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217719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山不老》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青山不老》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青山不老》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青山不老》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青山不老》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山不老》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山不老》教学案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山不老教学案例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辛的生活环境,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语言简练、生动。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用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

2、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定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从而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根据文章前面的阅读提示,让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关键词句,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教学目标1 .结合“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 .关注课题,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3 .通过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教学重难点L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在什么环境

3、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4 .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教法与学法L教法:引导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5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一、出示图画,激情导入1 .课件出示: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2 .师:同学们,瞧,参天的树木,劲挺在山洼、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的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你们想认识他吗?(板书课题:青山不老)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开门见山地导入课题,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探究中去。二、初读

4、课文,感知奇迹师生共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再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课件呈现阅读提示的内容。)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去阅读,学习效率会更好。三、探究奇迹L聚焦数据,发现奇迹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这位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预设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奇迹”的存在?引导越深进行合理的想象,然后再朗读本段。(十五、八、七、三千七百感受数字

5、背后的了不起。)3 .聚焦窗外和山沟,发现奇迹师:一连串的数字,让奇迹更震撼人心。那么课文的哪里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的这一奇迹呢?预设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在朗读课文和品析关键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参天的杨树”“绿色的波浪”“涛声”“如臂如股”的美妙、震撼人心的场景。从而再次感受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了不起

6、。师: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让我带着对老人的崇敬之情再读文段。设计意图: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感受“奇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四、了解奇迹背后的环境1 .师:老人坚守十五年,创造了三千七百亩绿洲,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创造的奇迹呢?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相机在文中作批注,试着加以概括。预设:(1)生:大环境一一恶劣师:你从哪里感受到大环境的恶劣,学生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回答。(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2)结合语境理解“盘踞”“肆虐”的意思。(课件出示)风大作

7、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二三丈而坠。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通过“县志记载”,以及补充当地歌谣来深化学生对当地大环境恶劣的的理解感受,体会老人创造了这块绿洲的了不起。2 .师:种活一棵树都很不容易,何况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种了三千七百亩的树,困难非同寻常,艰辛难以想象。大环境如此恶劣,小环境又如何呢?预设:小环境一一艰苦。你从哪里看出小环境艰苦,找出相关语段品读。课件出示: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

8、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了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师:老人面对如此艰苦的小环境,没有逃避,而是选择坚守,坚持种树,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小两个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深刻地感受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对奇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五、抓住关键句,理解“青山不老”师:老人上了年纪后,树种不动了,就当起了护林员。在本文的作者梁衡采访他时,他的一句口头禅“这满山的树就是我的子孙”,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这句话感动了作者,于是

9、写下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L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从课文的那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老人“这满山的树都是我的子孙”这句口头禅的意蕴?2.预设,出示句子品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师: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如从“生命的归宿”,“另一种东西”来谈感受,并以此来说说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以此来印证作者的观点一一“青山是不会老的”。讨论:“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

10、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师小结:一位平凡的老人,放弃和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耕耘在荒山野岭中。他的这种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精神不会随着岁月流逝,年龄增长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的探究,思考,讨论,在老师的引领下更深刻地理解“青山不老”的深刻内涵。六、拓展练笔,抒发对“奇迹”的感言L图片和文字出示代喜增老人的简介。代喜增(1899年2006年),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村民。为了实现山清水秀

11、的愿望,60年来,他用镐刨锹挖的方法,义务栽树百万余棵,绿化荒山40多公顷,2005年获由老年日报评选出的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提名奖!2.师: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意。下面我们为代喜增老人写一段颁奖词,表达对他的深深敬意。师生交流颁奖词小结:同学们写得用心,情真意切。代喜增老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生命化作了魏巍青山,他的奉献精神激励着我们守护家园。设计意图:学生积蓄了一节课的情感在这里喷薄而出,深深的敬意、信誓旦旦的承诺相信会源源涌出。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七、总结升华师:老人的生命与青山同在,青山是他的

12、丰碑,有这样的誓言,青山还会老吗?老人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日月是他的勋章,有这样的精神,青山还会老吗?生:不会。齐读最后一句话。设计意图:在深入理解老人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信念,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再次读最后一句话,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八、板书设计青山不老大环境恶劣奇迹小环境艰苦九、教学反思青山不老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我根据导读提示,厘清教学思路,发现并探究奇迹一了解环境一理解“青山不老”一写颁奖辞,环环相扣,抽丝剥茧,直抵内核。学生根据课前导读,明确学习任务,由表及里地阅读,触及文字意蕴,发展思维和语言能力,实现“语言与人文齐飞”。我重点设计了朗读和写话。朗读是阅读的不二法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助推学生掌握文章重难点。“写颁奖词”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搭建练笔支架,学生便有本可依;写后师生交流,点评与引领相结合,学生写有所思,练有所获。结课环节,两读课题,深化情感,颇有余音绕梁,意味无穷之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