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第二章.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22662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规划第二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区域规划第二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区域规划第二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区域规划第二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区域规划第二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规划第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规划第二章.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区域发展规划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RDP),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秋季课程,2013fall,主要内容,第一讲 区域发展规划概述第二讲 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第三讲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第四讲 区域发展战略第五讲 区域产业结构第六讲 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第二讲 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和方法(1),第一节 区域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第三节 产业空间布局的古典区位理论,第一节 区域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一、绝对优势(利益)说 二、比较成本(利益)说 三、资源禀赋论 四、地理分工论 五、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理

2、论的发展,一、亚当.斯密(英国,1776年)的绝对优势说1、案例:比较英国、加拿大小麦和布匹生产如果不存在地域分工,则如下表:,如果进行国际地域分工,则会发生变化。可见,由于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同样的时间,小麦和布匹生产量增加1倍。,2、理论 A、区域成本差异导致了区域商品的成本和价格优势,导致区域生产的绝对利益;B、不同的区域按各自的优势生产商品,并遵循自由贸易政策,区域的商品生产总量和各自所得都会增加。,3、评价 A、在工场手工业向机器生产过渡期,促进了世界性经济交流,对当时的国际地域分工和生产力布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奠定了当时的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B、缺陷: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率低

3、,用此原则,都只好关门了。且以后的实际也不是完全这样。,二、大卫李嘉图(英国,1817年)的比较成本(利益)说,1、案例:比较:欧、美的比较利益或相对效率 假定英、葡两国同时生产酒和呢绒,其成本如下表:英、葡两国分工,2、理论:即使在一个国家或区域各个产业成本都优于另一个国家的条件下,通过合理分工生产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分工和贸易仍使双方获得好处。,三、资源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H-O理论)认为区际间贸易差异是价格差异引起的,而价格差异是由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在地区间分布不均引起的,所以引起的绝对价格差异是引起贸易的直接原因。不同国家生产对自己有利的产品,进口不利产品。据此,

4、按生产要素相对差异将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类别。,东南亚劳动密集型 新西兰、阿根廷、加拿大土地多、资本、劳动力缺乏小麦、羊毛、肉,为土地密集型.德、法、英等工业发达资本雄厚,土地少工业产品和资源型农产品,为资本密集型.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少输入食品、矿产,技术密集型产品.国际贸易分工的首要条件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区际贸易由禀赋要素的密集度为重心,向稀缺要素地区倾斜,由此形成分工。,四、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苏联)CVCP+T CV:商品销售地价格 CP:商品生产地价格 T:运费,五、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发展1、偏好相似理论(林德尔、瑞典)

5、认为条件相似的国家比互补性国家的机会更多,出口的动力来自于国内市场,是技术创新和国内市场饱和的结果。2、剩余的出路理论(迈因特、英国)不同区域都不同程度存在剩余生产能力贸易刺激剩余能力的出路,通过交流、竞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3、中心外围理论 发展中国家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地区贸易恶化,研究发现发达国家控制发展中国家组成“中心外围”结构,反而使贫困地区加剧。,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二、地域生产综合体,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1、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一个产业的出现,给其它产业产生不同效应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6、。前向效应:某一产业出现后,其产品作为其它产业的原料,促进产业延伸发展。后向效应:某一产业出现后,引起对原料的其它产业产品的需求,促进产业延伸发展。,2、产业关联的纽带,产业关联的纽带是指不同产业之间是以什么为依托连接起来,这种产业间连接的不同依托就构成了产业间联系的实质性内容。1).产品、劳务联系,是产业间最基本的联系。2).生产技术联系,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联系方式,即产业结构变动的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3).价格联系,实质上是产业间产品和劳务联系的价值量的货币表现。4).劳动就业联系。5).投资联系。,3、应用 A、均衡理论认为:对广大产业按相关比例投入发展。B、不均衡理论者认为:借助优先

7、发展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前后、后向效应,迫使其它部门发展。,二、地域生产综合体,1、概念: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围绕一个或若干个有区际意义的专门化部门发展其它配套产品或有其它经济、技术联系的工业部门,以及必要的区域性公共工程,共同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生产有机体,各部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实现对地区经济资源的最大可能开发和最大效益综合利用。,2、作用,充分发挥地区资源和经济优势,建立具有全国或区际意义的专门化部门。通过合理布局生产力和科学地组织生产流程,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通过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原材料和燃料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最终可将地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共同使用统一

8、的基础设施,减少投资,节约用地;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的进程中,以地域生产综合体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配套施工,同步建设,有利于尽快形成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基建的投资效果,有利于迅速改变地区经济面貌。,第三节 产业空间布局的古典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 二、工业区位论 三、中心地理论,研究某一客体的区位选择,是假设前提下的纯理论的抽象推导,基本不涉及动态变化古典区位理论,一、农业区位理论,1、理论内容2、理论贡献3、应用4、批判,一、农业区位理论(德国,杜能,1926年)1、理论内容A、农业土地的经营方式取决于土地的自然特征,更依赖于其社会经济的空间要求,特别是农产品到市

9、场的空间距离。B、“孤立国”假设:均质、单中心、自由竞争、等距离运费的封闭区域(马车是唯一交通工具)、隔绝(人工产品来自中央城市,城市的物质供给来自周围),C、形成机制:追求地租收入最大 R=(P-C-KT)Q R:为地租收入 P:价格 C、为生产费 KT:为距离*运费 Q为农产品的生产量,D、土地按集约化程度呈同心圆状的空间规律。图:,2、理论两点贡献1)、抽象的演绎理论和对空间区位的关系奠定的区位理论的基本的研究思想。2)、提示了区位级差地租存在,为其它区位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3、应用1)、大都市圈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心居住工业区、绿化近郊卫星镇郊县县级市2)、卢旺达村落周围土

10、地利用 住宅区香蕉内侧耕地咖啡河谷耕地,4、批判 A、自然条件差异大 B、自给性生产(非商品性生产)使杜能圈产生偏离 C、交通、技术的变化打破这种圈层分布 D、大城市外围的逆杜能圈存在,二、工业区位理论,(一)运输指向(二)劳动力指向(三)集聚指向(四)作用,二、工业区位理论,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

11、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原料指数,原料:广布原料和地方原料。广布原料。即广泛分布在各个地方的原料。如空气、水等。地方原料。即只分布于某些特定地点的原料。地方纯原料:在生产中把全部重量都转移到制成品中去的原料称为纯原料;地方失重原料:把部分重量转移到制成品中去的是失重原料。从运费角度考虑,地方纯原料企业可以自由配置,但考虑到产品消费的方便,以配置在消费区为宜。地方失重原料应该配置在原料产地。,原料指数=生产用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 Im=Wm/Wp Im 1,生产中耗费的地方原料的重量Wm 制成品重量Wp布局具有指向原料地的倾向;Im 1,生产中耗费的地方原料的重量Wm 制成品重量Wp 布局具有

12、指向消费区布局的倾向;Im=1,生产中耗费的地方原料的重量Wm=制成品重量Wp布局具自由度,这类部门以布局在交通枢纽或港口最佳,劳动费在工业部门的生产中具有与运费同等的影响力。劳动费指数Im=劳动费Cm/制成品重量Wm说明劳动费指数越大,则通过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越大。劳动费指数Im=劳动费Cm/制成品价值Cp表明了劳动力在产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劳动费对工业最优区位的影响判断:如果单位产品所增加的运费大于所节约的劳动费,则布局在运费最低区位;反之,若单位产品所增加的运费小于所节约的劳动费,则最优区位为劳动费较低点,而非运费最低点。,劳动费指数(韦伯),聚集经济效益(韦伯),聚集因素

13、:是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集中到同一地点来进行,因而给生产和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节约。分散因素:则是因为把生产分散(分布到多个点上)进行而带来的利益或节约。工厂规模既受一般技术经济因素影响,又受特定区位的条件影响。聚集经济效益(外部经济利益):它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效益。,三、中心地理论,概念理论基本应用,A商店,B商店,如果A商店和B商店的等级相同,那么位于两个商店之间的李军选择哪一个商店来获取他所想得到的服务呢?如果A商店与李军家之间隔有一条河流或山,这时李军家会选择哪个商店呢?,答:一般都会选择

14、离家最近或最方便到达的那一家。这就叫“就近原则”。,【p34活动】商品等级与市场服务范围,【p34活动】商品等级与市场服务范围,如油、盐、酱、醋等人们经常需要的商品,价格低,经营此类低等级商品的商店彼此距离小,服务范围小,数目多;而衣帽、手表、彩电等商品,不是经常需求,价格相对较高,经营此类高等级商品的商店彼此距离大,服务范围大,数目少。,(一)中心地的基本概念,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研究德国南部城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中心地的概念,中心地是指为周围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在实际生活中,中心地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的商业中心。,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服务范围是指中心地

15、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一)中心地的基本概念,3.中心地的等级,划分依据:提供职能种类的多少和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划分:职能种类少,服务范围小为低级中心地。职能种类多,服务范围大的为高级中心地。高低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即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高级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假设一个村庄有510人,而维持一个小店生存所需的最低服务人数为50人,请问该村一般拥有几家这样相同规模的小店?为什么?,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门槛),服务人口门槛人口 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 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 亏本,服务范围与门槛人口紧密相连,服务

16、范围可看作实际接受服务的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这个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在人口均匀分布的条件下,门槛人口大,服务范围也大。,(一)中心地的基本概念,4.门槛人口:,(二)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1.中心地等级、规模与数目的关系:,根据中心地理论,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一个地区城镇规模的大小、城镇等级的高低与城镇数目成反比。规模小的城镇数目多,规模大的城镇数目少;城镇等级越高,数目越少。,例如:我国现有直辖市4个,地级市275个,县级市381个。2002年我国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13个,人口100万200万的城市27个,人口50100万的53个,人口2050万的218个,人口20万以

17、下的352个。,(二)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克里斯泰勒认为,市场原则是中心地布局的重要原则,在理想化的均质平原上,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一般选择最接近的中心地,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六边形,中心地则位于正中。,六边形服务网格的形成,右图显示的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为何都是圆形的?说明了什么?,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为什么由圆形变成了后来的六边形?,在一个地区,假设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前提下,消费者要获取自己想得到的服务,只考虑距离的远近问题。这样,便形成了以每个供应点为中心的圆形的服务范围,这说明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和门槛人口都是大致相同的。,六边形服务网格的形成,假设

18、你是三个圆相切的中心空白区域的人,你该去哪里买商品呢?那么最终一个小店的服务范围又呈什么形状呢?,如果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都是圆形相切却不重叠的话,圆与圆之间就会存在空白区。这里的消费者如果都选择最近的供应点来寻求服务的话,空白区又可以分割成三部分,分别属于离其最近的供应点。同时,每个供应点的供应商为了谋求最大利润,就拼命扩大自己的服务范围,相互瓜分圆与圆之间的空白区,使供应点在这一地区达到饱和状态。这样,圆形的服务范围就被六边形的服务范围所替代。形成了六边形服务网格。,1.在理想的均质平原上,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一般选择最接近的中心地,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正六边形分布,中心地位

19、于正六边形的正中间。,六边形服务网格的形成【小结】,2.同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多个相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分布构成蜂窝状网格。,(二)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3.中心地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六边形)大,彼此距离远,但六边形的数目少;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六边形)小,彼此距离近,但六边形数目多。,(二)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4.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逐级嵌套的空间网络系统。,六边形网格的相互嵌套规律,高级中心地与次级中心地在分布上有什么规律?,在分布上,低级中心地和服务

20、范围被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所包括,即1个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上有6个低一级的中心地。,六边形网格的相互嵌套规律,从服务范围上看,高级中心地与次级中心地存在着怎样的等量关系?,位于高级六边形角上的低级六边形只有1/3属于高级的六边形内。这样,6个1/3加上高级中心地本身兼有的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正好是下一级服务范围的3倍。,六边形网格的相互嵌套规律,由于每一级的中心地和服务范围被它上一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包括,这样,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格相互嵌套而成。,3、低级中心地和服务范围被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所包括。,4、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格相

21、互嵌套而成的。,2、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是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3倍。,六边形网格的相互嵌套规律【小结】,1、不同级别中心地的六边形服务范围的的大小和面积是不同的。,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较远,六边形面积大,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较近,六边形面积小,数目多。,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内容,、正六边形原则(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分布),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研究德国南部城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核心内容,、同级独立排斥(同级别的六边形之间是相互排斥的,成蜂窝状网格分布),、不同级相互嵌套(不同级别中心地的六边形服务范围的的大小和面积是不同的)(中心地及

22、其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格相互嵌套而成的),1.理论:假想模式,2.实际:,3.应用:,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商业网点的布局,如:北京商业中心的布局,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三)中心地理论的应用,1.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不存在呈正六边形的图形(原因:地形、人口密度和交通)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可能发生重叠3.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小有变化4.中心地不一定在其服务范围的正中心5.六边形的嵌套规律客观存在,(三)中心地理论的应用,北京城的发展北京是一座历史古城,北京城商业网点的长期发展变化就体现了中心地的思想。其中同级商业网点的布局,其服务范围大致呈现为正六边形,说明其满足了中心地理论要求的商业中心布局是合理的。,【P35活动】问题探究,1.结合北京市区图,读图探讨北京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规律。2.把图中的东单、东四、地安门、西四、西单、前门6个商业中心依序相连,看看所构成六边形的中心地是哪里?并就此对中心地级别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展示分析。,答:(1)北京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规律符合正六边形规律。(2)6个商业中心依序相连,构成六边形的中心地在天安门。中心地级别越低,服务范围越小,中心地级别越高,服务范围越大。,To be continue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