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现状与发展前景展望.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0264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 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现状与发展前景展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word 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现状与发展前景展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word 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现状与发展前景展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word 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现状与发展前景展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word 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现状与发展前景展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ord 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现状与发展前景展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 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现状与发展前景展望.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现状与发展前景展望山西中医2010年11月第26卷第11期SHANXIJOFTCMNov.2010Vo1.26No.11?57?随笔?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现状与发展前景展望高冲陈守强摘要:回顾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科研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分析目前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认为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走面向市场的科,工,贸结合的道路,一定会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科研;现状;现存问题及对策;发展前景中图分类号:1t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156(2010)l1-005703中西医结合科研是依据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维方式而确定,应继承中医整体,宏观,动态性

2、的思维优势,吸取中医注重观察,类比,调查等方法的精华,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解决临床医学的重大诊疗问题,揭示”病”与”证”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内在统一的客观基础,促进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的发展.1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成绩斐然我国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一是认真继承发掘中医药学;二是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医药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及时而充分引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三是多学科,多层次地从临床到基础,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开展系统综合研究;四是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目前,已形成了我国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显着特点,并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当前科研工作竞争激烈,要使我国中西医结合科

3、研事业保持良好发展的势头,就必须认真总结以往的成功范例,从中吸取宝贵经验和教训,作为我们今后工作的指南.吴翰香和张亭栋等用雄黄治疗各种类型白血病的临床研究取得突破,紧接着陈竺,陈赛娟等阐明了砷剂治疗自血病的原理是选择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J.从此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公认.又如青蒿素抗疟的研究已成为全球公认的中西医结合成功开发现代中药的典范,该成果曾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J.通过近半个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不仅积累了中西医结合科研经验,探索了中西医结合思路方法,而且产生了令全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据初步统计,近10年内,中西医结合研究共取得科研成果305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部级105

4、项,市局级I84项.特别是”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建国以来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获得的最高奖项.目前,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总数为349项,其中国家级39项,省部级116项.从我国CHKD期刊网上检索发现,以”中西医结作者简介:高冲(1985一),男,在读硕士研究生,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2);陈守强,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通讯作者:陈守强,Email:csq23800163.eom.合治疗”作为篇名的学术研究文章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20022004年的7963篇,上升到20072009年1O月期间的15463篇.其他如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

5、糖尿病,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以及中药研究开发,均引起国际医药界瞩目.2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虽然我国在中西医结合科研的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正视自己在科研中存在的问题,现分述如下.2.1缺乏首创精神:长期以来中国科学界推崇”经验和正宗”原则,缺少冒险性的改革与探索.加上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人员难以跳出古代经学和传统思维模式,往往被固有的观点所禁锢.因此,对于我国中西医结合研究者来说,最具挑战性的目标可能是通过广泛的交流来促进意见不同各方的共同发展.这就需要超越思维方式的界限,通过与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获得

6、新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创造性应用通常会得到极为重要的成果.在中西医结合研究这个相对年轻的领域,中国研究者相对西方科学家反而少了很多文化上的隔阂,比较容易摆脱分析性思维的困境,进而提出新的理论并加以证实.如有研究者指出补阳药的药理基础可能与增加线粒体ATP产生有关.2.2研究方向存在偏差: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中医药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证的本质的研究”,”治疗的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经络实质研究”等等,但取得的成果相当有限.有一位着名老中医痛心疾首地说:”难道几千年的中医药理论要耗子点头才是科学吗?”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研究的策略出现了偏差.中西医结合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是

7、因为它确切的临床疗效,医疗实践是中西医学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共同的检验标准,有调查2081名住院患者约95%相信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在我国河南,艾滋病高发区由于鸡尾酒疗法存在副作用大,服用不方便等弊端,被艾滋病感染者拒绝接受,而中医药治疗以其疗效可靠,副作用小等特点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J.另一方面,由于中医组方从根本上说是经验医学,对于药效的?58-山西中医2010年1月第26卷第11期SHANXIJOFTCMNov.2010Voj.26No.11临床判定等方面难免有主观因素等非科学因素存在,使相当数量的中医药治疗可能是无效的,因此缺乏临床疗效支持的基础研究往往投入巨大,

8、而最后成果很小.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工作,应该坚持疗效第一,机理第二的研究思路.应该明确缺乏机理解释并不意味着中医药的医疗实践必须推迟使用.反之,临床研究证明无效的治疗,不管是否有似乎合理的理论背景,终究会被淘汰.目前,中医药的临床研究报道虽数以万计,但仍缺少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报道,难以提供令人信服的数据.段鑫等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这种情况解决不好,会给中西医结合科研及临床工作带来许多医疗纠纷,严重阻碍中西医结合科研事业的发展.面对以上情况,笔者建议: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临床上疑难杂症的优势,集中全国广大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智慧,群策群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9、几家大的科研单位合力攻关,力争在几年内使某几种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有较大的突破.2.3技术转让和商业化机制尚不完善:国外科研经费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企业赞助,全球植物药产业每年产值高达数百亿美元,而我国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少.美国19952000年公开的专利文献中,涉及中草药,天然药物医疗保健方面应用共115项,其中复方专利61项,单方专利54项.再如日本研究者开发的FTY720来源于中药冬虫夏草,但是疗效优于原药,目前被广泛用于治疗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为开发者创造了巨大的利润”.另一方面,外资药厂纷纷在中国”抢滩登陆”,直接给我国中药企业造成巨大压力.全球OTC药企排名前百位的德国马博士

10、大药厂日前已携巨资登陆中国.我国中药企业虽然有1000多家,但真正符合国际生产标准的企业还太少,显然无法与外资企业相抗衡.2.4跨学科学术交流合作不多:没有哪个实验室或者科学家可以不和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而取得重大成果,但在我国科研合作的氛围还不浓.在许多地方往往能见到研究内容相近甚至相同的实验室,实验仪器也重复购置.但这些实验室各自为政,很少进行合作和交流,造成研究的重复进行以及经费的浪费.王夔院士认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之所以长期没有重大的突破性发展,就是因为缺乏学术交流,像德国研究植物药复方,既没有遵循中药理论,也没有执意去专做中药成分的提取纯化,最后上临床的仍是个复方提取物.虽然他们的基础

11、不如我们,我们有几千年的临床经验,积累了近百年来对每一种中药的成分化学和药理学研究的资料,但在如何利用复方的问题上,他们给我们上了一课.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媒体的大力宣传,要使广大研究人员充分认识到科研合作将产生双赢局面,而拒绝合作或没有诚意的合作不利于创新,只能造成落后.3展望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科研可以尝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展.3.1走面向市场,科,工,贸结合的道路:我国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不少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能够及时转化为临床上可以普遍推广应用的技术或新药产品的却是少数,甚至有的在国内开花,国外结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12、由于过去受到计划经济的限制,条块的分割,科研与临床应用部门,新药生产单位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被人为地分割了,以致带来很多弊端.这几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打破了长期以来的这种分割状态,正在出现了一个科研一医药应用部门一新药生产单位三结合的大好形势.例如,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在应用开发上取得了明显进展,曾经长期停留在科研阶段,只能在本院临床应用的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胆宁片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研究,抗衰老新药的研究,近几年来经过医疗单位与药厂密切协作,加上贸易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就很快使积压的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形成新药产品,投入国内外市场,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

13、社会效益.因此,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中西医结合科研必须面向市场经济,坚持走科,工,贸结合的道路,才能使科研成果较快地转化为生产力.3.2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强着名老中医经验和民间单验方的发掘继承整理研究:着名老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民间单验秘方,是中西医结合科研的最佳技术资源,是中医药开发研究选题的源泉.近几年来,在临床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通过与现代医学病理变化,分子生物学观察紧密结合,发现了糖尿病足(筋疽)新病种.按照科研选题,设计程序进行立题,并与基础研究单位合作,组成三结合的课题协作组.该研究所向市,部,国家科研管理部门投标,先后有5个课题分别获得国家,部,市级攻关项目,得到资助经费百万元.由

14、于这几个研究课题都是从名老中医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方,疗效肯定,方法可靠.中西医结合成果说明,只要选准研究方向和目标,搞好科研设计,采取比较特异的先进技术指标和手段,落实科研人员和条件,就会较快取得成果,在投标竞争中就能获胜.再如,上海市萱草花研究课题协作组,1988年从发掘民间单方萱草花防治肝炎中发现它具有较好的镇静安眠作用,从而抓住不放,采取临床一基础一药厂贸易结合形成协作组,边研究,边开发产品,很快就投入市场.既缩短了科研产品转化周期,又解决了科研经费不足问题,同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上所述,当前中西医结合科研事业的发展势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半个多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科

15、研实践摸索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碰过壁,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优化科研观念,加强名老中医经验和民间单验方的发掘研究力度,走面向市场,科,工,贸相结合的道路,一定会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下转第6O页)?60?山西中医2010年11月第26卷第11期SHANXIJOFTCMNov.2010Vo1.26No.1l床工作中发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往往存在气滞,痰凝,可能因为长期使用西药疗效不佳产生肝郁气滞不畅,津液凝集成痰.且中医素有”肥人多痰”之说,国外研究亦发现,大部分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形体肥胖,笔者曾追问肥胖患者,大部分的确存在平素吐黏痰或口中流涎的情

16、况,而有的患者仅苔腻(这可能与所说的无形之痰有关),临床不必拘于见痰才使用化痰药物.研究发现,RE患者中胃酸与十二指肠液混合反流者更易诱发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Nehra等研究表明:胆汁在食管黏膜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胃酸,十二指肠液混合反流比单独酸或单独胆汁反流更有害.针对长期使用西药抑酸疗效较差且易复发的病例,笔者多从患者可能存在混合反流角度论治,但24h食管pH值及胆汁联合监测价格昂贵,患者依从性差,在一般医院不能普及.根据胆之疏泄与肝气郁滞有关的理论,将胆汁反流视作津液不循常道可凝成有形及无形之痰,方选用温胆汤加柴胡,郁金,射干等来治疗长期使用抑酸药疗效不佳的患者,服药1周即能明

17、显缓解临床症状.反流性食管炎如病程较长,出现身有某处刺痛,或舌紫,或舌有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明显者,但见一证便可使用活血药物,不必悉备.临床常选用降香,参三七,五灵脂.3因人而异.知常达变“因时,因地,因人治宜”已经是公认的中医治疗原则.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因人治宜的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尤其重要.因人治宜需分形体之胖瘦,年龄之大小.对于形体偏瘦的患者,在辨证辨病的基础上,勿忘适当使用清热药物,如黄芩,山栀子,桑白皮,紫花地丁,否则,治疗后容易出现咽中不适,舌头火辣感甚至溃疡;对于形体偏胖的患者,在辨证辨病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少量吴茱萸,肉桂;体质壮实的中年患者,可适当选用峻猛

18、药物,但须适可而止;对于老年患者,不能一味使用破气耗气之品,导致疾病难以痊愈.笔者曾治疗2例顽固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前医使用枳实,槟榔,青皮等,因有海螵蛸,白及等抑酸护膜之品,患者初觉症状稍有好转,后明显加重.笔者根据患者年高体虚之特点,采用六君子汤加柴胡,海螵蛸等,服药2周缓解,随访2年患者症状未复发.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本病通常与胃酸密切相关,笔者根据兼证的不同选用相应制酸药,如反酸兼瘀血者,宜选瓦楞子;吐酸胃痛明显者,选乌贼骨;阴虚泛酸者,宜选煅牡蛎,能较快地缓解症状.4注重生活调摄,防止复发证治汇补谓:”吞酸,小疾也,然可暂不可久,久而不愈,为膈噎反胃之渐也”,故不可不慎.作为临床工作

19、者,既要让患者重视该病,又不能加重患者思想负担.适当的生活调摄亦是防治该病不可或缺的一环.需充分告知患者舒缓焦虑,抑郁的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夜晚睡前4h内不进食,睡眠时将床头抬高2030on.平常不要穿紧身衣裤.要保证充足睡眠.嘱患者进食低脂肪食物,适当调服藕粉以保护食管黏膜,避免吃过冷,过热,过硬,过咸的食物.这样,通过多种方法有机结合,方可减少复发或治愈该病.参考文献:1潘国宗,许国铭,郭慧平,等.北京上海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4):223226.2龚廷贤.寿世保元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l63一l64.

20、3HaggittRC.HistopathologyofrefluxinducedesophagealandsupraesophagealinjuriesJ.AmJMed,2000,108(Suppl4a):109S一111S.(收稿日期:201003一Ol,修回日期20100828)本文编辑:李艳萍(上接第58页)参考文献:1曾兆麟.从砒霜治疗白血病引发的反思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11(2):20.2MERVISJ.AncientremedyperformsnewtricksJ.Science,1996(273):578.3MICHIELA,VANAGrJAEL,TELLNISA.EG

21、GELTE,CHRISJ.VanBoxte1.Artemisinindrugsinthetreatmentofmalaria:frommedicinalherbtoregisteredmedicationJ.TrendsinPhammcologicalSciences,1999,20(5):199205.4朱伟,王学美.我国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同顾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8):4446.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国中珏医结合杂志,2004,24(1):57.6王俐,樊嘉禄.分析性思维的荣耀还是挑战ECb一761的研发历程及其

22、方法论启示J.医学与哲学,2006,25(6):5354.7KAMMINGKO,DUNCANHF.MAK,POYEECHIU,eta1.Phmanaeologicalbasisof”Yanginvigoration”inChinesemedicineJ.TrendsinPharmacologicalSciences,2004,25(1):36.8冯泽永.中西医学比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9陈宁.治疗世纪病中医只能当配角J.医院管理论坛,2004,21(11):2829.10李廷谦,毛兵,常静,等.中西医,中医核心杂志临床研究文献评价J.华西医学,2000,15(3):266269

23、.】段鑫,周礼鲲,吴泰相,等.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I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质量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3):164167.12刘建南,施旭光,蔡雄,等.初探美国发明专利中的中药复方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1):913.13DONGSOONIM.LinkingChinesemedicineandGproteincoupledreceptoJ.TrendsinPharmacologicalSciences,2003,24(1):24.14王夔.化学家怎样看中药复方研究J.科学进展,1999,11(2):184185.(收稿日期:20100906)本文编辑:王福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