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学论文:神经外科多种引流管的护理[精品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0295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护理学论文:神经外科多种引流管的护理[精品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外科护理学论文:神经外科多种引流管的护理[精品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科护理学论文:神经外科多种引流管的护理[精品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护理学论文:神经外科多种引流管的护理[精品论文].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外科护理学论文:神经外科多种引流管的护理【摘要】目的:总结神经外科多种引流管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引流管安全、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结果:正确标准的引流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和保证。结论:维持有效的引流、严格控制引流量、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感染以及细致认真的临床观察可减少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引流管;置管目的;护理神经外科引流管主要包括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等等。要做好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护理人员必须要严密观察病情,善于将引流情况与患者整体病情联系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做到引流管护理安全而有效,现分析如下。 1 脑室引流管 1.1

2、 主要目的:(1)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急状态。(2)进行脑室系统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方位;(3)脑室内手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症状及蛛网膜粘连,术后早期还可以起到控制颅内压的症状;(4)颅内感染经脑室注药冲洗,消除颅内感染等1。 1.2 护理:(1)取平卧位,保持安静。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患者,应予约束,防止患者自行拔出引流管而发生意外。(2)引流管的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外耳道水平)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成人颅内压力0.7-2.0kpa儿童0.5-1.0kpa),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cm2。脑室引流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

3、流过速、过快。因患者原处于颅内高压状态,骤然减压会使脑室塌陷,导致硬膜下血肿;(3)严格保持整个引流装置及管道的清洁和无菌,各接头处应用无菌敷料包裹。(4)保持头部创口或穿刺点敷料干燥,如发现敷料潮湿,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更换。(5)无菌引流瓶定时更换,并记录色、质、量。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术后1-2天脑脊液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6)定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如发现堵塞,应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7)脑室引流时间不可过久。脑室引流过久者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悬有絮状物,患者有颅内感染现象或局部征象,故脑室引流时间一般7-

4、10d。(8)拔管前一日,可试行抬高引流瓶或夹闭引流管,以便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颅内压是否有再次升高的情况。拔管后切口处如有脑脊液漏出,要及时告知医师妥为缝合,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2 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 2.1 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目的。(1)治疗颅内感染。应用腰椎蛛网膜下隙引流治疗术后颅内感染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感染的脑脊液持续引流至体外,可促使脑脊液分泌,起到对有炎性反应的脑脊液冲洗置换的作用,并且缓慢引流脑脊液能带走部分细菌、毒素及坏死组织等3。(2)可行颅内压监测,有效控制颅内压。(3)治疗脑脊液漏。蛛网膜下隙引流可以达到分流减压的目的,通过持续低流量的引流分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

5、,有利于硬膜破口的修复,也有利于漏口和皮肤切口的修复。 2.2 护理。(1)引流管的固定。因引流管位于腰背部,患者翻身时容易引起引流管牵拉、受压、扭曲等。因此要经常观察置管情况和引流是否通畅,并注意随患者的体位变化随时调整引流管,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对引流管护理的宣教。(2)控制引流量及速度。一般为2-5滴分,每日引流量在200-300ml左右。注意保持匀速引流,防止引流速度大幅度变化引起颅内压较大波动而导致脑疝等严重并发症。(3)脑脊液量和性质的观察。随时观察引流脑脊液的量、颜色、性状,并做好记录。若引流液中有絮状物或由清变浊,则提示颅内感染的发生,应及早予处理。(4)预防感染。严格遵守无菌

6、操作规程,每日更换引流袋,并注意保持置管部位的敷料清洁干燥。(5)及时拔管。随着脑脊液色泽的清亮、蛋白含量的下降、细胞计数的减少、脑脊液漏停止、脑脊液50ml/d,应及时拔管。拔管后除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外,还应注意置管处有无脑脊液漏4。 3 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 3.1 硬膜外引流管。为预防开颅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常规置入内径为2mm的引流管于硬膜外,与颅骨内板相贴,外接负压引流器。当引流量50ml,术后1-2天可拔除引流管。当引流液性质为血性脑脊液时,不可外接负压引流器,应接引流袋。否则会导致脑脊液引流过度,速度过快,患者会产生低颅压,严重者会产生脑疝。此时护理方面应等同于脑室引流管护

7、理。 3.2 硬膜下引流管。硬膜下血肿一但出现颅内压增高征状,即应行手术治疗。一般包括钻孔冲洗引流和开颅包膜切除及血肿清除。术后为促进脑组织膨起,尽快使硬膜下血肿腔闭合,取头低足高位2-3天,卧向患侧,引流袋的位置应低于头部10-40cm。但注意引流速度不宜过快,一般2-3天拔管5。 4 小结 4.1 护理人员应熟悉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隙的解剖结构,各腔隙引流液性质和各引流管放置的位置。 4.2 引流液性质和引流量的正确判断。护士应学会整体护理引流管,懂得结合引流液性质、引流量来判断病情变化。 4.3 留置引流管原则为保持正常颅内压。根据此原则来选择引流装置如负压引流器或引流袋;调整引流管

8、高度;控制引流量。 4.4 结合病情变化、临床表现进行引流管护理。患者术后诉头痛,要学会鉴别原因。是术后伤口疼痛还是低颅压或高颅压性头痛。此外应结合患者是否有恶心、恶吐、意识变化进行判断。 参考文献 1 陆以佳.外科护理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38 2 裘法祖.外科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54 3 李国平.289例持续脑脊液引流在神经外科的临床总结.华西医学.2000.15(1):53-54 4 李连飞.腰大池持续外引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9 5 张强.锥孔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62例分析.浙江医药,2006.14(1):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