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0409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制度为了确保医疗安全,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1、医务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诊疗前必须使用两种以上标识方法识别患者身份。常用标识有: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医保证(卡)号、新农合医疗证(卡)编号、诊断等,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标识。2、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证(卡)、新农合医疗证(卡)编号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3、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

2、病历书写规范补写。4、建立“腕带”识别标识卡。重点对手术患者、昏迷、神志不清患者、产科新生儿、重危患者、隔离患者使用。急诊科患者配戴绿色腕带,手术患者配戴粉色腕带,临床科室的昏迷、危重患者、产科新生儿配戴红色腕带,隔离患者戴黄色腕带,并在床头设有标识卡。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绝对卧床患者,应在床头设置标识卡。5、建立关键流程识别措施。急诊科与病房、手术室,手术室(麻醉)与病房之间,产房与病房之间病人的转运有专人负责,并有具体交接记录文书。住院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床位医生陪同,急诊科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急诊科护士陪同。6、在实施手术或其它有创诊疗的操作前,主要操

3、作者及巡回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再次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医保证(卡)、新农合医疗证(卡)编号等,并将此过程在医疗文书中记录。7、手术前患者的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器材等,病区护士与麻醉师(或手术室护士)之间应有交接与验收记录,并由双方签字认可,不允许由患者(或家属)自带相关资料到手术室。8、在进行手术等操作前,对涉及到“左右”、“水平面”、“手指或脚趾”的手术,手术或操作医师应在手术或操作部位作恰当的标示,例如在手术部位附近用蓝色标志笔标上“Yes”(Y),并主动邀请患者(或家属)参与认定,在术前小结(病程记录)中有记录。9、各种有创诊疗

4、、手术患者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前,手术医师、麻醉师及巡回护士应对患者的身份(两种标识)、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关键性检查结果及各种签字手续履行等情况进行再一次核查,确认无误后各自应在相关医疗文书上签字,否则不得实施手术。10、门诊病人使用患者姓名识别,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择患者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医保证(卡)、新农合医疗证(卡)编号等作为患者识别的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医院管理实施信息化后,使用患者姓名和就诊卡识别。 患者身份识别标识程序 一、手术患者:手术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断、过敏史;病历、手术通知必须明确写清楚手术部位包括左

5、/右侧、术式;麻醉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分别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左/右侧)、确认即将采用的手术方式。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二、昏迷、神志不清及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入院后由病房护士给患者带上腕带,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床号、住院号等。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须核对以上项目。三、新生儿:新生儿出生后由病房护士给新生儿带上腕带,填写母亲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床号、体重等。新生儿患者入院后由病房护士给新生儿带上腕带,填写母亲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床号等,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师、护士须核对以上项目。四、门诊患者: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证(卡)等有效证件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并在各种医疗文书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