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15971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一、概述(Definition)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虫传播,主要分布在亚洲、多在夏秋季流行。,临床特点: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20%50%),可有后遗症。,二、病原学(Etiology)1.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2.病毒呈球形,直径1522nm,核心为核心蛋白和单股正链RNA,被外膜包裹。,Electron micrograph of JE virus particles in a

2、n infected neuron,3.外膜包括膜蛋白M和外膜蛋白E,在病毒表面具有血凝素活性刺突(由糖蛋白组成),能凝集雏鸡、鸽、鹅红细胞。,4.病毒的抵抗力不强,不耐热,5630min可灭活,对各种常用消毒剂都很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5.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人与动物感染病毒后,不论发病或隐性感染,血中均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之用。,三、流行病学(Epidemiology)(一)传染源:乙脑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人或动物(包括家畜和家禽)是本病的传染源。但人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短,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乙脑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不是主要传染源。,感染的动物

3、,特别是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在人群流行前,检查猪的感染率,就可预测当年本病的流行强度。,(二)传播途径: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国内传播的蚊种有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而以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蚊感染后并不发病,但可带毒越冬或经卵传代,可成为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造成蚊动物蚊的不断循环。,病毒自然扩增,易感人群,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三)人群易感性:人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乙脑病人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3002000。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病者大多为10岁以下儿童,尤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近年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故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

4、增高。,(四)流行特征:(一)地区性:乙脑流行于亚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我国除东北部、青海、新疆、西藏外均有本病流行。(二)季节性:在热带地区(如印度、马来西亚),本病全年均可发生,而温带和亚热带则本病流行80%90%集中在7、8、9三个月。(三)人群分布:本病集中暴发少,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一)发病机制(pathogenesis),蚊子叮咬,病毒进入人体 单核吞噬细胞繁殖 血流 通过血脑屏障 致脑炎,病毒血症,病毒数量与毒力,人体免疫力,有报道,注射百日咳菌苗后,或原有脑囊虫病或癫痫等,可降低血脑屏障功能,促使乙脑发生。,病毒性脑炎的

5、发病机制:1.病毒对神经组织的直接侵袭有关,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胶质细胞增生与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电镜检查在神经原的胞膜及神经纤维上都可发现病毒抗原存在。,2.与免疫损伤有关,当机体特异性IgM与病毒抗原结合后,在脑实质和血管壁上沉积,激活补体系统及细胞免疫,引起免疫性攻击,致脑组织损伤和坏死,以及血管壁破坏,产生附壁血栓,和大量炎性细胞渗出血管壁,形成血管套。,(二)病理解剖(pathology)乙脑的病变范围较广,可累及脑及脊髓,但以大脑、中脑和丘脑最为严重。部位越低,病变越轻。,乙脑患者 MRI 检查所示脑实质病变:丘脑部位的高异常信号和脑组织肿胀,1.神经细胞病变: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及

6、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可溶解,细胞内出现空泡,严重时形成粟粒或米粒大小的坏死软化灶。,2.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脑实质中有淋巴细胞和大单核细胞浸润,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胶质细胞增生,如聚集成群,则形成胶质小结,多位于小血管旁或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若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侵入神经细胞,称“嗜神经细胞现象”。,由坏死神经细胞及其周围的小淋巴细胞浸润所形成的胶质小结,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3.血管病变:脑实质及脑膜血管充血扩张,有大量浆液性渗出,形成脑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产生附壁血栓,形成栓塞。,五、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s):潜伏期

7、4 21d,一般为10 14d。典型分为四期:(一)初期:起病急,体温在1 2d内高达39 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多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可有颈强直及抽搐,病程1 3d。,(二)极期:病程3 10d,初期症状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表现如下:1、高热:体温高达40以上,发热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2、意识障碍:程度不同,有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重。,3、惊厥或抽搐:可由于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多于病程第2 5d,患者先见于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呈肢体阵挛性抽搐,可为单肢或双肢,重者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历时数分钟至数十

8、分钟不等,均伴有意识障碍。频繁抽搐可导致发绀、甚至呼吸暂停。,4、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多见于重症患者,亦可有外周性呼吸衰竭及混合性呼吸衰竭。,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1)脑实质炎症;2)缺氧;3)脑水肿;4)颅内高压;5)脑疝;6)低血钠脑病。,中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如呼吸表浅等,如出现脑疝,常见有颞叶钩回疝(压迫中脑)及枕骨大孔疝(压迫延脑)。,脑疝临床表现:1)中枢性呼吸衰竭。2)面色苍白,喷射性呕吐,反复或持续抽搐,肌张力增强,脉搏慢,高热。3)昏迷加重或烦躁不安。4)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射迟钝。,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1)脊髓病变致呼吸肌麻痹2)

9、呼吸道痰阻、蛔虫阻塞喉部3)并发肺部感染等所致,外周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呼吸先快后变慢,胸式或腹式呼吸减弱,发绀,但呼吸节律整齐。混合型指中枢及外周呼吸衰竭同时存在。,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三个严重症状,尤其呼吸衰竭常为致死主要原因。,5、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乙脑的神经系统症状多在病程10d内出现,是乙脑病人最危险时期,第2周后就少出现新的神经症状。常有浅反射消失或减弱,膝、跟腱反射等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常出现脑膜刺激征。深昏迷者可有膀胱和直肠麻痹(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与植物神经受累有关。昏迷时,除浅反射消失外,尚可有肢体强制性瘫痪,、偏瘫较单

10、瘫多见,或全瘫,伴肌张力增高。此外,乙脑因病变损害部位不同,其表现的神经症状亦不同。,6.循环衰竭:循环衰竭少见,表现为休克、低血压和胃肠道出血,常同时有呼吸衰竭,产生原因常与脑部病变有关。,(三)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症状逐日好转,一般于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但重症病人可有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多汗、流涎、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制性瘫痪或扭转痉挛等恢复期症状。经积极治疗后大多病人于6个月内恢复。,(四)后遗症期:约5%20%重症病人在发病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称后遗症。其中以失语、瘫痪、扭转痉挛和精神失常较为常见。经积极治疗后,多渐可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乙脑的

11、临床类型,体温 神志 脑膜刺激征 抽搐 呼衰 病程 后遗症轻型 40 昏迷 明显 反复 3周 常有极重 41 深昏 明显 持续 3周 严重,六、并发症(Complication)1.支气管肺炎 最常见,发生率约为10%,多因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应用人工呼吸器后引起。2.肺不张3.败血症4.尿路感染5.褥疮6.重型病人警惕应激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大出血,七、诊断(Diagnosis)(一)流行病学资料: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多见,蚊虫叮咬史。(二)临床表现:包括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WBC 10

12、 20109/L,N 80%以上,E减少。2.CSF: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混,WBC 多在50 500106/L,个别可高达1000106/L以上,分类早期以N稍多,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偏高。少数病例与病初脑脊液检查正常。,3血清学检查1)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属特异性IgG抗体,出现较迟,一般在病程第3-4周出现,无早期诊断价值。该抗体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一般用作回顾性诊断。因抗体效价5个月后明显下降,持续时间不长,亦可用于当年隐性感染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单份血清1:4为阳性,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为阳性。,2)血凝抑制试验:抗体出现较早,于第2周效价达高峰,持续时间长,阳性率高于

13、补体结合试验,操作简便,可用于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但可出现假阳性,临床诊断需双份血清效价4倍增高才有意义。,3)中和试验:特异性较高,抗体出现较迟,于2个月时效价最高,可持续5 15年。方法复杂,仅用于人群免疫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不用作诊断。,4)特异性IgM抗体测定(确诊依据):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在病后3 4d即可出现,CSF中最早在病程第2d测到,两周达到高峰,可作早期诊断。轻、中型乙脑病人血清中检出率达95.4%,而重型和极重型病人检出率较低。4病毒分离:病程第1周死亡病例的脑组织中可分离病毒。,八、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一)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

14、鉴别诊断,流行 临床 CSF检查 病史 表现 压力 外观 WBC 蛋白质 糖 氯化物 病原体流脑 冬春季 皮肤瘀 脓样 数千 脑膜炎 点瘀斑 上万 双球菌其他 无季节 原发病 脓样 似流脑 其他化化脑 原发病 灶 脓细菌结脑 无季节 缓起,微混,数十 结核 结核史 结核中 有薄膜 或数百 杆菌 毒症状乙脑 夏秋季 脑实质 清亮 似结脑 正常 正常 特异性 损害 或微混 IgM(+),不 同 点 乙型脑炎 发展较慢、休克极少见,脑脊液检查异常,乙脑特异性IgM+;中毒性菌痢 起病急,早期出现循环衰竭,采用直肠拭 子或灌肠取便,镜检可见WBC、RBC及PC。,(二)中毒性痢疾脑型与乙型脑炎的鉴别,

15、共同点:儿童多见,夏秋季节多见,发热、昏迷、惊厥,九、治疗(Treatment),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但可试用如利巴韦林、干扰素等药物。应积极采用对症措施和护理。重点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可降低病死率和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一)一般治疗:病人应住院隔离,病室应有防蚊和降温设备,控制室温在30以下。昏迷病人要注意口腔清洁。定时翻身、侧卧、拍背、吸痰以防止继发性肺部感染。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注意保护角膜。昏迷抽搐病人应设床栏以防坠床,并防止舌头被咬伤。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输液量不宜过多,以防止脑水肿。昏迷者予鼻饲。,高热,抽搐,呼吸衰竭,(二)对 症 治 疗,互为因果

16、,恶性循环,及时处理,1.高热:1)物理降温为主2)药物降温为辅3)亚冬眠疗法同时降低室温,使肛温控制在38左右。,2惊厥或抽搐:处理包括去除病因及镇静止痉。1)脑水肿所致者以脱水为主,2)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致脑细胞缺氧者,应以吸痰、给氧为主,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加压呼吸。,3)高热所致者则以降温为主。4)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可使用镇静剂。常用镇静剂有:首选安定,或水合氯醛鼻饲或灌肠。,3呼吸衰竭:依引起的原因给予及时治疗,措施有:*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和加强翻身引流等,若痰液粘稠可雾化吸入a-糜蛋白5mg(小儿0.1mg/kg),伴有支气管痉挛可用异丙肾上腺素雾化吸入。并适当用

17、抗菌药物防治细菌感染等。*减轻脑水肿:脑水肿所致者用脱水剂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人工呼吸器:,气管插管指征1.突发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来不及作气管切开2.上呼吸道梗阻可望2 3d内解除者,气管切开指征见于呼吸道阻塞短期内无法解除,或需用人工呼吸通气者。1)脑干型呼吸衰竭2)呼吸肌麻痹3)深昏迷痰阻4)假性球麻痹5)年老体弱者,合并心肺功能不全。,*使用呼吸兴奋剂:中枢性呼吸衰竭有呼吸表浅、节律不整或发绀时,可用呼吸兴奋剂。若明显缺氧时,可经鼻导管使用高频呼吸器治疗。*改善微循环:可用血管扩张剂如东莨菪碱等。,4.中医中药治疗5.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进行功能训练(包括吞咽、语言和运动功能

18、的恢复),可用理疗、针灸、按摩、体疗、高压氧治疗等,对智力、语言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疗效。,十、预防(Prevention)(一)控制传染源 包括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但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尤为幼猪。近年来对猪进行预防接种效果很好。,(二)切断传播途径:防蚊和灭蚊,包括灭越冬蚊和早春蚊,消灭蚊虫的孽生地。,(三)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目前我国使用地鼠肾灭活疫苗,人群保护率可达60%90%。接种时应注意不能与伤寒三联菌苗同时注射,免致过敏等不良反应。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慢性酒精中毒者禁用。,小结:1.掌握乙脑的流行病学2.掌握乙脑的临床表现3.掌握乙脑的诊断依据,尤其是确诊的依据4.熟悉乙脑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