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大最新最全环境法学历试题汇编(第一学期至第二学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电大最新最全环境法学历试题汇编(第一学期至第二学期).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填空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2、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为纪念这次会议,联合国大会决定以每年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3、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此次会议通过了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又称地球宪章)。4、环境保护法的特点是:科学技术性、综合性和广泛性、可持续发展性。5、排放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临时排放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年。6、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原生的或者第一类环境问题)。由
2、于人类运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的或者第二类环境问题)。由人类运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分为(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两种类型。7、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30条规定:“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这里的夜间是指晚22点至晨6点之间的期间。8、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一是(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二是(发展中国家的)的环境问题。 两类环境问题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式和途径也不一样。9、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
3、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10、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预测性、客观性、综合性和强制性。11、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其中主要有: 工业企业厂界 噪声标准,适用于工厂及有可能造成噪声污染的企事业单位的边界。 建筑施工场界 噪声标准对土石方、打桩、结构、装修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按昼、夜间规定了作业噪声限值12、国家实行农药登记制度。 (生产) 和 (进口 )农药,必须进行登记。农药登记制度的实质是农药生产、销售、使用或者进口的许可制度。13、土地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性: ( 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 性, ( 功能的不可替代)性,(生产能力的永久) 性。征收排污费的对象是直接向环
4、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14、瑞典是实行环境许可证最早的国家。(已考2次)15、突发环境事件共分四级:()特别重大环境事件(级)。()重大环境事件(级)。()较大环境事件(级)。()一般环境事件(级)。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开垦禁止开垦坡度以下(5)度以上的荒坡地,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目的是:“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缴纳排污费后仍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排污单位,从开征第(三)年起,每年提高征收标准5%。我国的公害民事责任形式包括(赔偿损失)和(排除危害)两种。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单位,必须在事故发生后(48)小
5、时内,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事故查清后,还应向其作出书面报告,并附有关证明文件。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是: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和分布不均匀性。限期治理的内容包括限期治理目标、限期治理期限和限期治理决定权限。(已考2次)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四项,分别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综合治理、损害者付费)原则,(受益者补偿、公众参与)原则。我国防治公害的具体法律制度包括四项,分别是:(淘汰落后工艺)制度,(设备、清洁生产)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现场检查)制度。名词解释“三同时”制度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建设项目,必须依法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
6、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简称“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标准指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统一的各种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标准的总称,亦称环境保护标准。环境监测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的监视性测定的活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是指为了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由政府事先编制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启动该应急预案以最大限度地预防
7、和减少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等法律规定的总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水土保持指对自然因素和认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水土流失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的作用下,土壤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环境噪声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农药污染因生产、运输、销售、存放或者施用化学农药
8、而污染环境,以致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人和动、植物急性或者慢性中毒的现象。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向环境排入有毒、有害物质和能量,使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特性改变,导致生活环境或者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进而危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者财产损害的现象。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听证程序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在对重大案件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由该行政机关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参加对案件进行指控与申辩,以获取证据的
9、过程。排污权交易指排污单位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下,以排污和指标为标的进行交易。现场检查制度指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及处理制度指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与破坏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的规定的总称。公害的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因污染危害环境而侵害了公共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所应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后果。可持续发展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
10、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狭义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实现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国际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判断题短期环境规划亦称年度环境保护计划,是五年环境规划分年度的实施计划。()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一般严于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X) 上下级环境监测网之间为业务技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
11、) 英国是世界上最先确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X)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里有公民环境公益诉讼的条款。(X)地震和海啸属于次生环境问题。(X)在世界现代史上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属于环境破坏问题。(X)环境科学所称的环境,即人类环境与生态学所称的环境是相同的。(X)环境保护的内容就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X)国际环境保护法调整的范围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整个地球环境,以及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层空间环境。()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第17条规定: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超过10万元的罚款,报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12、(X)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两年。(X)从刑法分则第6章第6节的规定可知,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类包括14种具体犯罪。()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确立的环境污染危害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为无过错责任原则。()我国的公害民事赔偿诉讼中适用举证责任转移原则。()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又称地球宪章。(X)荒漠化是当今国际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 在环境监督管理部门里,统管部门执法地位高于分管部门。(X)我国环境保护法对人的效力范围实行以属人主义为基础,把属地主义、属人主义、保护主义三者结合起来的原则。(X)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人、外资企业,与外国合资、合作企业等,都必须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限期
13、治理的决定机关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X)根据国际习惯法,任何国家若违反了国际义务并给相邻国家造成越境空气污染,就得承担国际法上的责任。()草原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不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X)环境保护法的溯及力问题是指环境保护法对其生效以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有效力的问题,一般实行从旧兼从轻的原则。()从新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至第三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可知,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类具体包括十一种具体犯罪。(X)我国实行农药登记制度。农药登记制度的实质是农药生产、销售、使用或者进口的许可制度。()在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凡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超标
14、要收费,不超标不收费。(X)一切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应当申请领取评价证书,凭证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矿产资源是一种可供人类社会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公害民事责任属于民法通则中的一般侵权责任。(X)简答简述公害民事责任的概念及特点。答:公害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因污染危害环境而侵害了公共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所应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后果。公害民事责任的特点是:(1)公害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2)公害民事责任是平等双方当事人一方对另一方所承担的责任;(3)公害民事责任的范围与环境污染危害造成的损失相当;(4)公害民事责任不以致害人的过错为构成要件。当前国际环境
15、问题的的主要表现。答:当前国际环境问题的的主要表现如下:(1)气候变化;(2)臭氧层破坏(耗损);(3)酸雨污染;(4)生物多样性锐减;(5)淡水短缺;(6)森林破坏;(7)荒漠化;(8)海洋污染和破坏;(9)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简述中国政府在2002年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所阐述的中国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张。(已考2次)答:中国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张是:(1)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2)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靠各国共同努力;(3)加强可持续发展中的科技合作;(4)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5)推进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稳定。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细则,对预防水
16、土流失作了专章规定。简述预防措施中的禁止性规定。答:禁止性措施主要有:(1)禁止毁林开荒、烧山开荒和在陡坡地、干旱地区铲草皮、挖树蔸;(2)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3)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取土、挖砂、采石。简述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规定。答: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规定主要如下:(1)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管理;(2)监视、检测环境对野生动物的影响;(3)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简述公害民事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原因和意义。答: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原因是:(1)公害是现代工业的产物,大工业本身就属于高度危险的严重污染危害环境的企业;(2)公害民事赔偿责
17、任实施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不公平。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意义是:(1)有利于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2)有利于推动排污单位积极治理污染。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设项目概况;2、建设项目周周环境现状;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4、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5、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6、对建设项日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设;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论述试论述我顾环境保护领域中的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的区别。答:环境保护领域中的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虽同属于行政制裁的性质,并且都是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而应承担行政责任者实施。但是在实施行政制裁的机关、对
18、象、情节、形式、程序、救济措施,以至制裁的目的和作用等,都存在明显的区别:(1)制裁的机关不同。行政处分是由受处分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做出;行政处罚由有管辖权和行政处罚权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做出。前者存在着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后者一般不存在这种关系。(2)制裁的对象不同。行政处分是对在环境保护中违法失职者或是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国家行政机关的直接责任人员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实施;行政处罚是对破坏或者污染环境的违法单位或者非履行环境保护公职的人员科处。(3)制裁的情节不同。行政处分是属于单位违法“情节较重”但又不够刑事惩罚这样的情节下科处的;如果是属于一般情节,则只
19、对单位实施行政处罚。(4)制裁的形式不同。行政处分包括记过、撤职以至开除等形式,但不包括罚款;行政处罚则包括罚款、责令重新安装使用、责令停业或者关闭、没收等形式,其中大多数形式只能对单位使用。(5)制裁的程序不同。行政处分依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奖惩暂行规定或者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行政处罚则依照行政处罚法、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等规定等程序进行,而且较为严格有序。(6)救济措施不同。不服行政处分者可依照监察机关处理不服行政处分申诉的办法提出复议申请,也可以向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申诉,但不得依照行政复议法向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依照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不服行政处罚决定者
20、可在法定时间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7)制裁的目的和作用不同。行政处分主要是惩罚不称职者,以教育其今后自觉、公正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着重在思想教育;行政处罚主要是通过经济(罚款、没收)上的惩罚来促使其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其中责令重新安装使用、责令停业或者关闭等,则是使其不能继续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试论述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答: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是指由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可以概括为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宪
21、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2)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3)环境保护单行法律、法规;(4)环境保护纠纷解决程序的法律、法规、规章;(5)环境保护标准中的环境保护规范;(6)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规章;(7)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8)我国参加和批准的国际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试论环境保护法中的行政责任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答:环境保护法中的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实施了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所应承担的行政方面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承担行政责任者所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具体如下:(1)行为违法。指行为人实施了破坏或者污染环境的行为而违反了环境保护法;(2)行为有危
22、害后果。危害后果指违法行为造成了破坏或者污染环境的后果;(3)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该行为所造成的破坏或者污染环境后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偶然的联系;(4)行为者有过错。过错是指行为者实施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违法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分为故意与过失两种。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对故意实施破坏或者污染环境的行为,一般都规定应当追究其行政责任。对过失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则规定不予追究。行为违法和有过错,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备条件;危害后果和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的因果关系,则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的场合才成为行为者承担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故可将前者称为承担行政责任的“
23、必要条件”,后者称为“选择条件”。试述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答: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或者体现的,涉及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全局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根本准则。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1)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该原则简称协调发展原则,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一原则,正确地反映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该原则简称预防原则,是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24、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3)损害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原则。该原则是对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原则的概括。“污染者付费”,亦称污染者负担,是指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失及治理污染的费用应当由排污者承担,而不应转嫁给国家和社会。“利用者补偿”,亦称谁利用谁补偿,是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担经济补偿的责任。“开发者保护”,亦称谁开发谁保护,是指开发环境资源者,不仅有依法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还有保护盒改善环境的义务。“破坏者恢复”,亦称谁破坏谁恢复,是指因开发环境资源而造成环境资源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对其负有恢复整治的责任。(4)公众参与原则。该原则也称依靠群众保护环境原则,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中,一切单位和个人均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参与与其环境权益相关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制约和保障政府依法、公正、合理地行使行政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