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经济学信用风险理论.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28272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6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用经济学信用风险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信用经济学信用风险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信用经济学信用风险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信用经济学信用风险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信用经济学信用风险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用经济学信用风险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用经济学信用风险理论.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信用风险理论,4.1 信用风险的概念与特征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认为,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比如策略风险)。新的巴塞尔协议涵盖上述风险范畴三大组成部分,银行的各类业务都可以归为以上三类风险。如下表所示。,长期以来,信用风险一直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形式。尽管各种市场风险在最近几十年里变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金融自由化和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使得商业银行也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但是市场风险的增强并没有改变信用风险作为银行业最主要的风险形式的状况,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者共同构成了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内容。直到最近

2、几年,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以及管理实践中对信用风险新的衡量模型的采用和管理工具的创新才变得活跃起来,目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已成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且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一、信用风险理论界定 1.信用风险(Credit Risk)是客户无力履约的风险,也就是客户不能履行其现有合约义务的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违约造成了交易对手(一般是银行)全部或部分支付金额的损失。2.另一种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风险指所有因客户违约(不守信)所引起的风险,如资产业务中的借款人不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量提前取款形成挤兑,加剧支付困难;表

3、外业务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引致或有负债转化为表内负债,等等。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是指银行的信贷风险。,它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函数,可以表示为:信用风险=F(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由外界力量决定,商业银行无法控制的因素,诸如国家经济状况的改变,社会政治因素的变动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的产生等;内部因素是指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它直接决定了其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和信用风险的大小,一般将贷款规模、政策、结构以及商业银行的运营收入作为影响信贷风险的主要内部因素加以考察。,3.随着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出现了一种信用风险的新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损

4、失的可能性。更为一般地,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这种观点是从组合投资的角度对信用风险进行描述,因为信用资产组合不仅会因为交易对手(包括借款人、债券发行人等)的直接违约而发生损失,而且在交易对手并未违约但信用状况发生变化(如信用等级降低、盈利能力下降等)的情况下,也会导致组合资产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动,从而可能给债权人(组合资产持有人)带来风险。因此,这种对信用风险的解释更切合现代信用风险的本质,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改革和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信用风险与信贷风

5、险的区别信贷风险是指在信贷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使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造成银行贷款本金及利息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信贷风险的主体是一致的,即均是由于债务人信用状况发生变动给银行经营带来的风险。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其所包含的金融资产的范围。银行信用风险不仅包括信贷风险,还包括存在于其它表内、表外业务如证券投资、票据贴现、同业拆借等业务中的风险。由于贷款业务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所以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三、信用风险的特征 1.信用风险存在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性特征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一个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其概率分布。通常市场风险的概率分布可以被假定为正态分布

6、。然而,信用风险的分布却与此不同。通常信用风险的出发点是因受信方违背某种承诺(偿还债务的承诺,或衍生工具中按协议交割资产)而出现的,这种承诺通常是事先安排好的确定的价格,因此对授信人(投资人)来说,收益就是这个事先确定了的价格,不可能像市场价格一样在收益的正方向上随机波动;但在收益的负方向上没有限制,投资者的损失取决于受信方的违约状况,因此信用风险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分布是不对称的。,这种收益和损失不对称的风险特征使得信用风险的概率分布向左倾斜,并在左侧出现肥尾现象,如图所示。这一特征使得难以对信用风险进行正态分布的假设,必须重新构造信用风险度量指标,这为信用风险的统计分析带来了比市场风险更大的

7、困难。,2.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的特征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明显,而市场风险则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特征。尽管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也会受到诸如经济危机等系统性因素的影响,但多数情况下还是取决于与借款人明确相联系的非系统性因素的影响,如贷款投资方向、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借款人财务状况甚至借款人还款意愿等。因此,多样化投资分散非系统性风险的方法已经成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公司外部、不为公司所预计和控制的因素造成的风险。通常表现为国家、地区性战争或骚乱,国民经济严重衰退或不景气,国家出台不利于公司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法律法规等。这些因素单个或综合发生,导致所有证券商品价格都

8、发生动荡,它断裂层大,涉及面广,人们根本无法事先采取某针对性措施于以规避或利用,即使分散投资也丝毫不能改变降低其风险,从这一意义上讲,系统性风险也称为分散风险或者称为宏观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是由股份公司自身某种原因而引起证券价格的下跌的可能性,它只存在于相对独立的范围,或者是个别行业中,它来自企业内部的微观因素。这种风险产生于某一证券或某一行业的独特事件,如破产、违约等,与整个证券市场不发生系统性的联系,可以通过组合投资做到完全规避,是总的投资风险中除了系统风险外的偶发性风险。,3.信用风险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在宏观经济因素如国家利率政策、财政政策、对外贸易、国际市场因素等,及市场结构本身的合理

9、程度、市场需求状况的综合作用下,只要一个企业对其供应商的应收账款违约,就可能导致信用链中的每个企业都不能偿还其他企业的债务,所以信用风险的产生具有非线性的蔓延特征。银行作为整个信用链中的中心环节,会受到信用风险蔓延的最大影响,积累大量不良资产,公众对银行失去信心,甚至导致挤兑,产生金融系统的恶性循环,进而导致经济危机。也就是说,一旦信用风险发生,它的影响不仅仅存在于两个交易对手之间,还会产生滚雪球似的放大效应,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产生影响,则信用风险具有非线性特征。,4.衡量信用风险的难度较大信用风险的量化分析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是观察数据少,且不易获得。造成这一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贷

10、款等信用产品的流动性差,缺乏二级交易市场。而对于市场风险而言,各种金融产品发达的二级市场为观察市场风险的变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从而使得运用各种数理统计模型来衡量市场风险成为可能。其次,二级市场的交易损益的衡量一般可以采取盯市的原则,市场风险的变化因而能得到及时的反映,但信用产品一般不采取盯市法,而通常在贷款违约发生前采用账面价值,因而其价格数据难以反映信用风险的变化。再次,贷款的持有期限一般都较长,即便到期出现违约,其频率也远比市场风险的观察数据少。,4.2 信用风险的古典与现代理论 一、古典信用理论古典经济学家有两大信用理论流派,一是亚当斯密的信用媒介说,二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劳的信用创造说。

11、1.信用媒介理论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信用媒介学说,经过大卫李嘉图和穆勒等人的发展,信用媒介说是到十九世纪前期最盛行的信用学说。,根据信用媒介理论,货币是简单的交换媒介,是一种便利商品交换的工具,对经济发展的过程并不产生实质性影响,通过信用媒介作用,银行将物质财富在社会成员中进行转让,达到资本再分配的社会目的,但信用并不创造资本,因此信用依存于生产。信用媒介理论揭示的现实是:银行的功能在于为信用关系提供媒介,银行必须在吸收存款的基础上才能放款,银行的负债业务发展的局限性限制了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银行通过信用媒介可以减少闲置资本,节约流通中的金银货币,

12、促进经济发展。信用媒介学说的局限性在于没有看到信用发展起来的巨大作用。,2.信用创造理论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劳在其1705年所著的贸易与货币的考察中提出了信用创造学说,后来英国的经济学家麦克鲁德、20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德、金融理论家哈恩对这一学说进行了发展。信用创造学说把信用和货币、信用和资本等同起来,认为货币就是财富,银行有无限创造信用的能力,具有创造资本的作用;银行的本质在于创造信用,通过提供充足的货币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增加货币可以扩大就业、促进资源的开发和工商业的发展,从而使国富民强。信用创造理论揭示的现实是:银行信用使资本成为控制实物经济的外在力量,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流不

13、再是物质流的附属物,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物质流的统治者。信用创造学说的不足之处是过分夸大了信用的作用。,二、现代西方信用理论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信用的调控作用。这些学说包括“信用波动理论”、“信用扩张理论”、“反信用扩张理论”。以这些宏观信用理论为指导,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框架。1.信用波动理论信用波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歇尔,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是经济危机严重威胁着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货币需求量与经济流通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或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或者说信用是在不断的波动中发展的,这是信用波动理论所依据的主要事实。马歇尔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信用波动所致,他认

14、为,只需要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就可以消除经济危机。,2.信用扩张理论信用扩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凯恩斯,这一理论产生的背景是罗斯福在美国推行的“新政”改变了美国政府不干预经济运行的历史。信用扩张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要消除经济危机就要扩张信用,增加有效需求。在经济发生危机的时候,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不能产生足够的信用扩张,因为银行信用扩张受到了“流动性陷阱”的制约。解决的方法是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有效需求。,信用扩张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信用创造理论的现代翻版。信用扩张理论揭示了投资、需求等宏观变量与银行信用、财政信用之间的内在的关系,为改善宏

15、观信用环境提供了政策支持,尤其是促进了美国的信用立法,使得信用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信用扩张理论对引导美国等国家走出经济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到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胀”时信用扩张理论却显得无能为力。,3.反信用扩张理论反信用扩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米尔顿弗里德曼。该理论产生的背景是资本主义主要国家经济陷入“滞胀”的泥潭。反信用扩张理论与主张对经济自由放任的新保守主义结合起来,提出“滞胀”是长期实行信用扩张政策的结果,信用扩张理论是经济危机的产物,只适用于经济危机的特殊环境。在经济已达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实行信用扩张政策,短期内可以达到增加产业和就业的效果,但当人们的理性预期

16、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信用扩张无助于产量和就业的增加。反信用扩张理论主张实行稳定的信用政策,反对信用扩张和国家干预。反信用扩张理论指出了信用扩张理论的缺点,强调创造稳定的宏观信用环境对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并没有深入到信用经济活动的内部。,三、破窗理论对信用风险的解释 1.破窗理论介绍破窗理论是由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该理论的意思是,如果人为地打破了建筑物的一扇窗户玻璃,而这扇玻璃又得不到及时维修,那么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最终造成无序的局面。破窗理论可以解释经济信用环境:如果某家企业违约,不守信用,打破了信用大厦的窗子,却没有受到惩罚或对其行为进行纠正,

17、形成“破窗”,“破窗”就会给社会上的其它企业违约的暗示,导致更多企业违约、不守信用,这样的情况多了,时间久了,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便遭到了破坏。,2.破窗理论与我国当今信用环境破窗理论对解决中国当今信用环境有重要的启示。我国的信用环境建设,涉及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和企业。(1)政府部门方面在中央政府层面,在进行决策时要考虑的政策目标有很多,包括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例如为了解决就业,可能对一些信用纪录不好、有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不予破产,对他们采取宽容、纵容的态度,甚至有意识地保护。,在地方政府层面,地方政府的官员要考虑GDP增长的“政绩”,不是按照市场经济的

18、规律让企业进行正常的优胜劣汰,而是动用地方政府的影响力为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争取金融资源,最后导致银行的债务迟迟得不到清偿甚至形成损失。这从政府方面来看,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结果,但从信用建设角度来看,却是形成了信用的“破窗”。(2)银行方面一方面,国有银行既然是国有的,就“有义务”根据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要求扶持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即便是知道企业不会偿还贷款;另一方面,一些银行的行政领导为了任期内的成绩,对一些短期尚可的企业发放大量贷款,只注重短期利益,忽略了潜在的风险,最后导致信贷风险的大爆发。国有银行的这种倾向也变相地纵容了一些不守信用企业。,(3)企业方面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

19、,一些企业承担了一些政府要求承担的职能,如就业、社会公益活动甚至公共开支等,潜规则就是当这些企业需要资金时由政府出面让银行贷款,或者由政府出面为这些企业贷款担保。而这些贷款到期不能正常归还都是在各方预料之中,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过多的担保、负债导致用几十年的财政收入也无法偿还,造成政府事实上的破产,一些企业甚至钻这种潜规则的空子,故意逃废债务,使社会信用的“破窗”窟窿更大、更难以弥补。,4.3 关于信用风险的信息经济学理论 一、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前提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实际上人们早就知道,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场信息,而且信息的分布

20、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ic)是经济主体拥有信息的一种常态,拥有信息量多的一方称为信息优势方,拥有信息量少的一方称为信息劣势方,在信息经济学中,前者被称为代理人,后者被称为委托人。,在信贷交易活动中,银行往往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借款人往往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双方均谋求通过信贷活动实现双方自身的效用最大化。银行向借款人贷出资金后,实际上从借款人处并没有获得任何现货,得到的只是借款人对银行将来获取收益的一种承诺,当融资企业不能兑现承诺时,就出现了信用风险。在信贷活动中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信贷合约签定前的信息不对称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交易对象本

21、身具有的特征、性质与分布状况等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分布的不对称,这些信息一般发生在合约行为发生之前就己存在。信贷业务事前的信息不对称的内容集中体现为借款人未来的收益状况,具体包括借款人的风险类型、融资企业及其投资项目的质量状况。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通常拥有比商业银行更多的信息优势:在对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企业未来经营情况和现金流入情况比银行拥有更多的信息,而且在向银行提供资料时,倾向于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隐瞒重要不利信息甚至会制造虚假信息。银行不会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对授信项目所能产生的效益、项目的进度以及面临的风险等方面的信息了解的远比借款人要少,因此在信息方面处于劣势。,2.信贷合约签定

22、后的信息不对称它主要指信贷合同签定后一方无法观察到的、无法监督到的行为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信贷业务发生后的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三类:一是违反信贷合同,私下改变资金用途。二是企业隐瞒投资收益,逃避偿付义务。三是融资企业取得信贷资金后,企业经营者不努力工作,对资金的使用效益漠不关心,不负责任,使得信贷资金没有取得其应该获得的增值收益;或者企业内部人为了个人私利滥用信贷资金,甚至挪用资金投入到对于融资企业来说是无利可图的项目中,所有这些行为都会降低信贷资金的收益,甚至使信贷资金发生损失。,信息不对称还存在于商业银行内部:直接进行贷前调查的客户经理比支行行长拥有更多的信息,直接经营部门比风险

23、控制部门对借款人的了解要更多。对客户经理和经营部门进行管理的上级单位无法具体了解他们的活动,如贷前调查进行的是否详实,程序是否合规,监督管理是否到位等,对客户经理和经营部门的一些行为也无从察觉,只能通过一些间接的指标如资产质量来判断。而实际上,客户经理和信贷员可能从短期利益、自身利益出发作出决策,从而导致风险增加。,3.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会导致逆向选择。所谓逆向选择,就是拥有信息的市场参与者对不拥有信息的参与者或拥有较多信息的参与者对拥有较少信息的参与者采取的对后者不利的交易决策。在信贷市场上,银行可以根据借款人的违约率来确定合适的贷款利率,但是当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时,只有那些风险较高的

24、企业或个人愿意接受这一利率,导致银行无法获得正常的风险调整的收益,最终导致银行不愿意提供信贷业务,这就是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二、不对称信息下信用风险产生机制 1.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与企业是交易双方。一方是借款人即企业。企业是资金的使用者,对于借入的资金的实际投资项目(不一定是向银行所声称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等宏观、微观方面具有充分的信息,因而对投资项目的回报与盈利以及借入资金的偿还概率等问题具有较多的信息,即拥有私人信息。另一方是放款人即银行,银行只是资金的提供者,并不直接实施资金的使用,对于被借资金利用的有关详细信息只能通过企业或其他渠道间接地了解。,在信贷市场中,银行对企

25、业的信贷决策都是以占有、运用信息为基础。这些信息大致包括:宏观信息,如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等;微观信息,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管理水平、市场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对企业家素质的了解,对金融市场走势的分析等。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银行不可能与企业具有同等程度的信息,即使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可能达到同等程度的信息。这样,在相关信息占有方面,企业拥有私人信息而处于优势地位,银行不拥有私人信息处于劣势地位。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银行往往无法对借款人的信用质量和资金偿还概率做出可靠的判断,从而也不可能正确地比较众多的企业之间的信用质量。,2.银企信息

26、不对称与信贷风险的经济学分析在信贷市场上,银行与企业相比,企业拥有更多的自身经营的私人信息,处于优势地位。这时企业就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的倾向,即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了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目标,可能故意隐瞒某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甚至制造扭曲的、虚假的信息,机会主义行为的直接结果便是契约风险或契约行为的不确定性,最终会造成企业的行为异化。因为,在银行与企业的借贷活动中,企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就不可能完全按借款合同中规定的那样去履约,而是见机行事,擅自改变借款用途,力图获得超额利润或不能获得超额利润时逃债,甚至设法误导、伪装、混淆信息,以至事后的实际结果不是按照借款合同而是按照有利

27、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图中横轴表示银行的贷款利率,纵轴表示银行实际预期收益,从左至右项目风险依次增加。可以看到,随着贷款利率的增大,银行收益逐渐增大,到某一高点后开始下降。,这是由于收益与风险的对称性,在一定范围内,更高的风险可以用更高的利率来补偿,收益和风险成正比扩张;超过某一临界点后,即银行能承受和控制的风险范围以外时,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低质量的借款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越发难以克服,银行风险迅速加剧,提高的利率已不足以补偿增加的风险,银行实际收益下降。由于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行为,使得企业产生行为异化。企业的效益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产状况,企业异化行为加大企业

28、偿还银行贷款的风险,同时,也使得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因此,对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就成为提高信贷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的关键。,3.降低借贷过程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途径对于贷前逆向选择问题的解决主要有以下方法:首先,信息的私人生产和销售。银行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搜集、分析和处理关于借款企业的信息,并利用这些有用的信息筛选出低风险的借款企业或投资项目,或者对不同风险的借款企业要求不同的借款利率。另外,银行也可以购买其他一些信息中介公司提供的关于借款企业的信息,只要购买信息的收益大于购买信息的成本,银行就能改善自身的利益。其次,为了促进整个金融市场效率的改善,政府也应该在生产信息方面发挥

29、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行政特权充分地搜集信息并提供给社会公众,以促进银企间的信息的沟通与交流,达成更有效的信贷合同。最后,抵押条款的使用有利于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对于贷后道德风险问题的解决主要有以下方法:首先,限制性合同的监督和执行。通过排除不合意愿的行为或鼓励合乎意愿的行为,限制性契约降低了道德风险。一般的信贷契约中都规定了借款企业可以从事的投资项目或禁止从事的投资项目,以防止借款企业在贷后从事高风险的项目。行也必须要在成本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以达到收益的极大化。其次,对投资收益情况的审查。借款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有可能隐瞒真实的收益状况,因此,银行在贷后必须对借款企业的收益情况进行审查

30、,并对说谎的借款企业加以必要的惩罚,以减小借款企业说谎的动机。,4.4 信用风险测量模型 一、传统的信用风险测量方法及其比较 1.专家法专家方法是一种最古老的信用风险分析方法,它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信贷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析和管理制度。在专家法下,信贷决策由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信贷专家做出,这意味着,在批准信贷的决策中关键性因素是此人的专业技能、主观判断和对某些因素的权衡。一名信贷专家有可能考虑的潜在因素和方法是非常之多的,最为常见的专家方法之一是5C方法。,(1)品格(Character)对企业声誉的一种度量,主要考察借款人偿债的意愿及偿债历史。信贷专家必须确定贷款申请人对贷款资

31、金的使用是否有明确的、符合银行贷款政策的目的,是否具有负责任的态度和真诚的还款意愿。(2)资本(Capital)考察所有者的股权投入及其债务的比率(杠杆大小)。从资本角度看其破产的可能性的大小,高杠杆性意味着比低杠杆性更高的破产概率,但太低的杠杆也未必就是很好的资本结构。(3)偿付能力(Capacity)主要是指借款人资产的价值、性质和变现能力。银行信贷官在分析借款人资金实力时,特别要注重借款人在还本付息期间,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量偿还贷款。,(4)抵押担保(Collateral)。主要指抵押品及保证人。对于借款人提供的用作还款担保的抵押品,应特别注意该抵押品的价值、已使用年限、专业化程度、市场

32、流动性、是否投保。对于由第三者提供保证的贷款,应分析考察保证人是否具备担保的资格,并审核保证人的资金实力及其提供的抵押品。(5)商业周期的形势(Conditions)商业周期的状态是决定信用风险的一项重要因素,对那些容易受周期影响的产业而言尤其如此。比如一些跟季节相关的产业以及处于国际竞争的行业,就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为了掌握产业及整个商业周期的变动情况,银行应注意收集并建立有关档案,以便事先采取某些必要措施及应变准备,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到目前为止,专家法仍然被许多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过程所采用,在银行的信用分析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然而实践却证明它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缺点和不足。首先,要维持

33、这样的专家制度需要相当数量的专门信用分析人员。随着银行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其所需要的相应信用分析人员就会越来越多,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对新老信用分析人员不间断的培训和教育就成为银行的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在这样的制度下,必然会带来银行冗员、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等诸多问题。其次,专家制度实施的效果很不稳定。因为专家制度所依靠的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信贷人员,而这些人员本身的素质高低和经验大小将会直接影响该项制度的实施效果。同时,专家制度常常伴随着严重的官僚主义经营作风。,第三,专家制度加剧了银行在贷款组合方面过度集中的问题。造成银行贷款组合过度集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这其中专家制度的作用是一个重要因素。

34、在专家制度下,银行员工都热衷于成为专家,这就需要他们在某一行业或某类客户范围进行较长时期的分析研究,积累经验,成为这个行业的专才。因此这些人在选择客户时都有着强烈的偏好,他们所注重的客户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就加剧了银行贷款的集中程度,必然会给银行带来潜在风险。,2.信用评分模型美国纽约大学斯特商学院教授Altman在1968年提出了著名的Z评分模型(z-score model),1977年又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扩展,建立第二代模型ZETA模型(ZETA credit risk model)。Z评分模型一经推出,便引起各界的关注,许多金融机构采用它来预测信用风险,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目前已成为西

35、方国家信用风险度量的重要模型之一。(1)Z评分模型信用评分法的核心思路是事先确认某些决定违约概率的关键因素,然后将它们联合考虑或者加权计算得出一个数量化分数,根据这个分数进行信贷决策。,Altman从最初的22个变量中选择5个财务指标变量作为Z评分模型的输入变量。这5个主要财务比率主要含义如下:=营运资本/资产总值,表示公司的净流动资产相对于总资产的比例大小。营运资本是公司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差,一般来说,对于经历长期经营亏损的公司,其当前可流动性资产相对于总资产将有很大的缩减。=留存收益/资产总值,该指标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累积盈利能力。企业的累积盈利越强,它就越健康,越有实力。人们在考察该指标

36、时应将企业寿命长短的因素考虑进去,因为新企业的这一比率往往较低,从而会出现对新企业的排斥问题。但采用该比率所出现的这种偏差仍有其合理性,在所有倒闭的企业中企业新所占的比例相当高。,=利息和税前收益/资产总值=EBIT/TA 这一比率是用来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因为企业的真实价值最终依赖于资产的盈利能力,因而该比率分析对于企业破产研究十分有效。=借款人股本的市场价值/总负债的账面价值=market value/TL 该比例能够说明在公司债务超过资产,无力偿还债务而破产前,公司的资产价值(权益市场值加债务)能下降多少。该比例分析中所考虑的市场价值因素是其他破产研究所没有的。自1968模型建立

37、以后,Altman建议在公司的全部负债中加入资本租赁部分。,=销售额/资产总值=sale value/AT,该项指标又被称为资本周转率(the capital turnover ratio)是一个标准的财务比率,说明了一个企业产生销售收入的能力,也反映该企业管理层应对市场应变和参与竞争的能力。Altman基于倒闭的和有清偿能力的企业相应样本,运用线性函数判别式进行分析,得出其评分公式模型。判断借款人违约的临界值=2.675,若根据模型计算所得Z2.675,借款人则被划入可以进行贷款的类别;当1.81Z2.99时,Altman发现此时的判断失误率较大,故该区域为未知区。,(2)ZETA信用风险模

38、型1977年Altman、Hardeman以及Narayanan对原始的Z评分模型进行重大的修改和扩展,建立了第二代信用评分模型ZETA信用风险模型。其目的是创建一种能够明确反映公司破产问题研究最新进展的度量指标。同时,该模型还对以前模型构建中所采用的统计判别技术进行了修正与精练。新模型的变量由原始模型的5个增加到了7个,适应范围扩大,对不良借款人的辨认精度也有所提高,特别是破产前较长时间的预测准确度相对较高。ZEAT模型可以表示为以下方程所示形式:,模型中的七个变量的含义分别如下所示:资产收益率,即息前、税前收益占总资产比率;:收益稳定性指标,即资产收益率在5年或者10年内变化标准差,可衡量

39、风险大小;:债务偿付能力指标,由息前、税前收益占利息支付额比率来度量;:累计盈利能力指标,由企业的留存收益与总资产之比来表示,反映企业实力的强弱;:流动性指标,由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表示,反映企业变现能力以及借款人对短期债务的偿付能力大小;:资本化程度指标,由借款人普通股5年平均市场价值与长期资本总额之比来表示;:规模指标,用企业总资产的对数表示,并且可以针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分值临界值(cut off score)的设定问题是信用评分的一个重要问题。Altman等人提出了ZETA模型最理想的临界值的计算公式:其中,q1、q2分别为预先估计的破产概率和预先估计的

40、非破产概率;c1、c2分别为因接受信贷质量差的企业而遭受的贷款损失以及因模型原因拒绝好的借款人而导致的收入损失。Altman根据美国商业银行的统计资料,计算出ZETA模型的临界值为-0.458。由于新模型在变量的选择与稳定性方面,以及样本开发和统计技术方面都比原模型有了较大的改进,因而更为准确有效。,Z评分模型和ZETA模型的缺点但是,无论是Z评分模型还是ZETA模型都存在如下两个问题:其一,两个模型基本上都是以财务比率为基础,而财务数据即使上市公司也只是每季度才会被披露。通常依据历史或者账面价值的会计原则,这导致了模型对情况迅速变化的企业的预测能力可能受到损害。此外,重视财务报表的账面数据而

41、忽视日益重要的各项资本市场指标,这必然削弱了模型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其二,两个模型均假设在解释变量中存在线性关系,而现实的经济现象是非线性的,破产的路径也可能是高度非线性的,这无疑削弱了预测结果的准确程度。,3.其他方法介绍(1)CART结构分析法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结构分析法,即分类和回归树分析法,是一种根据选定的某几项财务比率作为分类的标准,运用二分法,通过建立二元分类树来分析被考察对象特定品质的方法。1984年M.Laurentius把这种方法引入信贷资产风险管理。CART分析法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中的主要意义在于

42、通过借款人经营状况的变化及其破产的可能性,来估计其违约的可能性,由此来推测该借款人持有的贷款风险程度。,(2)在险价值法(VaR)1993年国际清算银行宣布,它有意引入一种针对市场风险的资本金要求,这引起了人们对在险价值VaR(Value at Risk)的浓厚兴趣。1995年国际清算银行修正了其针对市场风险的建议,准许经授权的银行可以使用自己的内部模型来计算市场风险损失(risk exposure),这激发了商业银行开发内部VaR模型的欲望。欧盟自1997年起,美国自1998年起,许多大银行已经得到授权可以使用内部模型计算交易账簿下的VaR损失,并据此计算针对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VaR方法是

43、对于给定的资产或负债,求出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和置信水平下预期的最大损失。该方法已经在市场风险度量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4.5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状况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类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及其管理问题是近年来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一大难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银行改革的深入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三大类:经济主体风险、委托代理风险和交易风险。这些信用风险既存在于宏观领域,也存在于微观领域,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l)社会信用体系风险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存

44、在的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国家信用和社会信用不分,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金融机构凭借国家信用开展业务活动,社会的个人信用风险、企业的信用风险通过国有金融机构转移到国家身上;其次,一些不规范或非法的金融活动没有完全被禁止,如行业内私自设立的清算中心、非法集资等;再次,金融机构内案件还时有发生等等。(2)金融体系的系统性信用风险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不良资产比率过高,资本充足率还不达标;金融立法和金融监管还不健全,在执法和监管等环节存在信用问题;报表上的亏损或利润不能反映银行的真实经营情况;金融机构内部存在委托代理风险;内控机制不够健全等。,(3)经济主体的信用风险受宏观的外部环境和微观的治理结构

45、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法人主体的信用度不高,这种法人缺乏信用的状况与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改制等密切相关。从商业银行内部来看,信用风险体现在委托代理带来的信用风险和内部交易的信用风险。(4)商业银行的交易风险商业银行的交易风险主要是商业银行在与其交易对手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等表内外业务的风险,还包括贷款承诺、金融衍生产品等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取得的成绩 1.己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目前在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已基本形成了内部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三查制度和

46、双人调查、双人检查的“四眼制度”等信用风险管理的制约机制,这种体制较为有效地遏制了由于银行自身内控机制不健全而引发的信用风险扩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内部道德风险的产生。虽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这种制度安排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合理性,有利于银行控制风险。,2.信用风险的贷前调查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的重头戏都放在了贷前对借款人进行信用分析这一环节,通过各种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状况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详细分析,银行采取相应的手段(如是否需要担保等)来管理信用风险,力争在贷前最大限度地识别风险和将风险控制在银行能够承受的

47、范围之内。,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在政策推动下,中国商业银行正在一步步由过去计划体制下的准政府财政型资源分配性机构向市场化金融服务机构转化。然而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依然面临许多挑战:1.尚未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的治理结构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银行业的改革进展仅仅是形式与财务上的表现,银行业改革的实质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2.信用风险管理的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是信用风险度量手段非常落后,无法对风险进行精确度量。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度量贷款信用风险的主要指标还是贷款风险度,这个指标虽然从贷款对象、贷款方式和

48、贷款形态三方面来综合衡量一笔贷款的风险程度,但是信用风险度仅仅给出信用风险大小的相对数值,而数值本身没有任何经济意义,它必须与贷款历史的风险度水平和同类贷款的风险度水平相比较才能得出有用的信息。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手段还很落后,风险测量基本上还是以定性的人为的手段为主,缺乏科学系统的定量分析;多采用传统静态比率分析手段,在风险的识别和度量上,受风险管理人员经验,风险意识,主观判断的因素影响很大,无法准确的计量信用风险的大小,无法确定贷款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二是没有建立起二维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无法精确配置资本金。根据现代信用风险的定义,信用风险包括由于借款人违约造成的风险和借款

49、人信用等级变化(降低)而造成的无法还款的风险。我国目前内部和外部信用评级体系都很落后,没有建立对借款人和贷款本身并重的二维信用评级体系,也无从获得基于借款人信用的信用等级迁移矩阵,无法建立基于此基础的科学的信用风险模型,很难按照新的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精确地配备风险资本、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三是信用风险分析过度注重第二还款来源。信用风险分析的重点不是受信人本身,过度重视抵押担保。当银行信用分析人员的水平达不到所要求的高度时,为了避免风险,银行更倾向于发放有资产抵押的贷款。因此,我国很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首先要求企业提供的就是抵押担保。如果同时有两家企业申请相同数目的贷款,能够提供抵押的企业可以

50、获得贷款,而不能提供抵押的企业就比较难贷到款,即使后者企业的经营状况好于前者。这种过度重视企业第二还款来源(担保品变现后的现金流),忽视评价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经营产生的现金流)的做法势必导致企业的多头抵押、相互抵押等行为,最终损害银行的利益。,3.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条块分割,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不完善,各种风险管理政策的综合协调程度不高,难以从总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现行制度上没有把信用风险的计量方法体系化,缺乏独立的风险报告程序,致使管理层、决策层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用风险状况,进而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在信用风险的基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