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手术缝合线行业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吸收手术缝合线行业标准.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可吸收手术缝合线标准一、 背景医用可吸收手术缝合线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外科和整形外科等需要内缝合的手术中。它既能为机体提供暂时的支架或屏障,又能在完成使命后,通过降解成为机体可吸收的物质而消除,避免体内因长期存在外来异物而产生炎症反应及其他一些不良影响,同时也避免了二次手术,因而在医学及动物医学上,它与其它手术缝合线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可吸收型植入材料。目前,在需要内缝合的外科手术中,广泛采用的可吸收缝合线可分为天然可吸收缝合线和人工合成可吸收缝合线。前者主要有羊肠线、胶原纤维可吸收缝合线、甲壳素及壳聚糖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等,后者主要有聚乙交酯类缝合线、聚乳酸类
2、可吸收缝合线、聚对二氧杂环已酮缝合线等。羊肠线来源广阔且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低廉。 但它存在柔韧性差,组织反应大,在消化液和感染 环境下抗张强度耗损快等缺点。胶原纤维可吸收缝合线可塑性好,成纤性能好,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毒性,但胶原吸收速率易变化,价格昂贵。,甲壳素缝合线具有人体耐受性好,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强度和韧性适中,植入后吸收均匀,但目前甲壳素缝合线的拉伸强度与PGA类缝合线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不能满足高强度缝合的需要;而且在胃液等酸性条件下强度损失较快;也有实验表明,使用甲壳素缝合线会出现原因不明的轻度炎症。聚乙交酯类缝合线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和惰性,无毒性、无抗原性、无致癌性
3、,能抗胃酸、胃消化酶和感染,组织反应极小,但它的的机械强度在体内的损耗较快,降解速率大,一般只适合于2-4周的外科手术。聚乳酸类(聚丙交酯)可吸收缝合线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性,聚乳酸及其共聚物作外科缝合线,刺激小、不易产生炎症反应、局部不出现硬结,在伤口愈合后自动降解并吸收,无需二次手术,但降解时的机械强度性质下降太快。聚对二氧杂环已酮缝合线线(PDS)。其柔韧性好可制成各种尺寸的单丝缝合线。PDS引起的组织反应小,单丝的抗张强度比聚酰胺和聚丙烯大,PDS在生物体组织中强度保留率大,对于缝合愈合时间较长的伤口特别有用,但对于愈合较快的伤口来说,缝合线在失去支持作用时则成为组织的累赘
4、。美国ETHICON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了乙交酯与L-乳酸共聚物(PLGA, LA/GA:90/10)缝合线,其商品名为VICRYL,3个月后全部吸收,是较理想的缝合材料。但是,对于需要较长支持时间的伤口来说, Vicryl缝合线就不能满足要求了。将L-乳酸与-己内酯共聚物进行熔融纺丝,不仅成本较低,而且抗张强度(400 MPa)接近于ETHICON公司上市的高强度缝合线PDS II(聚对二氧环已酮缝合线),打结强度高,弯曲塑性高,不易开解,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达到了节约医疗费用的目的,由美国 Surgical Specialties公司于2000年生产上市,2008年在我国进
5、口上市,商品名为PCL普思乐。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理想的手术缝合线应满足下列条件:可以进行彻底的消毒杀菌处理:有一定的机械性能,如适当的机械强度,20左右的延伸度,有一定的柔软性和弹性回复,有一定的湿润强度和摩擦系数;缝合打结时操作方便,作结后持结性能良好;缝合线在体内一定时间内保持一定的强度;对机体组织有适应性,不致因异物反应而发生炎症;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制作容易,价廉易得。二、 标准1. 外观:光滑无毛刺,表面无油污2. 抗张强度(最低):0.1mm:1.0 N;0.3mm:6.5 N;0.5mm:20 N带针强度可稍低测量:拉力机,拉伸速度30 cm/
6、min3. 长度:标示长度95%4. 化学品残留量1) 含水量:PLA、PLGA类: 0.05%2) 重金属:浸提液颜色不深如1 mg/mL Pb2+ 标准液颜色取0.25 g缝线,加20 mL 蒸馏水,37 oC浸泡24 h,取浸提液测试。3) 铬制缝线可溶性Cr:浸提液颜色不超过 1 ppm K2Cr2O7 标准液颜色取0.25 g缝线,加20 mL 蒸馏水,37 oC浸泡24 h,取浸提液测试。4) 环氧乙烷残留量: 250 mg/g环氧乙烷接触量限度:1)短期接触(t 24 h):平均日剂量不超过4 mg/d;2)长期接触(24 h t 30 d):平均日剂量不超过2 mg/d,此外最
7、大剂量前24 h不超过4 mg,前30 d不超过60 mg;3)持久接触( 30 d):平均日剂量不超过0.1 mg/d,此外最大剂量前24 h不超过4 mg,前30 d不超过60 mg,一生不超过2.5 g。 ISO 10993-7:2008(E) 测定: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浸提液(浸提时间大于等于产品使用一次所用的最长时间,浸提温度为实际使用中的最高温度)中环氧乙烷含量(与环氧乙烷标准溶液对比)。5. 生物性能表征浸提液试样制备:取一定量缝线样品如PBS溶液中在37 oC下浸泡24 h,取浸提液测试,试样按缝线表面积与浸提介质体积比例为6 cm2/mL。1) 无菌检查:应符合无菌规定菌株传代
8、次数不得超过5代,菌种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 003、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 104、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生孢梭菌CMCC(B)64 941、白色念珠菌CMCC(F)98 001和黑曲霉CMCC(F)98 003。2) Ames 实验:阴性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突变型(即组氨酸缺陷型)菌株在无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在有组氨酸的培养基上可以正常生长。但如在无组氨酸的培养基中有致突变物存在时,则沙门氏菌突变型可回复突变为野生型,因而在无组氨酸培养基上也能生长,故可根据菌落形成数量,检查受试物是否为致突变物。3) 溶血率: 5%将高度稀释的红细胞悬液与试验材料
9、接触,测试释入上清液的血红蛋白占试验开始时测出的血红蛋白的百分比(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总血红蛋白浓度)100%即为溶血率。血红蛋白浓度测定:红细胞被溶血剂破坏后,各种血红蛋白中的Fe2+离子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Fe3+,形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中的氰根离子(CN-)结合生成稳定的络合物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棕红色),而HiCN在540 nm处有一个最大吸收峰。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该处的吸光度,然后与HiCN标准溶液对照即可测得血红蛋白浓度。4) 细胞毒性实验:不大于1级将浸提液和细胞悬液共培养,培养时间不少于24 h,然后去除培养基,确定细胞毒性反应。毒性评价:定性评价用显微镜观
10、察细胞形态、脱落、细胞溶解及膜完整性等方面的变化(如Live/Dead)。定量评价测定细胞死亡、细胞生长抑制、细胞繁殖或细胞克隆形成。可以用客观的方法对细胞数量、蛋白总量、酶的释放、活体染料的释放和还原或其他可测定参数进行定量测试评价(如MTT、WST-1等)。5) 植入实验:无明显炎症反应在每只家兔脊柱一侧肌肉内,平行于脊柱位置,离中线2550 mm处,植入4个实验样品(约10 mm长),各植入物间隔约25 mm。同时,在脊柱另一侧植入4个对照材料样品。通过对不同时间内的肉眼观察和组织病理学实验记录来评价其生物学反应,并比较实验材料和对照材料的生物学反应。观察取样周期为1周、4周和12周。6
11、) 皮内刺激实验:无刺激性实验步骤:1)实验前4 h 18 h,彻底除去成年实验兔(至少两只)背部脊柱两侧被毛,以备注射浸提液;2)在每只兔脊柱一侧的5个点内注射0.2 mL用极性溶剂制备的浸提液(根据实验材料的黏性选用最小规格的注射针进行皮内注射),同样在每只兔脊柱同一侧的后5个点内注射0.2 mL极性溶剂对照液;3)同2)操作,在每只兔的脊柱另一侧注射用非极性溶剂制备的浸提液和非极性溶剂对照液。4)注射后在24 h、48 h和72 h观察记录各注射部位状况;5)按表1给出的记分系统对每一观察期各注射部位的红斑和水肿的组织反应评分,并记录实验结果。6)在72 h评分后,分别将每一实验样品和溶
12、剂对照的全部红斑和水肿记分相加,再除以12 2 (动物数)3 (观察期)2 (记分类型)计算出每一实验样品和每一对应溶剂对照的综合平均记分。如实验样品和溶剂对照平均记分之差不大于1.0,则可称为无刺激性。表1反应记分红斑和焦痂形成无红斑0极轻微红斑(勉强可见)1清晰红斑2中度红斑3重度红斑(紫红色)至焦痂形成4水肿形成无水肿0极轻微水肿(勉强可见)1清晰水肿(肿起,不超出区域边缘)2中度红斑(肿起约1 mm)3重度水肿(肿起超过1 mm,并超出接触区)4刺激最高记分87) 迟发性超敏反应实验:无致敏反应将浸提液在每只动物(至少3只)去毛的肩胛骨内侧部位成对皮内注射0.1 mL(3组对应部位,分
13、别注射弗氏完全佐剂与选定溶剂以50:50体积比混合的稳定性乳化剂;实验浸提液,对照组仅注射相应溶剂;实验浸提液以50:50体积比与弗氏完全佐剂和溶剂(50%)配成的稳定性乳化剂)。再经局部诱导和激发后,在自然光或全光谱光线下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激发部位皮肤反应情况,并就Magnusson和Kligman分级标准对每一激发部位和每一观察阶段皮肤红斑和水肿反应进行分级描述并评价。8) 急性全身毒性实验:无毒性取浸提液,在24 h内,使实验动物接受试样的一次剂量,必要时,也可接受多次剂量。记录观察到的毒性症状,包括开始的时间、程度和持续时间。急性全身毒性实验观察周期至少3天,必要时可延长。主要观察项目包括呼吸、循环、自主和中枢神经系统、躯体运动神经活动性和行为模式,以及皮肤与被毛、眼与黏膜的改变等。观察频率和间隔时间应根据毒性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反应速度和恢复周期来确定,进行适当次数的观察、记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9) 热原实验:无致热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