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22974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19世纪末至1917年的文学 1.文学特征:a.流派纷呈、彼此渗透,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多维互动、互相影响、并存发展的新局面b.文学最大限度地跨越自身的界限,与其他人文学科互相叠合交融c.名家辈出、名作繁多 d.对社会现实的加倍关注,2.小说:现实主义a.库普林(18701938):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和浓墨重彩的渲染,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 摩洛赫决斗火坑石榴石手镯b.布宁(18701953):诗人、小说家以出色的中短篇小说获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 乡村苏霍多尔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c.安德列耶夫(18711919):以其哲理意蕴、象征形象、怪诞手法和气氛渲

2、染而更接近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神秘幽深,自成一家”大满贯 红笑,3.诗歌:现代主义a.俄国象征主义:受西欧特别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影响,1893年梅列日科夫斯基发表论现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新流派文学宣言。勃留索夫1894年起至1895年俄国象征主义者独立诗派的标志。“年长的一代”:梅列日科夫斯基、吉比乌斯、索洛古勃、勃留索夫、巴尔蒙特等;“年轻的一代”:勃洛克、别雷、维伊万诺夫等。强调艺术的宗教底蕴,倾向于对生活作神秘主义的领会和理解,以创造独特而非实指意义的形象。1910年前后,开始衰落,十月革命以后,彻底瓦解。,b.阿克梅派:1912-1913年兴起。从象征派内部分离出来的纯诗歌流派,以阿

3、波罗杂志为理论阵地。一方面称象征主义为“当之无愧的父亲”,继承它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又明确反对后期象征主义的神学、玄学倾向,主张文学返回“尘世”,返回有声、有色、有形、有时间、有重量的“此岸”世界和“物质世界”,描述人的内心世界、肉体感受、对生与死的认识,并且赋予其具体可感、精致准确的形式。即所谓用明确的、“压实的”语言追求诗歌的男性力度和强烈的画感。1921年消失。阿克梅派“六杰”尼古拉古米廖夫、戈罗杰茨基、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纳尔布特、津凯维奇。,c.未来主义:产生于象征主义的“危机时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宣言,只有若干互相斗争的派别。立体未来主义人数最多、影响最大主要代表:马雅可夫

4、斯基、布尔柳克兄弟、赫列勃尼科夫、卡缅斯基等文学宣言: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政治主张不一,但思想观念相同:1)欢迎技术进步和时代发展,反对现存的资产阶级文明和传统道德观念,甚至否定一切文化传统。2)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语言方面,格外重视创造新词新意。20年代后期该流派逐渐消亡。,d.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20世纪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描写农村生活,表现农民内心世界,充满质朴、单纯、宁静的美,又略带忧伤的韵味,给诗坛吹入一股清新的田野之风天蓝色、变容节、农村日课经,他的创作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开创一代诗风,诗化祖国,诗化大自然,诗化人的感情生活。创立了苏联文学中跟马雅可夫

5、斯基传统相互补充的叶赛宁传统。e.“白银时代”: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以19世纪初的“黄金时代”为参照,用来概括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整个俄罗斯文学,表示它是仅次于普希金所代表的“黄金时代”的又一个文学创作丰硕期。(仅限于指现代主义文学。或指象征主义的诗歌及其美学,大体的起止时间则是从1890年左右至1920年前后),二、1917年至20年代末的文学 1.活跃于“白银时代”的作家队伍发生严重分化。2.宗派林立,形形色色的文学团体大量出现。“西徐亚人”(19171918)“意象派”(19191927)c.“谢拉皮翁兄弟”(19211926):无领导人、无宣言的松散型文学团体,主要成员隆茨、吉洪诺夫、费

6、定、左琴科,反对政治对艺术的干预,强调形式与技巧。d.列夫(1922-1929):左翼艺术战线简称e.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无产阶级文化派)(19171920):最广泛的无产阶级群众文艺团体,f.“山隘派”(全苏工农作家联合会,1924-1932)红色处女地、组织者批评家沃隆斯基坚持现实主义传统,强调文学遗产的作用,提出“真诚”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原则,对“同路人”采取团结的态度。g.“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19231932):领导人物为阿维尔巴赫、法捷耶夫等人。文学阵地主要在刊物在岗位上和后期的在文学岗位上又被称为“岗位派”。由于“拉普”在其活动期间大搞组织上的宗派主义,在创作上将文学

7、与政治混为一谈,在理论上提倡“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庸俗社会学倾向,1932年联共(布)中央作出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动用组织手段终止“拉普”的活动。3.无产阶级文学长足发展和作家队伍的快速壮大。,诗坛:“革命文学是从诗歌开始的”杰米扬别德内依(18831945):大街(1922)符拉基米尔符拉基米洛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俄罗斯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苏维埃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第一时期(1912-1917年)未来主义诗歌创作阶段穿裤子的云(1914-1915)第二时期(1917-1924年)探索苏维埃诗歌创作。我们的进行曲(1917)、革命颂(1918)、向左进行曲(1918

8、)、开会迷(1922)第三时期(19241930)创作高峰期列宁(1924)、好!(1927),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富尔曼诺夫:恰巴耶夫(1923)法捷耶夫:毁灭(1927)绥拉菲莫维奇:铁流(1924)a.作者都是来自革命斗争的前线。b.以亲历的事实为素材进创作,带有纪实性的特点。c.创作方法则是把浪漫主义的激情同对人物性格、生活环境所做的现实主义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马克西姆高尔基(MaksimGorky,1868-1936):苏联文学的奠基人第一时期-19世纪90年代。探索时期a.浪漫主义作品马卡尔楚德拉(1892)、少女和死神(1892)、伊则吉尔老婆婆(1895)、鹰之歌(18

9、98)等: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有密切的思想联系,强调对所描写事件的主观感受和个人态度。b.现实主义作品叶美良皮里亚伊(1893)、切尔卡什(1895)、柯诺瓦洛夫(1897)、二十六个和一个(1898)等为俄罗斯文学增添了新的人物形象流浪汉创作底蕴生活与心理的融合艺术风貌现实主义基础上强烈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倾向,第二时期-20世纪前20年,奠基期 海燕之歌(1901)、母亲(1906)、俄罗斯童话(1912-1917)、俄罗斯游记(1912-1917)、自传体三部曲童年(1913)、在人间(1913)、我的大学(1922)第三时期十月革命以后,创建期列宁(1924)、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

10、25):三大力作之一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母亲俄国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人物:尼洛夫娜和巴威尔 a.一部新型的社会小说。内容新颖,描写俄国生活的手法与众不同,通篇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激情b.创作方法遵循新的思想艺术原则,其突出的特征是表现人的新概念c.对“三种现实”,即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了新的认识,开始重视人的社会本质 d.坚持了列宁所指出的文学的党性原则,主流之外的文学:叶赛宁“最后一个乡村诗人”勃洛克象征主义长诗十二个(1918)皮里尼亚克(1894-1937)裸年(1921)费定(1892-1977)城与年(1924)阿托尔斯

11、泰(18831945)苦难的历程(两姐妹1919-1920、191819271928、阴暗的早晨1941)左琴科(18951958)中短篇幽默讽刺小说巴别尔(1894-1941)骑兵军(1924)扎米亚京(18841937)我们(1921),布尔加科夫(1891-1940)白卫军(1923)不祥的蛋(1925)、狗心(1926)大师与玛格丽特(1940):多种主题互相交织,充满时空的切换变幻,融历史传统、宗教故事、神秘幻想、现实世界于一体 圣经故事耶舒阿与彼拉多神魔鬼传说魔王沃兰德及其随从鬼现实生活大师和玛格丽特人普拉东诺夫(1899-1951)继承俄罗斯古典文学中描写真理探索者的传统,喜剧和

12、悲剧因素结合,怪诞与写实、讽刺与幽默、抒情与调侃、严肃与滑稽相交融的艺术风格。反官僚主义三部曲切文古尔(1929)、地槽(1930)和初生海(1934),三、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文学1934年8月召开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建立苏联作家协会,确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苏联文学的基本方法30年代文学特征:a.反映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主流文学作品应时而起:革拉特科夫水泥(1925),列昂诺夫索契(1930),莎吉娘中央水电站(1931),卡达耶夫时间呀,前进!(1932),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1932),爱伦堡一鼓作气(1935),潘菲洛夫磨刀石山庄(1937),马雷什金来自穷乡僻壤的

13、人们(1938)。,b.表现苏维埃时代新人新思想新风尚的形成马卡连柯(1888-1939)教育诗(1935)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保尔柯察金:英雄主义和道德纯洁的象征c.诗坛伊萨科夫斯基和特瓦尔多夫斯基 d.出现一批史诗性的作品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苦难的历程 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19051984):“顿河史诗作家”早期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 善于安排戏剧性的情节,抓住典型特征刻画鲜明的性格,语言生动并富有感情色彩,对大自然做细腻而动人的描绘 中期长篇史诗静静的顿河(八卷四部,于1928、1929、1933、1940年陆续出版)成就:a.苏联文学史上第一部广

14、泛表现社会主义革命 导致哥萨克乃至整个俄国命运大变化的杰作 b.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阿克西妮亚、娜塔利亚 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c.宏大的结构和严整的布局悲剧史诗,艺术表现:高度自觉地运用传统现实主义方法“严峻的现实主义”“直书全部的真实”晚期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描写普通平凡的苏联公民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揭示人们对战争、历史和人生的思考,表达深刻的人道主义主题,为苏联军事战争题材的作品指出了“新的前景”。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苏联唯一被政府承认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借以赞赏他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

15、术力量和正直品格。”,40年代卫国战争文学:主导性体裁是特写政论和抒情短诗,其典型特征是多以战争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阿利格尔(1915一):长诗卓娅(1942)法捷耶夫(1901-1956):青年近卫军战后工作中心:意识形态问题1946-1948年间联共(布)中央的一系列决议,实际上是剥夺了所有作家、诗人真实反映生活的自由。这是经过30年代大规模肃反镇压后,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达到极盛状态在文艺界的体现。“无冲突论”在文学创作领域盛行。,四、50年代后的苏联文学概况 重要会议及历史事件a.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开始清算斯大林主义。二十大使社会生活民主化的方针,对社会政治、精神

16、生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从而在全苏掀起一股重新审视过去一切的社会思潮。敏感的文艺界领风气之先,西方评论界借用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的书名,称文艺界的这种倾向为“解冻”思潮。直到60年代中期整个苏俄社会都处于全面解冻时期b.1954年苏联作家第二次代表大会,严厉批判了“无冲突论”倾向,提出“积极干预生活”口号,重提“写真实”口号。从此,苏联文学恢复了现实主义传统c.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提出了“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和“人与人是朋友、同志和兄弟”等口号。促使50年代以来文坛上形成的人道主义倾向进一步得到发展,d.1985年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提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等口号e.1

17、991年12月,苏联解体。2.诗坛:欣欣向荣“大声疾呼派”(又名“响派”)50年代中期独领风骚,叶甫图申科、沃兹涅先斯基、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卡札科娃和阿赫玛杜琳娜等诗人为其代表人物。对社会政治问题极端关注,把诗歌当作针砭时弊的武器和表达政治见解的号筒,作品具有浓重的政论色彩。政治激情有余而艺术性显得不足。60年代中期以后势衰。,b.“悄声细语派”(又名“轻派”)代表作家有勃鲁佐夫、索科洛夫、杜金等。其诗歌的共同特点是:多从个人视角出发,热衷于“小题材”、抒情性和“永恒主题”,风格清新委婉,笔调细腻纤巧,意境幽远深沉,往往流露出美化古代宗法制社会和田园生活的牧歌情调,使人产生一种脱离时代的隔世之

18、感。题材过于狭窄,时代感欠缺,70年代中期影响减弱。c.80年代后期三部长诗:特瓦尔多夫斯基凭着记忆的权利;阿赫玛托娃安魂曲;伊萨可夫斯基一个寻找真理的童话。叶甫图申科禁忌布哈林的遗孀。,3.小说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解冻文学:爱伦堡解冻(1954-1956)杜金采夫不是单靠面包(1956)索尔仁尼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1)“战壕真实派”“前线一代”作家。亲历卫国战争,战争结束后开始写作的一代新人。邦达列夫营请求火力支援、巴克兰诺夫一寸土、贝科夫第三颗信号弹、沃罗比约夫被打死在莫斯科城下等。以在前线的经历和见闻为素材,强调写出“战壕里的真实”,不但战斗的细节逼真,而且写出普通士兵

19、或下级军官在战争中的心理和感受,用普通战士取代英雄主义形象。一般描写的地域也不大,不注重反映战争的全局,而着力于写“一寸土”上的惨烈情景。,“日常生活流派”“新现实主义”潘诺娃(1905-1973):感伤的罗曼史(1958)b.60年代以后:“道德探索”思潮特里丰诺夫(19251981)-“城市心理小说”“反市侩”系列小说-交换初步总结长别离另一种生活滨河街公寓拉斯普京最著名的“农村题材”作家 为玛丽亚借钱最后的期限活着,但要记住告别马焦拉农村“人海众生相”阿斯塔菲耶夫鱼王雷特海乌 鲸群离去 特罗耶波利斯基 白比姆黑耳朵,战争题材文学:60年代后期的全景式文学作品 邦达列夫热的雪(1969)西

20、蒙诺夫生者与死者三部曲(生者与死者1959,军人不是天生的1964,最后一个夏天1971)70年代对战争本质的开掘,对人类命运的思考阿斯塔菲耶夫“青春两部曲”:流星和牧童和牧女贝科夫索特尼科夫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c.70-80年代,创作视野扩展到整个世界,对人类历史和人生命运进行深刻的哲理思考“主观史诗”或“向心小说”邦达列夫岸选择戏冈察尔你的朝霞,艾特玛托夫一日长于百年,叶甫图申科的浆果处处d.80年代中期:“回归文学”浪潮 雷巴科夫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格罗斯曼生活与命运、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扎米亚京我们皮利尼亚克红木,布尔加科夫狗心,普拉东诺夫切文古尔地槽初

21、生海,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为大批 暴露劳改营生活的作品开了先河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继承了俄罗斯文学传统中不可缺少的道德力量”。古格拉群岛(1973)“劳动改造营管理 总局”的俄文字母缩写音译鲍里斯列帕斯捷尔纳克(Boris Leonidovich Pastemak,1890-1960)俄罗斯著名诗人、小说家,俄苏20世纪“回归文学”的杰出代表生活啊,我的姐妹(1922)主题与变奏(1923)奇特的意向、晦涩的文字和多变的句法 早班车上(1945)简朴清新 组诗雨霁“一日长于百年,拥抱无始无终”,日瓦戈医生(1957)日瓦戈以基督福音为基

22、础的历史观、博爱和自我牺牲的思想以及“勿以暴力抗恶”的原则 肯定革命的正义性,却否定革命的暴力手段,想逃避现实,走一条回避斗争的中间道路。拉拉一生受尽摧残,但始终镇定从容地面对残酷的生活,不改其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A.推崇人性的高贵、自由和纯洁 B.反对一切暴力,“只有用善行才能引导向善”C.在批评革命的偏激政策和失误时体现出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艺术特色:A.采用了奏鸣曲式的结构 B.运用了隐喻与象征的手法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现代抒情诗和俄罗斯伟大叙事诗传统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e.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后10年间出现不同文学现象并存,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23、、甚至后现代之后互相争夺“文学空间”的多格局、多元化局面。,第二节 艾特玛托夫一生平与创作钦吉斯托列库洛维奇艾特玛托夫(1928一)1.早期创作:质朴纯美、情真意浓“人的赞歌”面对面(1957)查密利雅(1958)骆驼眼(1960)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1961)第一位老师(1962)群山和草原的故事列宁文学奖 母亲大地(1963),2.别了,古利萨雷!(1966)创作步入新阶段:a客观叙事性代替自白叙事性;b加强心理分析的因素,c注重对民间文学的诗意挖掘,构成日后创作中将民间文学融入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白轮船(1970)呈现出总体的“寓言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主题在作品中逐渐占据醒目地位

24、,同时开始了作家的悲剧性创作的探索。花狗崖(1977)强化深邃哲理,情节更具“寓言性”。传奇经历同神话与梦境相交织,象征、寓意、哲理相糅合。,3.一日长于百年(1980)苏联国家奖“全球性思维”将深刻的史诗性、哲理性汇入整一的艺术境界:a.小说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立体画面中,神话、现 实和宇宙三条线索相互交错,又对应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悲剧:传说中乃曼族关于“曼库特”的古老悲剧;苏联现实社会和个人的悲剧;幻想中人类自我封闭、毁灭的悲剧。奇特地交织成为一部多主题、多层次、多线索、多种文体,具有史诗规模的哲理“交响乐式”小说。b.小说的叙事时序也由时间的自然承接转向空间的并 列运行和主人公叶吉盖心

25、理意识的自由流动。形成时空的多层次交错和情节交织的复合结构 4.近期创作成吉思汗的白云(1990)卡桑德拉印记(1995),二断头台(1986):又一部全球性思维的杰作。又一部多主题、多层次、多角度、多种艺术手法的哲理性小说 1.主题对当代苏联社会乃至全球性的一系重大问题进行紧张的思考的结果。作品涉及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环境保护、战争与和平、科技革命与精神道德价值,以及人类永恒的善与恶、罪与罚等问题 2.人物:阿夫季危机时代的耶稣的象征性实体理想人物鲍斯顿实践真与善的平凡的劳动者,恶的牺牲品 现实人物悲剧性处理:a.表现创作的一贯特色,宁愿让人们为真善美的实现付出昂贵的代价;b.具有现实的

26、警世作用,先行者和优秀者最能说明人类悲剧命运的深度。,3.艺术成就a.构思新颖,意蕴丰富。小说采用了把各种情节线索和不同时代组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艺术结构。作者采用倒叙、插叙、夹叙夹议等叙事手法,使小说条理清楚,散而不乱。成功地运用象征、虚拟、梦幻和变形等假定性手法,读者的审美感跳跃于现实和虚幻、人类世界和动物世界之间,给人以与历史同步,物我同一之感。b.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借助动物形象揭示人生哲理。对草原狼寄予深切的同情和关注,并赋予其道德力量和崇高天性。狼被人化,而人被狼化了。c.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提示人们对几世纪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对亘古以来支配人们认识自然和对待自然的观念的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