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改建铁路扩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19390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改建铁路扩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福建改建铁路扩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福建改建铁路扩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福建改建铁路扩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福建改建铁路扩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改建铁路扩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改建铁路扩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改建铁路南平至龙岩铁路南平至沙县段扩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告及报告书简本一、项目概要改建铁路南平至龙岩铁路南平至沙县段扩能工程位于福建省中北部,起于合福线南平北站,终至向莆线三明北站,途经南平市延平区和三明市沙县。南平北站(不含)至三明北站(含)新建正线长度56.839km,工程还包括南平地区与合福铁路上下行联络线合计15.292km和南平西、三明北2个车站。本工程正线数目为双线,采用电力牵引,最高客车运行速度为250km/h,客车类型为动车组,一次性铺设无缝线路。工程总投资67.03亿元,建设工期为4年,预计2010年开工。二、主要影响施工期产生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噪声、扬尘、污水泥浆、

2、交通阻塞和征地拆迁影响;运营期环境影响主要有噪声、振动影响,电磁干扰和污水排放。三、防治措施施工期路基、隧道洞门、弃咋场等采取支挡防护措施,破坏的植被和耕地采取绿化、土地复垦等恢复措施;设置临时声屏障、洒水降尘、污废水有组织排放等防治噪声、扬尘、污水影响;征地拆迁采取妥善安置和补偿措施;重点工程路段进行环境监控。运营期采取声屏障、隔声通风窗、功能置换等措施防治噪声、振动影响;沿线车站设置污水处理设施,污水达标排放;对受电磁干扰影响的天线收视用户补偿有线电视入网费。三、结论要点认真落实了报告书中提出的环保措施之后,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减缓,工程建设是可行的。四、简本查阅方式、期

3、限简本链接在本网站上,查阅时间自即日起至2010年10月20日。五、征求意见范围、事项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工程环保措施建议,对环境影响的认知以及对工程建设所持态度等内容征求公众意见。六、公众意见征求形式通过邮件、电话、信件或填写环评单位现场发放的问卷调查表等方式反馈意见。意见反馈单位名称: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联系人:张卫红 电话:027-51155047 传真:027-51155977电子邮箱:jje6610 邮编:430063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杨园和平大道745号七、公众意见提供时限自即日起至2010年10月20日。改 建 铁 路南平至龙岩铁路南平至沙县段扩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

4、本)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甲级 国环评证甲字第2605号2010年9月 武 汉目 录改建铁路南平至龙岩铁路南平至沙县段扩能工程线路平面示意图1 概述1.1建设项目前期准备情况简介1.2 环境影响评价实施过程1.3 评价内容2 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2.1 工程概况2.2 工程分析3 环境保护目标4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4.1 环境保护目标4.2 生态环境现状4.3 主要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5 声环境影响评价5.1环境保护目标5.2 环境现状5.3 主要环境影响5.4 拟采取的防护措施6 振动环境影响评价6.1 环境保护目标6.2环境现状6.3主要环境影响6.4拟采取的防护措施7 水环境

5、影响评价7.1地表水环境7.2 地下水环境8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8.1环境保护目标8.2环境现状8.3 主要环境影响8.4 拟采取的防治措施9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10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11 初步结论1 概 述1.1 建设项目前期准备情况简介(1)项目名称改建铁路南平至龙岩铁路南平至沙县段扩能工程(2)项目地点南平至龙岩铁路南平至沙县段扩能工程位于福建省中北部,起于合福线南平北站,终至向莆线三明北站,途经南平市延平区和三明市沙县。(3)项目建设意义南平至沙县段扩能工程位于南平至龙岩铁路北段,与沙县至永安段、永安至龙岩段共同构成南平至龙岩铁路通道,是沟通合福、峰福、向莆等铁路,作为鹰厦、向莆与

6、合福、峰福等线路间的重要连接线,是三明及以南地区与北部地区间快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利于提高区域路网灵活性;同时是福建省内中西部地区与闽西南及珠三角地区间最直接和便捷的联系通道,是沟通福建山区欠发达地区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间的重要连接线,并且为福建省内主要城市间城际铁路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经海峡西岸经济区联系珠三角地区重要的辅助通道,在区域路网中起到重要作用。南平至沙县段扩能工程经过南平、三明两市,沿线经济较沿海地区落后,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沿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通过分段实施南平至龙岩铁路扩能工程,可形成南平至龙岩通道新的快速铁路线,彻底解决既有铁路通道运输能力不足和质量低下等问题,

7、是对区域路网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改善沿线地区交通条件,加快资源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支持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促进沿线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建设模式、建设单位南平至龙岩铁路南平至沙县段新建双线由铁道部和福建省共同出资建设,建成后的运营管理由南昌铁路局负责,新成立合资公司负责其资产管理。1.2 环境影响评价实施过程根据铁道部发展计划司的安排,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接受委托后,于2010年8月24日在“福建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公参信息公示区”网站以及同天的“东南快报A25版”上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评价单位在现状、类比

8、调查与监测的基础上进行现状评价、预测评价,提出初步的防治措施,编制本册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于即日起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1.3 评价内容通过对本工程环境影响的识别与筛选,确定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为:(1)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2)工程沿线环境概况 (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声环境影响评价 (5)振动环境影响评价 (6)电磁环境影响评价(7)水环境影响评价(8)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9)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10)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分析(11)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12)公众参与(13)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14)环保措施及建议2 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范

9、围改建铁路南平至龙岩铁路南平至沙县段扩能工程从南平北站(不含)至三明北站(含),新建正线长度56.839km,含南平地区与合福铁路上下行联络线合计15.292km,南平西站和三明北站2座车站。 2.1.2 设计年度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2.1.3 主要技术标准(1)铁路等级:I级。(2)正线数目:双线。(3)设计行车速度:250km/h。(4)正线间距:4.6m。(5)最小曲线半径:一般4500m,困难3500m。(6)限制坡度:13。(7)牵引种类:电力。(8)机车类型:客机,和谐号动车组;货机,和谐型机车。(9)牵引质量:3200t。(10)到发线有效长度:650m。(11)列车

10、运行控制方式:CTCS-2(12)行车指挥方式:调度集中(13)建筑限界:满足“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和“电力牵引铁路KH-200桥隧建筑限界”(非双层集装箱限界)。2.1.4 列车对数近、远期列车对数如下表所列: 近、远期列车对数表 单位:对/日分类2020年(近期)2030年(远期)长途客车2433城际客车2637合计50702.1.5主要工程项目及规模如下表所列:主体工程组成一览表工程名称工 程 内 容线路工程新建正线(双线)56.839km;联络线全长(单线)15.292km。站场工程本工程涉及南平西站(新建)、三明北站(改建)2个中间站。路基工程区间正线路基长度6.034k

11、m,占正线长度比例为10.62。 桥涵工程正线大中桥20座8428.3延米,占线路长度的14.87%。隧道工程正线新建隧道共16座(含2座单线隧道),计43071延米长,占线路长度的74.51%。 轨道工程正线范围内长度大于6km的隧道及长大隧道集中地段铺设双块式无砟轨道,其他地段均铺设有砟轨道。电气化新建茶丰峡1座AT牵引变电所。2.1.6施工组织本工程设计建设工期为4年,计划于2010年开工。2.2 工程分析2.2.1环境影响概要工程产生污染物的方式以能量损耗型(产生噪声、振动、电磁干扰等)为主,以物质损耗型(产生污水等)为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对生态敏感区和水土保持为主。本工程的环境影响

12、从空间概念上可分为以下单元:路基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车站、综合维修设施、牵引变电所等;从时间序列上可分为施工期和运营期。施工期环境影响示意图施工准备施 工 期对农作物植被等永久性破坏扬尘噪声对被征地和拆迁人员产生影响扬尘废气建筑垃圾弃土弃碴噪声振动道路交通水运干扰地下水流失水土流失河床扰动泥沙上浮施工废水、生活污水运营期环境影响示意图工程运营噪声振动电磁污水固体废物景观协调交通阻隔2.2.2施工准备和施工期环境影响特征分析(1)工程施工期路堤填筑、路堑开挖、车站修筑等工程活动,将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地表扰动,易诱发水土流失,以深路堑、陡坡路基、浸水路堤等特殊路基地段尤为突出。弃土(咋)场、

13、施工场地平整、施工便道修筑等工程行为,使土壤裸露、地表扰动、局部地貌改变、原稳定体失衡,易产生水蚀。(2)本次工程对林地、菜地、耕地、鱼塘等的占用将使当地的农业、林业、水产养殖业等受到一定影响。(3)施工中的挖土机、打桩机、重型装载机及运输车辆等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振动会影响周围居民区等敏感点。(4)施工过程中的生产作业废水,尤其是钻孔桩施工产生的泥浆废水,以及施工人员驻地排放的生活污水可能会对周围区域水环境造成影响。(5)施工作业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扬尘污染,主要来源于土石方工程、地表开挖和运输过程;燃油施工机械排烟、施工人员炊事炉排烟等也将影响环境空气质量。(6)工程施工对两侧城市道

14、路交通、水运产生不利影响;施工场地临时占地及开挖破坏也将影响周边居民的出行。(7)工程建设将带来部分居民的拆迁安置,如安置措施不适当,将对拆迁居民生活质量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8)线路跨越河流、水体时,水中墩施工使得泥沙浮起,使得水体浊度增大,将对水质产生一定影响。(9)隧道施工时遇到断层等不良地质条件时可能造成涌水,使得地下水资源流失。2.2.3运营期环境影响特征分析(1)工程投入运营后,列车运行产生的噪声、振动将对沿线学校、医院和居民住宅等敏感点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工程运营后,将产生电磁干扰影响,表现为列车运行对沿线居民电视收视产生不利影响,牵引变电所产生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和G

15、SM-R基站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的影响。(3)各车站新增生活污水经预处理后排车站周围的地表水体,对地表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4)沿线新增职工生活垃圾、车站旅客垃圾和旅客列车投放垃圾,经定点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置,对外环境影响不大。2.2.4环境敏感性分析通过工程分析,并结合现场踏勘和调查,就整个工程及其涉及区域的环境敏感性得出如下结论:(1)沿线地形陡峭、雨量充沛,工程施工期易诱发水土流失。(2)沿线地区以山地为主,耕地资源及其匮乏,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力度增大,使得沿线地区耕地资源极其宝贵。(3)沿线城镇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噪声、振动影响较突出。(4)本段线路长大隧道较多,隧道施工时遇到不良地质

16、条件易产生涌水,对地下水资源产生一定影响。3 环境保护目标(1)沿线生态保护目标主要为耕地和基本农田、森林资源和生态公益林,以及文物等。(2)水环境保护目标为桥梁跨越的闽江、西芹溪、澄江楼溪、马铺溪、渔溪、高溪、南溪及豆士溪(洛溪)等地表水体,以及南平西站、三明北站受纳水体。(3)噪声、振动、电磁保护目标为沿线居民区、学校等敏感点,具体分布如下表所列:沿线居民住宅、学校等保护目标分布一览表所在行政区编号敏感点名称对应本线里程与本工程线路关系(m)备注位置最近距离高差形式南平市1山后新村CK1+400CK1+900两侧158.2 桥梁、路堤距在建合福铁路43m南平市2马里村CK1+900CK2+

17、550两侧032.2 隧道距在建合福铁路42m南平市3后岭下CK7+900CK8+450两侧234.7 路堤距拟建本线与合福铁路的联络线22m南平市4福建农林机械厂宿舍CK14+800CK15+200两侧769.9 隧道南平市5茅坪CK15+700CK15+890两侧62-13.6 桥梁南平市6西芹村CK16+520CK17+730两侧23-7.6 桥梁、路堤距既有外南铁路140m南平市7南平市第九中学CK16+700CK16+850右侧141.3 路堤距既有外南铁路150m南平市8南平林业职业技术学校CK16+700CK16+800左侧439.8 路堤南平市9西芹中心小学CK16+950CK

18、17+050右侧166-8.9 路堤距既有外南铁路17m南平市10黄坑CK19+760CK19+880两侧084.5 隧道南平市11衫坑CK21+850CK22+120两侧0141.8 隧道三明市12胜地CK28+700CK29+200两侧8-34.8 桥梁位于福银高速旁三明市13渔珠CK36+320CK37+220两侧16-25.5 桥梁三明市14端奚CK40+220CK40+960两侧078.4 隧道三明市15官庄CK43+490CK43+950两侧10-34.1 桥梁三明市16谭厝CK49+380CK49+500两侧31-38.8 桥梁三明市17茶枫峡CK49+850CK50+000两侧

19、91-25.2 桥梁三明市18江路、镇头CK50+400CK51+100右侧41-12.9 桥梁三明市19沙县纯净水厂宿舍CK55+950CK56+050右侧136-11.1 路堤距在建向莆铁路186m三明市20八十桌CK57+300CK57+600右侧153.3 路堤距向莆铁路/鹰夏铁路为66/76m三明市21沙县水南林场新村CK57+250CK57+800两侧526.9 路堤距向莆铁路/鹰夏铁路为104/116m南平市22六坑村LXCK0+380LXCK0+470两侧8-25.1 桥梁距在建合福铁路24m南平市23里坑布LXCK2+250LXCK2+500左侧10-3.2 桥梁距既有峰福铁

20、路125m4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4.1 环境保护目标耕地和基本农田、森林资源和生态公益林,文物。4.2 生态环境现状4.2.1 工程沿线生态环境特征本工程处于戴云山脉西北部,基本沿着闽江支流沙溪、西溪右岸,漫滩及阶地均不发育,仅沿主要河谷分布有狭窄的冲积平原;沿线处沿海内陆山区,闽江上游,山高坡陡,植被发育,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生态系统类型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局部辅以农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主要集中在南平市区路段、南平市西芹镇路段及沙县水南街道路段。4.2.2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本工程评价区总面积4317.61 hm2,土地利用现状以林地为主,面积达3068.44hm2,占评价

21、区总面积的71.07;其次是耕地,面积为737.36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7.08;其它用地类型比重较小。4.2.3 陆生植物资源现状本工程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冬短夏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温暖湿润的特点,植被区划隶属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区、闽中戴云鹫峰山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典型植被类型的建群树种为米槠、丝粟栲、钩粟占优势,少量为甜槠、苦槠、柳杉、檫树等,杉木生长较适宜,常见植被分为7个类型,85个群系,325个群丛,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经济林、灌丛、灌草丛等,种子植物种类合计131科428属829种,包括国家I级保护植物1种

22、,为南方红豆杉;国家II级保护植物2种,为樟树和闽楠。评价区共发现记录在案的古树1处2株。由于长期受人工砍伐干扰,工程沿线典型地带性植被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树种如壳斗科的甜槠、米槠、苦槠和常见的散生裸子植物南方红豆杉等,目前仅在某些地区保存有小面积风水林,广大的山地丘陵是大面积的马尾松中、幼龄疏林和灌草丛。评价区总体以森林植被为主,面积为3068.44hm2,占植被总面积的71.07。评价区植被生物量总量为330541.7t,自然体系生产力为1104.68gC/(m2.a),明显高于国内大陆平均水平。4.2.4 陆生动物资源现状评价区森林覆盖率较高,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其中两栖动物1目5

23、科14种,包括国家重点II级保护野生动物1种;福建省重点保护动物1种;爬行类3目6科36种,包括福建省重点保护动物2种;鸟类17目34科107种,包括有国家I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13种;兽类6目13科30种,包括国家重点II级保护野生动物3种;福建省重点保护动物3种。4.2.5 水生生物资源现状本工程Ck2+800 Ck3+450段跨越闽江,全线不穿越水库和湖泊,评价范围内的水生生物资源主要为流水性河栖类型,其中浮游植物37种;浮游动物34种;底栖动物15种;鱼类6目9科47种。通过实地踏勘本工程过水河段的水文、水势和河道特点,结合地方渔业部门提供的资料综合分析,随着水口电站等拦

24、河工程的兴建,闽江特大桥所在河段不存在集中式鱼类“三场”(索饵场、越冬场和产卵场),鱼类洄游通道已被阻断。4.2.6 景观质量现状工程沿线主要为低山丘陵,森林覆盖率较高,但生态环境呈明显次生特点,景观构成以半自然景观生态为主。4.2.7 水土流失现状本工程评价范围内水土流失现象不明显,从流失成因上看,以水蚀为主,从流失强度上看,以轻微度流失为主,强度以上流失主要集中在正在进行开发建设的地区,极强度及烈度主要由无序的开发建设与利用造成。评价区水土流失面积(不计水域和无明显侵蚀类)合计844.53hm2,占评价范围总面积的19.56,水土流失现象不明显4.3 主要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4.3.

25、1 生态敏感目标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1)本工程线路以渔珠特大桥形式于沙县高砂镇从沙县县级文保单位石镇桥左侧250米处经过,线路里程为CK36+550,工程建设不会对文保单位造成直接影响。为使石镇桥得到有效保护,评价建议临时便道设置应避让石镇桥,工程建设过程中避免运输车辆从石镇桥附近经过。(2)本工程线路以茶峰峡特大桥形式于沙县琅口镇从文保点李氏宗祠右侧30米处经过,线路里程为CK49+490,为使李氏宗祠得到有效保护,评价建议施工前对李氏宗祠进行加固、修缮,避免桥梁桩基施工过程中采用高强度震动机械。(3)本工程线路CK36+550右侧270米处分布有两株树龄约300年的古樟树,位于县级文保单位

26、石镇桥附近,旁边有村级公路经过,工程建设不会对其造成直接影响。为使这两棵古树得到有效保护,评价建议临时便道设置对其进行应避让,工程建设过程中避免运输车辆从古树边的村级公路经过。(4)为将工程建设对沿线可能存在的地下文物造成破坏,评价建议建设单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9日起施行),按照地下文物的建设工程程序,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根据调查、勘探结果采取切实的文物保护方案;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新的地下出土文物,应立即停工,并迅速向主管部门报告,待有关部门和专家处理并同意后再行施工,以防文物损害,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加强文物保护宣传,设置宣传牌,明确沿线文

27、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强调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增强施工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4.3.2 对土地资源及农业生产的影响及保护措施本工程占地主要为林地和耕地,将对沿线林业资源和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本工程为线性工程,占地主要呈窄条带状均匀分布于沿线地区,线路横向影响范围极其狭窄,对整个评价范围而言,这种变化影响较小,不会使林地的模地地位发生改变,不会使沿线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太大改变。工程坚持对基本农田“占一补一”的原则对工程占用基本农田实施补偿,可减轻对基本农田的影响;评价建议下阶段进一步优化线路方案,减少铁路与既有交通线路之间的夹心地,从而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保护沿线土地资源及农业生产。工程设计采取

28、逢河设桥、逢沟设涵的原则,一般地带排灌沟渠设置涵洞,其孔径以不压缩沟渠为原则设置,以确保原有沟渠、水库等水利设施不遭破坏。对部分因路基占用或破坏的既有农田灌溉设施或排洪沟渠均按原标准恢复。对工程占用的水利设施均以不低于原标准要求予以还建。4.3.3 对陆生动植物资源的影响及保护措施工程施工将造成路基、站场等永久占地内植被的永久性消失和施工营地、施工场地等临时用地内植被的暂时性消失。由于这些植物种类均为区域内常见种,分布范围广,分布面积大,因此本工程建设不会造成评价区域植物种类的减少,更不会造成区域植物区系发生改变。评价范围内珍稀野生保护植物主要分布在沿线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内,距离本工程线位

29、较远,工程建设不会造成珍稀植物的灭绝或大面积的破坏。虽然本工程沿线分布的古树距离线位较远,工程建设不会对其造成直接破坏,但考虑到工程施工便道等临时工程及过往车辆产生的扬尘等对评价范围内的古树资源存在不利影响,评价建议对评价范围内分布的名木古树挂警示牌,并加强施工期环保宣传和施工监理,防止人为破坏。本工程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营运期因铁路对生态环境的分割会对野生动物,尤其是两栖类和爬行类,产生阻隔影响。本工程设计大量采用桥梁方案,可基本满足线路两侧野生动物的通行要求,加上动物具有较强的趋避能力,工程建设对野生动物的阻隔影响不大。本工程对蛙类、鸡形目鸟类等活动能力较差的保护动物的影

30、响主要表现为对其生境的影响及阻隔效应,由于工程周边替代生境较多,因此他们不会因为生境的丧失而消亡,同时大量铁路桥涵的设置大大减缓了工程对它们的阻隔;鸢、普通鵟、赤腹鹰等鸟类飞翔能力较强,活动范围广,受工程的影响相对轻微,工程对其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人员可能对其捕杀;鸮类主要以鼠类为食,工程建设会造成人流的增加和鼠类的增多,会吸引他们在周边觅食,会增加其被人为猎杀的几率;鬣羚、大灵猫和小灵猫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和商业价值,遭受人为捕杀的风险较大,但只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和管理,因其活动能力较强,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总体而言,只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本工程建设不会对评价区国家级陆

31、生野生保护动物产生太大影响。为将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评价在设计已有的环保措施基础上增加以下减缓措施:加强施工期环保宣传和施工监理,在野生保护植物分布点挂警示牌,加强保护;预留专项费用,如果施工过程中发现无法绕避野生保护植物分布点,应聘请地方林业部门技术人员制定移植方案,实施迁地保护,迁地保护的具体地点应以生境较为相似的周边区域为主,确保野生保护植物资源不受破坏。合理安排施工时段和方式,减少对动物的影响。防治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野生鸟类和兽类大多是晨、昏(早晨、黄昏)或夜间外出觅食,正午是鸟类休息时间。为了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应做好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计划

32、,并力求避免在晨昏和正午开山施炮等。做好施工规划前期工作,防止动物生境污染。施工期间加强弃渣场防护,加强施工人员的各类卫生管理(如个人卫生、粪便和生活污水),避免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减少水体污染;保护水生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做好工程完工后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以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及对水土流失、水质和水生生物的不利影响。加强管理、减少污染。随着道路的修筑、绿化造林,山、水、林、鸟将构成新的景观。 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严禁捕猎野生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在施工时严禁对其进行猎捕。4.3.4 对水生生物影响及保护措施本工

33、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桥梁工程所跨越河段,因评价范围内无重点保护水生生物及天然鱼类“三场”分布,因此,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相对较小。为将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评价建议:(1)在水中进行桥梁施工时,禁止将污水、垃圾及船舶和其它施工机械的废油等污染物抛入水体,应收集后和大桥工地上的污染物一并处理。桥梁施工挖出的淤泥、渣土等不得抛入河流中。(2)桥梁水下工程施工尽量选在枯水期进行。4.3.5 重点工程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1)隧道工程。本工程隧道防水等级满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规定的一级防水标准,衬砌表面无湿渍;落实隧道防水措施后,可基本解决隧道涌水所带来的环境影响沿线调查显示,

34、本工程隧道山顶植被生长用水主要来源于降雨,与地下水无直接联系,隧道涌水漏失的主要是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基本不影响土壤含水,所以,本工程施工隧道涌水对山顶植被影响较轻。本工程隧道弃渣场均为荒地和山沟,对原地貌植被有一定的破坏,设计对隧道弃渣场实施浆砌片石排水沟、挡渣墙及植草防护,加之工程沿线水热条件较好,利于植被恢复,预测工程后23年内,弃渣场位置植被可基本恢复原貌。评价建议增加以下缓解措施: 根据地下水发育情况,适当设置环向排水盲管,二次衬砌的环向施工缝处设置水膨胀止水条。 加强施工阶段对隧道涌水的观测和预报工作,确保隧道施工对地下水、地表水的影响减小至最低程度。隧道洞口应尽量避免大开挖,减少

35、破坏山体植被,以保护环境;洞门施工前应先做好边坡仰坡的截水天沟(2)桥梁工程。本工程旱桥主要为跨路或高差较大地段,旱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桥墩施工基坑出渣,压占了大量的土地,破坏了植被,尤其是灌木林和草丛,对某些动物如爬行类、兽类等生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减少了活动区域面积,但不会发生阻隔效应,不会影响动物的觅食、繁殖等一系列活动,影响较小。本工程过河桥梁设计全部满足水上建筑物的布置和通航净空尺度要求,满足河道排洪、水利、通航方面的要求;桥梁水中墩台采用钢围堰施工,对水体底部的扰动和水生生物的影响较小。评价建议增加以下缓解措施:进一步优化桥梁孔跨设计,尽量减少水中墩的数量,合理安排桥梁水中墩施

36、工期,选择枯水期主河道桥梁墩台的施工。 加强工程的施工监理和监督检查。桥墩施工采用钢围堰施工,减少泥沙对工程所在水域的污染。桥墩施工中挖出的淤泥、岩浆和废渣要用船运到岸边临时工场,临时工场设置沉淀池和干化堆积场,使护壁泥浆与出渣分离,浮土和沉淀池出渣在干化堆积场脱水,渗出水排入水体。干化后的弃土统一运至附近的弃土场。 加强桥梁结构形式的景观设计,使之与所在区域背景景观相协调。(3) 土石方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本工程全线土石方共计971.6104 m3,其中挖方共计843.7104 m3,填方共计127.9104 m3,利用127.9104 m3。全线弃土(渣)715.6104 m3。工

37、程全线表土剥离量包括主体工程剥离表土22.15104 m3,弃土场剥离表土24.57104 m3,施工生产生活区剥离表土8.1104 m3,施工结束后,所有清表土将按100%进行利用,主要用于边坡绿化、复耕。本工程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土石方调配,尽可能减少取弃土临时用地,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的产生。为将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评价在设计已有的环保措施基础上增加以下减缓措施:合理安排弃土流向,尽量使之资源化,建议将部分弃渣用于沿线城市建设的填方,如用于公路铺路和回填取土坑;加强土石方调配,在技术经济可行的条件下,加大土石方调配运距,尽量移挖作填;严禁乱取乱弃,尽量减少回填方的堆放时间和堆放

38、量,精心组织施工,先后有序,后序施工点开挖的土方应作为选期施工点的回填土方,既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又可节约工时和资金。4.3.6 视觉景观影响及保护措施本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沿线的土地利用格局,其路基、桥梁、站场和取弃土场等均对沿线视觉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评价在设计中已经采取的缓解措施基础上,根据工程特点,结合当地人文社会,历史文化以及自然景观特征,补充一下措施和建议:(1) 桥梁视觉景观。对位于与城市主干道相交路段的桥梁,可将墩台、立柱等壁面处理光滑,还可运用隐蔽法对其进行适当的修饰,如对其表面贴附别的面材,用这些面材的色泽、质感来控制视觉印象,以获得美观效果;同时可充分利用桥下空间进行绿

39、化、美化,利用植被的融合作用,将桥梁与周边自然风光相协调,可种植耐荫植物,在桥墩周边种植爬墙虎等攀缘植物,形成生机盎然、充实多姿的立体绿化景观。(2) 隧道洞门视觉景观。在贯彻早进晚出、环保洞门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施工完成后,隧道洞口边、仰坡及植被遭到破坏的地方恢复植被。同时,设计中应加强洞口开挖坡面的绿化恢复设计,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采用植物防护措施,选择适宜的树种、草种,达到防护工程、改善路况,绿化环境、美化景观的目的。(3)站场视觉景观。车站设计充分考虑了景观效应。(4)路基(堑)视觉景观。采用边坡植草绿化,绿化草种应选择根部发达,茎叶低矮、具有抗逆性好、适应性强、耐贫瘠和伏旱高温、

40、生长能力强的多年生草种,景观上尽量与沿途自然环境相适应。针对不同的边坡坡率、当地气候和地质条件,选择能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粗放型草灌植物,恢复开挖边坡的绿化,减少后期的养护。(5) 取弃土场视觉景观。施工结束后,应对取弃土场进行土地复垦,恢复植被或耕种,逐步消除因取土开凿岩石或弃土弃渣造成与周边景观不相谐调,植被破坏等不良景观效果。4.3.7 水土流失影响及保护措施本工程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的重点时段,评价在设计中已经采取的缓解措施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和建议:(1) 优化施工组织和制定严格的施工作业制度;在满足施工进度前提下,尽量将挖填施工安排在非雨期,并缩短土石方堆置时间;(2) 土石方开挖与填

41、筑必须严格限制在征地范围内;(3) 土石方分段施工、分段及时防护,随挖、随填、随运、随夯,不留松土;(4) 加强施工期监控与管理,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合理组织施工。(5) 施工场地选址时,应满足就近施工的原则;在城市建成区,施工场地两侧应设置34m高的硬质栅栏进行挡护;施工过程中,场地内应勤撒水,防治扬尘;施工结束后首先拆除临时建筑物,清除建筑垃圾,地面硬化或绿化;注意加强场区内的绿化和临时堆土的防护。(6)施工中应加强弃渣防治和运输车辆管理,工程弃渣应交由地方渣土办统一处理,运输车辆应按照规定线路和时间行驶。5 声环境影响评价5.1环境保护目标本工程评价范围内声环境敏感点共有18处,主要为居

42、民住宅、学校等,多为90年代后建设。5.2 环境现状工程沿线多为山区、农村,地势起伏多变。沿线敏感点主要为居民住宅和学校等,其中,西芹村、西芹中心小学等敏感点受既有铁路噪声影响,敏感点现状超标。其它区段敏感点主要受社会生活噪声影响,声环境质量较好,多数能满足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区标准。5.3 主要环境影响(1)施工期施工期噪声源主要来自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车辆。经预测,土石方阶段距施工场界120m处各施工设备的施工噪声可满足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要求;打桩阶段距施工场界40m处昼间噪声可满足标准要求,夜间禁止施工;结构阶段距施工场界120m处各施工设

43、备的施工噪声满足标准要求;桥梁装修阶段距施工场界240m处各施工设备的施工噪声满足标准要求。(2)运营期本工程运营后,预测各敏感点的近、远期等效连续A声级昼间为4770.4分贝,夜间为43.167.1分贝;距离铁路中线30m处昼、夜间环境噪声均能满足GB1252590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修改方案标准限值“70分贝”的要求,满足排放标准。但对照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的相应标准,一部分敏感点有所超标,不能满足声环境质量要求。经预测,路堤区段昼、夜间等效连续A声级在距离外轨中心线53m以外区域满足4a类区标准要求,125m以外区域满足2类区标准要求;桥梁区段昼、夜间等效连续A声

44、级在距离外轨中心线30m以外区域满足4a类区标准要求,51m以外区域满足2类区标准要求。5.4 拟采取的防护措施(1)施工期在城镇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有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其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并公告附近居民;高噪声施工设备应尽量远离居民区布置;在施工场地边界靠近敏感点一侧设置隔声挡板,把噪声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尽量不进行施工或安排低噪声施工作业;城镇区段应协调好施工车辆通行的时间,应与交管部门加强沟通、协调,避免交通堵塞,夜间运输采取减速缓行、禁止鸣笛等措施;在中、高考期间和考前半个月内,按国家有关环境噪声标准对各类环境噪声源进行严格控制,还禁止产生噪声超标和扰民的施工作业。(2)运营期本工程将根据近期(2020年)预测结果采取噪声治理措施。工程实施后,对于沿线声环境质量恶化并且超标的敏感点,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使铁路噪声达标,环境噪声达标或维持现状。对距离铁路较近的集中敏感点,噪声治理优先考虑声屏障措施;对距铁路较远,或规模小、分布零散的声环境敏感点,以及同时受其它工程噪声影响而超标的敏感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