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与群众路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锋精神与群众路线.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雷锋精神与群众路线 收拾柜子时发现了一次义卖用的签名簿,随手一翻,几个“雷锋”的签名映入眼帘,或苍劲有力,或谦虚谨慎,思绪便如潮水涌来。 那些年我们曾走进老年公寓、参加社区人口普查、宣传“512”减灾防灾、举办募捐救助活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帮助他人、为社会尽责之余,我感受到最多的是充实,快乐和成就感。后来,伴随着经历的增多,我渐渐意识到了志愿服务某些程度上的形式化、单一化。帮残助困、关爱农民工子女,抑或是节水宣传、环保呼吁,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或许真是九牛一毛,甚至在有些时候,志愿服务还会一定程度上被抵触,最终效果适得其反。 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要去不断探索并积极鼓励“志愿服务”这件事
2、呢?一方面,与其说志愿服务是一种活动,倒不如说志愿服务是一种习惯。这是一种和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相符合的“善行”,融入了“德”的内涵,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另一方面,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培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培养了感恩生活的习惯,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提升了综合素质,这些收获都远远超过了表象的恢弘,而这种收获也是在任何类文体活动中我们所得不到的。 再回首,不难发现,志愿服务也讲求“以人为本”。从侧重“帮残助困”“关爱孤寡老人”到致力于“社区群众”“服务身边同学”,我们的志愿服务从一开始走出去,慢慢地又走了回来。我们愈发地关注身边人的需求,越来越关心同学的成长,越来越注重人文
3、情怀的传播。“一件小事身边人”的志愿服务精神得到回归。再看雷锋精神在社会层面上的发展。五十年代,社会推举雷锋,把“雷锋”提炼成一种“精神”,摆在很高的位置,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向雷锋学习,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社会更倾向于把雷锋放低,放平,放到人民群众中,让雷锋普通化。同时引导大家认识到雷锋就在身边,自己就是雷锋,进而帮助人们树立雷锋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让志愿和公益常态化、大众化。时代的选择不也是一种人文的回归吗? 我曾记得这样一件小事。路边垃圾桶被烟头意外引燃,清洁工人手忙脚乱用泥土压火。风大、工具少,看着灭不掉的火,路人们帮不上忙,大家都很着急。说时迟那时快,前面公交车紧急刹车,一位女司机抱着灭火器冲过来,干净利落的灭掉火,一言不发的迅速回车、启程。这只是万千小事中的一件,却深深触动我。“最美教师”“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耳熟能详,可他们终究留我们好远,而身边的雷锋们,却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我们擦肩而过,或许不知道他们的名字、职业,却能感受到那份炽热的心。 让雷锋精神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就是雷锋精神的诠释么?那句话这样讲,“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如今我把它反过来,“满天星虽散,一团火独红”,只要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帮助身边人,助力身边事,中华大地上必将燃烧熊熊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