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 微观经济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红利 微观经济学.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口红利:,人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综述,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通常用GDP增长率或人均GDP增长率来衡量 G=Yt/Yt,2、经济增长的原因解析,增长核算方程:Y/Y=(K/K)+(1-)(L/L)+A/A 从该方程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量的变动、资本量的变动和技术的进步。,2、经济增长的原因解析,长期增长:使A增长的因素抵消了资本边际产品递减的趋势。其本质在于生产率的提高。,增进A的因素: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法律政治制度发达的市场,2、经济增长的原因解析,Y=K
2、(AH)1-,索罗模型的扩展:,H=eL,u表示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增加u,L的增加可以显著改进H显示人力资本具有巨大的作用,2、经济增长的原因解析,罗默模型:人均产出是与经济体的人口成比例的。,3、人力因素的作用,农民工,农民工从效率低的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民工涌入劳动市场,提高了L(0),提高了增长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是技术进步的源泉,4、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优势导致的高劳动参与率,即总人口中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大,对一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当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抚养比例下降、总人口中适龄劳动人口比例
3、上升,而老年人口比例尚未达到较高水平,而形成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状况。据统计,人口红利对1982-2000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24.8%。,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在生产效率较高的壮年阶段,其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将明显高于其他阶段。,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参与率高,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现存资源的重新配置带来的效率。,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重要因素,高劳动力参与率,高储蓄率,高劳动配置效率,人口结构与人口红利,人口机会窗口关闭的国际比较,人口红利之“利”,人口视窗(demographic window),人口视窗: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老龄化社会到来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个人口负担率较低的黄金时期:由于
4、生育率迅速下降等因素,几十年内工作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持续在一个高水平上,人口负担较轻,为发展经济、改革社会政策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人口抚养比小于或等于50%称为人口视窗,也可称为人口红利期。中国的“人口视窗”阶段:1990-2030,人口视窗与人口红利,人口视窗开启是人口红利兑现的前提条件:“人口视窗”带来的“人口红利”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人口视窗只是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本身并不是红利。人口视窗的开启是一把双刃剑:在“人口视窗”阶段,若能实现充分就业,则可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对经济发展有利;如果就业问题突出,失业人口则不仅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巨大损失,还将成为未来的沉重负担,更谈不上收获
5、“人口红利”。中国目前处于人口视窗期并且存在人口红利。,在改革开放期间,人口抚养比每下降1个百分点,可以提高人均GDP增长率0.115个百分点;19822000年,总抚养比下降了20.1%,推动增长速度上升2.3个百分点,同期人均GDP增长速度在8.6%左右,其中抚养比下降的贡献为26.8%,即由于人口抚养比的下降,人口因素对改革开放期间人均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4。过去多年,人口抚养比指标一直在下降。大概2013年开始,我国人口抚养比将停止下降。,(人口抚养比:16岁以下和65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另一半人口红利农村人口红利,技术进步,限制放宽,大量剩余劳动力出现。人口红利在
6、农村兑现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城镇为农村人口红利兑现提供经济机会;延长城镇人口开放时间,有利于城镇经济再次发展。,二元经济环境下的人口红利兑现,利用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资源延长发达地区的人口视窗开放时间、将人口机会和经济增长机会相结合。即是二元经济环境下的人口红利兑现。,人口红利效应之一:高劳动参与率,高劳动力比重意味着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参与率高。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式中总产出Y与劳动力L是正向变动关系,即劳动力要素投入越多,总产出越多。因此,人口中适龄劳动人口比例高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人口红利效应之二:高储蓄率,实证研究指出:15岁以前年龄段人口和55岁-59岁以上人口占
7、比较高的人口结构和更低的总储蓄率相联系,并随着20-55岁间人口比例的提高开始出现和总储蓄率之间的正向关系,35-39岁之间人口占比高的人口结构和总储蓄率的正向影响会达到峰值。在哈罗德-多马模型(g=s/v,其中g是经济增长率,s是储蓄率,v是资本-产出比,后者是由经济体的技术条件决定的外生变量)中,社会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率具有决定性作用。储蓄率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大量的储蓄可以转变为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储蓄作为流动性较强的财富,可以随时提取满足消费需求和灵活的投资需求。数据显示,我国储蓄率一直处于40%的高水平。,人口红利效应之三:较高的劳动配置效率,配置
8、效率体现为使 提高的一个因素。,我国工农业生产率的巨大差异为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劳动年龄人口构成看,中国“人口红利”的“大头”在农村,农村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一旦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就能发挥劳动力要素重新配置的巨大效应,创造出新的生产力。中国收获“人口红利”的程度将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潜在的劳动力资源转化成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人口红利会一直持续下去吗?,人口结构变迁及其影响,人口结构,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年龄 2.性别 3.人种 4.民族 5.宗教 6.教
9、育程度 7.职业 8.收入 9.家庭人数 等等。一般来说,通过人口结构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大体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当论及这一问题,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就主要以年龄为标准来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人口老龄化现状,一、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
10、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3,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6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增加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增加0.25个百分点。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尽管未来几年会有小幅
11、波动,但对劳动力供给问题需要给予更多关注。,从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可以看出,中国目前65岁以上的人口为11894万,占总人口的8.9,同2000年的第五次普查相比,014的人口减少了6.3,65岁以上的增长了1.9,,占按照国家老龄化标准来看,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将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1 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加大劳动力成本 首先,人口老龄化导致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 上升,从而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其次,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参与率降低,加剧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影响的重要方面就是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2.人口老龄化制约产业技术创新,制约新兴产业的发
12、展。老年人虽然经验丰富,但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和适应接收能力有所减弱,不利于新兴产业的成长。,3.人口老龄化加大了社会保障需求 首先,人口老龄化将使我国总人口的经济负担加重。对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退休职工队伍在扩大,从而引起养老金急剧上升,进而加重社会负担。此外,人口老龄化还会使德政府用于老龄化人口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加大政府财政负担。其次,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扩大,积累基金减少,积累率和投资率下降。经济发展需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较高的积累和投资率作为保障。国民收入是一个定量,用于老年人的退休费、医疗福利费用增加,必
13、然会使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扩大,积累基金减少。,4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供不应求 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减少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导致劳动力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从而引起未来劳动力绝对数量的供给不足。,由此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是劳动供给数量减少,自2004年以来,关于民工荒的报道开始出现在媒体,2010年春节后,中国首次出现全国性民工荒。这一全国性的劳动力供需差距表明,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正在来临,人口红利正在衰退。,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数量人口红利,质量人口红利,低端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以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生产服务业滞后,以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
14、农业,产业升级动力不足,人力资本积累与开发,产业升级,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1.数据来源。本文以中国29 个省市(西藏除外,四川和重庆合并)为研究样本,以1978 2008年为时间跨度。除特别说明外,所使用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各年份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因上述资料部分数据缺漏、部分数据统计不准确而参考的部分年份的地方统计年鉴。2.研究思路。模型中“产业结构”指标并未选择以某一产业占全部产业产值的比重来衡量,而是以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人力资本内部结构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分别进行回归,通过考察各个核心变量对不同产业(包括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3.核心解
15、释变量。人力资本存量(H)。我们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一使用较多的指标衡量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结构(HG 和HCi)人力资本结构包括分布结构和内部结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一般用人力资本基尼系数(HG)来表示,HG 介于0 到1 之间,HG 越大,表明教育分布越不平衡,人口受教育程度越不平等,HG 越小,则反之。人力资本内部结构(HCi)是指人力资本的各层次或各类人力资本的构成比例关系。这里,我们以每万人口在读学生数加上已毕业学生数为统计口径,并把接受初中教育的学生数和接受高中教育学生数合并为接受中等教育人数。这里,HC1、HC2、HC3分别表示每万人口中在读及已毕业的初等教育学生数、中等教育学生
16、数和高等教育学生数。,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1、结果与分析。以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的人力资本对工业和服务业在全国样本水平上都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分别在1%和10%的水平上统计显著。与农业尽管也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统计上不显著。由于产业异质性特征,人力资本对不同产业的影响的确存在差异,对工业的影响超过农业,对服务业的影响虽不如工业大,但却超过农业,并且统计上显著。这表明,从中国来看,人力资本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从全国来看,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所占服务业比重均超过60%以上,这制约了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二是中国初始的工业化道路模式及其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加之不完善的要素再配
17、置制度约束,使得大量的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被用于制造业投资扩张,最终导致人力资本在服务部门的作用受到制约。以教育基尼系数表示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在国家层面上,无论是对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的影响都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对服务业的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人力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产业产出的下降,也会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制约因素。,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内部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从国家层面的人力资本构成系数来看,接受过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HC1的三次产业系数分别为0.421、0.275 和0.285,对服务业的影响超过工业。接受中
18、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HC2),虽然与工业和服务业正相关,但只对服务业的影响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HC3)与工业和服务业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只有工业在5%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这说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虽然对产业结构从农业转向工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增长目前还处于物质推动阶段,物质资本的贡献超过人力资本的贡献,人力资本的作用在很多地方尚未充分发挥;二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价值链,导致高素质人才短缺和大学生失业并存,人才扎堆和人才的严重浪费并存,这不仅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形成了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低效率现象。,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