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24665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14.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ppt(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姓名:李堂俊班级:2011级3班学号:201112140317,背景,自然灾害是人类文明进步面临的极大威胁。认识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与分布规律,探讨缓解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是全人类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心理影响、财产损失以及资源破坏,是联合国将20世纪最后十年定为国际减灾十年的最终目的。,人类的经济与社会活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灾害灾情的时空分布与演化过程,加上生态环境破坏、全球变化等因素,地球上的自然灾害近年来呈现在波动中加剧的趋势。探讨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助于提高人类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一、自然灾害及

2、其影响,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三、防灾与减灾,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自然灾害,1、概念:是以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2、条件:(1)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3、灾害判断:,自然灾害孕育于有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作用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无论其程度大小,只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例如,洪水的发生属于自然异变,若它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没有承受灾害的客体,就不是自然灾害。所以说:,自然灾害是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体三者共同作用的结

3、果。,4、案例分析,判断下列案例,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1、1952年9月17日,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爆发,水蒸气和硫磺起构成的气柱有几百米高,喷出的火山熔岩和碎屑堆成高出海面90米的火山岛。,2、1996年8月10日,菲律宾的坎拉翁火山突然向上喷出1500多米高的黑色烟柱,致使当时正在攀登此山的一只国际登山队的4名队员死亡。,3、2008年春节前夕,我国南方普遍低温,大雪压断电线,阻断公路,人民财产受到较大损失,许多农民工被迫不能与家人在大年三十夜团聚。,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但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自然灾害的影响,灾情的大小通常

4、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等。,1、人员伤亡,自然灾害能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生理伤害。世界上每年都有数亿人受灾,有上万人因在死亡。人类在灾害中除了受到生理伤害,同时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2007年内江隆昌7.09洪灾等待救援的村民(个人拍摄),2008年5月13日,等待救援的北川中学学生,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港口、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摧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通常,灾情报告中针对不同灾种造成的各种财产损毁、经济损失数量进行统计

5、,这是各级部门衡量灾情的重要依据。,停产停工、交通信号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称为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例如,唐山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亿元。,洪灾导致通讯设施中断,干旱导致玉米枯死绝收,地震导致铁轨变形,洪水侵泡各种物质,3、自然灾害与环境破坏,自然灾害还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通常需要一段时间以后才能被认识到,但他们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往往更广泛和长远。,1983年2月,澳大利亚墨尔本市附近的一片桉树林区着火,造成75人丧

6、生,与3300平方千米的林地和庄稼被毁。,在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中,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例如,水资源和大气资源遭破坏后,不仅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往往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生物资源虽然数以万计,在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土地资源基本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等)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某种自然灾害,不同区域的灾害程度,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危害程度高,危害程度低,经济发展水平,防抗灾能力,高,低,大,小,强,弱,

7、危害程度低,危害程度高,危害程度低的区域,危害程度高的区域,4、自然灾害的危害存在地域差异,地球上不同大洲、不同国家,甚至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高,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相反,经济发展水平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低。,二、主要自然灾害 的形成与分布,自然灾害孕育在地球的不同圈层中,各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异常变化分别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灾害。每一种自然灾害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与地域分布规律。,1、气象灾害,大气圈中,

8、高低压的强弱及其控制范围的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和移动路径的不同,都能引起降水、气温等天气要素的频繁波动,产生突变,从而诱发热带气旋、干旱和寒潮等自然灾害。,(1)热带气旋(台风),成因: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还有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卫星观测到的热带气旋(台风),热带气旋(台风)剖面图,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台风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711月最为频繁。台风形成后,一般会移出源地并经历发展、减弱和消亡的演

9、变过程。台风伴随着狂风、暴雨,来势凶猛,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力和经济影响。,台风的分布,台风的路径,台风的危害,强风 12级或12级以上的强风,具有可怕的摧毁力。可掀翻万吨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通讯设施遭受严重损失。,特大暴雨 一天中降雨量达5001000毫米,会造成河堤决口,水库崩溃,洪水泛滥,淹没农田、村镇。,风暴潮 严重时潮位可高出海平面56米,能破坏海堤,淹没岛屿。,案例,2008年第8号强台风“凤凰”,造成台

10、湾、安徽、江苏至少13人死亡,福建地区基础设施损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2008年第1号台风“浣熊”,建国以来第一个4月登陆我国的台风,造成华南至少5人死亡以及人员失踪,经济损失巨大,广东一水库由于蓄水过多而不得不溃坝,基础设施破坏严重,造成华南历史上4月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降水破历史上4月记录。2009年台风“莫拉克”造成台湾,大陆,500多人死亡、近200人失踪、46人受伤。台湾南部雨量超2000毫米,造成数百亿台币损失,大陆损失近百亿人民币。,台风的次生灾害,台风往往给登陆地区带来暴风雨,有时甚至时强降雨,因此给人们带来较大的损失和不便。要防止由于山洪、大风和降雨造成的水源污染,及早进行预

11、防,以减低台风次生灾害的程度。同时台风还可能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现象,要增加防范意识。,(2)干旱,成因,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很少而造成空气干燥、突然缺水的一种现象。它由较长时间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常引起,常与大气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有关,往往可以持续数月,甚至若干年。干旱影响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发生地区,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西南地区的旱灾,非洲人民用水,旱灾的危害,春旱使农业受损,春播不及时,影响农作物的收成;,人、鱼、牲畜等的饮水受到限制,影响正

12、常生产生活;,其他动植物缺水死亡灭绝,物种减少;,诱发森林火灾,破坏生态系统,(3)寒潮,定义:,国家气象局规定,由于强冷空气的入侵,凡是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5以下的,就称为“寒潮”。这个标准,是针对全国情况规定的。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南方一些地区虽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也同样可以造成危害。因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外制定了发布寒潮的标准。,成因,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

13、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发生地区,入侵中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寒潮的危害,势力强大的寒潮天气可影响到低纬度区域,来势迅猛,所经之处,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不小。可造成铁路车站道岔冻结,铁轨被雪埋,通信信号失灵,列车运行受阻。雨雪过后,道路结冰打滑,交通事故明显上升;

14、,寒潮袭来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大风降温天气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风、哮喘、心肌梗塞、心绞痛、偏头痛等疾病,有时还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2、地质灾害,岩石圈内部在各种应力相互作用下,能量聚集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各种形式释放。地应力的释放形成了地震等自然灾害;高低起伏的地表在重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下,形成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1)地震,定义:,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相互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累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地震构造示意图,地震分布,地震的地理

15、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二是欧亚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16、。,三是中洋脊地震带包含延绵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极海的中洋脊。中洋脊地震带仅含全球约5的地震,此地震带的地震几乎都是浅层地震。,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灾害带,地震危害,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2)滑坡和泥石流,定义:,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

17、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分布地区,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易滑(坡)的岩、土分布区(松散覆盖层、页岩、板岩的存在)暴雨多发区或异常的强降雨地区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区(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

18、定条件等),滑坡泥石流的危害,滑坡和泥石流危害很大。滑坡会淹没或破坏坡上或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同时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等,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3、水文灾害,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圈中主要有洪水、雨涝、内渍、风暴潮等自然灾害。,(1)洪涝,定义,洪涝包括洪水和雨涝两种主要类型。洪水是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

19、低洼地。由于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所以通常称为洪涝。,发生地区,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洪涝影响,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冲毁房屋,淹没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卷走人们居住地的各种物资;,淹没农田,毁坏作物,造成大量粮食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破坏工厂厂房,工厂停产,阻断通讯、电力和交通设施;,诱发次生灾害:滑坡、泥石流、疾病的传播等。,(2)风暴潮,定义,风暴潮多发生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

20、与高纬度地带冷暖空气交互影响的地区,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满溢上陆的现象。,发生地区,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我国风暴潮灾害广泛分布于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发生于710月的台风风暴潮,以8月和9月最集中。,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常出现于春秋季节,增水过程相对平缓,常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滨海地区潮水暴涨,甚至冲毁或漫过海堤、江堤;,风暴潮的影响,吞噬城镇、村庄、码头、工厂,淹没耕地,造成特别严重的

21、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时风暴潮还引起崩塌、滑坡,进一步加剧灾害的破坏损失程度;,4、生物灾害,生物圈中,各个生态系统内部是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数量的稳定为平衡标准的。一旦系统失去平衡,或生物体自身的平衡因素被破坏,有害生物大规模繁殖,就会导致病害、虫害和鼠害以及赤潮等生物灾害。,(1)病害,对各类作物病害,按在生产上发生危害的重要性和主次,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病害。一类病害指生产上发生比较普遍,并且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二类病害指在局部范围发生危害,在生产上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三类病害指在生产上虽然发生较为普遍,但一般不引起明显的经济损失。,定义,类型,A、农作物病虫害,我国农作物病害有7

22、00多种,虫害800余种。其中小麦的锈病、水稻的稻瘟病以及棉花的棉铃虫病等,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农作物病虫害东部重于西部。,B、森林病虫害,1950年以来,我国森林病虫害平均每年发生面积在700万公顷以上,减少林木生长量约1700万立方米,因灾枯死森林面积约30万公顷。这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危害我国森林最主要的害虫为松毛虫,种类超过28种。每年松毛虫成灾面积约200万公顷,减少松材产量300万立方米。,松毛虫发生频率有明显地区差异,在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

23、地区为松毛虫长发去;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为偶发区。,病害的危害,病害使农作物、数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病害使大量粮食、棉花减产;给种植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病害使林业资源遭到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失衡。,(2)蝗灾,蝗灾是广泛发生的生物灾害,他不仅危害农作物和农田,还对草场、森林造成严重威胁。我国已知蝗虫有800多种,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蝗灾是世界性的灾变,而且源远流长,从环境角度看,主要是由干旱灾引起的。蝗虫极喜温暖干燥环境,其发生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有所谓“旱极而蝗

24、”、“久旱必有蝗”。,定义,发生地区,飞蝗有几个亚种,其中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对我国危害最大。,在中国历史上,对农业造成毁坏性灾害的是水、旱、蝗虫三大自然灾害。1949年以前的2600年中,平均23年就有一次区域性的蝗灾发生,平均57年就有一次大范围的蝗灾发生。蝗灾重灾区主要在黄淮平原的农业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对蝗区的改造与治理,我国蝗灾基本得到了控制,但个别地区仍时有发生。,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这样的季节,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25、。,三、防灾与减灾,减轻自然灾害,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认识自然灾害形成规律的首要目的。借助包括所有对观测技术在内的现代化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价,采取防御措施,是防灾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灾与减灾是综合、系统的维护地球健康与世界安全的有效措施。我国总结了多种与自然灾害斗争的经验与教训,其中“以防为主、抗防救结合”的减灾战略已被世界各国采用。进一步探讨包括生态、环境治理在内的综合减灾途径,仍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在灾害发生、发展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技术获取自然灾害信息,并动态监测灾害的进程和态势,及时把信息传递到各级抗灾指

26、挥机构,帮助它们有效的组织抗灾活动,检查各种措施的效果,以便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避免灾害的蔓延和加剧。自然灾害监测为灾害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1)自然灾害的监测系统,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供减灾决策方案等作用。,近年来,世界各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灾情检测系统,特别是地震、海洋、气象、水文等监测部门每天将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后方处理中心,建立了监测、分析和预报系统,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

27、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例如由2600个气象台组成的气象监测网,由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由3500多个水文站、1300个水位站组成的水文监测网等。气象、水文等监测网对迅速预测1991年、1998年的洪水灾情发挥了显著的作用。,(2)遥感技术宅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遥感(RS)技术具有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特点。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3)地理信息系统在 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地理信

28、息系统(GIS)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GIS可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GIS在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中的运用,遥感技术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与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在灾害发生前,能事先圈定危险区,并对危险程度做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在灾害发生过程中,能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在成灾后,能对灾害损失做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从而对减灾做出贡献。,(4)自然灾害的防御,自然灾害防御就是在

29、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非工程性防御就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盒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1989年12月,第44届联大通过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决议案”和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响应。,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全民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我国还利用多种方式,对公民进行知识教

30、育和技能培训,有效地增强全民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工程性防御措施,改变地表环境,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的强度。例如: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例如: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改变财务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例如:兴建水库、排灌站;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灾。,2、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自然灾害的救援和救助是指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指导下,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来减少甚至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恢复基本生存条件,以保障灾区人民生存

31、与发展而开展的社会性行动。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1)灾前准备,灾前准备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前者是救灾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关系灾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储备救灾物资是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灾区种类不同,救灾物品的储备也要求因时、因地、因灾种而不同。,为了提高灾害应急能力,我国已有十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别是: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遇灾时若采用空运救援,从这些储备基地出发,最远的地方也可以在7小时之内到达。,国家地震灾害的紧急救援队,(2)灾中应

32、急,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灾害应急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坝、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灾中应急行动,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定规则,一旦发生灾害,应按照救灾预案进入应急状态。救灾应急预案是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目的是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对于不可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就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地震灾害

33、应急预案的内容体系,(3)灾后恢复,灾后恢复的目的,一方面是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另一方面是增强未来灾害发生的抵抗能力。,挽救生命,给灾民创造基本的生存条件,是当今各国政府在灾后的主要工作和应尽的责任。对灾民的救援形式主要有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国际救援,政府救济,民间救济,我国的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方针及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以民政部为主要管理部门,形成了政府无偿救济、军队与民众合作救灾,以及全国与地区救灾调配的管理体系。,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