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毒性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17623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97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金属毒性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重金属毒性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重金属毒性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重金属毒性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重金属毒性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金属毒性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金属毒性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重金属的毒性,第一节 概述,一、金属与人体的关系,二、环境中金属污染的来源 天然污染 人为污染,三、环境中金属的迁移与转化迁移:水、食物链转化:甲基化:如Hg、Pb、As、Se、碲、钛、锡等 氧化还原 形成螯合物:与腐殖酸,可增强在水中的溶解度,四、金属的代谢(一)吸收 主要经消化道吸收,其次呼吸道,再次皮肤1、经消化道吸收 主要吸收部位:小肠 可溶性金属盐类:被动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经肠微绒毛质膜进入;由微绒毛底端经微胞饮作用进入 不溶性金属盐类:吞噬作用;直接吸收,影响因素:(1)元素的化学形式 化学形式决定脂溶性和溶解度,脂溶性强和水溶性强的元素的无机盐类易被吸收,(2)元素

2、的种类 不同金属盐类吸收率相差很大 不同金属元素吸收部位不同,(3)胃肠道的pH 胃:金属(经胃酸)氯化物 与配体形成复合物 小肠:碱性。已形成复合物的可被吸收,未形成的可形成不溶性复合物被排出。,2、经呼吸道吸收 大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和气体中的金属元素可经呼吸道吸收。金属蒸汽不易溶于水,可直达肺泡,透过气血屏障。,3、经皮肤吸收 一些脂溶性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通过表皮吸收。一些水溶性金属化学物可通过毛囊、皮脂腺、汗腺进入血液。,(4)其他因素 肠道微生物与肠道粘膜竞争金属元素、膳食成分、金属间的竞争抑制作用等,(二)转运 主要介质是血液:游离状态 与血浆成分结合 吸附在红细胞膜上或进入,金属与血

3、浆成分的结合:1、与血浆中低分子成分结合2、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3、与特殊蛋白或转运蛋白结合,(三)分布 初始:取决于器官的血流量 再分布:取决于与器官亲合力大小 分布特点与金属的侵入途径、溶解性、化学形式、代谢特点、毒性性质及器官特点有关。,(四)排泄 主要通过消化道和胆汁随粪、经肾由尿、经肺随呼吸等途径排出体外。重金属在指甲、毛发中的含量较高,可用来监测环境中重金属的污染和人体负荷。,(五)体内蓄积 人体内有固有的金属贮存库骨骼和蓄积机制MT。效应:预防急性中毒的发生,有一定保护作用;可能释放入血引起毒效应。,五、金属的联合作用 拮抗作用机制:1、影响吸收和转运:相互作用形成不溶

4、性盐或复合物或水溶性化合物;竞争载体蛋白2、相互置换和竞争大分子活性位点3、诱导合成MT,六、金属对健康的危害1、慢性中毒:如水俣病、痛痛病。2、致癌作用:可致癌的金属有As、Cr、Ni、Cd、Be,3、致畸作用:甲基汞已经确定为人类致畸物,金属汞尚不知4、变态反应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一般发生在其他毒性之前,是一个重要的早期毒性作用指标。,第二节 汞,一、汞污染的来源(一)来源 燃煤(二)环境中汞甲基化和生物富集1、汞的甲基化2、汞生物富集二、汞的理化特性,三、汞的代谢(一)吸收 金属汞蒸汽形式,经呼吸道,速度很快 无机汞消化道吸收15 有机汞消化道(甲基汞达90)、呼吸道(80%)、皮肤吸

5、收,(二)分布 汞肝细胞、红细胞Hg2 血浆蛋白结合型汞 含SH小分子化合物GSH扩散型汞 汞的分布:肾肝血液脑末梢神经 甲基汞:肝脑肾血液 肾:皮质中较高 脑:金属汞、甲基汞都能通过血脑屏障,(三)排泄与蓄积排泄:肾由尿排泄肝胆汁粪便肠粘膜脱落各种腺体、毛发、指甲,蓄积:Hg总半衰期70d甲基汞:血50d 脑240d无机汞:40d金属汞:58d,四、汞的毒理作用(一)金属汞 主要造成脑损伤。机理:主要是Hg2与蛋白质、酶中SH结合形成硫汞键SHg。三大特异症状:1、汞毒性“易兴奋”2、“震颤”3、“口腔炎”:汞线,(二)无机汞化合物 包括Hg的硫化物、氯化物、氧化物及汞盐,离子态可被吸收。H

6、g2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对脑危害性较小,无机汞不易被吸收,不易造成肝肾损害。,(三)有机汞化合物 苯基汞、烷氧汞降解成Hg2,类似无机汞 烷基汞甲基汞、乙基汞、丙基汞 甲基汞是高神经毒物质,能引起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1、神经系统损害: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脑细胞与甲基汞、乙基汞亲和力很强,在大脑感觉区和运动区蓄积量较高,可引起感觉异常、运动失调、语言障碍、向心性视野缩小、听力障碍。,毒性作用:,机制:(1)影响乙酰胆碱合成,抑制兴奋传导(2)溶解细胞膜(3)与脑组织中的缩醛磷脂结合,2、致畸作用,(四)毒作用机理1、与含-SH的蛋白质和多肽结合2、与酶蛋白中的-SH结合3、与细

7、胞膜中一些组分的-SH结合4、甲基汞可通过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第三节 铅,一、铅污染的来源二、铅的理化性质三、铅的代谢(一)吸收 主要从消化道,其次是呼吸道和皮肤。消化道:吸收率5-10,主要在十二指肠。经门静脉到肝脏,分别进入血液和胆汁肠道 呼吸道:吸收率25-30,其余随气体呼出。汽车尾气 化妆品 彩色餐具 电池 松花蛋,(二)分布 血铅红细胞 非扩散铅(90)血浆蛋白 结合性铅(可扩散铅)初期分布于肝、肾、脾、肺、脑,再分布到骨骼、毛发、牙齿,以磷酸铅Pb3(PO4)2形式沉积下来。铅90以上在骨骼内,2在血液中。一般认为软组织铅能直接引起毒害,硬组织具有潜在毒作用。,(三)排泄和蓄积

8、主要经肾脏由尿排出,食入的铅基本由粪便排出。蓄积:半衰期血铅18d,软组织20d,骨骼21y。,四、铅的毒理作用(一)急性中毒 症状:贫血、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肾损害等,(二)慢性中毒 主要症状:1、血液:(1)贫血,面色黄或灰白色(“铅容”),心悸气短,疲劳。(2)点彩红细胞增多。,2、神经系统:早期:神经衰弱综合症,小儿可见多动症。严重:中毒心脑病,顽固性头痛等,周围神经系统症。3、消化系统:典型病状腹绞痛4、其他:损害肾小管功能、蛋白尿;降低免疫功能;,(三)生殖毒性与致畸作用 据动物实验,Pb可引起小鼠生殖腺异常,流产等 致畸:铅中毒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单体畸变率增加。作业女工

9、中发生死胎、流产畸形较多,(四)致癌作用 可引起肺癌肝癌等。(五)环境铅污染引起铅中毒症状,(六)毒作用机理1、影响卟啉代谢贫血。卟啉代谢紊乱是铅中毒主要的和较早的变化 贫血的机制:(1)铅抑制血红素合成低色素贫血(2)溶血:铅抑制红细胞膜上的ATP,引起红细胞Na、K+、H2O流失。,2、损害神经系统 伸肌麻痹:铅抑制肌磷酸激酶,磷酸肌酸含量下降或神经和脊髓前角细胞变性,使伸肌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脑部损伤:(1)损伤血脑屏障,引起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导致脑水肿和脑出血。(2)对神经递质的影响:铅可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摄取,还可影响受体结合,从而影响神经功能。铅可抑制单胺氧化酶、合成酶、

10、胆碱酯酶等活性。,3、引起血管痉挛:4、对消化系统的损害 腹绞痛:可能是肠壁碱性磷酸酶和ATP酶活性受抑制,引起K+、谷氨酸代谢紊乱。肝损害:肝肿大、黄疸甚至肝硬化或肝坏死。原因:(1)铅可直接损害肝功能;(2)肝内小动脉痉挛引起局部缺血。,5、钙对无机铅中毒的缓解 钙与铅体内代谢相似。钙与铅在骨盐中可相互取代。高钙饮食,五、铅在环境中的卫生标准 对人群还没有血铅标准。WHO建议儿童血铅标准25g/L,美国为10g/100ml。,第四节 镉,一、镉污染的来源二、镉的理化性质 三、镉的代谢(一)吸收 消化道:吸收率16%;呼吸道1040;皮肤镉溶液。消化道对镉的吸收率的影响因素:高钙饮食可抑制镉

11、的吸收,Zn、维生素D可影响镉的吸收。电池 有色金属冶炼 电镀 水稻,(二)含量和分布 镉在体内的含量随年龄而增加。吸收入血后,主要与低分子量血浆蛋白结合,随血流分布于肾(1/3)、肝(1/6),其次脾、胰腺、甲状腺、肾上腺和睾丸,而脑、心、肠、骨、肉中含量很少。毛发中浓度较高。血液中的镉含量很低,小于10g/L,大部分在红细胞中。,(三)排泄和蓄积 排泄:未吸收 粪便 吸收 经肾由尿排出,少量随唾液、乳汁排出 蓄积:镉蓄积性很强,靶器官是肾。肾皮质首先受损,主要是肾小管功能障碍,出现蛋白尿。全身镉生物半衰期1030年。镉长期蓄积的主要原因是镉与MT结合力强,大多数镉以CdMT的形式长期存在。

12、,四、镉的毒理作用(一)毒性1、急性毒性 口服: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泻)、休克、肾功能障碍 吸入:呼吸系统症状肺炎、肺水肿;呼吸困难、头晕头痛;消化系统症状及肾损害。,2、慢性毒性:(1)肾损害:特点是特殊的肾小管壁蛋白质,出现蛋白尿、血尿,肾小球功能不受影响。(2)呼吸系统:肺水肿、肺气肿,呼吸困难,持续性无季节变化,(3)痛痛病:表现为全身疼痛、多发性骨折而引起身躯缩短骨骼变形,最后发生肌萎缩及其他并发症死亡。原因可能是由于: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和成骨作用;妨碍骨胶原的固化成熟,导致骨骼软化。,3、其他损害(1)高血压:原因对血管的局部作用;抗利尿作用,导致水、Na滞留;提高肾上腺素活性。

13、(2)睾丸损害:精子数量下降、活性下降、畸形率上升。(3)致癌作用:尤其是前列腺癌、肾癌。镉可攻击核酸分子,促进自由基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抑制DNA损伤后修复,干扰细胞有丝分裂,干扰信号传递和机体免疫监视功能。(4)致畸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镉可抑制胚胎细胞分裂和DNA蛋白质合成,抑制胸腺嘧啶核苷激酶活性。(5)贫血(6)骨质疏松,(二)毒作用机理1、酶活性受到抑制2、肾脏毒性 对肾小管的损害,干扰肾脏对蛋白的排出和重吸收作用,出现糖尿、氨基酸尿、蛋白尿。3、贫血(1)镉在肠道内阻碍铁的吸收(2)镉的大量摄入使尿铁增加(3)抑制血红蛋白的合成,4、干扰钙的代谢,引起钙紊乱(1)通过影响维生素D3的

14、生成妨碍肠对钙的吸收和镉在骨质中的沉着(2)竞争钙离子通道(3)抑制钙泵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4)与钙调蛋白相结合激活某些与钙相关酶类,干扰细胞内与钙有关的信息传递系统。,第五节 铬,一、污染来源二、理化性质三、代谢(一)吸收:消化道:Cr3小于3,Cr6较易吸收,结合型Cr 10-25 呼吸道:Cr640,Cr3沉积于肺不被利用 皮肤:Cr6经汗腺吸收,真皮内还原为Cr3,电镀,冶炼,制革,印染,制药,(二)分布 在血液中与血浆内输铁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结合 红细胞:Cr6可通过红细胞膜与血红蛋白结合,Cr3不能进入红细胞 Cr以输铁球蛋白结合的形式分布于肺、脾、肝、心、肾、胰腺、脑、睾

15、丸中。经消化道吸收的分布于肝、肾、脾;经呼吸道吸收的分布于肺、脾。,(三)排泄与蓄积 排泄:80由肾经尿排出,360g/d。小部分由粪便、乳汁、毛发排出。蓄积:生物半衰期为27天,在肾、肝及骨内有明显蓄积。除肺外其余内脏含铬量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四、铬的毒理作用(一)毒性 Cr0、Cr2+无毒或毒性很小 Cr3难吸收,毒性不大 Cr6毒性比大Cr3100倍,1、急性毒性 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粘膜的损害(1)消化道吸收:a、消化系统症状消化道腐蚀、呕吐、腹泻、腹痛b、肾损害,脑水肿(2)呼吸道:鼻出血,鼻粘膜萎缩(3)皮肤:皮肤腐蚀,急性皮肤糜烂,变态反应性皮肤炎,2、亚急性、慢性毒性(1)呼吸道:

16、职业接触,鼻炎、咽炎、支气管炎、鼻中隔糜烂甚至穿孔(2)皮肤:接触性皮炎,湿疹,皮肤溃疡铬疮(3)眼结膜(4)全身性影响,3、三致作用(1)致癌:Cr3、Cr6均可致癌铬癌。肺道、上呼吸道癌(2)致畸:Cr3可通过胎盘屏障(3)致突变:Cr6有较强致突变作用,Cr3很弱,Cr3、Cr6可诱发染色体畸变,(二)毒作用机理1、氧化生物大分子和其他生物分子2、可与核酸、蛋白质结合,改变遗传密码3、与蛋白质COOH结合,抑制酶的活性4、致敏作用:Cr6在真皮还原为Cr3,Cr3与蛋白质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第六节 砷,一、污染来源二、理化性质 三、代谢(一)吸收 消化道:不溶性砷化合物不易被吸收。无机砷

17、的吸收程度取决于溶解度和物理状态;砷酸盐在肠道中的吸收方式与磷酸盐类似;有机砷的吸收主要通过肠壁黏膜以简单扩散方式进行。呼吸道:可被完全吸收,但量很少 皮肤:可被吸收玻璃、颜料、原药、纸张的生产以及煤的燃烧等,(二)分布 无机砷分布于红细胞中(9599),大部分与血红蛋白上的珠蛋白结合,少量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后分布于肝、肾、肺、肠、脾、皮肤。,(三)排泄和蓄积 排泄:主要由肾经尿排出,其次经胆汁随粪便排出,也可由汗、乳汁、毛发、指甲排出。有机砷以原形排出,无机砷甲基化为有机砷后排出。蓄积:皮肤、骨骼、毛发中的半衰期很长,四、砷的毒理作用(一)毒性作用1、急性中毒:主要影响呼吸、消化、心血管、神

18、经和造血系统 吸入:刺激上呼吸道粘膜流鼻涕、咳嗽,继而发生呕吐、腹痛、腹泻 经口:胃部、腹部剧烈疼痛、呕吐、腹泻、中毒性肝损害、皮肤出血等。严重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砷性皮肤损伤。(1)初期:无力,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2)皮肤色素沉着(3)皮肤过度角化(4)指甲失去光泽,出现白色横纹,头发脆,易脱落(5)末梢神经炎,神经系统症状(6)心血管系统:外周血管系统受损,血管狭窄、阻塞,2、慢性中毒 地方性中毒:饮水型、燃煤型,台湾乌脚病,3、砷的细胞遗传学效应(1)砷诱发染色体畸变 诱发体外培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能力:As2O3AsCl3,Na

19、AsO2Na2HAsO4H3AsO4、As2O5,三价砷五价砷,4、砷的分子毒理学效应(1)砷对生物大分子合成的作用:双相性 砷化合物在低浓度下能明显刺激细胞DNA合成作用,在高浓度下显著抑制DNA合成。As2O3NaAsO2Na2HAsO4(2)砷对细胞基因扩增的作用(3)砷对DNA损伤和修复的作用(4)砷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引发变态反应。对血淋巴细胞的作用呈双相性。,5、砷的三致作用 无机砷化学物是确认的致癌物,但不是始发致癌剂,而是辅助致癌剂促癌剂。(1)砷的致突变作用 一般认为砷对人和哺乳动物细胞没有致突变性,或仅有极弱的致突变作用。一般情况下砷是以辅致突变形式在细胞突变、癌变中发挥作用

20、的。,(2)砷的致畸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砷有致畸作用,高剂量的砷对人可能也有致畸作用。阴离子形式的砷可通过哺乳动物的胎盘、有机砷难以通过。(3)砷的致癌作用 已确认无机砷为人类致癌物。砷暴露与皮肤癌、肺癌和内脏癌(胃癌、膀胱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动物实验不能证明砷的致癌性。,(二)毒作用机理1、与-SH结合引起酶失活 三价砷、五价砷都可与-SH结合,但后者的结合力远小于前者。这是三价砷毒性大于五价砷的主要原因。砷可抑制三羧酸循环和其他重要代谢过程的酶。,2、取代磷酸 在化学性质和分子结构上,五价砷酸和磷酸相似,在许多生化反应中可发生竞争取代磷酸:(1)抑制ATP形成(2)DNA合成中取代磷酸参入DNA结构中,造成DNA复制和转录错误。3、砷是毛细血管毒物 可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造成毛细血管麻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