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222515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城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城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城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城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为加快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扩大影响力,提升话语权,增强辨识度,按照关于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部署,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引领、集聚发展,着力营造产业创新发展政策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按照药、医、游、

2、养、健、管一体化发展路径,促进生物、生命、生态有机统一,培育壮大健康+产业体系,举全区之力,全域推进,打造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二)目标定位。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大健康产业体系。优质健康资源覆盖面有效扩大,产业创新技术和转化能力大幅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健康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支撑性企业数量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到2025年,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大健康产业成为服务业的特色优势领域,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二、重点任务(-)创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L大力发展生物药和生物萃取。支持企业重点开发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疾

3、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抗体药物。根据疾病细分和精准医疗趋势,推进企业差异化发展针对特定疾病亚群的仿制药、新药、新复方制剂、高端制剂、诊断伴随产品。大力推进生物萃取技术发展,支持企业引入生物萃取生产线,发展中药成分规模化高效分离与制备技术,加强多级动态罐组提取、微波提取、超临界萃取、膜分离等中药提取纯化技术。2、支持现代中药研制与规模化生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制中药膏等普通制剂,研发制作一批具有新安医学特色的生态环保型中药提取物产品。针对慢性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疾病、妇J科疾病和消化科疾病等中医优势病种,研制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中药产品,推动创新中

4、药研发与产业化。鼓励支持企业加快医药生产线技改,提高中医药生产企业的数量、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3、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和设备研制。依托开发区、产业园等园区,积极支持医疗设备企业以智能化、网络化、移动化为方向,引入发展医学影像设备、治疗设备、植入介入产品、体外诊断设备、检测试剂、信息化管理软件、医疗数据分析系统及各类医用材料产品研发生产,培育发展健康检测监测、现代医疗器械、康复装备和健康智能终端装备等制造产业。积极参与和开展医疗设备行业标准建立、溯源用标准物质研制和新试剂开发。支持企业开发移动医疗产品,发展智能养老康复设备以及生理传感器、柔性显示器件等通用部件。4、高起点引

5、育创新创业主体。推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等设立创新研发机构。精准编制产业招商地图和产业链招商行动计划,完善企业梯队培育机制,鼓励龙头企业设立研发、孵化、转化中心。加大龙头企业引培力度,完善产业链布局,支持中小微企业向集群化和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深入开展人才引领工程,大力引培行业人才、产业基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二)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产业围绕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医疗卫生需求,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到2025年,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进入前列,区内就诊率高于国家标准。5、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6、推动有条件的区级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创建三级机构。积极支持区中医院创建三甲中医院。力争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完成城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区三院迁建工程,促进完善国际生物城医疗配套设施。配合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应急医院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扩大卫生健康服务供给。6、提IwJ医疗服务水平。引育局J端医疗机构和名医名家,新建国家级和市级重点专科10个,区域重点专科5个,力争创建区域医疗中心。提升烧伤救治中心服务能力。积极开展精准医疗、精准诊疗和精准预防等新医科能力建设。推动国际生物城与医疗机构紧密合作,培育壮大医美产业。强化中

7、医药服务能力建设。7、提升医学科技创新能力。搭建高层次人才聚集科研平台,创新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建设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促进产医融合。推动医疗机构与研究院所共建高端研发中心。提升研发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建立新产品转化创新服务支撑体系。(三)特色发展医旅融合产业打造近郊康养休闲首选目的地、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主要展示地地位。围绕医旅、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促进全区康养旅游业快速发展,空气质量稳步提升,社会消费力持续提高,到2025年,初步建成高品质康养休闲目的地,康养旅游接待人数达到4000万人次,收入达到200亿元;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达到300天及以上,

8、PM2.5年均浓度稳定达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0亿元。8、打造医旅融合产业集群。以国际生物城创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为抓手,依托生物城医药研发生产、生物萃取、医学美容等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文化集聚展示、医学美容、配套会展及商业服务,打造生物医药研学旅行核心区。组团进行空间布局,充分依托各片区传统医药、特色诊疗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中医药旅游商品、森林康复疗养、高端体检、特色药膳、运动休闲、健康研学等医旅融合产业,打造健康养生组团。9、发展城市生态康养游。依托生态之城和人文之城建设,突出城市+生态,打造都市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提升丰盛文化氛围及景观风貌,将城市打造成为全

9、国闻名的原生态城市。10、发展特色康养游。打响特色品牌,打造一批精品康养院子。推进乡村精品民宿、乡村艺术室、乡村匠工坊、休闲农庄等院子系列产品打造。创新院子+发展模式,推进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探索院子活化利用,开发一批以院子为主题的养生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11、发展美丽乡村休闲康养游。以乡村振兴、大健康产业发展为主题,依托区域的特色乡村,打造一批知名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深入挖掘具有城特色的乡俗、农耕、农事等乡村资源,加快形成集观光、游览、品尝、采摘、休闲度假、养老养生等于一体的农旅、文旅融合新业态。12、发展绿色健康食品。推动旅游与绿色有机健康养生食品、药膳健康养生产品等优质农产品融合,积极推动

10、区域品牌提档升级。鼓励中药材种植企业开展中药饮片生产,积极发展功能性保健食品。以食品产业园为平台,完善食品加工全产业链。每年发展10个农产品品牌。13、发展智慧旅游。借助科技手段,通过大数据、新媒体、传统媒体、开发旅游APP等方式,打造跨区域、跨平台、跨终端立体性智慧旅游营销体系。通过数字+手段,景区实现数字网络5G覆盖、重点区域无线WIFI覆盖,景区PC端官方网站、视频监控系统、语音讲解及导览系统、火险及自然灾害等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信息化基础项目完备。(四)提档升级健康养老产业围绕区位条件、生态环境、文旅优势和医疗资源四大优势,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康复

11、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地区为契机,打造知名、领先的康复辅助器具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统筹城乡、供给优化、主体多元、服务优质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企业集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制造、推广应用的康复辅具产业链和互联网+的智慧养老新业态。到2025年,健康养老产业总产值15亿元以上。14、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健康养老产业顶层研究体系,积极推进养老产业研究院建设,打造产、学、研、教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15、探索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保障兜底性养

12、老服务,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升级改造,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普惠性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建设。支持和培育养老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家政服务等专业化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16、培育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大力推进康复辅具产业园建设,发展老年用品、康复辅助器具及其租赁服务等。推广应用智慧养老云平台,依托智慧养老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居家照料、健康服务等综合性的养老服务。支持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暨老年养护中心和康养照护中心建设。推动养老与健康、养生、旅游、文化、健身、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五)培育壮大健身康体产业17、推

13、广各类中医传统运动。持续打造自主品牌系列赛事,加强体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资源集聚,提升生态医疗、运动康养影响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体育会展和赛事经济,培育拓展体育运动康养消费新业态。推进与知名体育院校合作开办运动康复培训学院,引进一批知名专业诊疗与康复训练机构,探索将新安医学、御医康养融入运动康复,推出系列康养处方、运动恢复产品。18、提升全民健身新品质。加强区游泳馆、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体育公共设施网络。提升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水平,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趣味活动,形成一批全民健身品牌项目。促进体医融合发展,推

14、动建设市级运动医学中心。到2025年全区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3平方米,全区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60%,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5%o19、推动体育赛事新发展。高质量办好市民运动会、乡村马拉松、山地自行车、摩托车越野赛、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定向赛等城原创赛事活动。到2025年,每年举办的区级及以上大型赛事活动达50场次,开展其他各级各类赛事活动达50场次,参与群众达50万人次。20、促进体育消费新增长。积极推动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和健身健美、体育舞蹈、轮滑、电子竞技等时尚体育运动。全力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推动户外营地提档升级,依托项目营

15、地,策划打造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户外赛事活动。加快体旅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体育中心、乡景区等项目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森林公园等景区创建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到2025年,全区年接待体育消费者超500万人次,拉动体育直接消费超20亿元,带动其它综合消费超50亿元。21、打造智慧体育新亮点。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实施体育场馆智能化改造,推进智慧健身器材普及安装,加大对智慧体育发展的引导、支持和推动,强化科研创新力度,积极探索体育与互联网+融合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激发全民智慧体育科学健身的热潮。(六)深入推进智慧健康管理服务围绕健康区建设,搭建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夯实城区大健康产业基座

16、;完善平台应用体系,充实数字化基础,打造一体化智慧应用,提升助医、惠民、辅政三大核心能力。打造商业健康保险快速理赔,优化患者就诊体5佥,实现先诊疗后付费,解决患者就医痛点。提升多层级、城乡一体的智慧健康医疗信息服务能力加快建成全市互联网+大健康智慧管理的展示样板。22、强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加大医疗卫生服务智能化设备配置。构建覆盖区、镇(街)两级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继续推进智慧医院示范建设,建成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推进3D医疗在各类外科手术规划、骨科齿科整形科及辅具定制的全系列应用。23、夯实智慧健康管理平台。建成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智慧卫监监管平台、国际生物

17、城数字化药研科研平台、区域数字处方流转平台建设。搭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全民健康大数据中心等智慧健康管理便民服务平台。24、打造优质健康管理服务。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提升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丰富家庭医生、妇幼保健、心理服务、癌症早诊早治、慢性病管理等健康管理服务业态。提升智慧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医疗智能辅助设备、智能系统、智能终端等研发应用。25、积极推进健康区建设。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推进健康区、健康细胞建设。以入选国家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建设试点为契机,开发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工具,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专家库。聚焦重大行政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与监测

18、,构建系统全面的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三、实施步骤(-)部署启动阶段(2022年6月底前)。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行动方案,推进大健康产业规划编制、政策出台和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细化任务分工,全面启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二)攻坚突破阶段(2022年7月至2024年12月)。聚焦药、医、游、养、健、管,扎实推进六大重点任务,落实项目资金来源,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力争一年打好基础,两年初见成效。(三)巩固提升阶段(2025年1月至2025年12月)。对三年行动方案中确定的重大项目全面建成,项目管护运营步入正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设定的主要试点目

19、标全面实现。四.工作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对大健康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关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确保各项部署安排有效落实。加强统筹、督查、服务,做好抓重点、抓引导、抓示范、抓融合等工作。发挥主导作用,对标对表狠抓任务落实;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狠抓工作落实。以项目为单位,打造一站式多部门协同融合模式,推动项目早投产、早见效。(二)加强要素保障。强化用地供给保障,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大健康服务设施建设。创新财政金融扶持,引导推动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加快引育大健康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各类健康服务适用人才。深化技术应用,推动新T弋信息技术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应用、

20、发展。(三)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大健康产业发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的统计监测。建立健全大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审批等方面的绿色通道。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健康领域投入力度。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诚信服务制度,建立健全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失信惩戒以及强制退出机制。(四)强化产业项目支撑。加强以现代中药、仿制药和医疗设备研发、产业创新发展基础能力提升、临床试验、检验检测等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谋划储备,推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项目动态管理。积极争取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重点项目库。(五)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健康科普活动,加大健康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全市旅游推介会、医药产业推介会、大健康产业博览会等行业会议以及大型会展,宣传推介大健康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