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繁育及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繁育及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5万亩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及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萧县东亚种业有限公司目 录第一章 总论1一、项目提要1二、项目单位及法人代表简介2三、项目建设内容3四、项目建设年限4五、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4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4一、项目建设背景4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6第三章 市场需求及预测9一、市场形势分析9二、市场需求预测11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项目区条件分析13一、项目选址原则13二、项目选址位置14三、项目县域经济条件分析14四、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21第五章 项目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21一、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和依据21二、建设规模22三、产品方案23四、产品特性24第六章 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
2、29一、种子生产田技术方案29二、种子加工系统工艺方案30三、设备选型32第七章 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34一、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34二、项目建设目标35三、项目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布局37四、项目建设内容40第八章 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41一、环境保护41二、劳动卫生与安全生产42第九章 工程招标方式42一、总则43二、投标内容44第十章 项目投资估算44一、投资估算44二、估算结果45第十一章 项目效益分析47第一章 总论一、项目提要(一)项目名称:萧县东亚种业有限公司5万亩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及示范基地项目(二)项目性质:新建(三)项目承办单位:萧县东亚种业有限公司(四)项目法人代表:徐飞(
3、五)项目建设地点:新品种展示园区50亩,萧县西八公里处311国道北侧,繁育基地5万亩,其中杜楼镇业庄行政村5800亩,杜楼镇郝新庄行政村4100亩,杜楼镇王新庄行政村3000亩,王寨镇邵庄行政村5600亩,王寨镇后洼行政村5000亩,王寨镇王集行政村4700亩;圣泉乡王门行政村5000亩,大岗行政村6000亩,王楼行政村3000亩;杨楼镇郝集行政村5600亩,于洼行政村3700亩。(六)项目编制依据:(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2)2011年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国债项目投资重点领域和申报要求(3)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县域布局规划(2008-2013年);(4)农业部国家优质粮食
4、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8-2010年):(5)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申报指南和安徽省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申报指南:(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徽省农业结构调整意见;(7)安徽省农业厅关于加快发展我省小麦生产的意见:(8)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9)萧县农业自然资源及社会发展有关基础数据和资料;(10)优质专用强筋小麦品质国家标准(GB/T17892-1999)及相关行业标准:(11)国家有关部门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范和要求;(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13)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1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
5、3号;(15)项目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二、项目单位及法人代表简介1、单位简介:本公司成立于2002年,企业性质,股份制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经营范围、主要农作物种子的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年销售玉米种30万公斤,黄豆及其他经济作物20万公斤,小麦原良种260万公斤,年销售总额1820万元。年税后利润100万元左右。本公司先后于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安徽未来种业有限公司、安徽省爱禾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安排繁育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品种皖麦50、连麦2号、漯麦9号、皖麦68等。每年安排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5万亩左右,生产小麦原良种650万公斤。从2006年至2010年,连续多年
6、为国家优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中标单位,所供良种质量均达国标要求,深受农民群众好评。本公司曾被评为安徽省首届“种子诚信企业”,萧县农委“诚信农资经营单位”。2009年5月,国审小麦品种漯麦9号,安徽、山东、江苏三省田间观摩会由本公司承办召开。所繁种子规模和质量,深受于会者的好评。 2010年至2011年本公司将把小麦繁殖基地扩大到5万余亩,年产优质小麦种子1700万公斤以上,销售价格2.80元/kg,合计销售总额每年4800万元以上2、法人代表简介 萧县东亚种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徐飞,性别,男,出生年月,1960.1 ,籍贯萧县,中共党员,技术职称,农艺师。本人1981年毕业于宿县农校农学专业,历
7、任农技站站长,萧城种子站站长,萧县种子公司经营科科长,萧县种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萧县东亚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萧县种子协会会长。曾多次被评为“萧县农资经营系统先进个人”。三、项目建设内容(一)建设规模项目拟建设小麦新品种展示园区50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50000亩,项目拟新建仓库2000平方米,晒场2000平方米,种子加工车间400平方米,种子检验检测室200平方米:平整土地20000亩,修复旧井200眼,新打配套机井100眼,架设低压电力线路10000米,整修生产道路10000米,硬化10000米,配套桥涵15座:仪器设备需购种子检验检测仪器及工具26台(件),种子加工设备36台套,农机具2
8、6台(套)、其他设备18台(套),总计106台套。(二)技术方案建立良种繁育及种子产业化四大体系即:科技创新体系、专业化良种繁育体系、种子质量保证体系、示范推广服务网络体系。严格按照国际技术规程操作,加强小麦科技成果转化,大幅度提高我国黄河小麦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四、项目建设年限本项目拟从2011年2月完成项目立项和项目准备,2012年9月完成项目建设,建设期为19个月。五、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项目资金来源:企业自筹。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一、项目建设背景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2007年以来连续下发了7个一
9、号文件,从农民问题到农业、农村以及建设现代农业,循序渐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断地完善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逐步形成粮食稳定发展的统筹思路。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不仅是农业本身的任务,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几个统筹发展,不仅是将传统农业纳入新经济体系中进行谋划,更是在平衡工农利益、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实行工业反扶农业。使农业大县抓粮食而不窘,做贡献且能发展;使农民庇于“多予少取放活”,愉快地生产粮食并获得合理收入。实践表明,这4年的粮食增产过程,是国家城乡关系不断调整、支农政策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的过程,是建立粮食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的一个开始。 四年来
10、,国家先后取消了农业“四税”,农民每年减负约1250亿元。初步建立看符合国情、农情、粮情、财政综合补贴与财政专项补贴相结合,行业发展指南与市场运作相协调,管理组件规范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包括对种粮农民直补、良种推广补贴,测土配方施肥、农民培训等财政专项资金也逐年增加,还有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对主产区主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扶粮政策中,良种推广补贴政策指向最为明确,发挥了显著的增产提质作用,它即是一项惠农政策,更是一个符合目前我国实际、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粮食生产的项目。政策市导向,项目有要求。农财两部确立的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的目标是,施肥项目区良种覆盖率、统一供种率达到100
11、%,小麦商品率达到50%以上。在项目带动下,去年全国小麦生产良种统供率达到62.6%,比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今年夏收冬小麦优质率达到61.6%,高5.5个百分点。虽然夏粮丰收了,但是粮食生产亩均收益分别为382元、和320元。尽管今年粮食价格同比有所上涨,但仍未达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历史水平,更低于其他粮食生产大国的水平。这不仅说明目前国家的惠农扶粮政策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也说明目前的粮食生产发展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比,利益关系的调整还仅仅是个开始。因此,惠农政策仍将需要“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加强”。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政策和环境的需要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
12、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粮食供求关系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关键是建立粮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链式综合生产能力。我国农业发展进入崭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发展必须适应市场,调整农业结构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我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宗农产品棉铃的威胁更大。特别h处于基础地位的小麦,我国常年种植面积4亿亩左右,总产1亿吨,年需求1.1亿吨以上。从量上看能基本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但小麦的品质结构不合理,中间类型偏多,适于加工面包的强筋小麦和加工饼干的弱筋小麦品种较少,
13、不能满足国内食品加工业的需求。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加工型小麦品种开发和良种繁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仍存在着适宜品种少,研发能力不足,种子规模化生产程度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建立小麦良种发育基地,提高优良瓶中扩繁能力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当务之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坚持粮食基本自给,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左右。价钱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间利益协调机制。抓好其他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
14、。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节粮型畜产品和名特优新水产品。2、兴业发展政策、产业政策及布局规划、建设规划的要求“十五”以来,农业部高度重视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编和实施,确立了以规划引导发展的战略思想,先后编制和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要求采取一种产品确定一个发展思路,明确目标市场,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尽快形成竞争力和带动力。优势农产品专用小麦的主攻方向是“抓两头(强筋、弱筋)、代中间(中筋)”,确保国内市场需求,积极争取替代并出口。在优势区域规模种植,统一供种,推广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改变混种、混收、混储、提高小麦品质量的稳定性
15、和一致性。国家优质小麦县域化布局规划(试行)和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的县域规划,都把黄淮海地区规划为优质中筋、强筋、弱筋小麦优势生产县域,说明该县域具有较优势的生态条件。单目前生产上适于制作面包、面条、饼干和糕点的专用小麦品种缺乏,小麦品种种源供应不足或种子达不到品质标准,严重影响了小麦产业优势的形成。项目建成后,可改善项目区生产条件,加快新技术配套推广,提高优良品种的扩繁能力,加快小麦品种更新换代,辐射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优质小麦生产发展,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3、国家和行业投资方面的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农民的多种功能日益凸现,农业的基础作用日益彰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1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分析农业农村发展取得进展和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去,阐述了如何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作出看“三个明显”,“三个调整”和“四个增加”的重要部署。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重要精神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政策体系,必将对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产生积极影响。4、萧县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萧县县委、县政府把小麦和小麦种子繁育当作该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之首来抓,在政策、资金上都给予支持和倾斜。萧县安徽
17、省萧县东亚种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种子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在全县及周边地区小麦生产县的小麦生产和品种更新换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萧县种子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小麦种子基地分布不合理,育种单位多,规模小。大面积连方成片十分困难,甚至为争夺基地而发生矛盾。如果利用项目资金,改善生产条件,建设理想的种子繁育基地,为萧县小麦种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种子企业库房、晒场、机械加工设备陈旧老化,影响种子加工的速度、质量。三是种子检验检测仪器不足,检验手段不先进,难以满足今后种业发展的需要。四是我市繁育的小麦品种多为常规品种,小麦良种繁育量较少。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种子产业的健
18、康发展,成为萧县小麦种子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建立5000亩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项目,从基础抓起,从源头抓起,对小麦种子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十分必要,非常及时。第三章 市场需求及预测一、市场形势分析产业选择其唯一的检验即为其所产生的市场经济效益,农产品市场是由农产品供求双方在价格均衡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有必要对于主导产品市场进行供求分析在价格均衡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有必要对于主导产品市场进行供求分析与预测。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从总人数来说是比较小的。这是由于农产品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即它们大多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量在一定时期是相对平稳的,也就是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并不十
19、分明显。但是如果是非生活必需的农产品,如特种农畜产品、特种水产,其价格弹性相对大些。其次,就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对农产品需求的影响即收入弹性看,差异较大。对我国,目前阶段来讲,粮食、大众菜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弹性很小,甚至是负弹性,比如城镇居民的口粮消费已出现负的收入弹性;而肉、蛋、奶类农产品的收入弹性相对较大,特种农牧渔产品的收入弹性很大。随着经济的增长,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较小时,农产品中食品的收入弹性将趋于减小,甚至出现负值。其三,食物需求结构的变化决定着今后我国农产品结构的调整。由于我国人民的食物需求结构尚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需求结构与合理的标准结构有差距。根据国家中国
20、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主要差距体现在肉禽蛋奶和水产品等的消费方面,因此这些产品的生产潜力较大。其四,某些农产品其市场需求取决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需求的总水平。例如粮油产品近几年在我国是纯进口的产品,粮油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便成为国内市场价格的参照。农产品的外向度是我们分析其供求状况的依据。农产品供给分析:一种农产品的供给受到该种产品的市场价格、相关农产品市场价格、生产该种产品的成本和成本结构、生产周期、作物或畜禽类型、以有相关农业政策等要素的影响。首先,不同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对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即供给价格弹性是有差异的,一般说来作物或畜禽的生产周期较短,所用固定成本越少,它们的短期供给价格弹性就越大,
21、价格的变化在本次生产周期结束后,生产者就会做出反应,对下次生产周期的供给量会产生影响。因此预测农产品供求变化趋势从供给上讲要正确掌握供给变化的周期性及规律性;对生产者来讲,错开生产高峰期才是明智的举动。其次,由于农产品成本变化而引起供给量的变化即供给成本弹性来讲,在不同产品之间是有差异的。生产资料价格、饲料价格优惠,基础设施的国家投资、流通服务的建设等旨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措施往往对相应农产品供给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是我们在分析农产品供给时必须注意的重要方面。其三,农产品供给的交叉价格弹性在具有替代或互补关系的农产品中是比较大的。如同季节的两种蔬菜的种植具有相互替代关系,如果其中一种蔬菜价格
22、上涨了,就会增加该种蔬菜的种植和供给量,减少甚至放弃另一种蔬菜的种植,从而减少了另一种蔬菜的供给量。二、市场需求预测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各类小麦,如适宜加工面包的强筋小麦和加工饼干、糕点用的弱筋小麦需求量越来越大,供不应求。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每年约需优质小麦200多亿公斤,国内生产的小麦的生产量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10%,大量依赖进口。为此国家已将安徽省江淮地区确定为重要的小麦生产与加工基地,省政府在认真研究市场的基础上,把大力发展小麦生产作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制定了优质优价的政策,规定优质小麦收购价比普通小麦高10%左右,农民要求种植小麦的呼声越来越高
23、,种植小麦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随着小麦的大面积种植,小麦种子供求将严重供不应求,小麦种子生产发展空间非常广阔。2、项目产品服务功能和市场定位萧县位于国家确定的黄淮海小麦生产带的中部,交通区位优势无与伦比,如果在萧县建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每年生产小麦良种1700万公斤。可支援周边地区发展小麦生产,缓解本地区小麦种子需求压力。萧县每年小麦播种面积133万亩,每亩用种15kg,需要良种2000万公斤。这些种子70%来源于河南、山东。每年多花费种子差价及运输费用每公斤0.60元,合计每年可节约成本840万元。如遇灾害年份,外地种源不足,不能保证供应,对我县小麦生产造成一定影响。通过该
24、项目的实施,使我县小麦良种繁育面积达到了一定规模,能够保证我县农民全部用上低价合格的优质小麦品种,富余部分还可支援周边兄弟省份。给我县小麦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3、拟建项目生产规模与市场供求关系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建成后,每年可繁育小麦良种1700万公斤,缓解周边地区的种子供求压力,但与国家发展小麦的产业政策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随着小麦面积的扩大,供求关系短期内还不可能供需平衡,如果不在本地区再建立同类繁育基地,产品仍然供不应求。4、拟建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及风险预测与对策拟建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从建立开始就站在高起点,得到了农业部、省农业厅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监督,规划合理,设备一流建设标准高,注重技术
25、创新,符合产业政策,符合国家优势农产品县域布局规划,所生产的小麦种子将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并且优势明显,没有市场风险。如果遇到市场风险,随时将产品可以转为商品粮出售,凭借优质、高产、高效优势,完全可以挽回经济损失。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项目区条件分析一、项目选址原则1、符合国家、地区和城乡规划要求。2、符合国家对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的建设要求。3、满足项目对原材料、能源、水和人力的供应及生产工艺的要求。4、节约和效益的原则,尽力做到降低建设投资,节省运费,减少成本,提高利润。5、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以人为本,减少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有利于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按照产业化的思想路,萧县农业
26、生产条件较好,水源有保证,人均耕地面积较大,长期以粮食生产为主,远离工业区。按照以上选址的原则要求剑圣该项目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乡镇领导重视,农业技术普及效率较高,土壤肥沃,易于集中连片规划。二、项目选址位置萧县杜楼、王寨、圣泉、龙城、杨楼等5个乡镇的11个行政村。三、项目县域经济条件分析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北纬33度56分至34度29分,东经116度31分至117度12分。主属黄淮海冲积平原,东南部分布着一些低山丘陵,其余为黄泛平原。山丘、谷地占总面积22.2,平原占77.8,河流主属淮河水系。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候区。常年平均气温24.3,年均积温达5678度,无霜
27、期206天,年降水量854.6毫米左右。萧县总面积1871平方公里,人口134.3万,辖18镇5乡708个行政村。萧县古为萧国,春秋时附属于宋,秦置萧县,萧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萧县紧靠徐州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徐州市,县城距京航运河30公里、徐州观音机场50公里、萧县出海口260公里,素有“徐州的西大门”之称。东临京沪铁路,陇海、徐阜铁路纵横穿过,连霍、合徐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310、311两条国道和三条省道及星罗棋布的县乡道路形成的交通网络与周边地区紧紧相连,承东启西,南引北联,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名优农产品基地众多。萧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
28、,雨热同期。年日照时数为2220至2480小时,年均气温24.3,年均无霜期206天,年均降雨量854.6毫米。萧县植被保存完好,工业污染程度低,具有生产加工绿色食品的自然条件。耕地面积10万公顷,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棉花、大豆、玉米、山芋及花生、芝麻等。萧县水果面积50万亩,主要有葡萄、苹果、梨、黄白桃、巴斗杏、柿子、樱桃、山楂等。孙圩子胡萝卜、闫集黑皮冬瓜、马井韭青韭黄、圣泉萧国圣桃、黄河故道水晶梨、龙城石榴。新庄黄牛、黄口三元杂交猪、丁里华英鸭等名优农产品种养基地闻名全国。矿产资源丰富,水电供应充足。萧县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已探明煤炭储量 7.5亿吨,现有17对矿井,年产能力12
29、0万吨;探明石油储量 7亿吨,煤层气储量1000亿立方米,石灰岩储量30亿吨;铁矿石、瓷石、高岭土等储量可观。萧县南北分属淮、黄河水系,地下水量为2.6亿立方米,水质优良,生产、生活用水充足。电力供应属华东电网,设施完善,境内有11万伏以上变电所2个,生产生活供电充足。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萧县工业发展历史久远,历经沧桑。公元9年,出现铸造银、铜质钱币的造钱工厂;北宋年间,开始出现陶瓷生产,神宗元丰年间,开始出现小煤窑,苏东坡曾作石炭歌赞之。改革开放以来,萧县工业在调整和机制创新中快速发展,现有48个县属工业开发商,近2万家乡镇开发商,广东锦丰、江苏维维、山东新汶、安徽古井、深圳康达尔等一批
30、国内知名开发商相继来萧投资。形成了煤炭开采、农副产品加工、建材、造纸、酿酒、化工、纺织、机械制造等八大主导产业,有较强的协作配套能力。经省政府批准,在连霍、合徐两条高速公路交汇处设立的占地500余亩的工业园区,是萧县对外开放的窗口、体制改革的实验区,现已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的热土,是萧县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萧县春秋时期为萧国地,秦置萧县。自古有“文献之邦”之美誉,风骚人物荟翠,春秋三贤(闵子骞、颛孙子张、颜子柳)皆孔门高足;今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萧县擅长丹青者2万余人,其中刘开渠、朱德群、王肇民、萧龙士、卓然、吴燃等为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大师,各种风格的书画作品
31、犹如繁星璀璨,县城书画艺术一条街集书画创作、装裱、展览、交易、鉴赏于一体,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国内外书画爱好者纷至沓来,投资近亿元的书画艺术博览城已完成规划设计。突出的人文优势同时孕育了美食的醇厚和芳香,萧县饮食文化闻名大江南北,“萧县羊肉汤”、“皇藏峪蘑菇鸡”、“圣泉寺烧全羊”等各种风味小吃成了黄淮地区城乡人们的美味佳肴。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独具。萧县古迹遍布,千年古刹天门寺、天一角地下溶洞、永固水库、汉墓群、宋朝的古窖群遗迹、闵之骞鞭打芦花处、三让徐州的贤人陶谦墓、南朝宋国开国皇帝刘裕故里、苏轼发现煤炭处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交相辉映;皇藏峪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审定为国
32、家级森林公园,2000年被国家文物保护委员会授予“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称号,是皖北地区正在崛起的旅游热点,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万余人次。景区内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落叶阔叶林带,动植物种类繁多,总面积20平方公里,山、水、泉、涧等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小气候明显,素有“幽谷圣地”、“淮海佳境”之称。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有汉高祖刘邦称帝前为躲避秦追兵藏身的皇藏洞,以及美人洞、果老洞、仙人床、拔剑泉、苏轼祈雪处、闵子祠等,山中瑞云寺于1998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佛教重点寺院;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遗址蔡洼、“萧泗铜灵”抗日战争纪念馆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产生活设施完善,人居环境良好。萧县民风淳朴
33、,社会治安稳定,邮电通讯发达,医疗卫生、环保、广播电视和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旅游、物流、金融、商贸、房地产等行业全面发展,服务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萧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2.萧县农业萧县盛产小麦,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和全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20个小麦示范县之一。年种植优质小麦100万亩,亩产375公斤,总产3.75亿公斤;优质玉米50万亩,亩产400公斤,总产2亿公斤;优质棉花25万亩,亩产皮棉70公斤,总产1750万公斤;优质无公害瓜菜30万亩。形成了马井镇万亩韭黄、韭青基地,酒店乡、黄口镇万亩西瓜基地,杜楼镇小圩子1000亩香椿基地,龙城镇帽山万亩大棚菜基地,孙
34、圩子乡5万亩胡萝卜基地,大屯镇芦荟基地,杨楼镇白蒜基地,沿国道两侧5万亩鲜豌豆荚基地等各具特色的瓜菜基地30多个,总产6亿公斤以上,优质花生、大豆、芝麻、山芋等50万亩;以辣椒制种为主的蔬菜制种近万亩,总产值1亿元左右。萧县杂交辣椒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左右,除在国内的广东、广西、海南、北京等20多个省市销售外,还出口日本、韩国、美国及东南亚各国等。林果业萧县是闻名全国的水果大县,目前,基本形成了沿官桥白土龙城圣泉刘套等乡镇的葡萄产业带,以黄河故道为中心的苹果、梨产业带,以郑腰庄为中心的万亩萧国圣桃基地,以东南山区为主的干杂果基地,同时有早熟梨、早熟苹果、加工专用葡萄、桃、干杂果等新品种5
35、0多个。萧县现有水果面积50万亩,其中梨20万亩,苹果10万亩、葡萄8万亩、桃7万亩、干杂果5万亩,其中结果面积34万亩,水果总产量达6亿公斤左右,2007年,萧县水果面积将发展到70万亩。萧县是全国绿化先进县,林木覆盖率达32.8%,特别是近年来,农民跟着市场走,栽植杨树4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60万立方米,杨树可采量22万立方米,带动了板材加工业的兴起。畜牧业萧县是安徽省养殖大县。目前,形成了波尔山羊、三元杂交猪、西门塔尔肉牛、黑白花生奶牛、樱桃谷鸭等高效品种和特禽、长毛兔、鸵鸟、土元、蝎子等特种动物及珍稀动物养殖基地。萧县常年存栏牛17万头、羊100万只、猪40万头、禽1000万只,出栏
36、牛8万头、羊120万只、猪50万头、禽1500万只。形成了庄里乡、白土镇波尔山羊、皖北白山羊规模养殖,黄口镇三元杂交猪养殖,新庄镇牛肉养殖,永堌镇天牧集团奶牛养殖,杨楼、刘套、圣泉等乡镇肉蛋鸡养殖,丁里镇樱桃谷鸭养殖,大屯镇鹌鹑养殖等规模养殖小区,萧县养殖龙头开发商近50家,养殖专业协会达200多个,专业村80多个,规模养殖户达5万多户,引进新品种150多个,开展了山羊、生猪、肉奶牛的杂改推广,加强蓄禽疫病的监控与防治,确保了畜牧业的发展。水产业萧县水面积达11.5万亩,共有大型水库4座,可养水面3万亩,已养水面2.4万亩,开发精养鱼塘5000亩,主要引进建鲤F6、F7,湘云鲫,彭泽鲫,团头鲂
37、,美国叉尾鲴等品种,推广种草养鱼、颗粒饲料养鱼、池塘鱼鳖混养等技术,形成了以故黄河塌陷区为主的两个养殖基地,年水产品产量达5000吨左右。农副产品加工近年来,萧县立足实际,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培育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业龙头开发商,基本形成了8大类加工基地:1、以荣昌板材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张庄寨板材加工基地,年产值近亿元。2、以园艺总场、黄河故道园艺场、樱桃酒厂、古井集团等为主的水果加工基地,其中县园艺总厂的葡萄汁年加工能力达5000吨。3、以棉花加工开发商及黄口纱厂为龙头的棉花加工开发商。4、以县罐头厂、冷冻厂、裴顿公司为龙头的瓜果菜及蓄禽产品加工、冷藏、保鲜基地。5、以皖王集团、锦丰集
38、团、祥超面粉厂、金鸽面粉厂为龙头的优质小麦加工、深加工基地。其中皖王集团日加工小麦700吨,年生产各类面粉14.7万吨;锦丰集团年加工小麦24万吨,生产方便面17亿袋。6、以康达尔、步强饲料厂为龙头的饲料加工基地。7、以天牧乳业集团为龙头的奶牛养殖及奶制品加工等基地。四、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1、县、乡两级政府重视,农户参与积极性高,有充足的配套资金;2、项目区交通便利,农田基础设施较好;3、项目区小麦良种繁育工程具有较好的基础;4、项目区为全国优质小麦主产县,商品良种比例较高:5、项目区土壤肥力较高,水土气热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6、项目建设单位、协作单位及技术依托单位技术力量雄厚,市场竞争力强
39、。第五章 项目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一、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和依据项目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是:(1)建成从实际出发,填平补齐提升能力的原则。依据当地的生产生态条件和企业的仓储、机械设备、加工销售能力确定建设规模。(2)相对集中发挥县域优势原则。集中连片即可保证种子质量,又可突出优势,节约成本。项目选定新品种展示园区50亩,萧县西八公里处311国道北侧,繁育基地5万亩,其中杜楼镇业庄行政村5800亩,杜楼镇郝新庄行政村4100亩,杜楼镇王新庄行政村3000亩,王寨镇邵庄行政村5600亩,王寨镇后洼行政村5000亩,王寨镇王集行政村4700亩;圣泉乡王门行政村5000亩,大岗行政村6000亩,王楼行政村3
40、000亩;杨楼镇郝集行政村5600亩,于洼行政村3700亩,集中连片建设。(3)便于管理,效益优先原则。项目规模确定的依据是安徽省2009年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申报指南和项目基地条件。二、建设规模项目拟新建仓库2000平方米,晒场2000平方米,种子加工车间400平方米,种子检测检验室200平方米;平整土地20000亩,修复旧井200眼,新打配套机井100眼,架设低压电力线路10000米,整修生产道路10000米,硬化10000米,配套桥涵15座;仪器设备购置,种子检验检测仪器及工具26台(件),种子加工设备36台套,农具26台(套),其他设备18台套,合计106台套。项目建设规模分析:(1)
41、新打配套机井。项目区规划5万亩,现有机井729眼,其中有200眼机井因年久失修,需清洗配套完善。配套完善后,按现有出水量50m3/h计算,每眼井可控制50亩良田,尚有5000亩没有灌溉保证,因此,需新打配套机井100眼。新打配套机井井深50米,口径50公分,壁厚8.5公分,流量80立方米/每小时。(2)土地平整。项目所选的5万亩基地地势基本平整,但考虑到良种繁育基地的作业和生产要求,需要对20000亩土地进行简单平整,但平整任务不大。(3)排水渠整修。根据项目选址及县内沟渠现状,重点治理河流五条,沿沟河乡村早在由于田间渠年久失修,已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当地群众对修渠积极性较高。因此,项目沟渠治理
42、工作量较大,初步测算需动土50万立方米。(4)种子检验检测仪器购置主要用于项目区内水、土、肥、汽、温的检测和种子质量、纯度等的检测,设备选型按照“填平补缺、适当提升能力”的原则进行。(5)种子加工设备主要用于种子生产后筛选、精选、包衣、包装、称重,按年加工量1700万公斤计算,需选择大中型的种子选设备和种子包衣设备。三、产品方案根据上述原则,依据项目建设要求和项目区实际情况确定为该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面积5万亩。该基地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成后,预计每年生产小麦原种及良种共1700万公斤,其产品方案见表2: 表2 项目产品方案一览表序号品种年繁育原种产量(万公斤)年繁育良种产量(万公斤)1皖麦68
43、1504502漯麦9号1504003连麦2号150500四、产品特性附件1:皖麦68品种简介品种名称:皖麦68(HS0168)品种(生态)类型:半冬性 审定编号:皖麦2010001 育种人:安徽农业大学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皖麦19(来源于宿州市农科所)郑79201(来源于河南省农科院)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旗叶挺举。长方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卵形,半角质,腹沟浅。20062007、20072008两年区域试验表明,全生育期224天左右,较对照品种(皖麦19)早熟12天;株高84厘米左右,比对照品种矮10厘米左右;亩穗数为42万左右,穗粒数37粒左右,千粒重43克
44、左右。抗性表现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07年中抗纹枯病(病指和抗级20.19MR),中感白粉病(病级和侵染型5MS)、叶锈病(病指和侵染型80MRS)和秆锈病(病指和侵染型40M),高感条锈病(病指和侵染型100MS)和赤霉病(反应级和抗级3.71S);2008年高抗白粉病(病级和抗级2HR),中抗赤霉病(反应级和抗级2.35MR),中感纹枯病(病指和抗级29.55MS),高感条锈病(病指和侵染型80HS)和叶锈病(病指和侵染型80HS)。品质表现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验,2009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790克/升,粗蛋白(干基)13.75%,湿面筋30.
45、9%,面团形成时间2.3分钟,稳定时间2.1分钟,硬度指数44.5。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62007年度区试亩产573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4%(极显著);20072008年度区试亩产61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6.6%(极显著)。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亩产501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9%。 适宜区域 淮北区。附件2:漯麦9号品种简介1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生育期227d,与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熟期相当。幼苗半直立,苗势壮,抗寒性较好,返青起身快,分蘖力中等,分蘖成穗率高,株高适中,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叶片深绿有腊质,旗叶短小上举,株行间通
46、风透光性好,耐后期高温,抗干热风能力强。穗纺锤型,主茎穗突出,穗层厚,成熟落黄好。籽粒较均匀,半角质,饱满度好,容重高,黑胚率较低,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34.8万,穗粒数38.0粒,千粒重46.6g。产量三因素较协调,对肥力较敏感,在高肥水条件下具有更大的增产潜力和应用前景。2 产量表现2.1 本院产比:20032004年本院产量鉴定试验,漯9908亩产592.6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14.1,达极显著。20042005年本院产量比较试验,漯9908亩产584.2kg,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25.67,亦达极显著。2.2 预备试验:20042005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预备试验,平均亩产5
47、00.6kg,较对照豫麦49号增产3.32%。2.3 区试产量:20052006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冬水B组区域试验,19点汇总,15点比新麦18增产,增产点率78.9%,16点比豫麦49号增产,增产点率84.2%,平均亩产541.8kg,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38%,较对照新麦18增产2.87%,均显著。各省内试点分别汇总,河南7点平均亩产528.22kg,比豫麦49增产1.49%,比新麦18增产1.84%;安徽4点平均亩产546.4kg,比豫麦49增产4.31%,比新麦18增产2.65%;江苏4点平均亩产557.7kg,比豫麦49增产4.69%,比新麦18增产3.45%;山东1点平均亩产576.67kg,比豫麦49增产4.31%,比新麦18增产2.31%;陕西3点平均亩产534.63kg,比豫麦49增产1.16%,比新麦18增产2.68%。20062007年度19点汇总,12点比对照新麦18增产,增产点率63.2%,平均亩产538.4kg,比新麦18增产3.15%,不显著。各省内试点分别汇总,河南6点平均亩产570.2kg,比新麦18增产7.97%,达显著,居首位;山东1点平均亩产587.82kg,比新麦18增产3.58%,达显著,居首位;陕西3点平均亩产589.6kg,比新麦18增产10.6%,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