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盘县乐民镇六科焦化厂大田煤矿储量核实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盘县乐民镇六科焦化厂大田煤矿储量核实报告.doc(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贵州省盘县乐民镇六科焦化厂大田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贵州省盘县乐民镇六科焦化厂大田煤矿二O一一年六月贵州省盘县乐民镇六科焦化厂大田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工作起止日期:2011年4月10日至2011年7月20日编写单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主 编:田 利编制人员:田 利 王 果 梅 英 叶 云 王小芳微机处理:王果叶云 王辉迎 梅英审 核:何光强总工程师:王遂正院 长:黄维清提交报告单位:贵州省盘县乐民镇六科焦化厂大田煤矿提交报告时间:二O一一年六月目 录第一章 绪 言1第一节 目的和任务1第二节 概况1第三节 自然地理3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情况4第五节 本次工作及质量评述4第二章
2、 区域地质及井田地质6第一节 区域地质6第二节 井田地质7第三章 煤层、煤质11第一节 煤层11第二节 煤质11第一节 水文地质13第二节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13附 图 目 录图号 顺序号 图 名 比例尺1 1 区域地质图 1:2000002 2 地形地质图 1:20003 3 水文地质图 1:20004 4 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图 1:20005 5 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 1:5006 6 1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1:20006 7 2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1:20007 8 12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20007 9 17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20007 10 18号煤层底
3、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20007 11 19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20008 12 采掘工程平面图 1:2000附件目录-1:委托书-2:盘县六科焦化厂大田煤矿采矿许可证副本(复印件)-3: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复印件)-4: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承诺书(盖章)第一章 绪 言第一节 目的和任务为了准确、客观地反映大田煤矿矿权范围内现有的煤炭资源;为矿山开采生产计划的编制及矿井设计提供必要的资料和依据。盘县乐民六科焦化厂大田煤矿特委托我单位对大田煤矿矿权范围内开展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并提交贵州省盘县乐民镇六科焦化厂大田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
4、已有探矿工程、本矿山生产地质资料,调查核实兴黔煤矿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的厚度、稳定性、产状、空间分布、可采情况;详细查明与矿山开采有关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及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详细查明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及环境地质条件;了解矿山开采情况,估算动用储量及矿山保有资源储量。第二节 矿区位置、交通和矿权设置情况盘县乐民镇六科焦化厂大田煤矿位于贵州省盘县南部乐民镇六科村、半山村境内,属乐民镇管辖。直距盘县(政府所在地红果)21公里。北界为拐点A与拐点F连线,东界为拐点A与拐点B和拐点C连线,南界为拐点C与拐点D和拐点E连线,西界为拐点E与拐点F连线。矿权范围由6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0.6
5、314Km2。矿区东西长780m,南北宽809m。呈东部内凹的四边形。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0429261042959;北纬:253142253218。盘县经水塘至响水公路从本矿区外围经过(本矿区直距该公路1公里),乐民村至六科有简易公路相通,南昆线威红支线铁路从煤矿外围北东部经过(本矿区直距威箐站6公里)。交通较为方便,见图1。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采矿权人为盘县乐民镇六科焦化厂大田煤矿,采矿许可证证号为5200000510053,矿山名称为盘县乐民镇六科焦化厂大田煤矿,开采矿种为煤,生产规模为15万吨/年,有效期为自2005年4月至2015年4月共10年,大田煤矿矿权范围共
6、有6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0.6314Km2,开采标高+1600m+1365m。该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1954年北京坐标系)见表1-1。表11 六科焦化厂大田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米拐点号X坐标Y坐标拐点号X坐标Y坐标A2825840.0035449850.00D2824890.0035449770.00B2825425.0035449800.00E2824706.0035449160.00C2825090.0035449960.00F2825396.0035449036.00面积0.6314平方公里第三节 自然地理和经济状况一、 地形地貌六科焦化厂大田煤矿位于盘南背斜转折端附近,总体为山地地
7、貌地面多被第四系坡积物覆盖,小冲沟较多,并呈树枝状展布。北西部为单面山,地形较陡。南东部为构造坡地貌,地形相对平缓。井田内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边缘,标高1709.2米,最低点为井田东北隅六科小河河床,标高1500.0米左右,相对高差为209.2米,属低中山地形。煤矿内及其边界附近煤层出露标高在15001600米,一般1550米。二、 水文矿区属珠江流域,区内河流属南盘江上游支流。井田东北部外围为乐民河,乐民河流向自西北向东南。井田东部边缘有乐民河的一条支流六科小河,井田内冲沟水汇入六科小河,流向东北,汇入乐民河。乐民河为山区雨源型河流,流量变化幅度大。六科小河雨季暴涨,枯季流量较小,甚至干枯。河
8、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的控制。三、 气象 本地区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据盘县气象站(盘县城关镇南门外李子林)资料:年平均降水量1408.9mm,年最大降水量2105.5mm(1965年),年最小降水量为791.5mm,月最大降水量603.6mm,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48.8mm(1965年6月1日),最长连续降水量计21天(1976年7月4日7月24日),最长连续无降水量计27天(1952年3月5日3月31日),降水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大,510月份占年降水量的87.8%,11月至翌年的4月仅占12.2%。年蒸发量19811987年为1320.01778.7
9、mm,月最大蒸发量为228.3mm(1987年3月)。月平均气温15.2C,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7C,月平均最低气温为2.5C(1月),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6.7C(1952年4月9日),日极端最低气温为-7.9C(1977年2月9日);月平均最高气压为851.7毫巴(11月),月平均最低气压为842.8毫巴(7月);月平均最高绝对湿度为20.7毫巴(7月),月平均最低绝对湿度为7.1毫巴(1月);月平均日照数最高为180小时(4月),月平均日照数最低为101.5小时(1月);风向以东北风为主,也常见西南风,历年最大风速为24m/s,最大风力8级,最大风速和最大风力多为西南风,发生在每年的春季或冬
10、季。霜日及冬期平均为11月30日至翌年的2月28日,计91.6天;雨一次最长连续时间是1968年2月4日至11日,计162小时45分;1977年2月8日最大积雪厚度23cm,同年1月2日电线结冻最大直径23mm;年平均地面温度17.6C,年平均相对湿度78%。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春旱、暴雨、冰雹、倒春寒、秋绵雨、凝冻等。四、地震根据贵州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黔城设发1992230号文关于公布贵州省地震烈度新区规划的通知”,盘县地震烈度为度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矿区抗震设防烈度为度,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有记载以来盘县未发生过破坏
11、性地震。五、经济发展状况矿区内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种植马铃薯、玉米为主,养植业以山羊为主。工业以煤矿开采及相关产业为主。劳动力富余。该煤矿概算总投资1869.17万元,其中土建工程部206.44万元。工业广场及污水处理池建于勒沟、无名寨两个村寨之间,地势相对开阔,场内无滑坡、溶洞等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第四节 以往地质勘查工作概况1957年4月,原西南煤田地质勘探局地质八队对黔西地区进行过地质测量,填绘了1:10万地质图,提交了黔西煤田盘县区地质查勘报告书,对煤系地层有了初步了解。2001年5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一五九队在收集原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生产矿井及老窑调查对六科
12、焦化厂大田煤矿进行了地质工作,并提交了贵州省盘县六科大田煤矿地质简测报告。划分了煤矿及其邻近的地层,详细了解了其岩性、厚度、分布特征。初步查明了煤矿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及变化情况,了解煤矿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偏复杂。详细了解了煤矿内可采煤层层数、层位、厚度、结构、空间分布及可采情况;了解了可采煤层煤质特征,指出煤的利用方向;了解了煤矿内各地层含水性,对矿床充水因素作了初步分析,对其它开采技术条件作了初步评价;对主要可采煤层17、19号煤层进行了资源量估算,结果共获资源量753万吨,可利用资源量577万吨。该报告于2002年10月通过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对报告审查,文件编号为黔国土资储审字2002第64
13、号,结论为核实截止2002年10月30日止,盘县乐民镇六科大田煤矿原煤储量C级207万吨,D级370万吨。其中17号煤层C级58万吨,D级113万吨,19号煤层C级149万吨,D级257万吨。按照GB/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计核实大田煤矿17号和19号煤层原煤内蕴经济资源量(333)207万吨,预测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4)?370万吨。2007年7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一五九队在前几次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勘查提交了贵州省盘县乐民镇六科焦化厂大田煤矿建设用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对矿区主要地质构造和主要煤层17、19号做了基本的了解。第五节 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
14、情况大田煤矿为私营独资企业, 2003年3月,贵州省煤炭设计研究院以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一五九2001年5月提交的贵州省盘县乐民镇六科大田煤矿勘查地质报告为基础完成开采方案设计,2003年5月14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以“黔国土矿管函(2003)226号”文批复。设计生产规模15万吨年,采用斜井开拓,设计了主斜井和回风平硐,井口和工业场地选择在煤矿中部的17号煤层露头附近。矿井于2004年2月开始建设,并于2010年12月通过验收。主斜井布置在矿区范围西部17号煤层底板,井口位置为X=2824830,Y=35449608,Z=1535,倾角25,方位角225。回风平硐布置在矿区范围西部12号煤层以上
15、,井口位置为X=2825007,Y=35449515,Z=1738.0,倾角3,方位角255。场内运输主要设置窄轨铁路、道路。窄轨铁路用于矿井生产设备、材料和矸石排放运输。场内道路按其任务、性质不同,路面宽度分7.0m、6.0m、4.5m三种,均采用城市型道路及C30水泥砼路面。最大纵坡一般不大于8,局部为15,并采取防滑措施。现生产水平为+1482m水平,一般保持12个工作面生产,采用打眼放炮落煤,全部陷落法顶板管理,抽出式通风,主采17号、19号煤层。自投产至2011年6月31日,大田煤矿累计动用资源储量12万吨,其中:损失量为2.6万吨,采出量9.6万吨。第六节 矿区及其周边其它生产煤矿
16、、小窑和采空情况井田内煤矿开采历史较长,老窑较多,沿煤层露头有老窑分布,据调查访问,主要开采12、17、18及19号煤层,一般开采深度不大,垂深在50米以内,大部分井巷已垮塌封闭,现无法取得井巷及采空区资料。第七节 本次工作情况一、资源量核实工作概况、质量评述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大田煤矿矿区范围已作过相应的矿山地质勘查工作,加之兴黔煤矿已开采多年,收集了较多生产勘查资料,为本次工作提供了较丰富的地质资料。经分析整理已有资料及实地核实,估算了12、17、18及19号共4层煤层的煤炭资源储量。本次核实对大田煤矿地形地质图、井上井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和贵州省盘县乐民镇六科大田煤矿勘查地质报告等资料进
17、行了整理分析。对矿区范围内可采煤层间距、煤层厚度、煤质、围岩特征等进行了调查核实。对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等进行了调查核实。本次核实以贵州省盘县乐民镇六科大田煤矿勘查地质报告(2001年11月)为依据,在现场核实与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贵州省盘县乐民镇六科焦化厂大田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本次工作用的1:2000地形图为1981年6月调绘1983年出版的1:1万的普彛幅和金竹幅的一部分放大而成,坐标系统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等高距为5米。地质填图是在放大的1:2000地形图上采用半仪器法定点成图,其精度仅能达到1:10000比例尺的要求。
18、剖面图在1:2000地形地质图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切制而成。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图在地形地质和剖面图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而成。二、主要收集的资料本次核实收集了大田煤矿提供的如下资料:1矿区1:2000地形地质图;2贵州省盘县乐民镇六科大田煤矿勘查地质报告;3大田煤矿井上井下对照图;4大田煤矿提供的采掘工程平面图;5煤尘爆炸性、煤炭自燃性测试鉴定报告;6大田煤矿矿山生产编录资料;8大田煤矿历年来的矿井涌水量;9大田煤矿生产过程中的煤质资料;10矿山生产编录资料。三、本次核实工作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项目组自2011年3月10日接受该工作后,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现场调查及收集、整理已有探矿工程资料及
19、已有矿山开采生产资料,历时10天,投入30人次。于2011年3月20日转入室内资料的分析、研究、整理与相关图件和报告编制。本次核实工作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2。表12 本次核实完成工作量一览表项目名称单位工作量核实见煤点个13调查采空区资料个3矿井涌水量次2矢量化地形地质图平方公里0.3煤岩层对比图幅1水、工、环综合地质图幅1编制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幅4剖面图幅2采掘工程平面图幅1综合柱状图幅1第二章 区域地质及井田地质第一节 区域地质概述一、区域地层矿区位于盘县煤田北部,地层出露属半裸露区。出露地层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零星分布的古近系,在地形平坦及缓坡地带多有新近系第
20、四系分布。以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碎屑岩及泥岩。晚二叠世早期发育有厚数百米的火山岩和含煤岩系。见表2-1。表2-1 区 域 地 层 简 表系统组段厚度(米)新近系第四系(N-Q)041古近系(E)石脑群0-900三叠系(T)上统(T3)二桥组(T3e)166中统(T2)法郎组(T2f)下段(T2f1)299关岭组(T2g)上段(T2g3)100中段(T2g2)192352下段(T2g1)118182下统(T1)永宁镇组(T1yn)第四段(T1yn4)57203第三段(T1yn3)88325第二段(T1yn2)135160第一段(T1yn1)101211飞仙关组(T1f )上段(T1f 2)3545
21、90下段(T1 f 1)97190二叠系(P)上统(P3)宣威组(P3x)长兴组(P3c )60150龙潭组(P3l )185465峨眉山玄武岩组(P3)200732中统(P2)茅口组(P2m )上段(P2m2 )74285下段(P2m1 )270600栖霞组(P2q)70237梁山组(P2l)30122下统(P1)龙吟组(P1l)53-55石炭系(C)上统(C2)马平组(C2m)170270达拉组(C2d)121130滑石板组(C2hs)35545下统(C1)摆佐组(C1b)283529大塘组(C1d)219416岩关组(C1y)91203泥盆系(D)上统(D3)代化组(D3d)90-292
22、响水洞组(D3x)74-136中统(D2)火烘组(D2h)260-716罐子窑组(D2g)上段(D2g2)67-312下段(D2g1)110-293二、区域构造盘县煤田属于上扬子准地台(级)黔南坳陷()六盘水断坳(),盘县北东向(华夏系)构造变形区。区内构造主体为一系列北东向宽缓近似对称的背、向斜。由西向东分别为盘关向斜、盘县断层、水塘向斜、盘南背斜、下甘河断裂等。矿区位于水塘向斜西翼南段,总体为一隆起构造。第二节 矿区地质特征矿区位于水塘向斜西翼南段,大体为一隆起构造。隆起中部在半山村附近,倾角515,四周地层倾角1541一般20。断裂发育。主要出露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
23、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和古近系及第四系。矿区及周边分布以龙潭组为主。有12、17、19号等编号煤层,其中19号以下煤层未作地质工作。一、矿区地层矿区及附近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和龙潭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和永宁镇组、古近系及第四系。有关的地层叙述如下:1 二叠系中统(P2)茅口组(P2m)厚度400500米。出露于井田西部、北部外围。主要为浅灰色、灰色厚层灰岩,含白云质团块,具缝合线构造,产腕足类、蜓等动物化石。顶部有厚约3米左右的红褐色硅质灰岩,角砾结构。与上覆地层假整合接触。2二叠系上统(P3)峨眉山玄武岩组(P3)厚度200300米。出露于井田西部边界以及南部外围。根据
24、岩性特征分为三段。从下而上分述如下。第一段(P3 1)厚约4070米。由凝灰质粉砂岩、玄武岩、凝灰岩组成。以墨绿色玄武岩为主,顶部及中部夹有紫红色凝灰质泥岩。第二段(P3 2)厚度2540米。浅灰色、绿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岩、凝灰岩,产植物化石。含煤13层,均不可采。第三段(P33)厚度100200米。深灰色、紫色、深绿色火山角砾岩,偶夹玄武岩。顶部20米左右为含砾凝灰岩。与上覆地层假整合接触。龙潭组(P3l)厚200.00254.00米,平均厚度240.00米。由灰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含少量似层状、透镜状、瘤状菱铁矿,产丰富的植物化石和少量动物化石,含煤层30余层,总
25、厚度约35米,含煤系数15%。含可采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10层,总厚度约20米,可采含煤系数9%。与上覆地层整合接触。3三叠系下统(T1)飞仙关组(T1f)厚度约550米。出露于六科焦化厂大田煤矿西南。出露不全。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紫色、红紫色细砂岩,灰绿色、紫色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及石灰岩等。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含瓣鳃类及腕足类动物化石。与上覆地层整合接触。永宁镇组(T1yn)井田内及其周边外围无出露。4、古近系(E)厚度0100米。出露于井田西部,岩性主要为由粉砂岩、玄武岩、石灰岩等砾石成分组成的角砾岩。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5 第四系(Q)井田内分布广泛,厚0-15米左右。由残、坡积物及松
26、散的洪积物、冲积物、粘土等组成。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二、井田构造井田位于水塘向斜西翼南段,大体为一隆起构造。隆起中部在半山村附近,倾角515,四周地层倾角1541,一般20。断裂发育。构造复杂程度属复杂构造,井田内见落差大于30米的断层有6条。分述如下:F1逆断层:井田南部边界断层。从拐点E附近插入井田内,在拐点D西边缘穿出;井田内可见长度500米,东端交于F4断层。该断层产状:走向南西,倾向南东,倾角60左右。断层上盘为龙潭组下段,下盘为龙潭组中段,落差80米。F2逆断层:位于井田西界外,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70左右。断层上盘为玄武岩,下盘为飞仙关组和古近系砾岩。落差350米。F3逆断
27、层:井田东北部边界断层,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60左右。断层南端止于F4,井田内可见长度750米。断层上下盘均为煤系地层。落差100米左右。F4正断层:位于井田东南界,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60左右。断层上下盘均为煤系地层,落差200米左右。F5正断层:位于井田北东部,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70左右。该断层南端止于F3,北端延伸到井田外。落差30米左右,上下盘均为煤系地层。F6逆断层:位于井田西部,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66。该断层南端与F1相交,北端与F2交于拐点F附近;落差200米左右;深部在主斜井井口沿运输大巷175米处见断层点,断层上盘为峨眉山玄武岩组及龙潭组下段,下盘为龙潭组
28、中段,见厚度1.30米左右的17号煤层;轨道上山巷道中部见断层点,断层下盘为厚度5.00米左右的17号煤层,上盘为龙潭组下段。构造复杂程度属复杂构造。三、岩浆岩矿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为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P3)的基性的或超基性玄武岩、拉斑玄武岩、凝灰岩等,出露于矿区西南部边界外侧,呈带状分布。它为含煤岩系的沉积基底,对煤层沉积和煤质无影响。第三章 煤层第一节 含煤性本区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为陆相海相过渡区环境沉积,地层厚度220268m,平均厚度为246m,含煤1025层,含可采及零星可采煤层15层,编号煤层为3、4、9、10、12、17、18、19、24、26、28、30
29、、32号,平均含煤总厚23.05m,含煤系数9.37%,主要可采煤层8层,其中:3、4、12、17、18、19号煤层为全区可采, 9、10号煤层为大部可采,零星可采及不可采煤层有5、7、24、26、28、30、32号煤层7层。主要可采煤层均为较稳定煤层,其余局部及不可采煤层均为不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总厚度为17.81m,占可采总厚度的77%。详见全区煤层发育特征表(表4-1)。表4-1 煤 层 发 育 特 征 表煤层编号间 距(m)全层厚度(m)夹石层数采用厚度(m)可采情况对比可靠程度结构复杂程度稳定程度3至B1底平均9.241.572.502.08(3)010(3)1.552.01 1.8
30、2(3)全区可采可靠简单较稳定16.5037.2025.70(3)41.001.501.30(3)010(3)0.871.481.22(3)全区可采可靠简单较稳定6.0664.5037.45(4)90.55-3.301.44(4)020(4)0.482.131.07(4)大部可采可靠简单较稳定14.9018.4516.47(4)100.30-5.912.58(4)011(4)0.304.101.95(4)大部可采可靠简单较稳定7.8217.0812.09(4)120.50-3.651.98(4)010(4)0.432.801.67(4)全区可采可靠简单较稳定6.9614.8510.79(5)1
31、72.20-5.503.26(4)030(4)1.903.472.49(4)全区可采可靠简单较稳定6.7818.7613.62(4)181.14-3.002.45(4)020(4)1.102.511.76(4)全区可采可靠简单较稳定6.9015.5011.56(4)190.68-3.801.92(4)020(4)0.671.811.19(4)全区可采可靠简单较稳定至B3底平均89.97注: 最小值最大值 平均值(采用工程点数)第二节 可采煤层本区含可采煤层8层,即3、4、9、10、12、17、18、19。其中:全区可采煤层为6层,大部可采煤层为9、10号煤层2层,均为较稳定型。但3、4、9及1
32、0号煤层在矿区内由于隆起构造,未出露。根据邻区资料接合煤矿生产过程揭露的见煤情况,可采煤层分述如下:3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飞仙关组(T1f)底界平均21.47m,控制钻孔3个,可采点3个,断失点1个。煤层厚度1.572.50m,平均厚度2.08m;煤层的采用厚度1.552.01m,平均1.82m,一般无夹矸,仅202孔含0.30m的泥岩夹矸,属结构简单,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矿区四周往中部有变厚的趋势。属全区可采煤层。区内顶板岩性:顶板一般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直接底板多为泥岩,少部分为粉砂质泥岩。4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3号煤平均25.70m,控制钻孔3个,可
33、采点3个,断失点1个。煤层厚度1.001.50m,平均厚度1.30m;采用厚度0.871.48m,平均1.22m;属结构简单、较稳定煤层,一般无夹矸。属全区可采煤层。顶板岩性:直接顶板多为粉砂质泥岩,少数为泥岩,间接顶板为细砂岩、粉砂岩。底板岩性:直接底板一般为泥岩及粉砂质泥岩。9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4号煤层平均37.45m,控制钻孔4个,可采点3个。煤层厚度0.553.30m,平均1.44m;采用厚度0.482.13m,平均1.07m,属结构简单、较稳定煤层,一般有夹石02层,岩性为泥岩。属大部可采煤层。顶板岩性:以粉砂质泥岩为主,泥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次之。底板岩性:直接底板为泥
34、岩,间接顶板为粉砂质泥岩、粉砂岩。10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9号煤层平均16.47m,控制钻孔4个,可采点3个。煤层厚度0.305.91m,平均2.58m;采用厚度0.304.10m,平均1.95m,属结构较复杂、较稳定煤层,一般有夹石02层,岩性为泥岩。属大部可采煤层。顶板岩性:以粉砂质泥岩为主,泥岩、泥质粉砂岩次之。底板岩性:直接底板为泥岩,粉砂质泥岩12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10号煤层平均12.09m,控制钻孔4个,可采点3个。煤层厚度0.503.65m,平均1.98m;采用厚度0.432.80m,平均1.67m,属结构简单、较稳定煤层,一般有夹石01层,岩性为泥岩。属全区可
35、采煤层。顶板岩性:以粉砂质泥岩为主,泥质粉砂岩次之。底板岩性:直接底板为泥岩,粉砂质泥岩。17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下部,上距12号煤层平均10.79m,控制钻孔4个,可采点4个。接合煤矿生产过程中见煤资料,煤层厚度2.205.60m,平均4.26m;采用厚度1.903.47m,平均2.49m,属结构简单、较稳定煤层,一般有夹石03层,岩性为泥岩。属全区可采煤层。顶板岩性:直接顶板多为粉砂质泥岩,少数为泥岩。底板岩性:直接底板一般为泥岩及粉砂质泥岩。18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下部,上距17号煤层平均13.62m,控制钻孔4个,可采点4个。接合煤矿生产过程中见煤资料,煤层厚度1.147.20m,平均3.
36、45m;采用厚度1.105.51m,平均2.76m,属结构简单、较稳定煤层,一般有夹石02层,岩性为泥岩。属全区可采煤层。顶板岩性:直接顶板多为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直接底板一般为泥岩及粉砂质泥岩。19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下部,上距18号煤层平均11.56m,控制钻孔4个,可采点4个。煤层厚度0.683.80m,平均1.92m;采用厚度0.671.81m,平均1.19m,属结构简单、较稳定煤层,一般有夹石02层,岩性为泥岩。属全区可采煤层。顶板岩性:直接顶板多为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直接底板一般为泥岩。第三节 可采煤层对比一、对比方法和依据区内煤层对比方法主要采用标志层法,辅以层间距法进行煤层对
37、比。煤层对比的依据是岩性、古生物、测井曲线及煤层的自身特征。在测井方面,主要依据自然伽玛曲线幅值异常、测井曲线形态异常及其它曲线的特殊形态组合关系对比煤层标志;在煤层自身特征方面依据煤层的厚度、结构、煤质及煤层组合关系等对比煤层。二、对比标志依据本区岩性特征,建立3个对比标志层:1标志层B1龙潭组组上部3号煤顶板B1为一层灰色、深灰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位于龙潭组上部,产少量腕足类、瓣鳃类等动物化石。层厚0.654.20m,平均2.56m,全区发育,层位稳定。物性特征为中电阻率、低自然伽玛反映。2标志层B2龙潭组中下部上距B1 为138.70243.45m,平均为190.08m;下距B3为1
38、.403.74m,平均为2.57m。其岩性为灰色、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产腕足类、瓣鳃类动物化石。层厚1.143.55 m,平为2.35m,全区均发育,层位稳定。其物性特征为中电阻率、低自然伽玛。3标志层B3龙潭组底部铝土质泥岩B3距B2平均为2.57m,为龙潭组与下覆地层分界标志,岩性为铝土质泥岩。层厚0.754.00m,平均2.15m,全区较发育,层位较稳定。其物性特征为低电阻率、高自然伽玛反映。三、可采煤层的对比可靠程度3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B1平均为9.24m,其煤岩以粉状为主,结构单一,硫分低,对比标志明显,对比可靠,层位较稳定。4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距3号煤
39、层25.70m,直接顶板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对比可靠,层位稳定。9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直接顶板多为泥质粉砂岩,间接顶板为粉砂质泥岩,上距4号煤层平均为37.45m,其煤岩以粉状为主,结构单一,硫分较低,对比标志明显,对比可靠,层位较稳定。10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距9号煤层16.47m,对比可靠,层位稳定。12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其煤岩以粉状、块为主,上距10号煤层12.09m,对比可靠,层位稳定。17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下部,直接顶板多为泥质粉砂岩,间接顶板为粉砂岩,上距12号煤层平均为10.79m,其煤岩以粉状为主,结构单一,硫分较低,对比可靠,层位稳定。18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下部
40、,上距17号煤层13.62m,直接顶板多为粉砂质泥岩,对比可靠,层位稳定。19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下部,上距18号煤层11.56m,下距B3号煤层89.97m,对比可靠,层位稳定。四、可采煤层的对比结果本区仅17、18、19号煤层为全区可采,其余煤层为大部可采。各煤层均为较稳定煤层。各可采煤层对比均可靠。第四章 煤质第一节 煤岩特征和煤的物理性质一、煤的物理性质矿区内各可采煤层为黑色;块状、粉粒状为主,少量碎块状、粒状;各可采煤层主要为条带状结构,玻璃、沥青光泽为主,似金属光泽为辅;断口主要为参差状,少量阶梯状、平坦状、贝壳状;内生和外生裂隙较发育,充填薄膜状、网状、脉状方解石,含较多结核状、透
41、镜状、浸染状、星点状、瘤状黄铁矿。二、煤岩类型(一)宏观煤岩类型宏观煤岩成分及类型:全矿区各可采煤层多以亮煤、暗煤为主,夹少量镜煤和丝炭条带,煤岩类型主要为光亮型煤、半暗型煤,半暗半亮型煤,少量半亮半暗型煤和暗淡型煤。各主要可采煤层的真相对密度、煤的视相对密度详见表5-1。表5-1 各可采煤层真相对密度、煤的视相对密度统计表煤层号3491012171819真相对密度(TRD)1.581.501.511.481.521.51视相对密度(ARD)1.561.491.481.471.491.401.531.42(二)微观煤岩类型根据煤岩鉴定资料,煤的显微组分含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有机组分又可分为镜质
42、组和惰质组两大类;无机组分以粘土矿物为主,微观煤岩类型为微镜惰煤。1有机组分(1)镜质组:以基质镜质体、均质镜质体为主,少量结构镜质体和碎屑镜质体,偶见团块镜质体。含量最小为66.1%,最大为75.2%,平均为69.6%。(2)壳质组:以角质体和树脂为主,小孢子体、碎屑壳质体次之。含量最小为18.7%,最大为26.0%,平均为20.6%。(3)惰质组:常见半丝质体、丝质体,部分为碎屑惰质体,少量微粒体,偶见分泌体、火焚丝质体。含量为7.3%13.6%,平均为9.8%。2无机组分无机组分主要以粘土矿物为主,氧化物及硫化物次之,含少量的碳酸盐矿物。其含量为18.2%36.5%,平均为26.2%。(
43、1)粘土类矿物:多为浸染状、团块状,部分呈细分散状、斑点状,少量充填胞腔。含量为14.2%29.7%,平均为22.2%。(2)硫化物类:主要为黄铁矿,多呈微粒状、球粒状、细粒状分散分布于基质镜质体中,部分呈莓粒状、结核状,少量充填胞腔,亦见充填裂隙。含量为0.619.6%,平均为4.6%。(3)氧化物类:主要为石英,普遍为微细粒状、细粒状散布于基质镜质体中,少量呈不规则粒状及充填胞腔。含量为0.2%1.7%,平均为0.9%。(4)碳酸盐类:主要为方解石,多呈细脉状充填于煤层裂隙中,少量充填胞腔。含量为1.33.7%,平均为2.4%。镜煤最大反射率为1.23%2.36%,平均为1.99%。变质阶段为阶段。根据煤岩鉴定成果得知,各可采煤层的镜质体、壳质体和惰质体的含量均大于5%,故各可采煤层显微煤岩类型为微三合煤。详见表5-2。表5-2 各煤层煤岩特征表煤层编号显微组分(%)含矿物基(%)镜煤最大反射率R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