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质灾害PPT.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29282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4.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地质灾害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常见地质灾害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常见地质灾害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常见地质灾害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常见地质灾害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地质灾害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地质灾害PPT.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常见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岩石圈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地质作用为主要致灾因子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常见地质灾害:滑坡 泥石流 崩塌及岩堆 岩溶 地震,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E:滑动面,D:滑坡后的剖面,A:原斜坡剖面,滑坡变态要素,成因: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滑坡: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整体下滑,造成农田、建筑物、道路破坏及人员伤亡。地壳运动活跃以及人类活动频繁的山区,滑坡较易发生。防御措施:及早识别滑坡危险,建设护坡工

2、程等。,滑坡发生的过程,滑坡的危害,滑坡引发的堰塞湖,滑坡引起的堰塞湖对下游形成威胁,滑坡的防治,排水:1.排除地表水:对滑坡体外地表水要截流旁引,不使它流入滑坡体内。2排斥地下水:采用地下建筑物拦截、疏干地下水位等,来防止或减少地下水对滑坡的影响。,地表排水系统,盲沟排水,改变滑体的力学平衡调件:根据滑坡的稳定状态、减小下滑力、增大抗滑力改变滑体力学平衡条件,防止滑坡。常用方法:上部刷方减载:下部反压 抗滑挡墙 抗滑桩 抗滑明洞 锚固,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抗滑示意图,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包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

3、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地貌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条件:植被覆盖率较差及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气象条件:多暴雨或冰雪融水。,泥石流的形成过程:,舟曲泥石流灾害,舟曲泥石流灾害,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条件:充足的水 足够的堆积物 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 较大的地面坡度(地势陡峭,山高沟深,地形坡度大;山谷地形有利于流水汇集;)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砾石的洪流就会沿山谷奔腾而下形成泥石流灾害。,时间分布特点(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

4、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拦挡工程,崩塌和岩堆,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向下崩落的现象。形成条件:高陡斜坡构成的峡谷地区易发生崩塌 风化程度大的岩石构造 掩体中存在各种不连续面的 水的侵蚀 人为因素,崩塌的防治:,排水:在能发生崩塌的地段上方修建截水沟,阻止地表水

5、流入崩塌区内。清除危石 支护加固 拦挡工程 大型崩塌可用棚洞和明洞等重型防护工程。,岩堆概念:陡峻斜坡上的岩体,受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崩落下来在坡脚形成的疏松沿块堆积体。特征:位置及形状、表面坡度、结构构造、岩堆底部坡度,岩堆防治的措施:1、排除地表水及地下水 2、注意线路位置选择 3、在岩堆上的线路,应尽量少填少挖。,岩溶:,概念: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溶蚀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表及地下形态的总称。特征:1、溶沟和石芽 2、漏斗和落水洞,3、溶蚀洼地和坡立谷4、干谷和盲谷,5、溶洞6、暗河与天生桥,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及因素:,条件:1、可溶岩层的存在2、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3、

6、具有侵蚀能力的水4、岩溶水的运动与循环因素:1、岩层产状的影响2、地质构造的影响3、地壳运动的影响,岩溶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1、地基塌陷问题2、不均匀下沉问题3、洞室涌水,防治措施:,1、堵塞2、疏导3、跨越4、清基加固,1地震概述(1)定义: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2)地震的结构(3)震级和烈度的区别(重要概念)2地震的类型和机制(1)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2)成因机制分类:构造地震(构造运动)、火山地震(火山活动)、陷落地震(外力作用)、人工诱发地震(人类活动)。(3)构造地震

7、成因机制及分布规律3地震发生过程(地震波及其传播前兆主震余震),(2)地震的结构,(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5)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全球板块构造与20世纪地震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中国历史上(19002004)地震震中分布图,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我国有四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上(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地区: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3)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北地区:新疆,甘肃和宁夏,为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我们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性的措施?加强地震预报能力;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如何防震减灾?,提高公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发展科技,加强对地震预报预测,建立预警系统;制定应急预案及防震措施;健全灾害法规;加强国际合作,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