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种法定传染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9种法定传染病.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鼠疫概述:1. 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病。2. 原发于啮齿类动物,以蚤类为媒介传播给给人。3. 肺鼠疫病人也可以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特点:1. 自然疫源性疾病;2. 发病急、传染性强、传播快、病死率高;3. 国境检疫传染病;4. 甲类传染病流行趋势:1. 新疫源地不断出现,流行范围逐渐扩大;2. 有些疫源地静息多年后重新活跃;3. 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4. 远距离传播的机会增加临床特征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潜伏期隔离期特异性治疗防控措施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急剧、恶寒战栗、高热、头痛。主要分为三型:腺鼠疫:最为常见。侵袭部位淋巴结弥漫性肿大;发展迅速;边缘不清
2、、与周围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好发部位腹股沟、腋下和颈部;多为单侧。肺鼠疫:最为严重。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咳嗽、咳粘液性或血性泡沫痰;呼吸急促、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或胸部摩擦音。X线呈支气管炎、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多因心力衰竭而死亡。败血症鼠疫:高热寒战、谵妄、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及皮肤出血和坏死。病死率高达100%。鼠疫杆菌G-敏感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如旱獭、黄鼠;鼠疫病人1. 鼠-蚤-人;2. 接触-剥取皮毛或剥食;3. 人-人:飞沫1-8d;Nh-3d腺型:炎症消散;肺型: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3
3、次痰菌阴性(每隔3天1次)首选链霉素;或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和金霉素治疗原则:消毒隔离,防止传播;及时治疗,减少死亡;正确用药,提高疗效;精心护理,促进健康原则:1. 灭鼠、灭蚤;2. 提高警惕,监测鼠疫疫情;“三报三不”3. 长期坚持不懈发现鼠疫病人:严密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甲类传染病上报;单间隔离;病区无鼠无蚤;入院病人做好卫生处理-更衣消毒;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漂白粉、来苏儿;工作人员防护服、口罩、长筒胶鞋、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严禁探视和病人间来往;死者应火葬或深埋三报三不:在鼠疫疫源地内三报-病(死)旱獭和其他病(死)动物; 疑似鼠疫病人; 不明原因高热和急死病人三
4、不-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 不剥食疫源动物; 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诊断依据:1. 流行病学-发病前10天到过疫区或接触过疫源动物、或有实验室接触;2. 临床症状3. 细菌学腺肿穿刺液、痰、血细菌学涂片和培养4. 血清学被动凝血试验(PHA)血清F1抗体+或有4倍增长流行时措施:1. 加强动物疫情监测;2. 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立即上报;3. 划定隔离区;4. 在隔离区灭鼠、灭蚤、消毒;5.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6. 交通封锁7. 连续9天无继发病例,解除封锁。2.霍乱概述:1. 由O1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烈性传染病;2. 典型临床特征:剧烈泻
5、吐、脱水、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3. 起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4. 先后7次世界大流行;5. 国境检疫传染病;6. 甲类传染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传染源传播途径潜伏期隔离期特异性治疗防控措施泻吐肠道症状,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循环衰竭。主要分为三期:泻吐期:无痛性剧烈腹泻数次至无数次;量多;稀水样便、少数米泔样或洗肉水样;呕吐为无恶心的喷射性呕吐;多无发热脱水虚脱期: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 神态不安、表情淡漠;中度以上脱水可致循环衰竭;低钾综合征;反应期:纠正脱水后,1/3反应性发热。1-3天消退。吐泻物病原学:涂片:G-;鱼群状排列;弧菌;悬滴检查及制动试验细
6、菌培养:噬菌体-生物型分型和产毒实验:; 病人带菌者粪口途径主要经水;其次是食物,尤其是水产品 数小时-6d就地单室严密隔离;症状消失后停服抗菌药物,连续3天粪便培养阴性;如无便培养条件,住院隔离不少于7天;消毒:吐泻物-漂白粉1/5;2h容器-1-2%漂白粉上清;3-5%来苏尔;30min尸体处理:火葬;检疫:传染源隔离后,所有人员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无续发病人或带菌者出现;自疫点处理后5日内无新病例 及时、正确、足量液体疗法;抗菌素-四环素;强力霉素;氟哌酸;吡哌酸;儿童可用四环素预防:国境卫生检疫;健全疾控组织和疫情报告网络;医院加强肠道门诊建设;重点地区和人群的预防;健康教育;三管一灭
7、水源、饮食、粪便、苍蝇报告:属地管理;网络接触者预防:每日粪检;预防服药诊断疑似诊断:1)典型临床症状; 2)流行病学接触史+吐泻临床诊断:1)流行期间疫区内; 2)典型临床症状确诊病例:1)腹泻+便培养阳性 2)流行期间疫区内+腹泻+双份血清 血清凝聚试验4倍以上增高; 杀弧菌抗体8倍以上增高 3)疫源地+首次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出现腹泻症状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概述:1. 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 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3.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肺部炎症;4. 严重急性肺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5. 起病急、进展快、传染性较强
8、、病死率较普通肺炎高;6. 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传染源潜伏期隔离期特异性治疗防控措施首发症状:发热,多为高热;全身中毒症状:头痛、关节酸痛、乏力、胸痛、腹泻;呼吸系统症状:初期=干咳、少痰; 2w刺激性咳嗽、白色粘痰严重-呼吸急促、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体征:初期-不明显进展-中或大量湿罗音;严重-肺实变;重症:其它脏器表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一般检查:WBC正常或血氧分压肺部X线或CT:片状或絮状阴影、阴影逐渐融合成片;双侧改变;多在中下肺;2w内变化迅速病原:咽拭子或漱口液查病毒核酸两部位;同一部位间隔两天;同一标本两种方法;血清学:特异性IgM和IgG患者 1-1
9、4d;一般4-5天疑似:留院观察;单间隔离临床:定点医院;单间隔离确诊:定点医院;可多人一室;主要症状消失后5-7d接触者检疫:14d 无对症、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辅以呼吸机;症状严重可使用激素 预防:1) 传染源控制早发现、诊断、报告、隔离、治疗2) 切断传播途径控制医院感染;公共场所定期消毒、开窗通风3) 加强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佩戴合格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流行时措施:原则预防为主、依法管理、属地负责、分级控制、快速反应、依靠科技多部门组成非典防控指挥部;教育公众避免与患者接触;设立电话热线解答公众疑问;建立发热门诊制度传播途径近距离空气飞沫;接触
10、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而污染手、玩具等经口鼻粘膜、眼结膜诊断疑似诊断:1)典型临床症状; 2)无流行病学接触史医学观察:1)有流行病学接触史; 2)无临床表现临床诊断:1)流行病学依据; 2)典型临床症状;3)肺部X线影像学;确诊病例:1)临床诊断 2)病原学:病毒RNA+; 血清抗体阳转或恢复期4倍以上。4.艾滋病概述: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2. 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慢性传染病3. 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4. 乙类5. 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经过数年、甚至10年或更长时间的潜伏感染,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损害,引起发病,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
11、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而死亡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传染源潜伏期隔离期特异性治疗防控措施HIV感染人体后分为三期:急性感染期(I期):部分出现一过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通常持续1-2w后消失,转入无症状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II期):无任何临床症状;HIV+或抗体+持续2-10y或更长感染者、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期(III期)艾滋病相关综合征;各种机会性感染;单纯疱疹V; 巨细胞V; 念珠菌; 卡氏肺孢子虫;结核杆菌等NS症状;继发性肿瘤:卡波齐肉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一般检查:RBC、WBC和Hb淋巴细胞明显;出现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含空泡的单核细胞;CD4/CD8比例倒置; 血清学:HIV抗体-ELISA初筛;
12、蛋白印迹确诊HIV-P24抗原HIV RNA RNA印迹/RT-PCR细胞培养: 仅特定情况下患者病毒携带者 1-3月有抗体;5-7年发病一般不需要进行隔离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抗逆转录酶抑制剂(RTIS) 核苷类 NRTIs 非核苷类 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 预防:1) 加强监测自愿咨询检测门诊;住院、手术和就诊病例血清初筛;高危人群哨点监测2)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3) 保证献血和输血安全;4) 保证血制品安全;5) 加强对捐献器官组织等的检测;6) 减轻危害:安全性行为;美沙酮替代7) 加强个人防护8) 患者治疗;9) 感染儿童的计划免疫传播途径无防护的性行为;诊断流行病学:高危人群
13、性乱交;静脉注射毒品; 输入血液制品或单献血浆 判断标准:1)HIV抗体或HIV P24抗原+; 2)出现两项主要体征及一项次要体征 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主要症状:1)体重减轻10%; 2)发热1月;3)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1月;次要症状:1)咳嗽1月 2)全身瘙痒性皮炎; 3)复发性单纯性疱疹;4) 口咽部白色念珠菌感染;5)慢性进行性、播散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6)全身淋巴腺瘤、淋巴结肿大;7)组织发生广泛的Kaposi肉瘤及隐球菌性脑膜炎。5.病毒性肝炎概述:1. 甲、乙、丙、丁、戊型肝炎V引起2. 肝脏炎症和坏死3. 甲、戊-消化道;一般不发展为慢性;4. 乙、丙、丁血液和
14、体液;慢性、肝硬化和肝癌5. 乙类传染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传染源潜伏期隔离期特异性治疗防控措施甲无黄疸型占90%急性起病,伴发热;消化道症状: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黄疸者尿色加深、皮肤和巩膜黄染;少数呼吸道,部分肝脾肿大;大多数肝区叩击痛病程:3个月以内血常规-WBC正常或略高,淋巴细胞相对;尿常规-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异常肝功能试验:血清酶-ALT;AST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凝血酶原时间PT病原学检查: 甲肝-IgM+ 近期乙肝-DNA;HBeAg和HBc IgM丙肝-RNA;和/或抗体+丁肝-IgM+;RNA+戊肝-IgM+肝脏穿刺:超声甲和戊-
15、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病人;乙丙丁-急性和慢性病人病毒携带者 1-3月有抗体;5-7年发病甲戊4周乙丙丁血液体液消毒:甲肝煮沸5分钟;乙肝煮沸10分钟;0.2%新洁尔灭0.5%过氧乙酸急性肝炎 一般支持为主干扰素+病毒唑慢性肝炎一般支持干扰素核苷类似物重型肝炎加强营养支持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预防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急性期住院隔离治疗慢性病人、携带者餐饮托幼等重点人群加强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加强血液制品管理医疗器具一人一用一消毒保护易感人群新生儿 乙肝疫苗接种重点人群 乙肝和甲肝疫苗流行时措施甲戊及时发现病人、早隔离治疗,及时报告,密切注意疫情动态疫点消毒
16、:含氯消毒剂 公共场所:经常性消毒2周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接种免疫球蛋白、甲肝疫苗改善公共卫生及卫生措施乙急性乙肝急性起病,多不伴发热;其余同甲肝病程:ALT-大多3个月恢复正常; HBV阴转和产生保护性抗体-6月至半年传播途径甲和戊-粪口途径;接触散发乙丙丁-母婴、血液性接触密切接触慢性乙肝-5%;肝功异常半年;乙肝表面抗原+;慢性体征-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肝纤维化、肝硬化丙急性丙肝病程:半年;丙肝抗体+;丁急性诊断慢性丁肝70%戊急性起病。症状体征同甲肝;老年多见;黄疸程度深重型肝炎急性:-爆发性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肝进行性缩小;黄疸迅速加深;肝性脑病-14天出现;明显出血
17、倾向,PTA40%;急性肾衰竭、脑水肿、脑疝亚急性:-亚急性肝坏死15d-24w;胆红素每天17.1m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以上;出血倾向:PTA40%;慢性: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的亚急性肝坏死8.6.脊髓灰质炎概述:1. 由脊髓灰质炎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2. 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3. 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皮肤感觉过敏和肢体疼痛,部分可发肢体迟缓性瘫痪,重者因呼吸麻痹死亡; 4. 乙类传染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传染源潜伏期隔离期特异性治疗防控措施前驱期: 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胃肠炎症状。大多1-4天退热,症状消失痊愈瘫痪前期:双峰热-前驱期症状消失后再次发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
18、症状伴烦躁不安或嗜睡、头痛、肌肉疼痛及感觉过敏。多汗、尿潴留等自主神经受累瘫痪期:体温下降时出现瘫痪,5-10内逐渐加重,至体温正常后停止进展。脊髓型:最常见。下运动N元瘫痪;1) 迟缓性麻痹,肌张力,腱反射消失;2) 多无感觉障碍;3) 单侧下肢多见;4) 两侧不对称,近端重;5) 颈背肌麻痹腹肌麻痹呼吸肌麻痹脑干型:1) 颅神经麻痹-VII,IX,X,XII;2) 延髓呼吸中枢麻痹;3) 延髓血管中枢麻痹;恢复期:远端开始;1-3月 后遗症期:1-2年不能恢复会出现肌肉萎缩和畸形血常规-正常脑脊液-1w- WBC 早期中性粒; 晚期淋巴 热退-WBC正常 蛋白质免疫学-特异性IgM 恢复期
19、4倍病毒分离-粪便 咽分泌物患者和病毒携带者5-14d;无预防性措施:1. 免疫接种;常规=2 3 4月;1.5和4岁 强化2. AFP监测:报告、24h调查、14d内2周合格粪便标本、采集3d内送检、旬报(含零报告)3. 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教育消毒: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20%漂白粉乳 混匀 放置2h;容器:3%上清 浸泡30min餐饮器玩具:高压蒸汽、煮沸;1%漂白粉上清30min衣服:暴晒2d;肥皂水煮沸15min检疫: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d;隔离观察症状消失后7d。标本采集:麻痹14d内;间隔24h以上;每份8g以上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为主;初期-呼吸道飞沫易感人群儿童为主诊断依据:1.
20、 疑似病例- 任何15岁儿童发生的AFP急性迟缓性麻痹;任何年龄初步诊断为脊灰的病例脊灰、格林巴利、横贯性脊髓炎、多神经病、神经根炎、外伤性神经炎、单神经炎、神经丛炎、周期性麻痹、肌病、急性多发性肌炎、肉毒中毒、四肢瘫、截瘫和单瘫、短暂性肢体麻痹2. 确诊病例脊灰V检测+3. 排除病例脊灰V检测-;省级诊断小组排除4. 临床符合病例省级诊断小组审查不排除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概述:1. 由甲型流感V引起的人、禽、畜共患急性传染病;2. 主要临床表现:流感样症状、结膜炎、肺炎、甚至败血症性休克; 3. 潜伏期短、传播迅速、传染性强;4. 97年香港-首次H5N1禽流感;5. 乙类传染病;按甲类
21、管理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传染源潜伏期隔离期特异性治疗防控措施H5N1-较重急性起病,持续高热最常见,39以上;伴全身不适、头痛、关节和肌肉酸痛;热程-1-7d其它-上感和消化道症状。半数-肺实变体征;少数-进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心衰、肾衰H9N2 H7N7-较轻血常规-WBC; LB;肝功-ALT;骨穿-增生活跃;病原学-呼吸道分泌物可分离V;RT-PCR 检测病毒基因H5血清抗体-效价4倍以上H5特异性单抗肺部影像学-单侧或双侧肺炎,进行性扩大;少数胸腔积液 患病或带毒禽类 7d;一般3-4d 无抗V治疗48h内有效; 预防:防控预案-发热门诊、定点医院; 加强院内
22、感染控制; 设立专家组; 储备必备物资流行时措施:启动紧急预案;报告;封锁疫区-检疫3w;疫点3km内扑杀禽类;疫点5km内强制性免疫接种;深埋、焚烧;焚烧饲料;禽舍周围彻底消毒 密切接触者-观察1w专用车辆转运减少公共娱乐活动;限制公众聚会加强封杀病禽兽医人员保护,避免感染人流感毒株,以防病毒发生重配。职业暴露个人防护传播途径直接密切接触;空气飞沫传播;粪口传播诊断流行病学史-明确禽类接触史或到过疫区;1w内出现发热、流感样症状医学观察病例:1)流行病学史+患者接触史; 2)1W内出现临床症状疑似病例:1)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 2)呼吸道分泌物病毒核酸+确诊病例:1)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
23、 2)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出V 或病毒核酸+;3)恢复期V抗体滴度4倍以上8.麻疹概述:1. 由麻疹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2.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3.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颊粘膜Koplik斑和皮肤斑丘疹,重者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4. 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传染源潜伏期隔离期特异性治疗防控措施典型麻疹前驱期:发热,多为中度以上;咳嗽、流涕等上感症状;眼结膜充血;颊粘膜柯氏斑两侧第一臼齿 2-3d消失出疹期:发热后3-4d出现;出疹顺序耳后、颈部、发际; 向下-面部、 躯干、四肢; 最后-手掌、足底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皮疹高峰时全身中毒症状重,可达40
24、出疹期3-5天 恢复期:出疹3-5d后热退;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伴糠麸状脱屑和浅褐色色素沉着; 轻型麻疹-发热低、上感症状轻、柯氏斑不明显、皮疹稀疏、病程短、无并发症重型麻疹中毒性发热高达40,大量蓝紫色、谵妄、抽出、昏迷休克型- 疹未出齐而骤然隐退;循环衰竭出血性-高热、粘膜和内脏出血并发症-肺炎、心肌炎、脑炎一般检查:WBC正常或LB多核巨细胞和麻疹抗原:鼻咽分泌物等-多核巨;剥脱细胞-麻疹抗原;病毒分离-鼻咽分泌物血清学:特异性IgM;恢复期抗体4倍以上患者 1-14d;一般4-5天接触者检疫:21d 无对症、支持防止并发症 预防:1) 免疫接种8月 初种1.5岁、4岁 复种小一、初
25、一、高三、大一 加强2) 疫情监测3) 广泛宣传-开窗通风4) 免疫效果监测和评估5) 医院分诊 隔离:出疹后5d;呼吸道并发症出疹后10d接触者预防:麻疹疫苗应急接种或注射免疫球蛋白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为主诊断疑似诊断:1)发热、全身性斑丘疹; 2)伴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临床诊断病例:1)无流行病学接触史证据-未做或死亡失访; 2)临床报告病例,实验室检测-或无确诊病例:1)实验室确诊-IgM+或分离出V; 2)临床确诊-有流行病学接触史,但实验室检测-或无、排除其它出疹性疾病9.流行性出血热概述:1. 由流行性出血热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2.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为主要传染源3. 临床-发热、
26、休克、充血、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4. 乙类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传染源潜伏期隔离期特异性治疗防控措施三大主征-发热、出血、肾损害五期:发热期:发热,39-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颜面、颈部、前胸潮红;肾损害-蛋白尿、管型低血压休克期:热退、病重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重者-难治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 少尿期:少尿、急性肾功能衰竭消化道症状和出血症状加重 肾性脑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多尿期:移行期多尿早期多尿后期恢复期:3-4w;肌酐尿素氮正常T BP 出血 肾损害轻 39 N 出血点 轻中 39-40 11.97 明显 明显 =40 9.31 瘀斑 严重 休克 5d; 心衰、肺水肿、
27、CNS;继发感染 一般检查:WBC-早期中性粒; 之后LB; Pt可尿常规:蛋白血生化:肌酐尿素氮血清学:特异性IgM抗体 双份4倍以上增高PCR-病毒核酸+凝血功能: 啮齿类动物;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其它动物 4-60d7-14d 无三早一少- 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少搬动 预防:1) 疫情监测人间疫情;动物疫情;疫区监测;控制效果监测2) 灭鼠、防鼠3) 疫苗接种;4) 个人防护5) 灭螨、防螨6) 治理环境7) 加强公众教育传播途径动物源性;气溶胶、呼吸道、直接虫媒:垂直诊断流行病学:流行季节、地区与鼠类直接或间接接触 疑似:流行病学+临床表现; 确诊:疑似; 血清IgM抗体+; 恢复期较急性期
28、抗体4倍以上; EHF病毒抗原+或RNA+10.狂犬病概述:1. 狂犬病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2. 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3. 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咬伤人而传播;4.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最后可发生呼吸麻痹而危及生命5. 乙类传染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传染源潜伏期隔离特异性治疗防控措施前驱期:2-4日低热、倦怠、乏力、头痛等症状;继而烦躁、恐惧不安;对痛、声、风、光等刺激开始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愈合伤口部位及附近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行感。兴奋期: 1-3日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极度恐惧、烦躁、对水、风、声、触动等刺激非常敏感,引起咽肌痉挛和呼吸困难等。自主神经功能
29、亢进-大汗、唾液分泌增加、体温40、心率快、血压、瞳孔扩大神智大多清醒部分可有精神失常、定向力障碍、幻觉、谵妄等麻痹期: 痉挛减少或停止,逐渐安静、出现迟缓性瘫痪,以肢体软瘫多见感觉减退、反射消失呼吸变慢、心搏微弱可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血常规-WBC;脑脊液-压力; 细胞,LB为主; 蛋白免疫学检查:荧光抗体-狂犬V抗原唾液、咽部或气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皮肤切片;中和试验:1w病毒分离:唾液、脑脊液; 但阳性率低;内基氏小体:脑组织患病或隐性感染的犬猫家畜和野兽等温血动物为主。 5d-19y单间隔离;严密监视暴露后预防性治疗伤口处理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接种疫苗暴露前预防接种疫苗:0、
30、7、21d(28);1y加强每6个月查抗体,阴性或低者加强暴露后预防性治疗 伤口处理 肥皂水、清洁剂反复冲洗;大量清水冲洗;70-75%酒精和3-5%碘酒消毒;局部伤口一般不缝合、包扎抗血清应用 头、面、颈、手;多部位;严重;可疑48h内注射完毕;首先进行伤口周围侵润和封闭注射;余量肌肉注射疫苗接种 0、3、7、14、28d90d加强与抗血清间隔4h以上诊断传播途径咬伤和抓伤; 伤口、粘膜被唾液污染流行病学-有被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致伤史临床诊断-流行病学1)伤口周围感觉异常、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2)恐水;伴交感N兴奋亢进;继而肌肉或颅N瘫痪确诊病例:免疫荧光抗体查V抗原;血清中
31、和或补体结合试验;死后脑组织分离病毒或查到抗原、检测内基氏小体11.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1. 由乙型脑炎V经蚊虫传播而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CNS急性传染病。2. 多在夏秋季流行3. 临床表现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4. 重者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可留有后遗症5. 乙类传染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传染源潜伏期隔离期特异性治疗防控措施四期初期: 1-3d发热39,伴头痛、恶心、呕吐,多有嗜睡、精神倦怠。极期:1w-1m体温达高峰持续不退,主要表现脑实质受损 意识障碍、嗜睡、浅昏迷、昏迷、深昏迷,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恢复期:极期后2
32、-5d体温恢复正常;神志渐清;语言、意识及各种神经反射渐恢复 后遗症期:病后6个月仍残存精神、神经症状。失语、强制性痉挛、扭转性痉挛、去皮质综合征、精神障碍 T 抽搐 意识 CNS 障碍 损害轻 38-39 无 脑膜刺激征不明显中 39-40 偶有 脑膜刺激征明显 病理反射+重 40 反复 昏迷 持续 病理反射+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肢体瘫痪、呼吸衰竭极重1-2内 反复持续 深昏迷40 强烈抽搐 中枢性呼衰和脑疝死亡;严重后遗症血常规- WBC;1-2d后LB占优脑脊液-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混压力;蛋白质或正常;糖或正常;氯化物N;WBC-3-5d后单核免疫学-血清3-4d特异性IgM;恢复
33、期4倍;脑脊液 2d特异性IgM病毒分离-脑组织感染乙脑V后出现病毒血症的人或动物;感染乙脑V的蚊虫是储存宿主4-21d一般10-14d无抗病毒药物 利巴韦林 干扰素对症支持 高热 抽搐 脑水肿 呼吸衰竭预防性措施免疫接种:1y、 2y、5y加强公众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灭蚊个人防护-驱蚊、避蚊病人、接触者及环境管理灭蚊:病家周围50m接触者预防:疫情发生地1km半径医护人员防护流行时措施及时识别、报告疑似病例识别禽类、猪等可能宿主的感染情况重点人群免疫接种消灭蚊虫滋生地,药物灭蚊传播途径蚊虫是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诊断流行病学史-季节性7-9月;10岁以下儿童;除青海、西藏、新疆外的省区均
34、有发生临床表现-起病急、高热、脑实质损伤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脑脊液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血清特异性IgM抗体+12.登革热概述:1. 由登革热V引起的、由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2. 乙类传染病3. 以突起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极度疲乏为主要临床特征,可伴有皮疹、淋巴结中毒和白细胞减少。4. 登革热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类型,以高热、出血、血管渗透性高、血容量减少、休克为特征,病死率高,儿童多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传染源潜伏期隔离期特异性治疗防控措施登革热发热期急性起病,24h内达39以上;伴寒战、畏寒;严重头痛、眶后痛、腰背痛、
35、全身骨骼、关节和肌肉疼痛等;颜面、颈部及胸部潮红,结膜充血;淋巴结、肝脾肿大;恢复期:第4-5d 体温降至正常出疹期:第5-7d热退后又发生高热,伴手掌、足底、前臂、小腿及外露关节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粟粒样皮疹;部分四肢及腋部广泛瘀点或瘀斑轻型:类似流感;1-4d痊愈典型重型:出疹期加重,出现脑膜炎症状、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24h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登革热出血热 :7-12岁登革休克综合征:血常规-WBC; 中性粒 出血热WBC; Pt病毒分离接种乳鼠脑; RT-PCR RNA;血凝抑制试验; 抗体4倍以上;1:1280补体结合试验; 效价4倍以上; 1:32携带病毒的病人或
36、隐性感染者 3-15d;一般5-8d 无对症和支持;禁忌-阿司匹林 预防:调查当地蚊媒密度和主要孳生场所;灭蚊-防蚊媒叮咬;加强疫情监测病人、接触者及环境的管理:报告病人转运隔离:退热或发病起6d;接触者预防:医学观察15d传染来源调查流行时措施:疫点划定-病家为中心半径50m范围;病人和接触者管理-紧急灭蚊;布雷图指数5个人防护:流行病学调查传播途径人-伊蚊-人诊断流行病学史-流行区-广东、海南、广西;流行季节:5-10月;15日内在流行区居住或逗留临床症状-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等 伴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出血热) 血压降低、脉压缩小 (休克)13.炭疽概述:1. 由炭疽杆菌引起的
37、动物源性传染病;2. 人因接触病畜、污染的畜产品和外环境,或吸入污染的气溶胶而传染;3. 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4. 皮肤炭疽最常见;肺炭疽病情严重;5. 恐怖主义将其作为生物武器6. 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传染源潜伏期隔离期特异性治疗防控措施皮肤炭疽:最常见部位手、面部、臂和颈部;直径-1-5cm周围水肿可达5-20cm特征-因末梢神经受压无痛觉; 只有轻微发痒1-2w肿胀消退、黑痂脱落、肉芽组织愈合成瘢痕。全身症状发热、头痛、关节痛 不适恶性水肿型-眼睑、颈部、手等皮下组织较松弛的部位皮肤大片水肿,肿胀处透明、质软并迅速扩大至坏死。全身中毒症状重。 肺炭疽:吸入1-7d
38、发病;开始为流感样症状低热、乏力、干咳;2-4d后急骤加重-寒战、高热、咳嗽加重、胸痛、血痰、呼吸困难、发绀、大汗;肺部湿罗音、哮鸣音及胸膜摩擦音X线胸片-纵隔增宽、肺炎、胸腔积液;并发-败血症、休克、脑膜炎病死率-80%-100% 2-3d内死亡肠炭疽:急性胃肠炎-剧烈腹痛、腹泻、水样便;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易并发败血症 一般检查:WBC中性粒病原学-感染部位分泌物、水疱液、痰液、大便、呕吐物、血液或脑脊液涂片-G+竹节状粗大杆菌;细菌培养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X线检查-纵隔阴影 支气管肺炎 胸腔积液接种动物-恢复期抗体4倍以上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牛、羊、猪、犬;炭疽病人皮肤-3-10d;肺1-7d;生物恐怖-皮肤1-10d;吸入5-11d接触者检疫:21d 首选青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