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最好治疗方法.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17319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鼻息肉最好治疗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鼻息肉最好治疗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鼻息肉最好治疗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鼻息肉最好治疗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鼻息肉最好治疗方法.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鼻息肉最好治疗方法文/保定民生编辑一、鼻息肉是什么鼻息肉是鼻腔或鼻窦粘膜上突起的肿块,好发于鼻腔的外侧壁及鼻顶部。鼻息肉是变态反应和鼻窦慢性发炎引起的鼻粘膜水肿的结果。鼻息肉会出现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睡眠时打鼾等症状。鼻息肉患者如果不及时采取治疗的话,不仅会加重鼻息肉的病症,而且还会引发诸多并发症。二、鼻息肉有哪些类型显微镜下检查可见鼻息肉的组织结构不完全相同,可分为三型:1.过敏性息肉常为双侧多发性,如不能除去过敏原因,息肉切除后常驻复发。病变除水肿明显外,有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粘膜上皮下基底膜有明显增厚(玻璃样变化),上皮可有化生。2.炎症性息肉单侧或单个息肉形成,多由局部

2、感染引起,切除后不易复发。水肿轻微,渗出的炎症性细胞主要为嗜中性白细胞及单核细胞。上皮化生及基底膜增厚较少见,可与过敏性息肉相区别。3.鼻后孔息肉鼻后孔息肉这是临床命名,因息肉有一长蒂从鼻腔经后孔伸入鼻咽部。其实激或变态反应性鼻粘膜水肿长期不愈,病变以炎症水肿和炎性浸润为主,无间质变性增生现象,故鼻息肉属于炎症性病变。但由于鼻息肉形成肿块,故常称为“瘤样病变”,其实一般不会发生恶变。鼻息肉有时体积很大,甚至达数厘米大小充塞鼻腔而造成鼻塞、呼吸不通畅,或呈活瓣样启闭。鼻息肉还常伴有嗅觉障碍、头痛、说话时鼻音过重等症状。鼻塞致使分泌物滞贸,可诱发鼻窦炎,此时分泌物多而呈脓性。巨大鼻息肉可将鼻腔完全

3、填满,甚至将鼻骨向外推出,改变鼻的外形。三、鼻息肉的危害炎症刺激所致的鼻息肉,多是由于慢性鼻窦炎开口处粘膜,使之发生炎性改变逐渐形成息肉。息肉体积增大会妨碍鼻窦通气引流。致使鼻窦分泌物引流不畅,加重鼻窦炎,如些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加重鼻窦炎,如此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鼻息肉可引发诸多并发症,如咽喉炎、中耳炎及心、肺等脏据功能损害,有的甚至会发生恶变;少数巨大息肉可引起侵袭性并发症。那些生长较快、体积巨大的息肉,会挤压破坏鼻窦壁或鼻腔顶壁:继之侵犯眼眶、额窦、前颅窝、蝶窦和中颅窝等部位。鼻息肉若治疗方法不当或治疗不彻底极易复发,尤其是筛窦源性鼻息肉。预防鼻息肉发生和复发的根本措施是彻底治疗鼻炎

4、、鼻窦炎,去除鼻窦开口附近的阻塞性病变。四、鼻息肉的预防护理1、积极防治各种慢性鼻病,如鼻鼽、鼻渊等,以预防变生息肉。2、工作生活环境应保持空气新鲜。3、不养成抠鼻子不良习惯,鼻塞严重是不可强行擤鼻涕,以免导致鼻窦炎、中耳炎等。4、积极防治伤风感冒,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夏天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内,更不要把温度调很低,工作生活环境保持空气新鲜。5、鼻息肉在饮食营养治疗方面也有一定的讲究,在饮食预防方面,少吃油腻肥厚之物,避免过食生冷、鱼虾等腥荤之物,戒除烟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动物肝脏等食物。6、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抗病力,预防伤风感冒,以免症状加重。长时间的感冒不愈情况下

5、最容易发生鼻息肉。对于息肉较大者,长久吃药不好的,手术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很多患者在手术后就开始肆无忌惮,这样也是一种错误的表现,手术后的复查和预防也是关键之处。五、鼻息肉最好治疗方法鼻内窥镜微创术鼻内窥镜,是一种自带光源,能对鼻腔进行详细检查的纤维光学设备,有0至90度不等的角度,由于有良好的照明,清晰的视野使手术达到更精细的效果,3.5mm的小孔能放大病变组织,而且是原来的数倍,并将拍摄到的影象同步传送到相应的的电脑屏幕上,彻底告别过去盲目凭手感和经验操作的时代。德国鼻内窥镜微创术达到微创痛苦小的效果,极大的减轻了组织的损伤和病人的痛苦。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既安全时间又短,极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低温等离子疗法是新一代低温消融技术,是目前最便捷安全的微创治疗系统,它利用等离子高频产生的能量迅速分解蛋白,特别是针对局部病灶消融、凝固、止血方面具有独创性。其治疗主要是利用电极发出等离子高频离子电流,使病变组织升温,达到45-70,水分蒸发,蛋白变性坏死,快速有效杀死病变组织细胞,使周围的血管组织收缩封闭、凝固,它能保留鼻腔的生理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