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的中医护理.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0754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热的中医护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热的中医护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热的中医护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热的中医护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热的中医护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热的中医护理.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热的中医护理冯小敏一、高热的概念:一般指由外感时邪热毒及内伤疾病等引起的以体温升高“实热”、“日晡潮热”、等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暑、风湿恶性肿瘤或临床输血、输液出现反应时。二、护理评估:1、评估高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伤及肺卫,邪正相争,致使营卫不和,阳气蒸越于外而发高热。内伤发热,多由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或因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或因食积滞而发热。2、评估高热的病位:脏腑、气血阴阳。3、评估高热的病性:外感发热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故恶寒,寒气袭表,卫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则发热,寒性收

2、引,经脉拘急,筋骨失于温养,则头身疼痛,邪寒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寒性凝滞,腠理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侵袭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风热,微恶寒,热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热邪伤津故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暑热之邪:暑热之邪多直入气分,正盛邪实,交争剧烈,初起即见状热、汗多、烦渴、脉洪大等症状,且易伤气耗津,故可出现津气欲脱危重之变。内伤发热五志过极化火: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器的生理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阳而化热。邪郁化火:瘀血、食积导致机体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

3、见发热、壮热,面赤,舌苔黄而干燥,脉洪大,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冷饮。4、评估高热的病程 一般来说,大部分外感发热者,由于正气未衰,邪正相搏,正气可以抗衡邪气,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及时痊愈,部分病人感热毒之邪太盛,邪毒内陷,或脏腑原有宿疾,正气损伤已久,易产生惊厥闭脱之变证,病情凶险,预后多有不良.三、常见护理问题:体温过高。活动无耐力。体液不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四、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病室环境:高热病人的病室温度要适宜,不可过高亦不可过低,过高易使体温上升,过低易复感外邪而加重病情。室温可保持在2022.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高热病人口咽容易干燥

4、,冬天可在暖气上放一盆清水,使其蒸发以湿润空气,有条件可使用加湿器.另外,还要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影响病人休息.室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强光刺激.2、饮食护理高热病人的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以流质、半流质为宜。病人口渴时应鼓励多饮水或果汁,如西瓜汁、梨汁、桔汁等。汗出较多应注意补充水分,可用鲜芦根煎汤代茶饮或给淡盐水,不能饮水者,应用鼻饲揉法或静脉输液等方法补充津液的消耗,以免脱水。高热病人应忌食油腻、辛辣、厚味食品。热病初愈,饮食仍以清淡稀软为主,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要注意补充营养,要少食多餐。可选择瘦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3、服药护理 高热病人起病急、病势重、变化快

5、,如按常规每天服1剂,效果不明显,可每天服23剂,每24小时1次.服药困难时,可将药液浓煎以减少药量,或用鼻饲给药法灌服.服药后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4、降温护理 应根据证型的不同,辩证选择降温方法。物理降温法 可采用冰袋冷敷头部或腹股沟等部位,或用中药煎汤擦浴,如石膏水擦浴、或用温水、乙醇擦浴,冰水灌肠等方法。降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体温下降情况以及病情变化,以免体温骤降而致虚脱,冷疗过程中注意皮肤、阴囊有无冻伤,以及末梢循环情况,半小时测体温1次,使体温降至38385为宜。针刺法 可选用大椎、曲池、合谷、风池等穴,用毫针刺法或十宣放血法降温。刮痧法 中暑高热病人,可在两肋部、夹脊部、肘窝等部

6、位进行刮痧。药物降温 选用柴胡、金银花、黄芩、大青叶等中药煎饮或用注射剂,如柴胡注射液、黄芩注射液等、中成药可选用紫雪丹、牛黄清心丸等。中药灌肠法 根据病情可给予中药煎汤灌肠通便,也能够降温退热。(二)、辨证施护:1、表里证病邪在表里者,严禁用物理降温的方法降温,以免引邪入里而致热入心包。如病人热已退,发散药即应停服,以免发散太过损伤津液。外感发热如恶寒重时可给生姜红糖水或苏叶水、葱白萝卜水。风热型高热可给金银花、板蓝根水,并多饮清凉饮料。风寒表里证中医治法为辛温解表,方药用葱岐汤或荆防败毒散;风热表里证中医治法为辛凉解表,方药用银翘散加减。用发散药时,汤药应热服,服药要加盖衣被,以微微汗出为

7、宜,或进食少许热粥以培汗源,助邪外达;并观察病人服药后汗出的多少,如汗出过多,会引起津液损伤而致动风神昏。2、里热征里热征病人病情较重,病人在高热时喜冷恶热,病室内要清爽。可酌情选用各种降温法降低体温。对可能出现热极生风的高热病人应密切观察,如发现四肢肌肉不时跳动,口角颤抖,两目呆滞,则是动风的征兆,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报告医师。发现病人有谵妄或神志模糊时,可能为邪入心包,应注意观察变化。病人口渴喜冷饮或大渴引饮,是热邪实炽盛,津液大伤的表现,宜多给清凉饮料或水果、果汁等。对热结阳明、大便秘结的病人,可用缓解泻药通便。里热炽盛,热入营血的病人,可能会出现斑疹、吐衄、便血等血证,应按血证进行护理。中医治法为清泄里热,护阴保津。方药用白虎汤。五、健康指导:1、注意四时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被,防寒保暖,避免外邪侵袭。2、注意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平素易于感冒者可进行耐寒锻炼,自夏天开始,坚持冷水浴,持之以恒,可收良效。3、体质虚弱者,可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4、积极治疗原发病。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