有时是用筝和一种叫“铃鼓”的击乐器伴

9、奏,歌唱者不奏乐器,站在伴奏者身边表演,称做“倚歌”。,清商大曲,清商乐中的大曲成为清商大曲。曲式结构:由三个部分构成 开头:称为“四部弦”或“八部弦”(是由四至八段乐器演奏的序曲)中间:称为“送歌弦”(由多段声乐去组成)结束:称为“契”或“契注声”(由乐器段组成)这种曲式结构发展到后来,便是唐代大曲。,欣赏,三弄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汉魏时期的音乐分类,按音乐风格来说,大致有三

10、种类型。一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音乐,遁世隐居,寄情山水,既有以飘逸狂放为特征的酒狂 又有深沉悲壮的广陵散二 以刘邦、项羽为代表的帝王音乐,气势豪迈,悲壮激越,如大风歌等三 在民间流行的清商乐,相和歌等。多以日常生活和男女爱情为题材,具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子衿,蔡琰与胡笳十八拍,蔡琰(约177-?):即蔡文姬,汉末著名琴家,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父亲蔡邕是曹操的挚友。,一生三嫁,命运坎坷,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

11、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这年她三十五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就在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

12、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卓越才华,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相传,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

13、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代表作品:琴歌胡笳十八拍,哀怨惆怅,肝肠寸断 琴曲胡笳十八拍,当曹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哀叹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

14、种管乐器,其音悲凉,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为什么“胡笳”又是“琴曲”呢?此诗最后一拍也说:“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可知原为笳曲,后经董生之手翻成了琴曲。“拍”是指段落,“十八拍”,乐曲即十八乐章,在歌辞也就是十八段辞。,琴歌胡笳十八拍以感人的音调诉说了蔡琰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对祖国乡土的思念和不忍骨肉分离的强烈感情。(一)第一拍是全曲的引子,概括了作者生逢乱世,沦落异乡的悲惨经历。直到第十拍,一步步地深化了离乡的悲愤感情。(二)十一、十二是全区的转折,是音调欢快明朗的段落。抒写归国的喜悦。(三)十三十八,仍以抒发悲痛的感情为主,主要表现了对稚子的思念

15、。音乐方面,汉蒙音调揉合一起有如水乳交融,音乐形象十分鲜明。,阮籍与酒狂,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所处时代正是统治阶级内部相互争斗、杀戮的恐怖岁月。阮籍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以此来逃避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借用音乐

16、来排遣自己的苦闷。,酒狂及其音乐特征,是一首古老的琴曲,载于神奇秘谱等多种曲谱,相传为阮籍所作。据姚兵严先生打谱,酒狂采用三拍子的节奏。乐曲的音乐主题是一个不断向上跳进,又渐次下行的乐句。只一主题的特点是将调式主音和属音等稳定音作为每拍首尾的支点,中间嵌入大调音程,从而造成节拍轻重颠倒的效果,刻画出饮酒者醉意朦胧、步履蹒跚的神态。全曲通过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奏,将主人公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矛盾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琴曲广陵散,产生时间:最初是东汉末年产生在广陵地方的一首琴曲。题材内容:聂政刺韩王音乐内容是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精神

17、,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碣石调幽兰,此曲谱是现仅存最早的琴曲谱,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原件在日本。最初是民歌,叫陇西行,后来用它唱曹操的诗碣石篇,就改叫碣石调,再后又用幽兰诗来填配它,便称为碣石调幽兰。南齐书乐志记载:“褐石,魏武帝辞,晋以为碣石舞,其歌四章。”现存琴谱也分四段,与碣石调原有四解相同。幽兰最早是“楚调”中的著名歌曲。乐曲通过对深山幽谷里馥香兰花的描写,来抒发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曲调清丽委婉。全曲共四段,第一段是乐曲的引子,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体。中国古代琴曲。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亦是现保存于文字谱上的唯一所见乐谱。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494-590

18、)。曲名之前冠以调名,此标题为琴曲中仅见,应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嵇康与声无哀乐,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音乐美学著作。全文是用“秦客”问“东野主人”的对话形式写成。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嵇康认为音乐的本体是“和”。嵇康认为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界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反映,具体地说是受政治影响的结果。嵇康还肯定了一般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并提出了“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的理论,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垄断音乐的理论相对抗。嵇康大胆地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地等同于政治,甚至要起占卜作用,而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的音乐观,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在反复论证他的观点

19、时相当广泛触及了音乐艺术本身所包含的一些矛盾,即: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之间的关系;感情表达的多样性和音乐表达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音乐欣赏和条件反射式联想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儒家音乐思想中没有触及过的。他在这方面的探讨已大大超越了在此之前音乐美学重在阐述音乐与道德、政治的关系的界限,而向着音乐艺术内部深入。,声无哀乐论的局限:认为音乐并不能引起人的感情变化,人之所以从音乐中感受到快乐或悲哀,只不过是因为人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快乐或悲哀的缘故等论点,忽视和抹杀了音乐的社会性,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作用,因而具有片面性和机械性。声无哀乐论的意义:嵇康的音乐实践和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处于不断上升

20、时期无疑是有其进步、积极意义;声无哀乐论也为后来的音乐家研究音乐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东海郯(今山东省郯城县)人,晋末曾任参军、浏阳令、太学博士等职。到南朝宋时,历任衡阳内史(地区民政长官)、著作佐郎和御史中丞、太子率更令等职。公元447年,曾任吏部侍郎,后因泄漏密旨而被免职。何承天在十二律本身内调整各律高度,创造了最早的“十二平均律”。他根据三分损益法计算出来各律长度的比数,依着计算次序,将高低八度之间总的差值平均分配于各律之间,这样,就得出了他的“新律”。这种新律与十二平均律相比较,最大相差不到半音的十分之一。在实际效果上,它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何承天是人类最早向十二平均律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功的乐律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