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试行),讲解材料,提纲,一、编制背景,二、现状问题,三、编制总则,四、重点内容,第一部分,编制背景,第一部分 编制背景,城市总体定位与目标,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全市域划分为四大总体功能分区,确定产业和城镇布局。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成都市的生态屏障,也是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区。,第一部分 编制背景,市级战略功能区,市级战略功能区,01 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02 金融总部商务区03 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04 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05 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06“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07 龙门山、龙泉山
2、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08 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09 新能源产业功能区10 新材料产业功能区11 石化产业功能区12 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13 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基于总体功能分区,按照“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标准,在市域范围内规划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作为我市实现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第一部分 编制背景,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功能区定位是生态屏障、重点发展国际山地度假旅游产业。,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西岭雪山,第一部分 编制背景,功能区特点,1 面积最大、涵盖最广,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范围达4500平方公里,涉及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六区县。,龙门山功能区的
3、规划编制体系、方法、实践模式等方面与其它功能区是截然不同的。,第一部分 编制背景,功能区特点,2 生态屏障、保护优先,龙门山集聚了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为成都提供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生物保存等多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首要功能是保护。,龙门山功能区的生态本底、生态安全作用、生态保护要求与其它功能区是截然不同的。,第一部分 编制背景,功能区特点,3 文化源泉、传承发扬,功能区涵盖了成都重要的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文物保护单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龙门山是蜀文化的发祥地,是天府之国的文化源泉,其历史文化地位是其它功能区无法比拟的。,第
4、一部分 编制背景,功能区特点,4 国际旅游、业态高端,功能区集中了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是成都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国际化的重要窗口。,第一部分 编制背景,功能区特点,5 特色城镇、形态塑魂,特色城镇是功能区形态塑造的主战场,通过与生态、文态的相得益彰,塑造城市之魂。,第一部分 编制背景,功能区总体规划,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功能区的总体规划、战略规划、宏观规划。侧重生态本底分析、旅游产业发展指引。,第二部分,现状问题,第二部分 现状问题,宏观层面,1 规划层次跨度大,总规实践需要细化落实,其它功能区的实践方式(以西部新城为例),龙门山功能区的实践方式,第二部分 现状问题,宏观层面,2
5、镇(乡)“各自为战”,边界需要衔接与控制,(现状),青城山起步区,(功能区总规),第二部分 现状问题,微观层面,1 镇(乡)房地产开发比重较大,生态旅游产业空间有限,第二部分 现状问题,微观层面,2 城镇风貌未能挖掘利用生态文化资源,形成地方特色,欧式建筑泛滥,缺乏本底特色;开发建设缺乏精细化管理,对生态、文态、景观特色等造成不利影响。,第三部分,编制总则,一、编制目的,为了将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打造成为中国领先、世界一流、四季多元、宜游宜居的国民休闲基地和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特制定本导则以指导功能区范围内的规划建设工作,保障功能区的发展符合既定目标。,严格管控原则在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
6、的冲突中,必须选择最严格的保护管理方式。安全持续原则 重视安全保障,塑造“安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与品牌。旅游优先原则转变发展方式,适应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产业发展要求。保护传承原则保护生态、文化资源,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尊重现状原则尊重现状建设,在其未来的改扩建过程中应符合本导则的相关要求。,二、编制原则,第三部分 编制总则,第三部分 编制总则,管控要素,龙门山生态旅游功能区规划建设技术导则,成都市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试行),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在编),成都市健康绿道规划建设导则,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
7、,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标准(试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上位指导,平行使用,部分深化完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报批稿),“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总体控制要求,强制性内容,导则根据管控需求予以引用落实,确定空间边界。引导性内容,导则根据管控需求予以深化,细化与明确管控措施。,三、管控要素,第三部分 编制总则,内容框架,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四、内容框架,第四部分,重点引导内容,“面”空间管制,本章内容包括空间管制、重要廊道、重点旅游镇边界控制。规划新编与修编工作应根据本导则要求落实空间管制边界。,“线”重要廊道,“点”重点旅游镇边界控制,禁建区限建区,适
8、建区,景观廊道旅游通道、生态河流文化廊道世界遗产廊道、南丝路、名酒、民宗文化廊道,十个重点旅游镇,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空间指引,一、空间指引,1、空间管制,禁、限建区,控制内容:禁建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逐步腾退不符合生态功能保护要求的用地,除允许生态工程和一定的资源管理、特殊科学研究外,禁止任何形式的人类活动和设施建设。限建区建设项目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管控要求;已建合法建筑物不得擅自改建和扩建。,控制范围:以 生态保护、遗产保护、污染防护、安全避险四个方面进行划分。,适建区,控制范围:包括功能区内禁建区和限建区以外的地区。控制内容:应集约利用,提升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第四部分 重
9、点内容,空间指引,限建区管控表,禁建区管控表,禁、限建管控一览表,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空间指引,2、重要廊道,景观廊道,控制对象:旅游通道川西旅游环线、山前线、前山线生态河流湔江、蒲江、斜江河、南河,及以上河流的一级支流,控制要求:建设控制区:非城镇段道路红线和河流岸线两侧各200米;城镇段两侧各60米。规划绿带区:由各级规划所确定宽度,原则上应为连续的绿地,绿地率不小于95%,不得有任何建(构)筑物;低密建设区:应严格控制建设类型与开发强度,以旅游、休闲等开发项目为主,建筑限高15米,绿地率应不小于50%。,文化廊道,控制对象:世界文化遗产廊道从虹口途径龙池、都江堰、青城山、至泰安古镇沿线。
10、南丝路文化廊道从平乐镇至西来镇沿线。民宗文化廊道从安仁镇途径苏家、悦来、鹤鸣、雾山、花水湾至西岭镇沿线。名酒文化廊道从临邛古城途径卧龙至平乐镇沿线。,控制要求:处于文化廊道沿线的城镇及村,在规划建设中不得破坏本地的文化环境与生活氛围,应紧密围绕自身特色,形成有源可追溯、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景观。,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空间指引,3、重点旅游镇边界控制,生态隔离控制线:2公里 两相邻城镇镇区的空间最小间距。控制范围内不应新增建设用地,现状合法建设在有条件时应逐步迁出。连片发展的空间感知距离:4公里 县道级别以上公路连接的相邻两镇控制距离。现状已小于4公里的,在沿线方向不得突破现行城镇规划范围边界。,
11、一般乡镇与重点旅游镇之间应保持足够的空间距离,其发展方向应避免向重点旅游镇挤压,以保障重点旅游镇的发展空间。,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空间指引,二、特色塑造,本章将龙门山功能区划分为五个特色塑造分区。各分区规划建设应充分挖掘生态、文化本底资源,彰显地域文化特色。,龙门山功能区特色塑造分区图,城镇组成 特色与风貌 旅游度假产业发展引导重点旅游镇,分区内容:,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特色塑造,1、龙门奇观区,(1)城镇组成,(2)特色与风貌田林新村、山地聚落 城镇建设应依山就势,组团布局。乡村应体现乡土性,多样性等田园特征。,旅游核心吸引物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龙门山地质地震遗迹震后生态修复成果申报世界遗址
12、公园。产业引导 以山地运动度假为主题,创建国际山地运动度假旅游胜地。着重发展运动节庆产业、赛事表演业等山地运动相关性产业。,(4)重点旅游镇(以龙门山镇为例)龙门山镇 发展指引:以龙门山北门户良好自然景观资源作为旅游核心吸引物,打造山地旅游品牌,开展自行车等体育活动项目。风貌指引:打造蜿蜒于山地河谷间的温馨小镇。建筑以石材、砖材为主,搭配装饰性木材;总体基调以秀丽、朴素为主,局部配合明快的暖色材料,在建筑布局中注重台地建筑组合及滨水建筑布局。,(3)旅游产业发展引导,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特色塑造,2、其他分区简介,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特色塑造,遵循生态优先、景城一体、以人为本、低碳环保四大核心
13、理念。着重对城乡建设规模、建设强度、形态塑造、设施配套等进行详细控制与引导,引导对象包括小城镇、独立占地产业项目。,三、建设引导,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建设引导,1、生态优先的建设控制,规模控制,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与修编工作中应以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聚居水平确定城镇基础规模。城镇基础规模之外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用途应符合城镇发展定位和总体规划布局,规划旅游镇城镇新增建设用地中旅游产业用地、旅游功能设施用地所占比例不小于60%。,城镇,独立于城镇、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产业项目应明确其空间边界。项目建设应符合风景区规划、县域总体规划、镇、村规划的要求,其用地性质、规模、和建设强度应符合相
14、关规划管理规定。,独立占地产业项目,开发强度控制,功能区建设应以低密度开发为主,建筑应以多层及低层为主,建筑体量应与周边的山水环境相协调,做到显山露水、视线通透。旅游建设项目开发强度控制如表4.1所示:,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建设引导,表4.1 旅游建设项目开发强度控制表,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建设引导,表4.2 旅游产业用地与旅游功能设施用地一览表,(本表中的规划用地类别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2、景城一体的城乡形态引导,景城相融的城乡整体布局,城乡格局应顺应自然、显山露水、灵活多样,突出城乡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平坝地区城乡布局模式引导图,组团状整体
15、布局,组团间生态隔离间距不宜小于200米。,平坝地区,顺应地形地势和山水形态的布局模式。,山地和丘陵地区,山地和丘陵地区城乡布局模式引导图,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建设引导,错落成景的城乡轮廓,城乡建设应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疏密有致的总体轮廓。,应结合公共中心或功能建筑形成空间制高点,制高点建筑与周边建筑的高差比不宜小于25%。,平坝地区,山地和丘陵地区城乡轮廓引导图,平坝地区城乡轮廓引导图,不应大规模平整土地、切削山体。低层、多层建筑的屋顶宜采用坡屋顶形式,与山体轮廓自然呼应。,山地和丘陵地区,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建设引导,应将山体、水体、田园等自然景观引入城镇,与城镇绿化融为一体,掩映在青
16、山绿水之中。,引景入城的视廊与视域,应在城镇、农村或景区的主要入口,或主要旅游通道上选取主要观景点,应保障观景点的开敞视域。,观景点,应在建筑簇群中保持适当的视线通廊,以塑造良好的观景条件。,视线通廊,建筑体量控制,应严格控制临山及滨水地区建筑的体量。应以低层、多层为主。对于独立占地产业项目,建筑最大连续面宽投影不宜大于60米。,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建设引导,距河(湖)岸20米范围内建筑檐口高度不宜超过9米;距河(湖)岸60米范围内建筑檐口高度不宜超过15米。,建筑高度控制,在观景点应有可观赏完整山脊线的视域。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应通过视线分析明确临山地区不同区域的建筑高度控制要求。
17、,山脊线控制,滨河地区,距山脚50米范围内建筑檐口高度不宜超过9米;距山脚200米范围内建筑檐口高度不宜超过15米。,临山地区,滨水建筑退河道距离宜错落有致,避免出现单调的“一层皮”形态。,建筑退距控制,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建设引导,3、以人为本的城乡环境塑造,提高本地居民生活品质,同时应适应旅游产业发展要求。,宜人的空间尺度,应尽量延续传统格局与空间尺度,重点营造特色空间、多样景观和丰富街道生活。,城乡空间尺度示意图,标志性的公共中心,结合广场、绿化空间突显文化特色,乡镇公共中心示意图,集中设置公共建筑,优美的景观道路,增加道路的趣味性,景观道路加强曲线的使用。步行道园林汀步化的设计,将铺装
18、融入自然地貌中。行道树种植应以当地原生植物为主。,景观道路示意图,精致的本地景观,以公共艺术的视角对待本地具有特色的事物,如地面铺装、庭院布景、街道座椅以及其他生活用品。景观小品中强化本地图案或标识,如播放本地音乐等方式。造景尽量采用保留原生植被,胸径10厘米以上或树高2米以上的植株必须保留。,本地景观打造示意图,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建设引导,4、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层级分明、分工明确、互通成网的旅游服务中心体系。旅游服务中心应结合交通枢纽共同打造,并靠近商业中心。,旅游服务站级配一览表,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建设引导,市政基础设施,统筹布局 预留空间 注重美化,停车换乘,
19、依托各级旅游服务中心 预留空间 一体化换乘 价格引导 公交优惠,网络服务,加强网络通讯设施建设,尤其是新型移动通信系统建设 加强景区信息服务水平,在对外宣传、票务服务、景区监控、视频服务等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功能。,标识系统,鼓励设计专有标识系统。突出自身个性,内容应明晰。应考虑视觉感受,及周边环境的比例关系。倡导使用本土原生材料,形成本地特色。,绿道,绿道建设用地预留绿道之间对接绿道换乘绿道服务设施绿道路面材质选择,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建设引导,低碳交通,公交先导 低碳出行,环境污染防治,禁止倾倒或排放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的污水和废气;污水需经过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污水处理应尽量使用生态处理法如
20、土壤处理、人工湿地等工艺,并建立持续有效的管理与维护机制。,5、低碳环保的城乡发展模式,低碳建筑,低碳建筑 节能减排,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镇区倡导中水回用 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加强环保教育,倡导全民参与,提高责任感与监督意识 环保教育,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建设引导,解决衔接问题,为规划管理审批提供依据,功能区总规具有概念性与指导性,本导则根据总规要求,针对地方特点予以细化落实。,乡镇规划“各自为战”,导则对功能区内乡镇规划的编制提供宏观引导。在空间管制、特色塑造、建设控制等方面的要求在各乡镇的规划与城市设计中因地制宜的予以落实。,细化建设控制,为项目建设的审查与管控提供依据,通过开发强度、视廊视域等详细控制内容,加强功能区的具体建设管控。注重细节打磨,强调城镇建设与周边山水环境的协调关系,彰显地域特色文化。,注重产业引导,促进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挖掘地方特色,根据功能区总体规划的指引,明确各地区的发展方向。建立功能区旅游服务三级配体系,细化建设要求。城镇基础建设应适应旅游度假产业的发展,导则对建设细节提供指引。,第四部分 重点内容,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