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养生之夏养生.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29730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养生之夏养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师养生之夏养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师养生之夏养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师养生之夏养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养生之夏养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养生之夏养生.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俗语曰:“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教人这行业,累在你面前的人是活生生的,有不同思想的个体,因而方法各异;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很自律的群体,是一个自责的群体。教师身累,心更累。注意养生啊!教师养生之春夏养生说到养生,我还要再次提到内经中最经典的论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先说这养阳,何以要在春夏?春夏不正是天气逐渐转暖,人容易上火的时候吗?养阳会不会养出火来?特别是夏天,岜不越养越热?我在理解这句话时,也颇费斟酌。而内经不仅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后面紧接着就是:以从其根。历代 养生家都认为,春天,人体阳气升发,与春之阳气相应。中医认为阳虚的病人,病情多在春夏减轻,秋冬加剧,若能适时地在盛夏阳旺之

2、际培补阳气,那么到秋冬就可以减轻症状或减少复发。至于平素阴虚的病人,多在冬去春来之时头痛眩晕症状加重,如果在秋冬时服用滋补肝肾之阴的药物,则可借减轻症状复发的程度,这就是所谓的“秋冬养阴”。因为春秋季恰是阴阳交替的季节,春季人体肌表腠理逐渐舒展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减弱,而且春天极易出现乍暖还寒的情况,所以不宜猛然减脱冬装,应多捂;秋季气温开始逐渐降低,人体阳气开始收敛,肌表腠里亦由疏泄渐趋致密,为冬时藏精创造条件,此时若能适当地接受一些冷空气的刺激,人体会因为适应气候而自动调节使肌表致密和阳气潜藏,有利于人体的应激能力和耐寒能力的增强,所以秋宜多冻,即常说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我在生活中

3、发现,在春夏两季尤其要注意不能伤阳。我的一位朋友,对孩子十分溺爱,有一年,他的儿子特别喜欢吃冷饮,每天冰淇淋不断,到了冬天,那孩子就总是伤风感冒。第二年,在我的劝说下,他很少给孩子吃冷饮了,那年冬天他的孩子感冒就少多了。如果在夏天贪凉饮冷,露宿雨淋,多患伤阳之病。如果在冬天衣着太厚,久居温室,大汗淋漓或过用辛热,多患伤阴之病。但这些细节容易被人忽略,第二年得了病也不知因何而起。治疗此类疾病时,应在夏天用温热药以祛寒养阳,在冬天用寒凉药以清火养阴。近代有人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在夏季三伏天用背俞敷疗法配合内服培补养肾中药治疗老年哮喘病,收到良好效果。当然,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从根本上增强体

4、质,增强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当能力,是对季节病,气象病最好的预防措施。人体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点在内经中,关于针灸还有这样的论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正其理,无是其道。然春夏为阳,其气在外,人气亦浮,凡刺者,故浅取之。秋冬为阴,其气在内,人气在脏,凡刺者,故当深取之。这就是说,有春夏,人的阳气在外,针灸只要浅刺即可。而到了秋冬,气血潜藏,针灸也要深刺才有效果。春夏如何养阳呢?有人提出这样几个原则:1.顺应气候。春季是一年中冷暖空气交汇最多的季节,乍暖还寒,气候多变,所以要顺应气候来保暖防寒,不使阳气受遏。在春天,不可因天气乍暖就过早地脱下棉衣,尤其是年老体弱者更应注意保暖

5、。可是,春捂该怎么捂呢?这春捂还有个诀窍,我告诉你,春捂的关键是要捂下身!同时要加强下身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以防寒从脚下起。“春捂秋冻”是顺应天气的养生保健之道,由民间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由于春季气温变化较大,加上人们已穿了一季的冬衣,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容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死等病的发生。中医认为,冬季中人的肌肤腠理处于收敛状态,以抵御寒冷。到了春天,皮肤汗孔攻开,转为排汗散热,此时如突然减衣,容易让邪气趁机而入,受风着凉而致病致病。这就是为什么春与秋同是过渡季节,同是气温多变,

6、而春要捂秋却要冻的道理。还有一个原因,春秋季节中气温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房屋因惰性造成的春季室内外气温差的符号也是相反的(春季室内冷于室外,秋季相反)。由于我国冬冷而夏热,春秋两季温度变化较快,室内气温变化常常落后于室外,因而使室内外温差达到了十分显著的程度。人们往往对室内外的气温变化失察而导致疾病。2.注意饮食。中医认为,春天是肝旺之时,在饮食方面,宜选辛甘温之品,应多吃一些性味甘平,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禽蛋、牛奶、瘦肉、蜂蜜、豆制品、蔬菜、水果等。韭菜、葱、蒜等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可选择食用。这一时节以补肝为主,宜食用猪肝、羊肝、鸡肝等动物内脏,这些食物可以养血明目

7、,对于肝脏不好的人尤为适用,古人认为,吃什么补什么。动物内脏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老人与儿童吃一些很必要。但老人不能多吃,因为动物内脏胆固醇很高,会影响血的粘稠度。同时应忌食酸苦咸寒之品,以避免损人阳气,饮食要清淡,少食生冷油腻之物。为了补充维生素c,应多食绿豆芽、薯类等食物。对于冬天流行的羊肉、狗肉、麻辣火锅、辣椒、花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不宜再吃。在养生名著千金要方中指出,春季饮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壮,人可延年益寿。而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偏亢,损伤脾胃。所以,春季应多吃一些性味甘平,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

8、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利于发寒散邪,扶助阳气。在春天,应以养“肝”为先。中医所说的“肝”,包括消化、循环、内分泌以及情绪诸方面,这些方面在春夏之交最易出毛病,因此须注意以下数点:(1)饮食清淡。最好每天吃10种以上的食物,尤其要吃早餐。(2)多喝水。在一天中的4个“最佳饮水时间”,即使口不渴也要喝水(白开水最好):早晨起床后、10点、16点和睡前。(3)少饮酒或不饮酒,可护好肝,增强排毒功能。(4)多锻炼,微汗即止。(5)不要过早喝冷饮。(6)及时增减衣服。(7)注意护肤。要正确选用护肤品,以避风沙、防过敏。此外,还要保证睡眠充足和心情舒畅。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更旺,损伤脾胃。应多吃一些性味甘平,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我经常用中药对自己进行调理,每到春天,总要喝菊花茶,因为菊花是养肝明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