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228016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长期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长期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长期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长期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长期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长期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长期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长期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和市关于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工作部署,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主要思路。坚持创新驱动、统筹协调、分类施策原则,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突破短板、完善生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着力重塑制造业政策体系,统筹推进招大做强、企业优强、品质提升、数字赋能、创新强工行动,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制造强省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

2、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5个产值超万亿的先进制造业集群,5个产值超5000亿的先进制造业集群,5个产值超2000亿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持续领跑全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1/4左右,规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0万元/人以上,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40万元、亩均增加值达到190万元,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5%,高端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L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到2025年,集群高质量发

3、展取得重要进展,企业研发能力和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涌现一批世界一流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在技术水平、行业标准、品牌建设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处于全球前列。2、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到2025年,对接合作进一步深化,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集群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集群更加开放,集聚和配置全球智慧和资源,全面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3、要素集聚协同更明显。到2025年,集群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协同更加紧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城教深度融合发展。形成灵活顺畅的集群治理机制业务协作、资源交换、信息传递更加密切。二、主要任务(-)优化制造业发展空间。L整治低

4、效工业用地。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聚焦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等问题,大力推进低效工业用地连片整治和盘活利用,完成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开发。加快开发区有机更新和扩容利用,推动工业设备上楼,经批准实施的项目,在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容积率宜高则高。2、打造创新企业矩阵。开展专精特新、独角兽培育企业、瞪羚企业等入库工作,优化企业创新梯队,建立多层次创新培育体系,加大对先进制造领域高成长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3、推动产业协同布局。围绕制造业整体布局,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重点,推动各县(市、区)争创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打造千亿级特色

5、产业集群核心区。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县结对创建,推动深化产业合作。(二)夯实制造业发展根基。4、谋划产业大招商项目。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搭建招商信息平台,构建招商网络,形成重点招商目录清单,办好投资贸易洽谈会系列投资促进活动,引导优势企业加强布局,做好招商引资保障工作,强化主动服务,在项目审批、控规调整、环保评估、基础配套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每年招引落地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重大项目50个以上。5、实施智能技改造工程。重点支持各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立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示范平台,加快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大力推动建设智慧园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大力推广机

6、器人应用和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支持工业绿色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实现新建工业厂房屋顶安装光伏全覆盖。每年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IOOO个以上,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5000台以上,建成绿色低碳工厂300家、绿色低碳工业园8个。6、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建设。聚焦制造业重大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等问题,健全制造业重大项目调度机制,推动重大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多产出,每年竣工制造业重大项目50个以上,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达到30%o7、营造最优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跨境投资贸易便利化。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数字政府改革成果运用,推动

7、下放涉及集群建设的相关投资审批、外资管理、经贸合作等权限。狠抓惠企政策的贯彻落实,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用电、用地、融资等要素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提升制造业效率效益。8、打造世界一流制造业企业。进一步明确重点企业清单,培育世界一流企业10家左右、营业收入超IOO亿元企业50家以上。根据各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加快培育高市值制造业企业,积极引进和扶持先进制造业龙头产业链项目,以大项目引进、大项目带动、大服务支撑,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迅速成长,实施企业管理现代化对标提升工程,提升企业精益管理水平。9、发挥专精特新企业优势。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培育一批产业集群配套专家企业

8、,做好做实制造业骨干企业、两高四新企业、小升规培育企业,形成一批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企业,力争每年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以上,推动规模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双提升o10、构建链长+链主+专精特新协同。构建链群协同机制,动态培育链主企业50家、链主伙伴企业5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200个。加强重点产业链跟踪研究,每年组织开展50场交流对接服务活动,迭代升级产业一链通重大应用,实现10条标志性产业链上线全覆盖。IL促进集群制造+服务融合发展。大力推广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引导带动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从主要提供

9、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和会展、电子商务等商务服务业,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每年新增工业设计中心30家以上。12、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更好发挥平台作用,争取更多国际会议、国际高端展会和展商等落户。加快打造一批大宗资源型商品、高科技产品、中高端消费品的集散基地和分销中心,壮大龙头企业引领、中小网商共同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群体,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企业优化供应链布局,建立重要资源和产品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引导外资参与集群建设,吸引海夕卜知名大学、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在集群领域设立区域性研发中心

10、。(四)实施制造品牌提升。13、加快优质企业培育。围绕重点产业链,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强化对入库企业一对一精准服务,着力培育一批产业链领航企业。鼓励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打造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首次认定、整体迁入、再认定、入库培育企业等给予政策支持。制定出台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落实雏鹰一瞪羚一领军企业遴选、培育和扶持机制,开展分类精准施策。14、强化制造品牌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品牌、标准、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集群品牌和区域品牌培育提升机制,打造一批制造业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区域品牌。开展工业品牌振

11、兴行动,推动建设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提升消费品供给质量和行业知名度。支持开展质量标杆经验推广活动,推广卓越管理、精益管理等质量管理先进技术和方法,提升产品稳定性、质量可靠性。每年培育认证企业制造名牌30个、制造精品IOO个。15、加快企业标准创新发展。建立标准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制度,组建一批标准创新联合体,布局一批标准化技术组织。深化标准化+行动,实施数字经济标准提升项目、重点产业对标达标项目,开展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活动,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领域标准化建设,按照标准制定的流程,支持重点企业和行业组织主导或参与标准研制、承担标准化技术组织,促进标准创新和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发挥标准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

12、作用。1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服深度合作,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程,分级分类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意识强、技术创新程度高的创新主体。加快建设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成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培育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做大做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五)强化制造业变革重塑。17、加快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应用。支持特色产业集群参与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鼓励细分行业产业大脑优先服务产业集群内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产业数据价值化,推广应用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强化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能力支撑

13、。18、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化产业集群新智造试点,梯次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建设未来工厂50家以上、智能工厂500家以上。推进数字工厂培育建设,每年认定数字工厂标杆企业5家左右,培育优质数字服务商500家,加快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19、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打造工业互联网品牌,支持多行业累计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形成领先的基础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国内领先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形成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六)增强制造业发展动能。20、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先进制造业集群,

14、联动实施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力争制造业项目占比达到90%以上,每年形成50项制造业硬核科技成果。推动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实现10特色产业集群全覆盖。21、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技术和产品开发,加强重点产品和工艺推广应用,每年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30个。22、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集群创新生态链,加快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速科研成果落地,力争每年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以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10

15、个以上、打造网上技术市场3.0版。三、保障措施(-)完善发展政策体系。统筹集成各类制造业支持政策,集中财力支持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优质企业竞争力提升、集群服务体系构建及人才引育、科技创新等重点工作。重点盘活工业用地、企业整治提升、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完善等。各工作专班重点围绕制造业产业链上项目服务和招商引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细化工作事项,做好进度安排,定期调度检查,强化年度考核。(二)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发挥促进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和上级补助资金的引导效应,完善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投入、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

16、进一步提高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绩效。设立百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实现融资发展。鼓励各区依照各自的产业特色,设立相关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开展金融创新,鼓励开展基于先进制造业的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服务。(三)持续开展精准招商。聚焦重点产业链,紧盯产业细分领域和上下游相关环节,针对重点区域、关键环节、目标客户,分别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制定招商路线图和行动方案,推动产业链招商、应用场景招商,以项目需求为导向,提前谋划专业空间载体,加快引进一批龙头项目、高端项目和特色项目,强化跟踪服务和协调推进,形成梯次接续、动态

17、推进的项目储备格局。(四)加强发展用地保障。加快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每年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40%,确保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所在地的工业用地总量稳中有升。各区应加大力度盘活存量用地,筹集资金购买拆旧复垦指标和跨省域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落实重点急需落地项目的用地指标,保障工业发展用地,优先用于世界级和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划定工业产业区块,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鼓励产业区块内工业企业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土地整理、开发建设地下空间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五)加强用能供应保障。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企业的电、气、水、排污权等要素供

18、应。积极争取符合条件的省制造业重大项目国家能耗单列。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0.52吨标准煤历元的新上项目,在项目所在地确保完成能耗双控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开辟节能审查绿色通道,对超过0.52吨标准煤/万元的制造业重大项目或产业链关键环节强链补链项目等按照标准进行审查。(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各级各类人才计划要向先进制造业集群倾斜,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开展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试点,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定期发布先进制造业集群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领军人才及团队、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提升人才绿卡制度,向各区下放人才绿卡行政审核事权。加大人才住房工作力度,支持重点企业名录内的中高层次人才申请租住市本级人才公寓。(七)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加强对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开展集群竞赛,建立赛马机制,强化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考核评估和动态调整。培育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积极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立统计监测体系,加强先进制造业集群运行监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