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地铁一号线一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完整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19644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地铁一号线一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完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长春地铁一号线一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完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长春地铁一号线一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完整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长春地铁一号线一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完整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长春地铁一号线一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完整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春地铁一号线一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完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地铁一号线一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完整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 总 说 明1第1章 概述11.1 工程概况11.2 设计范围11.3 设计依据11.4 主要设计原则11.5 主要技术标准1第2章 降水工程设计22.1 场区地层情况22.2 场区地下水情况22.3 地下水影响分析22.4 方案选择32.5 降水方案及设计参数32.6 降水排水设计方案42.7 降水配电系统设计42.8 降水施工围挡方案42.9 降水沉降监测42.10 降水施工技术要求5第3章 降水工程的辅助措施和补救措施73.1 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73.2 潜水残留水处理73.3 备用电源措施7第4章 降水工程的环境保护和处理措施84.1 地下水资源保护84.2 地下水污染防治84

2、.3 降水设施的后期处理8 总 说 明第1章 概述1.1 工程概况拟建长春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自由大路站位于长春市人民大街与自由大路交叉口,设4个出入口,1号出入口位于林业宾馆门口,2号出入口位于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院内,3号出入口位于长春电力集团院内,4号出入口位于国商百货门口,设2个风亭,分别位于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院内及友谊绿地内。车站为地下两层站,车站主体拟采用暗挖法(PBA工法)施工。车站中心里程为K20+908,长度约为195.0m(K20+831.0K21+026.0)。车站顶板标高约为197.85m,底板标高约为185.00m,底板埋深约为20.025.0m。本工点设计单

3、位为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1.2 设计范围车站中心里程为 K20+908,长度约为195.0m(K20+831.0K21+026.0)范围内,车站主体、出入口、及风亭等地下结构的降水设计。1.3 设计依据中冶地勘察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编制长春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自由大路站详细勘察报告;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3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4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1572003);5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071999);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

4、9-2002);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9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10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1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1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4 主要设计原则由于地铁建设工程降水其复杂程度远远大于一般基坑降水工程,因此,除满足一般降水规范要求外,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地铁降水工程的特点,以“安全至上、质量第一”为准则确保施工安全;2)降水井布置重点考虑对交通、周边环境的影响,减少降水施工、抽水所占用的地面空间;3)降水井布置要避开地下管线、地下构筑

5、物,控制距桥梁、建筑物基础的距离; 4)必须有效控制降水引起建筑物沉降以及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5)必须要考虑降水工程实施的可行性,施工工艺成熟,完成设计的可靠性,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降低降水工程成本;6)降水结束后,对降水设施的处理必须符合市政管理的有关规定;1.5 主要技术标准降深控制要求: 开挖槽底已经超过承压水含水层顶板,要求将上层潜水和层间承压水疏干。附加沉降要求:对在降水影响范围内高层建筑、高耸建筑、古建筑、危险建筑、重要工程设施等进行降水引起附加应力而产生的沉降计算,倾斜计算。由降水引起的附加沉降不能对周边建筑产生危害性影响及影响其正常使用。 第2章 降水工程设计2.1 场区地层情

6、况依据中冶地勘察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编制长春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自由大路站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勘察深度60m范围内,场区地层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粘性土和砂土、白垩纪泥岩组成。现将揭露深度范围内土层从上至下分别描述如下:一:杂填土:土层厚度0.8至5.0米,层底标高201.40206.93,杂色,稍湿,稍密,主要由粘性土及碎砖、碎石组成,顶部0.4m左右为沥青路面,分布整个场地,平均厚度2.00m,局部有所变化。二:粉质粘土:粉质粘土1厚度1.5至3.20米,层底标高201.24204.25米,黄褐色,可塑,含少量铁锰氧化物,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底部呈可偏硬塑,少

7、部分钻孔揭露,杂填土厚度较大区域缺失,平均厚度约为2.20m。粉质粘土2厚度2.20至 7.20米,层底标高197.40203.15米,褐黄色、可偏软塑,局部呈软塑,含少量的氧化铁,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本层土夹粉土。分布整个场地,平均厚度4.00m,局部有所变化。粉质粘土4厚度1.00米至4.70米,层底标高195.59199.99米,黄褐色,硬塑,有光泽,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含锰质结核,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增加,顶部一般1015%,底部约为2025% ,含氧化物条带,夹粘土,局部底部呈可塑状态,分布整个场地,平均厚度2.00m。三:泥岩:全风化泥岩1厚度1.60至6.00米,层底标高1

8、92.09196.99米,以灰白色、灰黄色、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紫红色泥岩,呈互层状出现,无规律,泥质细粒结构,层状构造,原岩结构基本破坏,砂岩较泥岩强度高,砂岩岩芯呈砂土粉末状,泥岩呈粘性土状,硬塑坚硬状,遇水软化,易崩解,易钻进,分布整个场地,平均厚度约为4.00m。强风化泥岩2厚度11.0至22.00米,层底标高174.71182.43米,为紫红色泥岩夹灰白色、灰黄色、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呈互层状出现,无规律,泥质细粒质结构,层状构造,可见原岩结构,原岩结构大部分破坏,风化裂隙较为发育,锤击声闷,破坏后呈碎块状,遇水易软化,粉砂岩较泥岩强度高,岩块用手可折断或捏碎,粉砂岩较难钻进,泥岩

9、岩芯较完整,砂岩岩芯较破碎,分布整个场地,平均厚度约为15.50m。中风化泥岩3厚度17.70至34.80米,层底标高144.79158.59米,为紫红色泥岩夹灰白色、灰黄色、灰绿色泥质粉砂岩,泥质结构,块状构造,呈互层状出现,原岩结构部分破坏,风化裂隙发育,粉砂岩较泥岩强度高,钻进难度增大,岩芯呈柱状,较为完整分布整个场地。2.2 场区地下水情况现场勘察过程中,于钻探过程中发现两层地下水,第一层为表层孔隙性潜水(编号(1),第二层为岩石裂隙水(编号(3),(1)层水属于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3)层水属于碎屑岩类裂隙水。现分述如下:(1)层地下水水位埋藏较浅,勘测期间地下水埋深4.505.2

10、0m(高程199.89204.15m),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粘性土地层中,含水层水平、垂直向渗透性差异较小。地面主要含水介质颗粒较细,水力坡度小,地下水径流十分缓慢。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入渗,排泄方式主要为蒸发和微弱的径流排泄,并向下越流补给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流向与地形总体坡度一致,主要流向南,其地下水具有明显的丰、枯水期变化,丰水期水位上升,枯水期水位下降,多年变化平均值1.50m,历史最高水位可按地表以下3米考虑。(3)层岩石裂隙水含水层岩性为全、强、中风化泥岩,无稳定水位,主要接受侧向的径流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相对含水层中的径流形式。2.3 地下水影响分析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赋存于

11、第四系粘性土及泥岩层中。车站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应做好防渗设计,施工时做好排水工作。各土层在地下水的作用下,洞室侧壁容易坍塌,加剧洞室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地下工程的施工。因此,施工及使用中,必须重视地下水的影响,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洞室施工时,应注意采取排、降水措施,施工中地下水位应保持在施工作业面0.50m以下,做到干开挖、干施工。场地地下水位较高,并且含水层呈层状分布,洞室开挖过程中在水压力作用下易产土体流失现象,设计时必须采取支护及降水措施,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浮托力作用。2.4 方案选择根据勘察报告、站点结构施工顺序、现场施工场地条件、地下管线情况、现场构筑物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适合本场

12、地的降水方案是管井井点降低地下水位:施工工序简单,机械设备对施工场地要求不高,造价低,适合各种地质条件,施工工期较易控制,对地下水位的控制比较灵活。2.5 降水方案及设计参数结合本工程水文地质特点,本工程降水方案采取以疏干第(1)层潜水、(3)层岩石裂隙水为目的,在基坑四周布置抽水井形成封闭降水,控制基坑中央水位深度,达到降低地下水位的要求。基坑深度范围内的粘质粘土地层,含水层由于渗透系数小,地下水流动速度比较缓慢,降水难度稍大,易在坑壁形成一定的悬挂水、出水点及渗水线,影响基坑稳定,因此,基坑四周必须采用合适的井间距布置,方可在较短的抽降周围内最大程度的达到疏干效果。降水井布置在离开挖线30

13、00mm的位置。由于含水层的变化,地下水不会完全疏干,基坑开挖后,初期局部地段坑壁仍会有少量地下水渗入基坑内,须在基坑边坡的含水层底板渗水部位埋设导水管,坑底坡脚设排水盲沟,将残留渗水引至集水井,再以水泵抽排至坑外。其中盲沟上口宽300mm,下底宽200mm,高300mm。根据勘察报告、站点结构施工顺序、现场施工场地条件、地下管线情况、现场建筑物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降水方案施工顺序如下: 将车站主体和风井,作为一期降水,降水疏干结构施工范围内潜水、泥岩裂隙水。 1#、2#、3#、4#出入口通道以及1#、2#风亭,作为二期降水,降水时需同时借车站主体一期降水部分降水井。2.5.1 基坑排水量

14、计算根据上述分析及车站结构施工顺序,对自由大路站主体的基坑排水量进行计算:原始条件:依据标准: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为了计算方便,将本区间的基本地质情况如下概化: 车站主体埋深()20.0-25.0(自然地坪标高206.87)潜水含水层水位标高()199.89-204.151、4粉质粘土含水层底板标高()195.59-199.99泥岩含水层含水层顶板标高()192.09-196.99含水层为全风化泥岩1、强风化泥岩2含水层底板标高()174.71-182.43将该段按长201米,宽26米的块状基坑考虑,设降水井间距6米,在人民大街的二侧双排布井:1、 潜水完整井:K=0

15、.2m/d,H=8.56m,S=8.56m,R潜=22.40m,r0=65.83m,计算得潜水涌水量:Q潜=154m3/d泥岩按承压水完整井:k=35m/d,M=9.66m,S=9.66m,R=572m,计算得承压水涌水量:Q承=9098m3/d总排水量为Q=Q潜+Q承=9252m32、 降水井干扰单井出水量q=127.22m3/d3、 单井出水能力计算,设单位过滤器长度时单井出水能力为q0,降水井直径为600mm,过滤器直径为400mm,计算得q0=246.4 m3/d.m,则所需过滤器总长度为:L=Q/q0=37.6m.当降水井干扰单井出水量为q=127.22m3/d时,其单位过滤器工作长

16、度为l=0.52m。4、根据车站总平面图,确定基坑周长约为528米,按6米间距布井,计算井数为:n=80(口),当单井出水量为127.22m3/d时,疏降系统总涌水量为10177.6m3/d,大于基坑总排水量,安全系数比值为1.1,符合设计要求。4、 依据公式:R潜=2S,R承=10S, r0=0.29(a+b),Q潜=1.366k(2H-S)S/(1+R/ r0),Q承=2.73KMS/(1+R/ r0) 式中:R-降水影响半径,S-基坑水位降深,r0-基坑等效半径,a、b-矩形基坑长短边,k-渗透系数(m/d),Q-基坑涌水量(m3/d),M-承压水含水层厚度,H-潜水含水层厚度(除特别标

17、注的以外,均以m为单位)2.5.2 降水方案根据勘察报告、站点结构施工顺序、现场施工场地条件、地下管线情况、现场构筑物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确定降水方案如下:车站主体和风井作为一期,降水疏干结构施工范围内潜水、裂隙水,布设降水井106眼, 1号、2号、3号、4号出口作为二期降水,降水疏干结构施工范围内潜水、裂隙水,借用一期降水井,加布降水井88眼。具体降水方案详见“长春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自由大路站降水井平面布置图”。2.5.3 降水设计参数2.4.3.1降水井设计参数根上述计算分析结果,确定自由大路站的降水设计参数见表2.4.31。表2.4.31 自由大路站降水设计参数表位 置井类型井径(m

18、m)管径(mm)井管类型标准井距(m)滤料(mm)井数(眼)深度(m)观测井(眼)车站主体和风井管井600400/50无 砂水泥管63-510630.031号、2号、3号、4号出口管井600400/50无 砂水泥管63-58830.04注: 管井深度以井底标高确定,详见“自由大路站降水暗埋井、排水口检查井、降水(水位观测井)大样图”;管径为:外径/壁厚;管井内安装潜水泵,并应根据现场抽水情况适当调整泵量,合理安排抽水时间,有效降低地下水位标高2.6 降水排水设计方案经过计算本站点主体部分稳定排水量约为9200m3/d,主站体设计降水井抽出的水经排水管排入指定排水口设计排水管主管(集水管)采用1

19、08mm钢管,井口作检查井暗埋于地下,排水管线暗埋于地下(暗排)。排水管线的纵向坡度应不小于5,以利排水顺畅。出水管、支管和主管用单向阀连接,防止停泵时水倒流。水从支管流经主管汇到雨水井,雨水井要做一工作井,采取暗排方式。抽出的水从支管汇入集水管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线。(指定市政排水管网)。2.7 降水配电系统设计自由大路站设降水抽水井共 194口,采用QY3-50/1.1潜水泵(扬程大于50m,泵量3.0 m3/h)做为降水用泵。抽水用电总功率为580KW。总电源由单个地点提供,引入后进入一级配电箱构成电源的总控制系统,然后均衡地分配给二级配电箱来对各降水井点进行控制。线路所经过的地段如遇到公路

20、或路面施工场地需采取穿塑料管暗埋敷设,埋深不得小于1500mm。所用两级配电箱均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并带有漏电保护装置,电缆全部采用YC型铜芯橡胶护套绝缘电缆。配电箱需编号,加安全栅栏,悬挂警示标牌,并做防雨措施。绝缘电缆需架空。施工现场用电将依据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按“三级配电两级保护”设置开关箱并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电气设备保护接地全部采用TNS保护系统。保护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供电线路严格执行规程规定按要求进行敷设、架空、埋设。详见“自由大路站降水工程排水、配电平面布置图”。如有些降水井在抽水期间由于受外界环境的限制(如公路)不易观察,对降水

21、用水泵在井下的工作状况不能及时掌握,因此需加装自动监控系统。可对总出水量、井内水位、水泵电机运行等及时进行监控。2.8 降水施工围挡方案由于本站采用暗挖法施工,降水井均位于结构施工围挡内,降水施工时可借用结构施工围挡。2.9 降水沉降监测在基槽围护桩施工完成后,基槽开挖前,降水影响半径范围内布设部分地面沉降观测,并对邻近的降水影响半径范围内的建筑物布设沉降观测点,在正式抽水时随时进行观测,基槽开挖后,和围护桩沉降观测点一起观测。2.9.1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建立拟埋设4个永久性的沉降观测点,此4个点布设于远离变形区的稳定区内,采用混凝土标,用混凝土灌注100cm左右的钢标,并保证水准基点在沉降观测

22、期间稳定可靠。2.9.2沉降观测点的建立 沉降观测点在0.00以上约0.5m处埋设永久性沉降观测点,观测点设在埋设管线和电缆位置上部,每隔30m设一观测点。2.9.3水准基点观测 采用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中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和计数要求进行 观测,双转点,视线15m,前后视距差0.3m,视距累积差1.5m。 其主要精度指标如下: 标高中误差 0.3mm; 相邻点高差中误差 0.1mm; 附合闭合差 0.15mm(n为测站点)。2.9.4沉降观测 采用等观测的技术的要求进行施测,但精度最低要达到等水准的要求, 其主要精度指标如下: 相邻点高差中误差 0.5mm; 每站高差中误差 0.13mm;

23、附合闭合差 0.3mm(n为测站点)。 每次观测前,应对作为起算数据的基点进行高差检测,检查基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观测路线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 在沉降观测期间,沉降点每观测3次后,对沉降观测基点进行复测。 在整个沉降观测过程中,每次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用相同的图形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b、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c、固定观测人员;d、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2.9.5观测周期根据设计要求,观测周期如下:2.9.5.1抽水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如观测期间数据变化不大,趋于稳定状态,可每周测一次,如观测期间数据变化较大,再随时加测。2.9.5.2因故停工,复工前加测一次,期间仍按常

24、规(每周一次)监测。2.9.5.3开始挖基坑和开挖结束时,各加测一次。2.9.6.观测要求在埋设观测点和施工期间的观测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提供必要的协助,对基准点和观测点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确保水准点和沉降点不被破坏,保证沉降观测顺利进行,以及测量人员和仪器的安全。2.9.7提供资料沉降观测过程中,向甲方提交相关资料。沉降观测工作完成后,向甲方提交正式报告,报告内容如下:2.9.7.1文字说明;2.9.7.2垂直位移成果表;2.9.7.3时间、沉降变形曲线图。 2.10 降水施工技术要求2.10.1 施工准备降水工程作为结构施工的辅助工程,施工前必须将降水设计图与结构施工单位所获得的最新正式施工

25、图进行对照。 施工前必须详细调查核实场区地下管线、构筑物分布情况,井位施放后应采取人工探孔等方法进一步确定,当确认地下没有各种管线、构筑物后方可施工。井点须在主站体护坡桩已完成的部位进行施工,降水施工与结构施工应密切协调,详细了解结构的施工方法、施工段划分、临时设施与井位的关系、工期进度等施工部署,发生矛盾的应协调解决。2.10.2 管井井位井位施放时必须详细调查核实场区地下管线分布情况,当无法确定时可采用人工开孔的方法,当确认地下无各种管线后方可施工;为避开各种障碍物,降水井间距可作局部调整,但间距最大不应超过130%设计井间距。2.10.3 管井井身结构误差井径误差20mm,垂直度误差1%

26、。井管安置应对中。井深应满足降水井结构大样图中相关要求。2.10.4 单井井身结构设计井管采用外径400mm的无砂砼管,每节管长950mm,壁厚50mm,孔隙率20%。将下端2.0m长井管作为沉砂管,沉砂管坐落于井托上,沉砂管以上井管作为过滤管段。井管上端高出自然地面0.50m,加盖井盖。井管与井孔间的环状间隙填入直径为23mm的小粒径石屑滤料,以起到良好的过滤作用。环隙上端2.0m段填粘土进行封闭。抽水潜水泵下入深度29.0m,抽水管采用直径1.50吋的塑料管。2.10.5 成井方法 反循环钻机:适合大部分土质环境,机械移动方便,在施工时不破坏井壁土体结构,不会影响原状土体结构、渗透性变化和

27、降水效果;在施工时产生的泥浆较少,沉淀后可重复利用,沉渣可外运。2.10.6 管井填料含水层段滤料应具有一定的磨圆度,滤料含泥量(含石粉)3%。对含水层以上部分的滤料,在磨圆度和粒径方面可适当降低要求,但严禁使用片状、针状的石屑。各方位填料应均匀、速度不得过快,避免造成滤管偏移及滤料在孔内架桥现象。洗井后滤料下沉应及时补充滤料,实际填料量不小于理论计算量的95%。2.10.7 洗井洗井洗至水清含砂率小于1/2万,出水正常,井点底部不存砂为止。下管、填料完成后应立即进行洗井,特殊情况如上路施工,成井洗井间隔时间不应超过8小时。建议采用隔离塞分段洗井,如果泥浆中含泥砂量较大,可先进行捞渣后再进行洗

28、井。当常规洗井效果不好时,须采用洗井剂洗井,必要时可在滤料中添加适量洗井剂,洗井剂使用参照洗井剂使用说明,并须在现场做洗井剂使用实验。2.10.8 抽水开挖至第一层地下水位前的超前降水时间应不少于7天。 洗井结束后,开始试抽,水泵不允许一次下至距井底,应根据井中水位逐渐下放直至距井底约1.0m,每次水泵没入水中深度不超过5.0m以防止水压过高造成水泵损坏,准确记录试抽数据,依据试抽数据对照设计,必要时及时对降水方案作出调整。组装抽降水系统前,应对抽水设备、线路进行技术安全检查,各级电路必须有漏电保护。下井管组装前,要选用无破损合格井管,保证井管接头处牢固无缝。根据观测井中水位,控制基坑出水量。

29、抽水含砂量控制:为防止因抽地下水带出地层细颗粒物质造成地面沉降,抽出的水含砂量必须保证:粗砂含量1/5万;中砂含量1/2万;细砂含量1/1万。首次(洗井后抽水前)含砂量检测合格后,在抽水期间间隔时间不超过3个月定期进行含砂量检测,异常情况下应根据情况加密检测次数。2.10.9 抽降及维护 现场必须进行降水测量记录,每天两次(早、晚),测量结果及时上报现场技术负责人及各管理部门。 现场保证有不少于10台备用降水泵,现场降水人员对不能正常工作的降水泵必须及时更换,保证抽降效果。 降水人员分三班轮流进行值班,每班不少于2人。现场电工每天必须有电工记录,每天早晚检查现场降水线路,保证现场降水用电安全。

30、 定期清理降水管线、沉淀池里的泥沙,保证排水线路畅通。第3章 降水工程的辅助措施和补救措施3.1 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由于降水期较长,降水使场区地下水均衡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必然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为了较准确地掌握场区地下水动态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在降水工程实施的同时,应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监测点的布设应掌握以下原则:(1)抽水影响半径以内的高大建筑物、危改类建筑与抽水系统之间布设观测孔;(2)不同含水层位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提供的资料为: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地下水质监测数据、各站和区间的排水量数据、排水含砂量数据等。3.2 潜水残留水处理根据降水设计,对影响本结构施工的潜水进行疏干。由于

31、受潜水含水层底板凹凸不平的影响,在潜水含水层底部会产生残留水,在土方开挖至槽底以后可能会在边坡坡壁形成悬挂水流入基坑内,影响基槽开挖和基础施工。应根据坡面渗水实际情况在槽底坡脚位置增加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排水,出现这种情况时,为了防止坑壁塌方,应放慢挖槽速度,及时在坑壁做盲管导流,并在槽边挖盲沟集水,延槽底渗水部位30m设一集水井。对于坡面渗水可以用导水管直接导出,坡面导水管采用普通塑料管,一般设置在渗漏层底部,角度略微向上,内填碎石,其管径及长度视水量大小而定。渗水通过导水管直接排至集水井。导流盲管一般采用长0.5m的25 mm塑料管,做成花管并缠80目尼龙纱网。盲沟一般贴坑壁挖,宽300mm

32、,深300mm。为了防止水流将基坑底细颗粒物质带走造成基底土扰动,应在盲沟中填4-6mm砾石。集水井井深约1.0m,井径约0.6m,采用400无砂混凝土管,管外填碎石。集水井内的水用水泵直接抽至地面降水沉淀池内沉淀后排走。3.3 备用电源措施为了保证降水期间抽水持续作业,防止长时间停电造成水位回升,影响地下结构施工,须考虑备用电源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3.3.1在原有供电系统上,还应布置作为第二路供电系统的应急备用电源,并配有自动切换装置。3.3.2如因现场无法实施第二路供电系统,则必须配备发电机作为应急备用电源,并配有自动切换装置。第4章 降水工程的环境保护和处理措施4.1 地下水资源保护

33、本站主要抽取的是潜水和岩石裂隙水,为了节约水资源,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可采取以下方法:(1)根据基坑施工顺序,合理安排分区段,分时段抽水;(2)根据降水期间地下水动态水位变化情况,随时调整泵量,避免造成水位太大降深(超过设计要求)浪费水资源;4.2 地下水污染防治本站施工降水主要涉及到的地下水为粉质粘土14中的潜水,以及1-2岩石裂隙水,由于本次降水是以“抽-排”方式为主,即将潜水、裂隙水通过降水井从地下抽出,然后排入市政雨管道,因此不会加剧场区浅层水的污染。4.3 降水设施的后期处理施工降水为结构工程施工的辅助工程,属于临时工程范畴,因此降水工程结束(竣工)后,应予以拆除或采取适当处理措施。本工程施工围挡、临时供电线路、临时建筑设施等,应在工程竣工或完成其使用目的后立即拆除,降水井和其它地下临时工程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恢复地面原貌。管井的后期处理:降水管井在完成其使用目的后,首先切断供抽水用电源,拆除井下水泵、电缆、泵管。为防止潜水对下层层间潜水的污染,采用粘性土回填至井口2.0m处。距井口2.0m以上应采用C15素混凝土回填,并人工捣实。近地表部分按原地貌恢复。混凝土应在回填石屑后间隔3天再回填。回填处理的有关技术要求可参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及其它规范、规程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