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移网络融合发展趋势分析.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21631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PPT 页数:237 大小:15.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移网络融合发展趋势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7页
固移网络融合发展趋势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7页
固移网络融合发展趋势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7页
固移网络融合发展趋势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7页
固移网络融合发展趋势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固移网络融合发展趋势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移网络融合发展趋势分析.ppt(2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分析,企业秘密,2,1,2,3,4,5,6,目录,网络融合与FMC,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的基本概念,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用户发展分析,网络融合相关技术NGN、IMS和家庭网关,固网与移动网络融合的进程,固网与移动网络融合未来的发展,3,关于融合的概念,4,关于融合,融合(Convergence),好像已经取代了集成,(Integration)、统一(Unification),成为当前业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融合(Convergence)可以理解为,若干原先处于不同路线运动的物体表现出向一条路线集中的趋向,这种集中首先是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并且物体的形态在集中过程

2、中会不断发生变化,5,关于网络融合,网络融合(Network Convergence)就是几个原来处于不同发展路线的网络形态表现出向一条共同的发展路线演进的趋向,而原来网络的形态在演进的过程中将不断地改变,所以,从中文语法上分析,网络融合就是几个网络通过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逐渐,合为一个新网络的变化的过程,在融合过程中,不包含替代的关系(我国的短信业务、,模拟移动电话等),三网融合、固网与移动网的融合、2G与3G网络的融合、,网络业务的融合、监管模式的融合,信息技术融合的新形态M2M:人与机器的融合,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SP):信息技术更广泛,的融合,6,IP,OSS/BS

3、S,产,业,间,融,合,数,字,化,融,合,捆,绑,产,业,内,融,合,基,于,的,融,合,融,合,的,技术进步使得全业务运营是必然三网融合/IPTV,电信与媒体的融合电信与电子的融合,宽带/移动数字内容服务数字家电/数字家庭网络网络IT服务,电信与IT的融合信息化解决方案,固定移动融合(FMC)电信和互联网融合,业务层面网络层面,互通融合的业务平台融合的核心网融合的承载网,合,融融合的网络管理,运营层面,资料来源:信产部电信研究院,光大证券研究所,综合的接入手段和设备,7,融合:电信运营转型的重要特征,向综合信息服务商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转型就鲜明地体现了“融合”的思路,“融合”包含着十分丰富

4、的内容,信息业与通信业的融合,信息通信业与媒体业、娱乐业的融合各类通信业务的融合各类通信网络的融合通信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市场监管的融合,有关“融合”的名词不绝于耳,FMC=Fixed+Mobile,ICT=IT+CT,,IPTV=IP+TV,triple play=voice+data+video,8,关于网络融合,广电网、电话网和Internet的三网融合:这其实是关于“资源”及其经营模式的,可以有以下的说法,三种物理传送网络的“融合”:采用单一的光纤技术取代现有的广电HFC接入网,电信的铜线接入电话网和数据通信网,光纤网络和其上的语音、数据通信业务由现有电信企业经营,广电租用电信的接入网络

5、提供电视广播业务电信运营、互联网和广电运营的经营权“融合”:有铜线接入网的电信企业、拥有HFC的广电企业甚至互联网的ISP都向用户提供包括电话、Internet上网和广播电视播出业务。即所谓“双向准入”,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和广电播出业务在终端功能上的“融合”:电视机可以支持电话的功能,手机可以用来收看电视节目,PC机可以看网页、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9,关于网络融合,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FMC):这个话题是最近电信业热门话题之一,属于解决方案的范畴,主要有:,固网(PSTN)和移动网(GSM,PHS,3G等)通过统一的智能业务平台实现电话、短信等业务的“互联互通”和统一的用户管理,移动网络(

6、GSM,PHS,3G等)和家庭/区域/车载无线接入网络(WiFi,PHS,蓝牙等)通过专用接入网关(如Bluephone,Qbox)或是互联网关(如UMA)实现双模终端电话、短信和数据等业务的无缝切换和漫游,以3GPP IMS为核心网,将固定电话网、固定宽带接入网、移动接入网和宽带无线接入网等全部作为接入网,支持不同的或多模的用户终端在接入网络之间游牧、切换和漫游以ITU-T NGN为框架,基于IP技术统一各种接入网,以IMS和PSTN仿真的IP核心网统一会话交换网,通过公共的业务和用户管理提供用户的游牧和终端的漫游,10,关于网络融合,IMS和IPTV的融合:这是个最近十分热门的话题,,属于

7、下一代核心网技术体系结构范畴的,IMS和IPTV共用同一个IP核心网络,但是分属于不同的业务子域:多媒体会话业务子域和流媒体分发业务子域,支持移动终端、固定终端和电视机顶盒。二者共享业务管理、驻地应用服务(SP,CP)、和用户管理,把IPTV作为IMS的一个应用,以IMS的功能结构和协议为基础定义IPTV的流控制和节目控制信令。通过OMA体系结构和音视频业务提供商的接口,音视频流直接由ISP提供,通过驻地网的应用服务器控制边缘的资源功能(MRF)实现,流媒体的播放,把统一编码方式、同一内容来源、统一DRM、统一EPG、统一分发策略的IPTV网络作为核心业务网络,把IMS作为支持移动音视频终端的

8、接入网看待,11,关于网络融合,标准融合:这属于技术的范畴。关于标准“融合”的问题由来已久,上面提到的各种关于经营模式、解决方案和体系结构的争论,几乎在所有的标准制定过程中凸现出来,网络监管的融合:随着网络和业务的融合发展,打破行业藩篱,组建融合的监管机构势在必行。新的监管框架主要体现的思想应该包括:简化管制、网络融合、网络与内容分开监管,以及技术中立,12,关于FMC的定义,13,关于FMC概念的提出,FMC的概念与二十世90年代中期,受制于技术和业务模式标准化欠缺,没有开展起来,从2004年开始重新提出,竞争的加剧,全业务运营商的整合,目前还处于业务开展的初期到2006年还没有看到新的起色

9、有人提出移动对固定的替代问题3GGP提出的IMS给FMC带来新的希望,14,关于SG19产生的背景,固网与移动网融合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的概念,主要考虑电信网络长远发展的进程走向ITU-T的SG19(第19研究组)的前身是ITU-T SSG(特别研究组),在2000-2004年研究期结束时,TSAG(电信标准化顾问组)决定在ITU-T内成立一个致力于移动研究的工作组,这就是SG19,SG19的工作目标主要是针对移动电信网(mobile,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考虑到19组是在SSG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因此首先,对SSG的情况进行介绍,15,关于SSG工作组,S

10、SG(SG19)中课题的设置情况,Q.1 业务和网络能力要求和网络体系结构Q.2 NNI移动性管理协议,Q.3 现有的和演进的IMT-2000系统的识别Q.4 用于现有的和演进的IMT-2000系统互,通的功能,Q.5 IMT-2000手册起草,Q.6 演进中IMT-2000系统的融合,Q.7 固定与现有IMT-2000系统的融合Q.8 特别研究组工作程序,16,关于SSG工作组,Q7的研究主要内容,公用固定网和IMT-2000的网络在融合过程中的原则和要求是什么。现存的和演进中的固定网如何可以融合成一个可以支持IMT-2000能力的核心网。为了支持固定网和现有IMT-2000系统间的融合,需

11、要一些什么样的新要求,针对不同的接入技术(无线、卫星),为了支持当前和演进中的IMT-2000能力,需要对融合后的核心网在体系架构方面有什么样的要求,对于发展中国家最好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实现IMT-2000 网络和固,定网的融合,确定和研究固定移动融合的原则与要求,为了能使固定移动融合后的网络支持IMT-2000 的能力,确定和研,究对网络体系架构和接口的要求,把IMT-2000无线接入技术作为目前固定网的固定无线接入方案时对,接入网接口的研究,对与网络融合相关的业务定制、对话控制和承载控制的体系架构和,接口进行研究,确定和研究固定和移动融合中可能的演进策略,17,关于FMC的概念,SG19

12、(SSG)在融合上的工作重点,在FMC的研究重点是融合IMT-2000系统和NGN网络网络的融合意味着不同的移动网和固网在以下几,方面的融合:,业务的统一:即固定和移动用户有同样的应用,而不考虑接入终端的类型,应用接口的统一:即固网和移动网对应用提供,商有同样的接口,结构的统一:即固网和移动网使用类似的网络,单元、接口和协议,18,关于FMC的概念,什么是Convergence?,Convergence:是融合?还是趋同?,融合的概念更直接的理解是用一张核心网络来提,供业务(接入网多样),趋同则强调保存现有固定和移动的基础特点,为,了提供类似的业务进行改造,对Convergence的理解针对不

13、同的运营商不同对于传统运营商,更倾向于后者,FMC体现出网络是一个收敛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实现不同改造后的网络逐渐相同,对于一个新的运营商,则完全可以按照一个目标化标准,建设一个统一的网络,而不一定需要一个改造的过程,19,关于FMC的概念,FMC(Fixed Mobile Convergence)固网与移动网融合:作为概念最早出现在ITU-T特别工作组(SSG后为SG19)的第七课题组(课题名称:固定和现有IMT2000系统间的融合),并第一次在Q.1761建议(2004年)中给出了明确解释:FMC是一种机制,它可以使IMT2000的用户根据用户的签约选项和接入能力,通过固定网接入继续使用语

14、音业务ITU-T SSG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想法主要是考,虑到当IMT-2000的用户从原归属网络漫游走以后,能否利用非IMT-2000的网络,甚至是固定网络,继续保证这些用户在不更换用户标志的前提下,继续使用基本的服务,20,关于FMC,ETSI(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对FMC的定义:,FMC 提供的是与接入技术无关的网络能,力,FMC并不强调网络的物理融合,更关注融合的网络架构和标准,以提供固定、移动和混合业务,业务提供和签约与接入点和终端分离,用户可以通过任何兼容的接入点,使用固定和移动终端,获得一致的业务,能实现网间的漫游,21,关于FMC,FMC概念上的延展,随着NGN概念的出现,特别是I

15、MS技术的出现,使得所有相关的业务实现都可以构建在IP技术上,特别是用户标识和认证模式都趋向统一,这就使得核心网络在向用户提供业务时,对于用户所采用的接入技术越来越不敏感,对FMC的认识,固定和移动业务的融合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固定和移动终端的融合,22,FMC产生的动力,23,业务源的分布,24,IP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拓展的需要,IP技术和移动宽带接入对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的影响,传统的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由于各自面对的接入方式的不同,因此,在网络,建设方面有着各自的技术特点以及不同的网络发展方向,传统PSTN运营商:延续其传统的双绞线POTS接入方式,为企业和家庭用户提供的是固定语音业务。新的

16、ADSL/Cable接入技术的到来,固网运营商则可以为用户提供更高的接入速率。但是,无论上述哪种接入方式,固网为用户提供的都是固定方式的接入,用户缺乏普遍的移动性,只能在固定的场所和终端上使用,固网无法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尤其是提供移动中的业务,而传统的蜂窝移动运营商:无论是采用GSM/UMTS技术,还是其他技术,其接入特点是具有较好的用户移动性,但是,相对于固网宽带接入的速率,均无法与之匹敌,因此,尽管先天具备了较好的用户移动性,但是在接入速率上,蜂窝移动系统依然无法与固定网络竞争,随着Internet的产生和普及,基于IP技术的各种多媒体应用,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MSN、Skype、E

17、mail等应用如火如荼,在短短的3-4年内,Internet迅速培养了大量的用户群体。因此,从网络演进的大方向上看,无论是固网运营商,还是移动网运营商,其下一代网络的基础和业务的实现方式,已经不谋而合随着移动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为用户提供无线固定接入和游牧方式接入,是性价比较好的接入手段。随着IP技术和移动宽带接入技术的成熟,原有固网/移动网的边界已经开始模糊,业务已经开始互相渗透,网络融合的内部条件已经成熟,25,固网面临的主要挑战,VoIP对传统语音的冲击市场竞争加剧,客户需求不断变化,移动对固定的替代收益无法与带宽同步增长,26,业务需求提速网络带宽宽带多媒体应用需求,宽带多媒体应用的日

18、渐成熟使宽带接入网的带宽需求从以往的几百Kbps,增长到几兆、几十兆。现阶段开展三网合一的TRIPLEPLAY 业务需要至少3M宽带,如果用户同时使用多个频道业务则带宽需成比例上升。,为了适应宽带业务的发展,对用户端接入带宽提出了 新的要求典型业务 下行带宽需求 上行带宽需求即时语音 100Kbps 100Kbps,HDTV以及家庭网络的发展将使用户对带宽需求达到100M以上互动应用需求互动业务逐渐繁荣,如视频会议、视频聊天、网络游戏、P2P应用等。网络各类互动应用的需求,使宽带接入网需要提供更多的上行带宽。,视频点播IPTV宽带上网可视电话视频会议HDTV,1.53Mbps28Mbps0.5

19、2Mbps18Mbps18Mbps6-20Mbps,0.51Mbps0.51Mbps0.51Mbps18Mbps18Mbps0.51Mbps,27,FMC的驱动力,网络演进的驱动: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融合是NGN的必然要求,全IP是二者的共同发展趋势,二者的演进方案在很多方面相似,用户需求的驱动:用户的业务需求是FMC的基本驱动力。对于用户而言,有了FMC,可以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沟通,不但可获得一揽子服务,在通信方式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灵活性,还可以享受到固定与移动融合所产生的许多新业务降低成本的驱动:FMC能够为全业务运营商节省投资,减少运营成本,业务创新的驱动:FMC能为业务创新带来新

20、的机遇,有助于运营商更加灵活地开展业务,能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减低用户的离网率,并提高ARPU,差异竞争的驱动:FMC能增强运营商的差异化竞争能力。如果固网运营商进军移动通信,FMC将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28,FMC产生的原因,最终用户对业务的需求,是固定/移动融合的强大外因,随着繁多的IP多媒体应用在Internet上的出现,广大最终用户已经不再满足于使用PC终端访问Internet,而希望使用一个多功能的移动终端在业务结算方面,用户也希望运营商可以提供统一的业务计费账单,,即在一张账单上包括所有业务的计费详单。,用户对业务融合的需求,不仅需要实现终端层面的融合,也需要

21、实现,业务层面的融合,对于固定、移动运营商而言,为了满足用户对业务,融合的需求,必须创造一个融合的网络环境,29,关于FMC的内涵,FMC的内涵很广,概括地讲,可以分为网络、业务和运营,三个层面的融合,网络层面的融合包括:终端、承载网、核心网和业务网等的融合,可以降低运营商的建网成本和运营成本业务层面的融合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互通、绑定和集成。“互通”实现固定和移动业务的互通,“绑定”主要体现在组合营销方面,“集成”真正实现业务的统一。业务融合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从而增加ARPU值和提高用户的忠诚度,运营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统一的网络管理和统一OSS/BSS上。它实现了业务的快速部署开发

22、及统一服务和组合营销,因此可以降低运营商运营成本和提高用户满意度,30,关于FMC演进,31,关于FMC的演进,32,关于中国固话近几年中国整体电信业务持续增长,尤其是移动业务增长迅速,但固话(不包括小灵通)业务增长迟缓,甚至最近出现了下跌势头,2002-2005年中国手机小灵通座机电信业务增长(单位:亿元),仅作示范手机小灵通座机,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33,量,B,A,关于中国固话未来中国固话业务将如何发展,目前业界有三类不同的看法:放弃固话、弱移动化及自我强化中国固话业务今后可能的三类增长模式,业务,C,C类:自我强化论认为固话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通过增强固话

23、业务自身的优势以及与相关业务捆绑,可进一步提升固话业务量B类:弱移动化论认为固话下跌态势无可逆转,但可在固话基础上增加某些移动功能,以达到减缓固话业务快速下跌带来的压力A类:放弃固话论认为移动电话具有绝对的优势,固话退出市场是早晚的事,因此主张不在固话上作进一步投资,让其自然退出市场发展,34,关于中国固话,固话放弃主张源于技术决定论,没有深入区分差异性客户需求,经典范例,电视会完全替代收音机吗,电视刚开始出现时,许多人认为电视将以其显著的优势全面替代收音机,但许多年过去了,收音机仍然有其广泛的市场,晨练中的老人常常带着收音机听节目,青年学生使用收音机学外语,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家庭,仍摆放着收音

24、机,35,关于中国固话中国未来固话业务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我国电信运营商如何塑造固话,业务的价值,自,模拟移动,图示说明,措施/价值加一些移动业务元素塑造“移动固话”的形象,执行难度较易,身,强,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价值,关,化固话多个座机,固话的优势,如加大终端,增加某些业务和功能开发和推广虚拟总机等固网增值业务,以提高企业的办公效率并统一企业对外形象,系,多个终,捆绑不同类型的终端,为客户提供无缝化整合解决方案,较难,端,36,关于FMC发展过程,FMC市场是个新兴市场,真正实现FMC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FMC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运营商为推广品牌,吸引客户所进,行的业务与资费的机械捆绑

25、,随着网络演进和业务层面的融合,以及运营商组织结构的重,组,集成业务和多模终端开始出现,将来,随着网络进一步融合,运营商组织结构重组的完成,FMC将给用户提供无缝的融合体验,与此同时,新的商业模式也将出现,MC与NGN、IMS,FMC的实现必须有关键技术的支撑,NGN和IMS便是推动FMC发展最重要的技术力量。IMS是业界认可的NGN体系架构下的子系统,未来融合网络必将基于IMS架构,IMS基于SIP架构,同时支持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而且可以在不同网络之间实现无缝切换,使运营商能快速部署业务,从而降低成本和主导价值链,37,FMC的关键技术,用户数据库技术:网络融合的主要驱动力是业务融合,而数

26、据的融合正是保证业务融合的基础。用户数据管理将要走向第三种数据管理、应用模式开放、集中的模式。即用户数据集中存储,不再与控制层网元以及业务功能紧密绑定,之间采用开放的接口,支持NGN的重要目标,用户泛移动性以及业务的开放性,用户认证技术:为了支持不同类型终端的接入,同时局限于现有的接入方式和终端类型,FMC网络需要支持多种用户认证技术,例如GSM认证、IMS-AKA认证方式、HTTP digest认证方式、接入线认证方式等等。FMC网络需要考虑对多种认证方式的支持,这就需要网络在签约用户注册时知道该用户当前的接入方式,从而采取相应的认证方式,业务连续性问题:当多种接入技术共存时,在用户移动时,

27、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接入技术接入到统一个网络,也可能处于不同的网络覆盖范围内,从而接入到不同的网络。目前相关的研究热点是VCC(语音呼叫连续性,Voice Call Continuity),即在IMS 和CS 间呼叫中的业务连续性,38,FMC的关键技术,业务平台技术:同时为固定和移动用户提供业务,有利于为用户提供一致的服务体验,也有利于业务的提供和开展,是FMC 的首要目标融合业务平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业务平台包含运营商的业务执行与计费平台,平台上运行的各种增值业务,业务创建平台,业务管理运营平台,以及合作伙伴和第三方的应用等等所有在网络上运行的业务系统,从狭义的范围来研究,业务平台指的是

28、运营商的业务执行与管理平台,不包括之上的业务和第三方的业务系统从平台提供的业务范围来说,除了以传统语音业务为主要特征的的基本电信业务,还包括各类增值业务、宽带业务和数据业务。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业务平台主要体现在开放性、兼容性、移动性、互通性、融合性、客户化、可靠性、可维护性、可管理性、可控制性和可计费等方面,39,FMC的实现过程,40,1,2,3,4,5,6,目录,网络融合与FMC,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的基本概念,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用户发展分析,网络融合相关技术NGN、IMS和家庭网关,固网与移动网络融合的进程,固网与移动网络融合未来的发展,41,现代通信网基本构成,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

29、个通信系统主要包括:信源、变换器、信道、噪声源、反变换器和信宿等六部分。,信源,信源是指发出信息的基本设施。在人与人之间进行通,信时,信源指的就是直接发出信息的人,变换器,变换器是将信源发出的信息按一定的目的进行变换的设备。通过变换器的变换,信源发出的信息被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上传输的信息,42,现代通信网基本构成噪声源,信源,变换器,信道,反变换器,信宿,通信系统基本模型示意图,43,现代通信网基本构成,信道,信道是信息传输介质的总称。如前所述,不同的信源形式所对应的变换处理方式不同,与之对应的信道形式也会不同。通常的情况下,信道的划分标准有两种方式信道按传输介质的不同可分为无线信道和有线信道信

30、道按传输信号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反变换器,反变换器的工作过程是变换器的逆工作过程,信宿,信宿是信息传输的终点,也就是信息的接收者,44,现代通信网基本构成噪声源噪声源并不是人为实现的实体,但在实际通信过程中又是实际存在的,通信的基本形式是在信源和信宿之间建立,一个,传输(包括信息转移)信息的通道,即传输信道有链接无连接,45,现代通信网的分类,现代通信网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可有各种不同的分类。常见的有:,按通信的业务类型进行分类:电话通信网、电报通信网、电视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多媒体通信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等按通信的传输手段进行分类:长波通

31、信网、载波通信网、光纤通信网、无线电通信网、卫星通信网、微波接力网和散射通信网等,按通信服务的区域进行分类:农话通信网、市话通信网按通信服务的对象进行分类:公用通信网、专用通信网等,按通信传输处理信号的形式分:模拟通信网和数字通信网等,按通信的活动方式分:固定通信网和移动通信网等,46,移动通信主要特点,无线传输信道,移动通信的传输信道必然是无线信道或部分使用无线信道。在移动通信中,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状态,双方只能通过无线电波进行联络,电波传输环境复杂,移动台常常运动于建筑群或其它障碍物中,接收的电波场强受地形、地物的影响而随时发生变化,系统的干扰大,移动通信系统存在多种噪声和干扰系统构成和应

32、用技术相对复杂,系统架设和运营复杂(规划、工程、优化、维护),47,移动通信主要特点,组网方式灵活但控制过程复杂,在移动电话通信中,移动台之间、移动台与基地台、基地台与移动交换中心之间要传递一整套控制操作指令,才能有序、高效地完成收发两端相互间的接续,实现信息的自动传递;另外,由于蜂窝网的特殊结构,还应该有网络搜索、位置登记、越区切换和自动漫游等功能,设备的要求高,由于移动电通信设备都是手持机或车载台,要求移动台要体积小、重量轻、省电,而且要求操作简单、维修方便,保证在振动、碰撞、高温等恶劣环境下能正常工作,用户量大但频率有限,有限的频率资源决定了有限的信道数目,它和日益增长的用户量是一对矛盾

33、,48,现代通信网的结构形态,mash,star,hybrid,grid,ring,bus,网状网,星状网,复合网,栅格网 环状网,总线网,49,现代通信网的主要特点,使用方便,功能强大的通信终端可为用户提供方便的使用条件,安全可靠,现代通信网是社会的神经系统,已成为社会活动的主要机能之一,人们迫切希望现代通信网传递信息安全、可靠,灵活多样,在现代通信网络中,双方既可以进行文字的交流,也可以交换和共享数据信息;既可以进行真诚的语音交流,也可以进行富有感情色彩的多媒体信息交流,覆盖范围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代通信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50,现代通信网的带宽划分,窄带通信网:低速

34、 64Kbit/s,支持中速 64Kbit/s,2.048Mbit/s,宽带通信网:支持高速2.048Mbit/s,超宽带:支持高速500M或1.5G,51,现代通信网的演进骨干网络互联,TS,TS,LE,TSASGW,PSTN/ISDN/PLMN,TSASGW,LE,ATM/FR NetworkLAN,IP Network,LAN,52,现代通信网的演进接入层网络互联,TS,TS,AN,LE,TS,PSTN/ISDN/PLMN,TS,LE,AS,ASGW,ASGW,AS,ATM/FR Network,LAN,IP Network,LAN,53,现代通信网的演进骨干网络层分组化ATM/FR N

35、etwork,LANPBX,AN,UASUAS,IP Network,UAS,LAN,54,现代通信网的演进网络形态的演变,电信网,移动电话,代电信,现代,大型计算机传统传媒,PC计算机 数据网现代传媒,信息网,网,信息网,现,55,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的比较,汇接局,端局,接入网,驻地网,核心网MSCCN,接入网BCS+BTSRNC+Node BBBU+RRU,驻地网无线传输/室内覆盖,用户,用户,56,1,2,3,4,5,6,目录,网络融合与FMC,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的基本概念,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用户发展分析,网络融合相关技术NGN、IMS和家庭网关,固网与移动网络融合的进程,固网与移动网

36、络融合未来的发展,57,-,-,-,-,-,-,-,-,-,-,-,-,-,-,-,-,-,-,-,-,-,-,关于我国移动和固话发展分析,设备容量(万门),用户数,服务水平(部/百人、%),年份,固定,移动,固定,移动,寻呼,宽带,总普及率,固定普及,移动普及,行政村,率,率,2008年2007年2006年,50978.951116.350262.6,114350.885316.361059.9,24008.436544.836781.2,64123.054728.646108.2,8342.86646.45189.9,74.369.463.4,25.827.828.1,48.541.635

37、.3,99.799.594.4,2005年2004年2003年2002年2001年2000年1999年1998年1997年1996年1995年,46954.3421023540128358.4220001790015346.11382411269.29291.27203.6,48282.5397473363227130.82400013000983443312585.71536.3796.7,35043.331244.326330.521441.91803914512.210871.6874270315497.44070.6,39342.833482.426869.320661.6144808

38、526433023861323.3685.3362.9,97.1298.71057.51872.13606.14860.14717.63782.7341925361739,3750.42385.1,57.350.842.132.9925.120.113.010.538.116.334.66,27.024.921.216.8013.913.49.58.647.045.774.36,30.325.920.916.1911.26.73.501.891.070.560.3,91.289.989.285.383.080,1994年,4926.2,371.6,2886.3,156.8,1033,3.2,3

39、.2,1993年1992年1991年,298418001145,156.145.3,18001164.6849.8,62.817.74.75,561.422287.4,-,2.21.611.29,2.21.611.29,-,-,58,关于我国移动和固话发展分析,59,关于我国移动和固话发展分析,60,关于我国移动和固话发展分析,61,关于我国移动和固话发展分析,62,关于我国移动和固话发展分析,63,关于移动和固话发展分析,移动用户数,固定电话数,无线市话,达到数,增加数,达到数,增加数,达到数,增加数,2007年2008年2009年6月,54728.66412369500,8622.8939

40、2.45377,36544.834080.432992.4,-233.7-2483.2-1088,8454.46893.15934.2,-608.5-1563.1-958.9,64,世界运营商的比较分析,65,关于世界移动和固话发展分析和比较,全球情况,中国情况,固定电话数,移动电话数,总普及率,移动普及率 固话普及率,总普及率,移动普及率,固话普及率,(亿),(亿),(部/百人),(部/百人)(部/百人)(部/百人),(部/百人),(部/百人),2008年2007年2006年2005年2004年2003年2002年2001年2000年,12.712.712.712.6411.9811.481

41、110.459.75,403326.821.3717.4813.4111.449.417.2,81696051.7443.1440.6736.8132.6528.21,61494031.924.121.9118.7715.4811.89,20202019.8419.0418.7618.0417.1716.32,74.369.463.457.350.842.132.9925.120.1,48.541.635.330.325.920.916.1911.26.7,25.827.828.12724.921.216.813.913.4,1999年,9.09,4.91,13,3.5,9.5,1998年,7

42、.67,3.19,19.76,5.38,14.38,10.53,1.89,8.64,1997年1996年,7.126.72,2.151.44,8.116.33,1.070.56,7.045.77,1995年,5.96,0.91,13.9,1.61,12.29,4.66,0.3,4.36,1994年1993年1992年,5.074.74.48,0.560.340.23,3.22.21.61,3.22.21.61,1991年,4.03,0.16,10.5,0.3,10.2,1.29,1.29,66,关于世界移动和固话发展分析世界七国集团,国名固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美国6061,英国56102,

43、法国5674,德国6686,意大利45109,加拿大6346,日本4671,67,关于世界移动和固话发展分析,“金砖四国”来源于英文BRICs一词,是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因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一词非常相似,故被称为“金砖四国”。其中,巴西被称为“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68,关于世界移动和固话发展分析,2004年,2008年,固话普及率 移动普及率 固话普及率 移动普及率,中国

44、俄罗斯巴西印度巴基斯坦,2526234.13,2652354.43.3,2628,49131793254,69,亚洲地区移动排名前十,70,我国电信用户发展的特征,行业收入增速持续下降,非话业务成为行业增长的亮点移动对固网的替代持续加剧,市场向一家企业集中的趋势有所,减缓,中西部地方发展明显快于东部地,区,71,我国电信收入情况分析,72,我国移动用户发展情况,73,我国移动用户发展分布情况,74,我国固定用户发展情况,75,我国固定用户发展分布,76,我国互联网用户发展情况,77,我国运营商收入情况分析收入统计(亿元),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收入合计,2008年,1868,4123,

45、1712.4,7703.4,收入份额(%),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2008年,24.25%,53.52%,22.23%,78,我国运营商收入构成变化情况分析,2009年,1-6月,2008年,1-6月,79,我国运营商长途时长构成变化情况分析,80,我国各运营商移动单价情况,81,我国各运营商移动话务情况,82,1,2,3,4,5,6,目录,网络融合与FMC,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的基本概念,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用户发展分析,网络融合相关技术NGN、IMS和家庭网关,固网与移动网络融合的进程,固网与移动网络融合未来的发展,83,关于NGN网络,84,关于NGN,所谓下一代网络(NGN:Ne

46、xt Generation Network),实质上是一个具有极其松散定义的术语,即泛指一个不同于当代或前一代的网络体系结构,通常是指以数据为中心的融合网体系结构。NGN的出现和发展是演进,而不是革命。从广义上讲,下一代网络应是一个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的、基于分组技术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架构,NGN的概念已经提出多年,业界存在诸多不同的解释。在国际电联NGN会议上,经过激烈的辩论,NGN的定义终于有了定论:NGN是基于分组的网络,能够提供电信业务;利用多种宽带能力和QoS保证的传送技术;其业务相关功能与其传送技术相独立。NGN使用户可以自由接入到不同的业务提供商;NGN支持通

47、用移动性,NGI(下一代互联网)和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85,关于NGN,对NGN定义分析:,NGN是基于分组的网络,能够提供包括电信业务在,内的各种业务,利用多种宽带能力和QoS保证的传送技术其业务相关功能与其传送技术相独立,NGN可以使用户自由接入到不同的业务提供商,并支持通用移动性,为用户提供始终如一的、普遍存在的业务,86,关于NGNNGN特点,分组网,控制在承载、呼叫/会话和应用/业务之间分离业务提供与网络分离与开放接口的提供分离基于业务模块,提供范围更广的服务具有端到端QoS和透明性的带宽能力通过开放式接口与传统网络互通通用移动性,用户可以无限制地访问业务提供商,各种不同的识

48、别机制,可以解析到IP地址基于固定和移动的融合业务,业务相关的功能与底层的传输技术无关,87,NGN层次结构,88,NGN层次结构,AAA Server,Directory Server,SCP,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Database,Application Servers,Policy Server,Open Protocols or APIs,控制层/Control Layer核心传输层/Core Transport Layer,Softswitch,SoftswitchCore Packet NetworkProtocolsProtocols,Router,接入层/

49、Access Layer,SS7,信令网关,媒体网关PSTN/PLMN,分组接入设备H.323/SIP,89,(SIP),信令,SS7;,NGN网络功能平面参考模型,管理平面,业务和应用平面,应用,应用/特征服务器(SCP、业务逻辑、LDAP服务器)开放的API和协议(JAIN、Parlay、CAMEL、SIP、AIN/INAP),IN/AIN,承载信令(MGCP/H.248/SIP),呼叫控制和信令平面呼叫代理、媒体网关控制器、软交换、关守,SIP/SIP-T;BICC;H.323,网络互连交换机,信令协议(ISUP、MAP、RANAP、MGCP、H.248/MEGACO、SIP),租户和业

50、务供给,网络管理,运行支持,计,媒体服务器,传输平面IP传输域:IP骨干网、路由器、交换机、边缘网关QoS机制(RSVP、DiffServ、MPLS)、媒体服务器承载部分,网络互连域:中继网关/媒体网关、信令网关、网络互联网关,TDM/ATMIP,PSTN/SS7/ATM网络其它VoIP网络,费支持非IP接入域:无线接入(接入网关、接入代理)、移动接入(RAN接入网关)、宽带接入(IAD、MTA)IP电话(H.323/SIP/,MGCP等)、IP终端、IP用户交换机,其它VoIP网络,90,MS,SS,NGN主要构件,IN,ServiceNetworkManagement Plane NMC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