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泰马新国际物流通道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221426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老泰马新国际物流通道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老泰马新国际物流通道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老泰马新国际物流通道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老泰马新国际物流通道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老泰马新国际物流通道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老泰马新国际物流通道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老泰马新国际物流通道实施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老泰马新国际物流通道实施方案完善内联外通纽带功能,衔接国内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西部陆海 新通道,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构建内外联通、安全高效 的跨区域物流网,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形成陆海联动、内外互济的 大通道大物流发展格局。一、中老泰马新国际物流通道依托昆曼公路、中老铁路、澜沧江一湄公河国际航道及昆明、西 双版纳等机场国际航线,充分发挥磨憨公路与铁路口岸、景洪航空口 岸等门户优势,打造连接老挝、泰国,通达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 坡等国家的中国一中南半岛陆上运输主通道,积极扩大和中南半岛开 放合作。二、发展基础物流业发展。截至“十三五”末,全省物流总收入达5866亿元, 现代物流业增加

2、值占全省GDP比重达8. 4虬2020年,全省货物运输量 达13. 04亿吨,货物周转量达1551. 08亿吨公里,分别较“十二五” 末增长14. 1%和5. 9虬 物流运行效率显著提升,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 总费用与全省GDP的比率降至16.1%,较“十二五”末降低3. 3个百分 点。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截至“十三五”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 达29.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9006公里;铁路营业里 程达4233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运里程1105公里;内河航道通航总 里程达5108公里;运营民用运输机场15个,累计开通国内国际航线 666条,其中国际货运航线11条。物流节点体系基本

3、形成。“十三五”期间,昆明、大理、红河(河口)、德宏(瑞丽)、西双版纳(磨憨)5个州市入选国家物流枢 纽承载城市,7个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启动建设。云南腾俊国际陆港入选 国家示范物流园区,8个项目入选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截至“十三五” 末,全省县级物流网络覆盖117个县,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99.8%, 冷库容积达440余万立方米。多式联运发展取得新进展。“十三五”期间,全省铁路集装化运 输比重年均增长20%以上,2020年全省铁路集装箱出入省货物量占铁 路出入省货物总量的34. 5虬2个项目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中 越国际铁路班列、昆明至北部湾港铁海联运集装箱班列运行良好。水 富港、关累港等黄

4、金水道货运潜力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国家A级物流企业在 “十二五”基础上实现数量倍增,引进京东、顺丰速运、普洛斯、新 加坡丰树等多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截至“十三五”末,全省共有国家A级物流企业IOO家,其中,5A级8家、4A级33家、3A级40家、2A级19家。新技术推广应用不断加快。“十三五”期间,云计算、大数据、 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逐步应用。云南国际“现代物流 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云南省道路运输信息平台等物流公共信息平 台建成上线;“云上营家”等一批智慧物流平台加快运营推广;全国 首个5G全场景智慧物流新装备孵化基地投入运营。物流政策环境明显改

5、善。“十三五”期间,我省就推动物流重点 领域发展系统性出台多个政策措施。研究建立首个物流统计监测制度。 建立领导推进机制,基本形成高位推动、部门协作、上下联动、责任 清晰、分工明确的现代物流业推进合力。总体上,我省现代物流业已进入以质量和效益提升为核心的发展 新阶段,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仍存在一些亟需补齐的短板。主要 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对大通道建设支撑作用有待进一 步增强。我省物流枢纽多数处于规划或在建阶段,物流设施群辐射效 应尚未充分发挥。全省物流干线运输、支线运输、城乡配送等基础设 施网络系统衔接能力有待提升。二是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要求不 相适应。跨境物流服务网络不完善

6、,冷链设施建设布局不均衡,农村 物流运营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民生物流品质和物流标准化、 绿色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足。 传统运输、仓储、配送等初级物流市场供给过剩,供应链一体化物流 服务水平偏低,对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业等产 业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物流市场主体实力不强结构不优。 国家5A级物流企业仅8家,州、市A级物流企业分布不均衡,中小物 流企业运作模式传统,信息化服务能力不强。五是物流成本高效率低 问题仍较为突出。我省运输结构单一,近90%的货物运输量靠公路承担, 多式联运发展滞后,物流资源运作分散、集约化发展不足、信息化水

7、平低等造成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矛盾突出。全省物流总费用与全省GDP 比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六是物流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物流行业治理方式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加强,物流用地等要 素保障力度不足,信用、统计、标准等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高 层次物流人才缺口较大,专业化物流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三、基本原则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新型装备在物流 体系中的融合应用,推动物流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促进 物流技术、管理和运营模式创新;深入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加快 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的现代供应链。集约高效,协调发展。依托物流枢纽建设,有效整合区域物流

8、设 施资源,提高现有存量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加强现代物流业与高原特 色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业等相关产业高效联动发展,服务产 业强省建设;推动物流设施协调匹配、干支有效衔接,加快发展多式 联运,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和一体化组织水平。内外联动,畅通循环。完善内联外通纽带功能,衔接国内重大区 域发展战略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构 建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跨区域物流网,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形成 陆海联动、内外互济的大通道大物流发展格局。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持续推进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加强智能化、 标准化装备推广应用,推动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绿色化发 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9、目标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全省现代物流业 可持续发展。发展目标到2025年:陆海联运通道基本形成。以航空为先导、铁路为基础、 公路为支撑、水路为辅助,多种联运方式并行发展的陆海国际物流大通道基本形成,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战略对接和良性互动。产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现代物流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全面确立,全省物流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现代 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10%左右。物流市场主体实现倍增。国家A级以上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 数量达到200家以上。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物流 龙头企业。其中,5A级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达到15家以上。基础设施网络不断优

10、化。“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 系基本形成。重点建设7个干支衔接、辐射力强的国家物流枢纽,省 级物流枢纽网络初步形成,创建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建成一批国家 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县、乡、村物流网络实现全覆盖。物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跨境物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航空 物流等专业物流领域和现代供应链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中老铁路国际 货运列车实现班列化规模化运营。全省航线数量达到750条,民航货 邮吞吐量达50万吨以上。在运输、仓储、配送等领域建成10个智能 化、无人化智慧物流试点。物流运行效率大幅提升。现代物流业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先进 制造业、商贸业等产业联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货物运输结构持

11、续优 化,大宗货物“公转铁”等成效明显。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 输组织方式及集约化配送模式有效推广。社会物流成本明显降低。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全省GDP的比率 下降至15%左右,接近西部平均水平,并维持在合理区间范围。展望 2035年,锚定全面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远景目标,实 现区域跨境物流中心向国际物流供应链组织中心转变,现代物流业成 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全面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 印度洋地区的物流枢纽经济门户,串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国际物 流通道和物流枢纽基本形成,畅联国内国际的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 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四

12、、发挥现代物流业对商贸业支撑提升带动作用围绕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结合城市和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构建 层级合理、需求匹配、集约高效、覆盖面广的城乡双向配送网络,提 升商贸流通覆盖广度与深度,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电商物流提质增效。引导电商快递企业集中布局,推进快递 物流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乡配送网络协同和资源整合共享。发展 航空快递、高铁快运,推动邮件快件多式联运,探索开行“点对点” 高速铁路货运专列,助力“云品”出滇,打造高速铁路物流服务“云 南品牌”。鼓励电商、快递等企业参与高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 电商快递分拨与配送中心,建立完善与高速铁路物流有机衔接的分拨、 配送服务网络。优化城市配送设施

13、网络。加强城市配送设施规划布局,合理设置 主城区专用临时停车位等停靠作业区域。推动公用型城市配送节点建 设,鼓励中心城区铁路货场转型发展为城市配送中心。加快布局城市 末端智能冷链配送设施,建立覆盖社区、院校、机关、商圈的城市末 端配送网络。在具备条件的大型社区、工业园区、高校、医院发展无 人前置仓、机器人配送。发展多种形式的集约化配送,推进城市快递 共配。促进农村物流集约共享。结合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优化提升县级 物流集散网络服务能力,以整合县域物流配送资源为重点,搭载日用 消费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配送服务,推动物流快递统仓共 配。支持邮政、快递、物流、商贸流通等企业开展市场化合作,发展

14、 基于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县乡村共同配送业务,实现统一仓储、分拣、 运输、配送。推动县域交通、邮政、商贸、供销等物流资源、网点和 设施衔接共享,升级“邮政在乡”、“快递下乡”工程,推动“快递 进村”,逐步扩大村级寄递网络覆盖面。五、推广绿色低碳可持续现代物流业发展新模式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物流全链条、各领域绿色化发展,营造 绿色物流发展环境,增强现代物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发挥积极作用。推广绿色物流设施设备。在昆明、大理、玉溪等重点州市,深入 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推广节能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与物流装备, 鼓励企业使用符合标准的低碳环保配送车型。发展绿色仓储,鼓励节 能环

15、保型仓储设施建设。在冷链物流领域推广使用具有绿色环保、耐 腐蚀、无虫害、无细菌等特性的铝制托盘,提升生鲜食品质量与安全 保障水平。鼓励各州、市布局建设充电桩、加氢站,提高新能源或清 洁能源货运车辆适用设施占比。提升绿色物流发展水平。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环保包材,扩大绿 色包装试点示范领域,推动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推 广120OmnlXlOOOmnl标准托盘,推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GSl)在托盘 租赁领域应用,促进托盘等单元化装载器具循环共用。支持具备条件 的制造、商贸企业发展逆向物流,优化供应链逆向物流网点布局,促 进产品回收和再制造发展。结合我省交通物流领域“双碳”行动方案, 开

16、展绿色物流企业示范创建活动。营造绿色物流发展环境。在曲靖、文山、昭通、红河、楚雄等运 输结构调整重点区域,加强铁路、港口资源整合,鼓励工矿企业、粮 食企业等将货物“散改集”,推进全省“公转铁”、“公转水” o鼓 励州市研究制定新能源货车差别化通行管理政策。探索建立物流领域 碳排放监测体系,推动物流企业完善绿色节能低碳运营管理流程和机制,培育集节能减排技术、管理、运营等于一体的物流服务企业。支 持省内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物流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研究,推动落实国 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六、推进全省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高质量布局建设衔接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相关规划,以国家和省级物流枢纽、 多式联运物流网等基础设

17、施重大工程为引领,统筹推进全省重大物流 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促进物流要素规模集聚和集成运作。培育发展物流枢纽经济。发挥昆明在全国和南亚东南亚物流网络 中的关键节点和组织中枢作用,建设服务内陆经济腹地、辐射南亚东 南亚的中国昆明国际陆港。统筹全省国家物流枢纽申报与建设,推 动昆明陆港型一西双版纳(磨憨)国家物流枢纽联动发展。鼓励昆明、 大理、德宏(瑞丽)、红河(河口)、西双版纳(磨憨)等国家物流 枢纽承载城市产城融合,发展枢纽经济。培育创建10个功能完善、特 色鲜明的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推进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出境出省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和 集疏运体系。重点在临沧发展海公铁联运,在昆明、曲靖、玉溪

18、、楚 雄、红河、普洱、大理等地发展公铁、公铁水联运,在昭通水富港发 展公铁水联运,依托澜沧江一湄公河国际航道发展公水联运。大力发 展集装箱对流运输,加强铁路运输企业与港口、物流园区、大型工矿 企业、物流企业等合作,发展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依托省内枢纽机 场、支线机场及通用机场和国际、国内、省内3级航线网络,培育发 展陆空联运。构建干支衔接网络体系。推进沿边铁路重点段(临沧一普洱一蒙 自一文山一广西靖西)建设,充分发挥南昆铁路通道作用,扩大与北 部湾各港口联动发展能力。重点推进水富港、富宁港、关累港等港口 物流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畅通高效的干线航道网。综合考虑 大宗货物运量和铁路建设时序等因素,推动具备条件的大型工矿企业、 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接入铁路专用线。资料参考:云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