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临床路径管理4心内科(7个).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16858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临床路径管理4心内科(7个).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最新)临床路径管理4心内科(7个).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最新)临床路径管理4心内科(7个).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最新)临床路径管理4心内科(7个).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最新)临床路径管理4心内科(7个).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临床路径管理4心内科(7个).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临床路径管理4心内科(7个).doc(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0/20.1/20.9)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2.心电图表现: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

2、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0.1mV ,或T波倒置0.2mV,胸痛缓解后ST-T变化可恢复。3.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4.临床类型:(1)初发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III级以上。(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即加拿大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 I-IV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III级)。(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20分钟以上。(4)梗死后心绞痛: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5)变异型心绞痛:

3、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一过性抬高,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仅有少数可演变为心肌梗死。(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危险度分层:根据TIMI风险评分或患者心绞痛发作类型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结果,分为低、中、高危三个组别。2.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3.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

4、上,中高危患者可优先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PCI:有下列情况时,可于2小时内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没有严重合并疾病、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者,实施PCI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静息或小运动量时仍有反复的心绞痛或缺血发作;心肌标志物升高(TNT 或TNI);新出现的ST段明显压低;心力衰竭症状或体征,新出现或恶化的二尖瓣返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无上述指征的中高危患者可于入院后12-48小时内进行早期有创治疗。(2)CABG:对于左主干病变、3支血管病变或累及前降支的2支血管病变,且伴有左室功能不全或糖尿病者首选。4.主

5、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强化药物治疗后仍有心肌缺血复发,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5.保守治疗:对于低危患者,可优先选择保守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病情稳定后可进行负荷试验检查,择期冠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治疗。6.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0.0/20.1/20.9不稳定性心绞痛疾病编码。2.除外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急性心包炎等疾病。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6、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3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1)血气分析、脑钠肽、D-二聚体、血沉、C-反应蛋白或高敏C-反应蛋白;(2)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负荷试验;(3)心肌缺血评估(低危、非急诊血运重建患者)。(七)选择用药。1.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常规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拟行介入治疗的中、高危患者,可考虑静脉应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2.抗凝药物:低分子肝

7、素或普通肝素等。3.抗心肌缺血药物: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等。(1)受体阻滞剂:无禁忌证者24小时内常规口服。(2)硝酸酯类: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静脉滴注维持,病情稳定后可改为硝酸酯类药物口服。(3)钙拮抗剂:对使用足量受体阻滞剂后仍有缺血症状或高血压者,如无禁忌可应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4.镇静止痛药:硝酸甘油不能即刻缓解症状或出现急性肺充血时,可静脉注射吗啡。5.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心律失常时应用。6.调脂药物: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用于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或心力衰竭、高血压,以及合并糖尿病者。如无低血压等禁忌症,应在24小时内口服。不能耐受者

8、可选用ARB治疗。8.其他药物:伴随疾病的治疗药物等。(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7天(如需要进行手术)。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2.手术方式:冠状动脉造影支架置入术。 3.手术内置物:冠状动脉内支架。4.术中用药:抗血栓药(肝素化,必要时可使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血管活性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5.介入术后即刻需检查项目:生命体征检查、心电监测、心电图、穿刺部位的检查。6.必要时,介入术后住重症监护病房。7.介入术后第1天需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心肌损伤标记物。必要时根据病情检查:大便潜血、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超声心动图、胸片、血气分析等。(九)术后住院恢复

9、3-5天,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1.观察患者心肌缺血等不适症状,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2.继续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出血、渗血情况。(十)出院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 2.血流动力学稳定。 3.心肌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4.无其他需要继续住院的并发症。(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1.冠脉造影后转外科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等待二次PCI或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病情危重。4.出现严重并发症。二、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0/20.1/20.9)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患者姓名: 性别:

10、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7-14天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到达急诊科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时间到达急诊科(010分钟)到达急诊科(030分钟)主要诊疗活动 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描记“18导联”心电图,评价初始18导联心电图 明确诊断,立即口服阿斯匹林及氯吡格雷(有禁忌除外) 开始常规治疗(参见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常规治疗) 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急会诊 迅速危险分层,评估尽早血运重建治疗或保守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确定急诊冠脉造影及血运重建(直接PCI和急诊CABG)治疗方案 对于在急诊科未行早期有创治疗者,尽快将患者

11、转入CCU继续治疗,再次评估早期血运重建的必要性及风险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重症监护 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等 吸氧临时医嘱: 描记“18导联”心电图,胸片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测定 血常规+血型 尿常规+镜检 便常规+潜血 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 凝血功能 感染性疾病筛查 建立静脉通道 其他特殊医嘱长期医嘱: 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或特级护理 记24小时出入量 卧床 重症监护(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等) 吸氧 镇静止痛:吗啡(酌情) 静脉滴注硝酸甘油主要护理工作 协助患者或其家属完成急诊挂号、交费和办理“入院手续”等工作 静脉取血 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特级护理

12、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到达急诊科(060分钟)住院第1天(CCU)主要诊疗活动对需要进行“急诊冠造和血运重建”治疗的高危患者: 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和治疗措施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行“急诊冠造和血运重建”治疗 术前服用足量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咯雷) 术前水化(肾功能不全者) 维持合适的血压、心率、心功能和重要脏器功能,能承受急诊造影及血运重建 完成常规术前医嘱(预防性抗菌素) 手术后将患者转入CCU或外科恢复室继续治疗 监测血压、心率、尿量、呼吸、药物反应等情况 观察穿刺点及周围情况;观察有无心电图变化;检查有无血色素下降及心

13、肌损伤标志物升高 上级医师查房:危险性分层,监护强度和治疗效果评估,制订下一步诊疗方案 完成病历及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不稳定性心绞痛常规药物治疗 预防手术并发症 预防感染(必要时) 对于在急诊科未行早期有创治疗者,再次危险分层,评价手术必要性及风险,对于中、高危患者应在入院后12-48小时内完成冠脉造影和血运重建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或特级护理 卧床 重症监护(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等) 吸氧 记24小时出入量 镇静止痛:吗啡(酌情) 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急诊血运重建治疗临时医嘱: 备皮 造影剂皮试 术前镇静 预防性抗感染 足量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斯匹林+氯吡

14、格雷)长期医嘱: 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或特级护理 吸氧 病危通知 卧床或床旁活动 流食或半流食 重症监护(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等) 保持大便通畅 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使用) ACEI(如无禁忌症:低血压、肺淤血或LVEF0.40、高血压或糖尿病者,应在24小时内口服。不能耐受者可选用ARB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应用 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2-8天 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 钙拮抗剂(酌情) 临时医嘱: 心电图 动态监测心肌损伤标志物 床旁胸片、 床旁超声心动图 主要护理工作 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特级护理 疾病恢复期心理与生活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危险性分

15、层,指导并监督患者恢复期的治疗与活动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住院第2天(CCU)住院第3天(CCU)主要诊疗工作 继续重症监护 观察穿刺点及周围情况 观察有无心电图变化 监测有无血色素下降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 上级医师查房:评估治疗效果,修订诊疗方案 完成病历、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继续不稳定性心绞痛常规药物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患者,随时评价进行急诊血运重建的必要性,并强化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 继续重症监护 心电监测 上级医师查房:评价心功能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和病程记录 继续和调整药物治疗 确定患者是否可以转出CCU 对于低危患者在观察期间

16、未再发生心绞痛、心电图也无缺血改变,无左心衰竭的临床证据,留院观察家2-24小时其间未发现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可留院观察24-48小时后出院。 转出者完成转科记录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或特级护理 卧床 床旁活动 半流食或低盐低脂普食 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等 保持大便通畅 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使用) ACEI或ARB治疗(酌情) 硝酸酯类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应用 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2-8天 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 钙拮抗剂(酌情)临时医嘱: 心电图 心肌损伤标志物长期医嘱: 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或特级护理 卧床 床旁活动 低盐低脂普食

17、保持大便通畅 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使用) ACEI或ARB治疗(酌情) 硝酸酯类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应用 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2-8天 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 钙拮抗剂(酌情)临时医嘱: 心电图 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护理工作 配合急救和诊疗 生活与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危险性分层指导患者恢复期的康复和锻炼 配合稳定患者由CCU转至普通病房 配合医疗工作 生活与心理护理 配合康复和二级预防宣教 如果患者可以转出CCU:办理转出CCU事项 如果患者不能转出CCU:记录原因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住院第4-6天(普通病房第1-3天)住院第7-

18、9天(普通病房第2-5天)住院第8-14天(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 上级医师查房:心功能和治疗效果评估 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完成“转科记录”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血运重建术(PCI或CABG)患者术后治疗 预防手术并发症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预防并发症 再次血运重建治疗评估,包括PCI、CABG 完成择期PCI 心功能再评价 治疗效果、预后和出院评估 确定患者是否可以出院 康复和宣教如果患者可以出院: 通知出院处 通知患者及其家属出院 向患者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预约复诊日期 将“出院总结”交给患者 如果患者不能出院,请在“病程记录”中说明原因和继

19、续治疗 二级预防的方案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床旁活动 低盐低脂普食 受体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使用) ACEI或ARB治疗(酌情) 口服硝酸酯类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用 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2-8天 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 钙拮抗剂(酌情)长期医嘱: 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室内或室外活动 低盐低脂普食 受体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使用) ACEI或ARB治疗(酌情) 口服硝酸酯类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应用 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 钙拮抗剂(酌情)临时医嘱: 心电图 心脏超声 胸片 肝肾功能、电解质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凝血功能出院医嘱: 低盐

20、低脂饮食、适当运动、改善生活方式(戒烟)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出院带药(根据情况):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阻滞剂、ACEI、钙拮抗剂等 定期复查主要护理工作 疾病恢复期心理与生活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危险性分层,指导并监督患者恢复期的治疗与活动 二级预防教育 疾病恢复期心理与生活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危险性分层,指导并监督患者恢复期的治疗与活动 二级预防教育 出院准备指导 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交费等事项 出院指导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

21、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806)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二)诊断依据。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ESC相关指南1.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 2.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0.1mV,胸痛缓解后ST段恢复。3.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CK、CKMB)不

22、升高。4.临床症状稳定在1个月以上。(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ESC相关指南1.危险度分层:根据临床评估、对负荷试验的反应(Duke活动平板评分)、左心室功能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情况综合判断。2.基础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调脂药物。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适应证为:(1)严重心绞痛(CCS分级3级或以上者),特别是药物治疗不能缓解症状者;(2)经无创方法评价为高危患者(不论心绞痛严重程度);(3)心脏停搏存活者;(4)有严重室性心率失常的患者;(5)血管重建(P

23、CI或CABG)的患者,有早期的中等或严重的心绞痛复发;(6)伴有慢性心力衰竭或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低的心绞痛患者。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药物难以控制的心绞痛,或无创检查提示较大面积心肌缺血,且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者,可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包括药物洗脱支架)治疗。5.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糖尿病伴多支血管复杂病变、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者,CABG疗效优于PCI。6.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四)标准住院日为9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0.806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疾病编码。2.除外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疾

24、病。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4.适用于择期PCI者,不适用于STEMI发病800ml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日常护理工作 观察穿刺部位情况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住院第4-6天(术后第2天)住院第5-7天(术后第3天)住院第6-9天(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 住院医师查房 完成查房记录 PCI术后常规治疗 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处理PCI术后并发症 观察穿刺部位情况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病人出院指征及出院后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预后评估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

25、录 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处理PCI术后并发症 观察穿刺部位情况 康复及宣教 住院医师查房,监测心率、血压、心电图,并完成出院前病程记录 书写出院记录、诊断证明,填写住院病历首页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预约复诊时间 如果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记录中说明原因和继续治疗的方案 二级预防的方案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PCI术后护理常规 一或二级护理 低盐低脂饮食 药物治疗同前长期医嘱: PCI术后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低盐低脂饮食 药物治疗同前 PCI术后常规治疗出院医嘱: 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改善生活方式(戒烟)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出院带药(根据情况):他汀类药物、抗血

26、小板药物、阻滞剂、ACEI、钙拮抗剂等 定期复查主要护理工作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日常护理工作 观察穿刺部位情况 冠心病预防知识教育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日常护理工作 出院准备指导 冠心病预防知识教育 帮助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指导 出院后冠心病二级预防宣教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ICD-10:I21.4)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

27、06/36.07)(二)诊断依据。根据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心肌损伤标记物增高或增高后降低,至少有一次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的99百分位,具备至少下列一项心肌缺血证据者即可诊断:1.缺血症状(缺血性胸痛大于1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缓解不明显);2.心电图变化提示有新的心肌缺血,即新的ST-T动态演变(新发或一过性ST压低0.1mV,或T波倒置0.2mV)。(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

28、A与ESC相关指南1.危险分层:根据患者TIMI风险评分或心绞痛发作类型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结果,分为低、中、高危三个组别。2.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3.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中高危患者可优先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PCI:有下列情况时,可于2小时内紧急行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无严重合并疾病、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的患者,实施PCI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静息或小运动量时仍有反复的心绞痛或缺血发作;心肌标志物升高(TNT 或TNI);新出现的ST

29、段明显压低;心力衰竭症状或体征,新出现或恶化的二尖瓣返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无上述指征的中高危患者可于入院后12-48小时内进行早期有创治疗。(2)CABG:对于左主干病变,3支血管病变,或累及前降支的2支血管病变,且伴有左室功能不全或糖尿病者优先选择CABG。4.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强化药物治疗后仍有心肌缺血复发,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5.保守治疗:对于低危患者,可优先选择保守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病情稳定后可进行负荷试验检查,择期冠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治疗。6.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四)标准住院

30、日为7-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ICD-10:I21.4)疾病编码。2.除外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心包炎等疾病。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8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潜血;(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1)脑钠肽、D-二聚体、血气分析、血沉、C-反应蛋白或

31、高敏C-反应蛋白;(2)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负荷试验、心肌缺血评估(低危、非急诊血运重建患者)。(七)选择用药。1.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常规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拟行介入治疗的中、高危患者,可考虑静脉应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2.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等。3.抗心肌缺血药物: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等。4.镇静止痛药:硝酸甘油不能即刻缓解症状或出现急性肺充血时,可静脉注射吗啡。5.抗心律失常药物。6.调脂药物: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用于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或心力衰竭、高血压,以及合并糖尿病者。如无禁忌症或低血压,应在24小

32、时内口服。不能耐受者可选用ARB治疗。8.其他药物:伴随疾病的治疗药物等。(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10天(如需要进行手术)。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2.手术方式:冠状动脉造影支架置入术。 3.手术内置物:冠状动脉内支架。 4.术中用药:抗血栓药(肝素化,必要时可使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血管活性药、抗心律失常药等。(九)术后住院恢复3-5天。1.介入术后必要时住重症监护病房。2.介入术后即刻需检查项目:生命体征检查、心电图、心电监测、穿刺部位的检查。3.介入术后第1天需检查项目:心电图、心肌损伤标记物、血常规、尿常规。必要时根据需要复查:大便潜血、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3、超声心动图、胸片、血气分析。4.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和IABP支持。5.观察患者心肌缺血等不适症状,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十)出院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心肌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心功能稳定。 2.血流动力学稳定。 3.心电稳定。4.无其他需要继续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1.冠脉造影后转外科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等待二次PCI或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病情危重。4.出现严重并发症。二、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ICD-10:I21.4)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7-14天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到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