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心理紧张的成因.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0504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百科心理紧张的成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心理百科心理紧张的成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心理百科心理紧张的成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心理百科心理紧张的成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百科心理紧张的成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百科心理紧张的成因.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理百科 心理紧张的成因 关于心理紧张的成因,学者们进行了研究。一般认为:个体通过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觉察到环境的需求和人体的适应能力之间存在差距时的心理状态,称为心理紧张。研究表明:个人经历、认知评价、个体的情绪状态、个体的倾向性、生活经历对心理紧张的产生都有影响。每个人的社会生活经历不同,所经受的紧张体验也不一样。一个有实践经验的司机能够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复杂的路面情况;而对一个实习司机来说,路面上出现的任何新情况都会造成心理紧张。个人经历与心理紧张的的关系是建立在强化基础上的,积极的强化和成功可以降低紧张体验,而失败的经历可能增加紧张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追

2、求,也都有自己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例如职位的升降对权力欲旺盛的人来说,影响很大;而对于淡薄名利者,影响较小。个体的情绪状态对紧张的发生也有明显的作用,因为个体的情绪影响他对事物的看法。例如心情愉快时,容易接受适当的批评;在心烦意乱时,极可能由于细小的不如意而大发雷霆。人们对某一事件的预期或抱负水平常直接影响认知评价,如两名考生同获90分的成绩,期望得100分者懊丧,期望得80分者欣喜。紧张性的生活事件是否在个体引起心理紧张主要取决于认知评价。认知是人们选择外界环境的信息并经过对比评价,构成反映现实的概念的关键性心理活动过程。环境的需求固属重要,但有当它们被觉察到,而且是经过评价,认为个体难以应对

3、这些需求时,才体验到紧张。例如,对两个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工作调动,两个人就产生了不同的想法。甲认为这种工作调动是领导对自己信任的体现,是学习新技术的机会;而乙则认为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不信任,是对自己既往工作业绩不满而给予的一个处罚。这两位管理人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思考得出的结论。但是,由于他们得出的评价结果不同,他们的情绪反应和心理紧张度也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了解心理紧张对健康的影响和产生的原因,促使我们采取积极的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适应能力以维护心理健康 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劳动就业中的紧张因素与日俱增。求职、面试、应聘、下岗、工作压力过大、人际竞争激烈、劳资矛盾纷呈,都会造

4、成心理紧张。当然,社会一天天在发展,各种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然而对于个体来说,改变环境的力量是有限的,主要的任务是提高自己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个体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改善适应状态。 首先是主动适应环境。被动适应是对环境无可奈何、被迫顺应的心理反应,是一种消极的适应,常常会伴有压抑、紧张、焦虑、痛苦等心理感受。如下岗职工在家里郁郁寡欢,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产生的自卑自怜,这些都属于被动适应。主动适应是面对现实环境积极地寻求适应,是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努力、克服困难和走向成功的过程。主动适应往往伴有因为积极向上、最终获得成功而产生的喜悦和兴奋的心理体验。如下岗职工不安于现状,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们努力挖

5、掘潜能,重谋职业,寻求新的发展;在贫困中生活的人自强不息,变压力为动力,集思广益、勤劳致富;这些行为都是主动适应的行为。主动适应有利于人的才能和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情境时,要善于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和自然环境,以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是适当回避挫折。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环境我们难以适应,同时也有回避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采用回避的方法来减少或消除环境对个体的不良刺激。如心理承受能力低的人就不宜炒股票、做期货生意。下岗再就业职工就不宜从事投资过大的事业,避免造成新的严重的挫折,而应当循序渐进、从小到大地逐步发展。回避法虽然缺乏积极意义,但是在一定情况下运用得当也可以解除或避免心理困扰。 第三是寻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时所得到的他人关心、帮助。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起到降低生活事件造成的紧张性,促进适应社会环境的作用。朋友、家庭、群众团体、党团组织、行政机构都能够为个体提供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不仅是物质上、经济上的有形支持,更重要的是心理支持。如有的生活困难者获取社会经济资助,当然这会使他们缓解生活困难,但是难以消除其自卑心理。社会的心理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强向上的精神,使其消除自卑感,挖掘潜力、发展能力,赢得人生的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