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老群体就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社区老群体就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社区老年群体就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健康需求是老龄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突出强调基本医疗服务供给和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缓解老年人健康压力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老年人在身体条件、经济能力、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特点,使得其就医行为受到机构服务能力、距离、费用、就医过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新医改背景下,需要结合这些影响因素继续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健康需求。 关键词:老年群体;就医行为;影响因素;新医改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22-02 老龄化是当今中国面
2、临的一个愈加紧迫的社会问题,而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健康需求是老龄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 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87%。“十二五”期间,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将更加凸显。老龄化的趋势以及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多样化,包括急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以及心理需求的满足,给政府卫生管理带来更高的要求。 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突出强调基本医疗服务供给和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缓解老年人健康压力
3、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体系变革与能力建设需要与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相契合,才能有效转变老年患者的就医流向与行为。因此,在老龄化加速和新医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分析老年人就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助于了解这一群体的真实健康需求,进而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有效引导社区老年居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 一、关于就医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在国外,就医行为从定义上主要包括保健行为和治疗行为。对影响就医行为因素的分析,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中心问题,贯穿于整个国外研究的历程之中,主要有:1)生理变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个人的性别、年龄,种族,健康状况等;2)社会变量的研究,主要包括那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个人特征,如
4、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网络等;3)主观变量的研究,分析变量的客观性相对,主要指个体自身主观评价对其就医行为的影响。 国外就医行为理论模式主要有三个,即萨奇曼的就医过程理论、安德森的医疗服务利用模型和通用理论。萨奇曼从医生与患者的交往入手,分析患者就医过程的五个阶段;安德森从个体的倾向性因素、能力因素和需要因素建立医疗服务利用模型;麦肯尼克与沃尔卡特共同建立了通用理论,这一理论从个体出发,通过对其自身的认知程度、忍受程度、物质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来预测个体可能采取的行为决策过程。 我国就医行为研究起步较晚,90年代才开始进行系统研究。发展至今,在研究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如刘仲
5、翔通过对河北定州的农民进行实地调查,指出受到农村医疗服务不健全,资源有限的限制,农民的就医需求得不到满足;马婕等探讨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因素对于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影响;白云,李敏等认为,影响就医行为的因素包括年龄、经济水平、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学因素与医疗服务供给水平等因素;彭奕华,徐新等认为影响居民就医的主要有个体状况、经济水平、医院服务质量、疾病严重程度及环境因素等;谢莉、张燕利用效用函数分析居民就医选择,突出强调了治疗后的预期健康状况的作用;徐青、刘滨等发现被调查者在参合后较参合前更倾向于选择高级别的医疗机构;张蔚研究发现影响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的因素是居住小区、文化程度、医疗
6、保障和疾病的发生情况。这些研究对于分析我国社区老年群体的就医行为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二、影响社区老年群体就医行为的主要因素 (一)服务能力 由于年龄因素,社区老年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高血压、糖尿病成为危害社区老年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老龄化社会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增加,使得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医疗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患者存活时间,但相应的康复措施并没有显著提升,导致有严重后遗症的慢性病患者增加。因此医疗服务的内容中应做适当调整,增加更多的失能者。 (二)距离因素 距离因素是老年人选择就医地点的重要考虑因素。近年来随着基层医改的深入推进,城市社区卫生保健的
7、建设有很大发展,多数城市老人走路或骑自行车就能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就医手续简便、就近的优势得到老年人的认可,不满意率远低于三级医院。部分老年慢性病患者开始从三级医院转向社区。但由于社区服务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偏远地区或郊区就医地点距离较远,交通不便仍成为老年人就医困难的主要原因1。 (三)经济因素 老年人患病后不能及时就诊和按需住院治疗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经济困难,在郊区、低收入家庭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调查显示,城区老年人年住院率、平均住院次数及平均住院天数均高于乡镇老年人。很多低收入老年人缺乏医疗保障,有的老年人医药费延迟报销或不能报销,难以应付当前医疗费用及药品价格的增长,妨碍有病及时治疗
8、2。 (四)就医过程因素 由于社区老年人的求医需求大多为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因此,除了经济、距离等因素外,“候诊时间短”、“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好”等就医过程因素开始受到重视,就医距离、看病手续、候诊时间、医护态度等就是对“看病”行为附加的要求。而老年居民由于“久病成医”的缘故,对预期结果更加确定,因此他们倾向于在综合考虑就医过程之后做出选择。 (五)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居民的就医行为受到结果预期、参照点和就医过程、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当然,随着各影响因素的变化,例如收入水平上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增强,社区老年人就医行为也将随之变化。例如,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和基础医疗
9、服务机构的完善,老年群体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偏好在显著上升。这说明,在结果预期确定的情况下,经济、便捷性等其他因素主导了患者的就医行为3。 三、有效引导社区老年居民就医行为的建议 首先,加大社区服务机构建设力度。政府应增加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投入,加快对全科医生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并通过政策导向,将大多数初诊或病情较轻的患者留在基层医疗机构。如合理调整医疗费用使用范围、支付办法和标准,同时加强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分工协作,建立可行的双向转诊机制。 其次,改进各级卫生机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服务功能和形式的转变,深入到社区中,开展一些老年人所乐于接受的服务项目。如在社
10、区开展慢性病系统管理、健康教育等方式,使老年人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第三,改进和完善医疗保险,提高老年居民基层就医可负担性。老年人是医疗保健高需求人群,同时又是最不具备支付能力的人群。完善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可能会提高老年群体对医疗服务的利用,降低医疗费用的负担。筹资机制和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当务之急。 第四,综合利用多方因素,引导社区老年居民合理就医。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普及基本疾病防治知识,增加居民自身的医疗卫生常识;加强基层医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增加老年居民对自身疾病的确定性认识,进而帮助老年居民做出最佳决定。同时改善居住环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预防、保健功能等措施,改善居民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冯海龙,陈长香,田喜凤,等.城乡中老年人就医行为的现状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6,(5). 2汤哲,方向华,项曼君,等.北京市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 3董军,李小华,王宝真.城市老年卫生服务利用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