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与隔离技术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毒与隔离技术ppt.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院消毒与隔离,薛菊兰 2015.6.28,目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4,1,2,3,医院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一、定义与术语消毒: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消毒剂: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到达消毒要求的制剂。高效消毒剂: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含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的消毒剂。中效消毒剂:能杀灭含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剂。低效消毒剂:能杀灭细菌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剂。,灭菌: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灭菌剂:能杀灭一切
2、微生物(包含细菌芽孢),并到达灭菌要求的制剂。清洁: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物的过程。清洗: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清洁剂: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高度危险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性。(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中度危险物品:与完整的黏膜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
3、道、麻醉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低度危险物品:与完整的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病床围栏、床面、床头柜、被褥、墙壁、地面、痰盂、痰杯、便器等),灭菌水平: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无菌保存水平。常用方法:物理灭菌方法(热力灭菌、辐射灭菌)化学灭菌剂(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高水平消毒: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含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切大多数细菌芽孢。常用的消毒剂有: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苯二甲醛、过氧化氢、过氧乙酸、臭氧、碘酊等。,中水平消毒: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含分枝杆菌。常用的消毒剂有:碘类、醇
4、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低水平消毒: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常用的消毒剂有: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已定)等。注:消毒剂均应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水平。,二、消毒灭菌的基本要求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黏膜和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
5、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相关的消毒规范。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先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环境与物表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应用。,三、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性高低进行选择根据物品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进行选择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性高低进行选择 高危物品-灭菌处理 中危物品-中水平以上消毒 低危物品-低水消毒或清洁处理,根据物品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进行选择 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
6、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肝、丙肝、艾滋病毒)等污染物品-高水平消毒或灭菌。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中水平以上消毒。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污染的物品-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 注意:污染特别严重和有有机物保护时-加大消毒剂计量和消毒时间,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 耐热、耐湿-首先压力蒸汽 油剂、干粉-干热灭菌 不耐热、不耐湿-低温灭菌(环氧乙烷、过氧 化氢等离子、甲醛低温蒸汽)光滑物表-擦拭或紫外线照射 多孔物品-浸泡或喷雾,四、清洗与清洁方法清洗 适用对象: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灭菌处理方法:手工清洗 机械清洗清洁适用对象:各类物体表面方法:擦拭 注意事项:有管腔和不光滑
7、的物表-清洁剂浸泡+清洗复杂物品-拆开清洗清洁工具-每日清洁和消毒被大量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先除污-后清洁和消毒专科器械、复用诊疗器械-专业清洗清洗用水和清洁剂要符合WS310.1,五、消毒与灭菌方法高危物品灭菌方法:按ws310.2中危物品消毒方法:压力蒸汽、环氧乙烷、浸泡等低危物品消毒方法:血压计、听诊器-保持清洁;污染时先清洗后消毒(中或低效消毒剂)患者生活用品和床单位-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中或低效消毒剂)患者床上用品-一人一更换,住院时间长者每周更换,污染时及时更换,按医疗纺织物进行清洗与消毒。注: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和不明原因被污染感染患者使用的床上用品应终
8、末消毒或按医疗废物处理,高风险区域地面与物表清洁与消毒-保持清洁、干燥,每天消毒,污染时及时去污、清洁和消毒;污染时先清洗后消毒(中或低效消毒剂)消毒方法:地面-400mg/L-7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min 物表-400mg/L-7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min擦拭布巾-清洗干净 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冲净 干燥地巾-清洗干净 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冲净 干燥注:高风险区域包含手术室、产房、导管室、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部门,医院消毒卫
9、生学标准(GB15982-2012),一、环境类别属性I类环境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类环境采用非空气洁净技术的手术部、产房、导管室、血液病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类环境指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透中心、普通病房等。类环境指普通门诊、急诊及其检查治疗室和感染性疾病门诊和病区。,二、不同环境类别空气与物表的卫生标准,三、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 卫生手消毒后的卫生标准 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2 外科手消毒后的卫生标准 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2,四、医疗器械的卫生学标准,五、使用中消毒剂卫生标准,消毒管理办法(2002年版),对医疗机构
10、消毒的卫生要求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购进消毒产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的环境、物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排放废弃的污水、污
11、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运送传染病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第十三条从事致病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执行有关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对实验的器材、污染物品等按规定进行消毒,防止实验室感染和致病微生物的扩散。,对医疗机构采购消毒产品时索证要求第三十二条经营者采购消毒产品时,应当索取下列有效证件:(一)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复印件;(二)产品备案凭证或者卫生许可批件复印件。第三十三条消毒产品的命名、标签(含说明书)应当符合卫生部的有关规定。消毒产品的标签(含说明书)和宣传内容
12、必须真实,不得出现或暗 示对 疾病的治疗效果。第三十四条禁止生产经营下列消毒产品:(一)无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产品备案凭证或卫生许可批件的;(二)产品卫生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对医疗机构违法的处罚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四、五、六、七、八、九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感染性疾病暴发的,可以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一、隔离相关术语与定义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m)通过空气的流通导致的疾病传播。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m),在空气中短距离(1米内)移动到易感人群
13、的口、鼻粘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个人防护用品(PPE):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外科口罩:能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口罩,医护人员在有创操作过程
14、中佩戴的口罩。医用防护口罩: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5m感染因子或近距离(1)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而发生感染的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的使用包括闭合性测试、培训、型号的选择、医学处理和维护。护目镜: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入人体眼部的用品。防护面罩(防护面屏):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到人体面部的用品。,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隔离衣: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它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根据与患者接触的方式包括接触感染性物质的情况和隔离衣阻隔血液和体液的可能性选择是否穿隔离衣和选择其型号。防护
15、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所穿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抗静电、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清洁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及储物间、配餐间等。潜在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
16、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清洁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及储物间、配餐间等。潜在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
17、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两通道: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医务人员通道、出入口设在清洁区一端,患者通道、出入口设在污染区一端。缓冲间: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设立的两侧均有门的小室,为医务人员的准备间。负压病区(房):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病区(病房)的空气按照由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使病区(病房)的压力低于室外压力。负压病区(房)排出的空气需经处理,确保对环境无害。,二、普通病区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建筑布局:-在病房的末端,应设一间或多
18、间隔离病室。隔离要求:-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分室安置。-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应08m。-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安置在单人间。-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3床,双排不应超过6床。,三、门诊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建筑布局:-普通门诊设单独的出入口,设置问诊、预检分诊、挂号、候诊、诊断、检查、治疗、缴费、取药、收费等区域。流程清楚、路径便捷。-儿科门诊应自成一区,出入方便,并设预检分诊,隔离诊查室。-感染性疾病门诊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隔离要求:-普通门诊、儿科门诊、感染疾病门诊宜分开挂号、候诊。-诊断室应通风良好,配备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或速干手消毒
19、剂。-认真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引导到专用隔离诊断室或感染性疾病门诊诊治,对可能污染的区域及时消毒。,三、急诊科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建筑布局:-设单独的出入口,、预检分诊、诊断室、隔离诊断室、抢救室、治疗、观察室-有条件的医院宜设立挂号、收费、取药、化验、X线检查、手术室。-急诊观察室床间距离应不小于1.2米。隔离要求:-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各诊断室应配备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或速干手消毒剂。-急诊观察室按病房要求管理 如:-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分室安置。-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
20、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安置在单人间。-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3床,双排不应超过6床。,四、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隔离原则:-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感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一种疾病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措施。-隔离病室影视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空气传播隔离标识-黄色 飞沫传播隔离标识-粉色 接触传播隔离标识-蓝色-传染和可疑传染应单间隔离-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建筑布局符合相关规范。,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适用范围: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隔
21、离要求:标准预防措施+接触隔离措施患者隔离要求:限制患者活动范围+减少转运(必须转运时采取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物表的污染措施)医务人员的防护:-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进入隔离病房,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适用范围:肺结核、水痘等
22、隔离要求:标准预防措施+空气隔离措施患者隔离要求:限制患者活动范围+戴外科口罩(患者病情容许时,并定期更换口罩)+严格空气消毒;无条件收治患者的应尽快转院到传染病院治疗并做好防护。医务人员的防护:-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照要求脱和处理防护用品。-进入确诊和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戴帽子、医院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戴护目镜和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适用范围:百日咳、白喉、流感、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炎等隔离要求:标准预防措施+飞沫隔离措施患者隔离要求:限制患者活动范围+戴外科口罩(
23、患者病情容许时,并定期更换口罩)+通风或空气消毒;患者之间或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距在1米以上,探视者也需戴口罩。医务人员的防护:-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照要求脱和处理防护用品。-与患者近距离接触(1米内)时戴帽子、医院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戴护目镜和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急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隔离与预防适用范围:急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患者隔离要求:隔离患者在隔离区域或有效通风的隔离病房,必要时置于负压病房隔离,限制患者活动范围+离开隔离区域或病房时戴外科口罩。减少转运
24、(必须转运时医务人员应采取防护措施)严格限减少转运(必须转运时采取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物表的污染措施)制探视,如需探视应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做好手卫生。医务人员的防护:-医护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防护技术,方可进入隔离病区,-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且服装颜色应有区别或明显标志。离开时按照要求脱和处理防护用品。,常用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隔离与预防多重耐药菌(MDRO0):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适用范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
25、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型新德里金属-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MDRO预防和控制MDROD 传播,1、设立醒目的蓝色隔离标志,并通报全科医务人员,以防止耐药菌交叉传播。2、应严格实行接触隔离。(尽量选择单间隔离,没有条件设施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3、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包括护工和保洁人员。4、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摘手套后立即洗手及手卫生消毒。5、加强诊疗环境
26、的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班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MDRO感染爆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的频次。被患者体液、血液污染之处立即消毒。,MDRO6、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科室,以便采取相应传播控制措施。7、患者标本连续2次(间隔应大于24h)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但无标本可送,方可接触隔离。8、在有流行病学证据显示MDRO的传播与环境来源相关时,对环境如物品表面、公共设施进行采样培养。9、如果采取以上控制措施,但传播任然继续时,该病区应暂停收治患者,对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和评估。,MDROMDRO消毒措施,非急诊用仪
27、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如轮椅、单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用500mg/l有效氯溶液消毒。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75%酒精进行擦拭3遍消毒。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清洁和消毒用品。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1000mg/l有效氯溶液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用10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消毒处理。此类患者的所有废弃物应归类为感染性废物并按规范进行处理,患者废弃的污染的衣物应该用防渗漏袋装好放入感染性废物收集桶,禁止对这类垃圾进行废物回收。处理垃圾的工人应注意戴手套、洗手,若发生意外事故要
28、马上报告院感科。,多重耐药菌的隔离措施落实情况:,1、接触隔离医嘱;2、在住院病人一览表上有“MDRO”蓝色小牌的隔离标识;3、在住院病历夹上贴有“MDRO”蓝色小牌的隔离标识;4、在隔离病室(或隔离区)有“MDRO”蓝色小牌的隔离标识;5、在病人床头卡挂标有“MDRO”蓝色小牌的隔离标识;6、病人床边备快速手消剂;7、病人床边备隔离衣;8、可复用的医疗器械(体温表、血压计等)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9、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每天清洁消毒;10、对病人及家属宣教;11、转诊或行检查前通知接诊、检查科室;12、接触该病人或其环境前后进行手卫生.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报告:1、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29、2、科室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注: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从前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
30、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离开清洁区: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6-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使用。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区域划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个人防护,方可进入病区,下班前应沐浴、更衣后,方可离开隔离区。,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