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隋唐哲学道教与反佛复儒.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20845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讲隋唐哲学道教与反佛复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16讲隋唐哲学道教与反佛复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16讲隋唐哲学道教与反佛复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16讲隋唐哲学道教与反佛复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16讲隋唐哲学道教与反佛复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6讲隋唐哲学道教与反佛复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讲隋唐哲学道教与反佛复儒.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 四 部 分 隋唐哲学,一 佛教哲学二 道教哲学三 反佛复儒,第 二 章 道 教 哲 学,隋唐五代道教兴盛的原因:,1、李唐王朝认老子为祖先。一般道教学者都自称是祖述老子。所以唐皇室对道教极为尊崇与信仰。2、道教适应中国封建社会儒教的传统,不是“无父无君”,而是倡导忠君孝父,弥补了佛教的不足。3、道教擅长炼丹,制长生药,投合了皇帝、显宦和贵族的需要,为道教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主观条件。,隋唐五代道教的特点:,后汉至东晋末年时期的道教偏重于神仙方术、炼丹、等方面研究;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模仿佛经而编造种种“道经”;隋唐五代道教的特点是着眼于研究道教的理论,编造“道书”。当时许多著名的道教学者,如成玄英

2、、王玄览、司马承祯、李筌、谭峭等,各人都有自己的著作。李筌提出“盗机”的理论,对道教“能为”的思想作了比较充分的发挥。,李筌与阴符经,李筌生平,(甘肃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至肃宗时。早年好神仙之道,据传至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本经,题云:大魏真君元年(440)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与筌说阴符之义。唐肃宗时出仕,后为李林甫所排,入名山访道,后不知其所也。,阴符经即黄帝阴符经,道教经典。大体可信为唐以前道家古籍。经文在唐代已有两种传本。原经本意,言天地阴阳运行变化,与人事之间有相生相盗之辩证关系。圣人当观天道,执天行

3、,掌握天人暗合之机,使行动合乎天道,不违自然,则治国养生皆得其宜。历代道流儒士重视之,往往与老庄之书并列。此经注解甚多,各家注文或以为兵家权谋之书,或解以道家之说,宋元道士多以内丹功法释经,文人学者则以儒家性理之说注解。皆各随己意,未必合于经旨。,阴符经:“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也。”李筌:“上来三义更相为盗者,亦自然之理。凡此相盗其中,皆须有道。惬其宜则吉,乖其理则凶。”天地万物和人类之间存在着矛盾斗争,这是自然规律,盗有其“道”,人按规律盗窃,才能吉利,否则要遭殃。李筌称之为“盗机”。主张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创造条件,从而使客观规律提供的可能性转变为适合人需要的现实性。它看到

4、了主观能动性对客观规律性的反作用,对汉唐时期“力命”之争中的“力”的概念,作了突破性的发挥。,“盗机”的理论,还包含着“察理”和人定胜天的思想。李筌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具有科学精神,但他把主观能动性片面夸大,由此得出人可以成仙的结论,其“盗机”学说便成为一种具有唯意志论倾向的神学理论。,返回,第 三 章 反 佛 复 儒 第一节 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哲学思想,第一节 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一、韩愈的“道统”说韩愈简介(768一842/824年),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人。先世曾居昌黎(今属河北),故自称“昌黎韩愈”。早孤,由兄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任监察

5、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开部侍郎等职。参与平定淮西之役。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上书悔过,复职,官至史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他反对“永贞革新”,但其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思想与“永贞革新”的思想一致。,10,他反佛最力,提出“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主张。被贬潮州后曾向禅宗大颠宝通禅师问道。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宋代理学家曾用“文以载道”来概括古文运动特征,后人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著作编为韩昌黎集,其中原人、原道、原性、原毁、原鬼等代表其哲学思想。,韩愈的道统:“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

6、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杨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怎样理解之?(1)该“道统系韩愈为恢复儒学唯心主义的传统、模仿佛教的传法世系而编造,(2)该“道统”之端在时间上早于佛老,其目的在于说明儒家的“道统”更具有正统的权威性;(3)“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自认为是儒家道统的嫡传;(4)把荀子和扬雄排斥在“道统”之外,说明恢复的是儒学的唯心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儒学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传统。,对后世的影响“道统”的内容是孔孟所讲的仁义道德,是先天存在的。儒家之道德是“天下之公言也”,而佛老之道德则是“一人之私言也”

7、,所以后者应该被排斥;儒家的道德是封建社会唯一的合法思想。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宋儒影响最大,宋明许多理学家都讲“道统”,都用“公”和“私”来区分儒家与佛老,都以大学的治国平天下的学说,来与佛、老的出世原则相抗衡。,二、李翱的复性书 李翱(772一841年),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一说河北人,曾从韩愈学。家贫多事,后中进士,历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要职,娶韩愈兄之女,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其著作编为李文公集。主要哲学著作是复性书三篇。从儒家立场出发,吸取佛学的一些思想,对怎样成贤成圣的问题作了集中论述。,李翱发挥中庸和孟子的性善说,从而认为人人都有成贤成圣的可能。

8、“性者,天之命也。”“人之性皆善。”提出情恶说,认为只有去情,才能复性,才能成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情不作,性斯充矣。”“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虚,所谓之能复其性也。”“复性”说为宋明理学所直接继承,其“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到宋代理学家那里成了“存天理,灭人欲”。“复性”说也是宋明理学的先声。,第二节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哲学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哲学思想的出现,意味着宗教唯心主义大泛滥时期的结束,表明了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哲学的“王座”。,柳宗元(773一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

9、解州镇)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曾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柳州刺史,客死柳州。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其祖先曾为朝廷大吏,武则天时屡受打击迫害。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安史之乱、建中之乱使他饱尝战乱之苦。20岁时与好友刘禹锡同中进土,23岁入官场。因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深入的了解,遂要求改革,成为革新派的重要人物。,革新失败,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到永州后无处存身,后来经一位僧人帮助,在龙兴寺寄宿。生活艰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痛苦,加之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其健康。这一切并未动摇其政治理想:“虽万受摈弃

10、,不更乎其内。”永州之贬10年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在永州完成。,后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很快改贬。柳宗元改贬为柳州刺史,到柳州后决心利用有限权力,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释放奴婢;破除迷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推广医学,打井解决饮水问题,组织闲散劳力开荒,重视植树造林。柳州四年,兴利除弊,遗惠一方。在柳州未老先衰。好友多次设法营救他离柳州还京。然召其回京的诏书未到柳州,柳便离开了人间,年仅47岁。死前,写信给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批判董仲舒评价秦始皇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世袭特权重视农战,主张利民安民推崇儒学,

11、但不主宗一家,25,刘禹锡(772一842/824?年),洛阳(今河南)人。与柳宗元同中进士,又称刘中山,世称“刘宾客”。28岁入仕,从政之余笔耕不辍,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曾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长期谪居,对人民疾苦有所了解。其著作被编为刘宾客集(又名刘梦得集),其中天论为其哲学代表作。,哲学上朴素唯物主义。政治上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坚持整肃官吏。文学上造诣颇深,刘柳(宗元)相知、“四海齐名白与刘”。,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唱一曲,暂凭樽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

12、初逢席上见赠)。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如至就戏看花诸君子)。因此被贬连州。修吏隐亭,取“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与隐者同”意,主张“功利存乎人民”。守政不阿,重土爱民,兴教重学,深得人民爱戴。,连州十四年,57岁再回长安,写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并在小序中声言要“以俟后游”。晚年与白居易登高塔得意唱诗:“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柳宗元和刘禹锡是好友。政治立场相同,哲学观点也基本一致,都是荀子哲学的继承者和发挥者。,30,一、对

13、儒、释、道的态度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儒、释、道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批判,主张以儒为主,对佛、老和诸子百家采取兼收并蓄的宽容态度。,二、唯物主义世界观1、世界统一于元气崇有,反对贵无2、天地万物是元气自身的运动。主张“莫为”说,反对“或使”说。3、刘禹锡第一次在辩证法意义上使用“矛盾“概念,三、对“力命”之争的唯物主义总结力即人的主观力量,命即天命,或指非人力所及的力量,反映的是天人之辩。,1、突出了“天人”关系的问题。柳宗元提出“天人不相预”的思想。是对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发挥。反对用宗教天命论来解释历史,反对用自然现象来说明社会治乱。刘禹锡更深入地论述了天人关系。更强调“天与人交相胜

14、”、“还相用”,“天非务胜乎人”;“人诚务胜乎天”。既反对了神学目的论,又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2、深入考察了宗教天命论的根源。柳宗元:从社会根源上分析:唯心主义者谈天命,是为了愚弄广大人民。从主观力量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相信鬼神是人力不足的表现,如果人掌握了道使人力足以支配自然,人就不会有宗教迷信了。新见解刘禹锡详细分析了宗教天命论的根源。从认识根源来分析 从社会根源来分析,3、阐明“力”“命”关系。柳宗元:重视人力的作用:“变祸为福,易曲为直,宁关天命?在我人力。”刘禹锡:主张人力能胜天,强调人力胜天在于“明理”。揭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相互依赖关系,使其达到对立统一的

15、高度,这是辩证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跃进。,4、柳宗元对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命”与“力”关系的考察。对必然和偶然的关系的认识,比王充、王弼、郭象等人向前进了一大步。他不仅比较正确地解决了必然和偶然的关系,而且在历史领域避免了犯宿命论的错误。,end,返回,八代指八个王朝:东汉、魏、晋、南宋、南齐、南梁、陈、隋,返回,他指出合流的目的是为了“丰佐吾道”,“二教”合流必须坚持以儒为主的原则;“三教”合流的方法是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为儒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合流结果:使宗教神学猖獗和唯心主义泛滥。佛学用相对主义的诡辩构筑起来的体系十分精巧,以至当时的哲学家没有人能够驳倒它。儒家唯心主义者,如韩愈、李翱等,虽反佛、反道,但因所使用的武器是“天命”论,不仅没有触及到佛、道的宗教唯心主义本质,反而使传统的“天命”论、“天人感应”论又抬起头来。,思考题,1、柳宗元、刘禹锡对“力命观”的唯物主义总结;2、韩愈的道统思想述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