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顶级ppt课件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16950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6.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顶级ppt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顶级ppt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顶级ppt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顶级ppt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顶级ppt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顶级ppt课件新人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顶级ppt课件新人教版.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外古诗词诵读,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南安军别云间山坡羊骊山怀古朝天子咏喇叭,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诗。2.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目标,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

2、),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庚)时写下此诗。,学习目标,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已经沦丧敌手。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译文,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首联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梅岭(大庚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显示出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

3、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被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悲凉袭上了他的心头。,精读文本,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颔联抒写这次行程悲苦、孤独的心情。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他忆起当年带着吉安、赣州子弟兵浩浩荡荡出岭,如今却身加镣铐,锒铛归来,还不如战死沙场,何必归来呢!上句写行程的孤单,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说这次北行经过故乡,但身为囚徒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颈联承首联抒写悲愤,这两句对仗工整,蕴含着极深厚的爱国情感。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

4、,不会被元军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现之日。下句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意思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抗、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军永远占据。,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饿死殉国。上句决心饿死殉国;下句引用典故(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表明至死不降的决心。诗人大义凛然,以死明志,付出了实际行动。表明态度之际,即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家乡庐陵,没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人共绝食八天。,写作特色,1.语言质朴,感情深厚。2.逐层递进,声情激昂,不假雕饰。3.

5、化用名句,引用典故,抒写胸怀。,这首诗写行程中的所见所感,化用杜甫诗句,引用典故,抒写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显示出民族正气和以死明志的决心。,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诗。2.能够赏析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3.领会诗歌内涵,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目标,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失败后只身流离于湘、鄂一带,后返乡。清顺治四年(1647),被捕后就义于南 京。有狱中上 母书等。,在公元1645年,夏完淳从父允彝(y

6、)、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义军兵败,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夏,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被清廷发觉,遭到逮捕。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这首诗是作者被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是一首绝命诗。,别云间 夏完淳(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

7、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三年来戎马倥偬颠沛四方,今日反清事泄身陷罗网。风光无限的山河都在流泪,谁说过天地之间无比宽广呢?我已经深知即将面临死亡,却依依难舍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死后不屈的魂魄仍将归来,看到后继者高举战旗让它在空中飘扬。,译文,山 河 泪,,诗的标题“别云间”的“别”字,是难以再见的诀别、永别之意。“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华亭,对人自称“云间陆士龙”,于是后人就将松江称作云间。此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首联写

8、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而别的。这两句回忆了抗清过程中充满艰苦的历程。作者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无奈。,精读文本,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颔联写别情。前后“别”时境况不同,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这次别后不能再起兵抗清,面对破碎的河山流不尽自己的伤心之泪。这两句抒发了诗人的英雄末路之悲。,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颈联写死别。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队伍,别还容易;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父老、慈母贤妻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这两句作

9、者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表现出了作者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尾联写别后。诗人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这两句运用典故和想象,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昂,表现出了作者誓死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写作特色,1.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2.诗意流畅,语词率真豪壮。3.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这首用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诀别故乡之作,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永别故乡时的复杂心情,流露出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表现了英雄末路的哀痛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曲

10、。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学习目标,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骊山在今西安市的东北,阿房宫的西面,现有当初的宫殿台基残存。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阿房宫焚毁。张养浩途经骊山有

11、所感而创作了这首小令。,学习目标,yng,png,l,y,译文,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只见衰草萧疏,水波回环曲折。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那些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作了土;(那些)战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作了土。,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开头三句回顾骊山历史。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至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精读文本,只见草萧疏,水萦纡。,此两句承上写景。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河水迂回流淌。草的萧疏、水的萦

12、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作者由景抒发对封建统治的无奈,表达了对统治者互相残酷厮杀的讽刺。,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这两句历数从古至今,亡国之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寄托了作者的讽刺:后人都已经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最后一句点明全曲主题,概括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无论输赢,奢华的宫殿最后都会化为黄土,封建统治者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写作特色,1.角度新颖。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历史兴衰,封建统治者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2.引史为证,借古讽今,感情痛切,风格沉郁。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有着对封建社会历史规律性的

13、概括。,这首散曲触景伤怀,借古讽今,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这种大彻大悟是针对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和夺得政权之后的奢侈行为而发的,所以又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一定的醒世意义。,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曲。2.了解有关王磐和散曲的文学常识;体会散曲中诙谐讽刺性的语言。3.反复诵读,品味散曲的艺术美,把握散曲的主题思想。4.了解本曲借物咏怀,体会人民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学习目标,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散曲家。他出身仕宦家庭,但不喜豪华,厌弃科举考试,故而未曾做官。他好读书,精通琴、棋、书、画,在寄情山水、吟诗作画中度过一生。他的作

14、品多以山水和闲适的生活为题材,间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朝天子咏喇叭即是其一。王磐有王西楼乐府,其艺术风格骚雅清俊、放逸诙谐,多用民间口语,妙趣横生。,当时大宦官刘瑾当权,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盘税查矿,搜刮民财,闹得鸡犬不宁。老百姓以及一些小官,听到他们的喇叭声就恐惧万分,作者就以此为题,揭露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学习目标,喇叭和唢呐,曲儿虽然小声音却很大,官船来往乱糟糟,全靠你来抬身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哪里能辨别出真和假?眼看着吹翻了这家,又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走了。,译文,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先写“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明写喇叭、唢呐特点,暗喻宦官身为奴仆而虚张声势。,精读文本,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写“吹”之用。此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唢呐”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辛辣。,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写“吹”之恶果。写出了人民的痛恨之深。,点明了全文主旨。点出“吹”的恶果,百姓家破人亡,表达对“吹”的憎恨。,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