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结构简述.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24084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话结构简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会话结构简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会话结构简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会话结构简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会话结构简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话结构简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话结构简述.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会话结构简述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是语用学的重要领域,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领域。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而会话是语言运用的最基本形式。语用学研究者如果不搞会话分析,就像盖大楼不打地基,会最终失去立足之本。语用学研究会话结构的目的是要通过探索自然会话的顺序结构来揭示会话构成的规律,解释自然会话的连贯性。对会话结构的研究存在多种途径和方法,但主要有两种途径: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这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研究话语的连贯性和顺序结构。从这点看,语用学家和话语分析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当然,话语并不限于会话,但会话是话语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也是话语分析家研究得最多的一种话语形式。

2、因此,对会话结构的分析就很难说是属于哪一家的专业领域。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两家会话结构的研究有较大的差异,Levinson便是其中之一。在指出它们的共同目标之后,Levinson强调了会话分析(CA)和话语分析(DA)在研究方法和途径上的区别。他认为话语分析家采用的是语言学研究中十分典型的那些方法和原则,实质是把在语言学中御用得很成功的那一套技巧延伸到句子范围之外,扩大到话语的范围中去,在判断话语的连贯性时,常常凭借本能。Levinson认为篇章语法学以及言语行为为基础的那些研究是话语分析的两大范畴。在对会话结构进行研究的过程中,Levinson提到了三种主要途径,第一种是篇章语法学家所采用的

3、方法,这应该是一种不成功的尝试,因为话语根本不用于句子,句子是一个语法单位,它的构成需要符合一定的语法规则,但话语绝不是语法单位,把话语看作是一个“超级句子”(super-sentence),试图用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来分析话语是不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的。第二种途径是以言语行为为基础的研究,是一种颇有成效的途径,但用言语行为理论去分析话语并非十全十美,Levinson对其中的问题作了归纳。他认为如果把会话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的行为构成的,那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一句句的话语“翻译”成行为,然后再找出行为构成系列的规律。但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话语常具有双功能乃至多功能,同一话语,置于不同的语境中又

4、能行使不同的功能,因此以言语行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是完全不能脱离对语境因素的考虑的。这并非是把言语行为理论运用于话语分析时才出现的问题,实际上这是言语行为理论本身的一个弱点。第三种途径,也是Levinson主张采用的,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归纳方法,或称之为绘画分析家所采用的方法。在这方面,美国社会学家Schegloff,Sacks和Jefferson堪称代表人物。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他们从大量的原始语言资料中学到反复出现的模式,从中探索自然语言的构成规律。我们把会话结构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会话整体结构的研究,即把会话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怎样开始、结束,过程如何;二是对会话局部结构的研究,即一次

5、会话活动是由参加者接连交替的局部发言所构成的,不同发言者之间的联系,如何构成连贯的话语,他们如何进行更迭等。1. 会话的整体结构作为一个整体,会话在结构上也呈现出某些特点和规律。任何一次完整的会话都由开端(opening),本体(body)和结尾(closing)三个部分构成。比较起来,开端和结尾更能体现出结构上的特点,本体则因各次会话的性质、内容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结构上的特点。1.1 会话的开端在对会话的开端所作的多种研究中,比较著名的是Schegloff对电话会话的开端所作的研究。Schegloff采集了五百多次电话通话作为他的研究资料,从中他发现了一条普遍规律,即在电话会话开始时,先说话

6、的总是接电话的一方,尽管说话的方式多种多样,如:Hello, Yeah, Dr. Browns Office, Macys, Shoe department等等,但是先说话的总是听到电话铃声后接电话的人这一条“分布规律”(distribution rule)不变。在他分析的五百多例中,只有一例违反了这条基本的分布规则,那是警察给美国红十字会打的电话,在听到对方拿起话筒约一秒钟但仍不见有人说话后,打电话的警察不得不先说了“Hello”。Schegloff并没有把这一例外作为异常情况处理,他发现这一所谓例外可以通过一条十分概括的规则来解释。他提出了“召唤回答”系列(SummonAnswer Seq

7、uence)这一说法。人们通常认为被“回答”的总是“问题”,固然,“问题回答”是一种常见的相邻对,但在广义上来说,可以被回答的除了“问题”之外,还有“来信”,“点名”,“挑战”等等,也包括打来的电话。电话的铃声是一种“召唤”,虽然这种召唤不是语言形式的召唤,回答这种召唤的只能是接电话的人,这就解释了总是接电话的人先说话这一现象。警察给红十字打电话的那个例外,是因为在电话铃声这一召唤没有得到期待的回答后,警察才使用了语言的形式再次召唤,于是成了先说话的一方。因此,警察说的这一声“Hello”,其作用相当于在电话接通前的又一次铃声。Schegloff发现的这种“召唤回答”系列具有普遍意义,也可以用

8、来解释一般会话的开端。当一方想和另一方会话时,他总得先以某种方式发出“召唤”。他可以采取不同的语言形式,如可以用对方的称谓:“John”,“Mr. Jones”,“Mum”,“Waiter”等;对于陌生人,尤其是不知其姓名的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礼貌地引起他的注意,如“Excuse me”,“Pardon me”;当然有时也可以用一些非语言的方式,例如拍一下别人的肩膀,举手,乃至干咳一声等等。这其中的任何一种方式都是“召唤”,都和电话铃声具有同样的作用。“召唤回答”系列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是它的“非终止性”(non-terminality)。也就是说,“召唤回答”不会是一次会话的最后一次交换,

9、相反,它通常是一次会话的开始,它具有类似“开场白”的作用,它后面必定接着别的会话内容,这是因为“召唤回答”系列规定了“召唤者”在“召唤回答”系列结束之后有义务再次说话。这比一般的“提问回答”系列更有约束力,因为“提问回答”系列规定提问者在“提问回答”系列结束后再次提问的权利,但不是义务。第二个特点是它的“不可重复性”(non-repeatablility)。这就是说在一个召唤得到回答后,召唤者不能再次发出召唤。这又是和“提问回答”系列不同的地方,提问者在问题得到回答后有权再提出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说,理论上这种“提问回答”系列可以一直重复下去,但“召唤回答”却不能。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制约关联性”

10、。这不是“召唤回答”系列所独有的特点,而是所有的相邻对都具有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有了“召唤”,理应要有“回答”,如果“回答”不出现,召唤的一方便有理由重复“召唤”。电话铃的响停响停便是多次重复的“召唤”,一次又一次的敲门也是多次重复的“召唤”。如果在面对面的语言交际中,在对方听见了我们的召唤但没有回答的情况下,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召唤,那就会显得过于坚持而给人以咄咄逼人之感了。1.2 会话的结尾 会话结构呈现出比较明显特征的另一个地方是会话的结束之处。妥善地结束一次会话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会话是一种合作性的社会活动,在对方话语未尽的情况下唐突地结束会话固然是非礼之举,但反之,如果双方想说的话

11、都已说尽,却还不结束谈话,也会使人感到难堪和不快。Schegloff和Sacks认为会话的结尾包括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结束系列(closing sequence),前置结束系列(preclosing sequence),和话题界限系列(topic bounding sequence)。结束系列表示一次会话的正式结束。结束系列由双方交换以下这类道别语构成:Goodbye,Good night, See you,但在正式结束之前,双方都会先发出一些信号。向对方表明自己已经没有更多的话要说了,让对方去考虑是否还有别的话题可谈,如果对方也认为可以结束了,他也会作出一定的表示。这种说明双方一致同意结束会

12、话的表示称为“前置结束系列”,常包括有用降调和拖长的声调说出的“Alright”,“Okay”,“So”,“Well”这样的词语,例如:前置结束系列 C: Alright, Tess.R:Uh huh. Okay. 结束系列C:Good-bye.R:Good-bye.但在“前置结束系列”出现之前,双方应该表示出对某一话题的交谈已经结束,这就是“话题界限系列”。话题界限系列的内容是很多样的,常因话题内容、双方的关系的不同而异,常见的有问候对方的家人,安排活动,提醒对方约会的时间、地点等等,也可以对所作的谈话作简洁的归纳:话题界限系列A: Yeah, well. Things always wor

13、k out for the best.B: Certainly.前置结束系列A: Alright, Tess.B: Uh huh. Okay.结束系列A: Good-bye.B: Good-nightSchegloff和Sacks所指出的会话结尾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任何一次会话的正常结束大体上都要经历这样三个步骤。除了Schegloff和Sacks外,其他学者也对会话的结尾作出分析,McLaughlin对几种主要的描述方法做了简单的综述,虽然各家对这一部分的各个构成步骤的分割和各个步骤的具体化的程度不尽相同,但对结尾部分的基本构成和它的总的发展趋向,看法是一致的。这并不奇怪,因

14、为,给对方一定的思想准备,在对方默许的情况下再结束谈话,这是结束会话的一半规律,是合乎人的一般心理和礼仪的做法。2. 会话的局部结构2.1 话轮 话轮是指在会话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成为说话人的机会,也指一个人作为讲话人时所说的话。话轮的衡量标准是:1.说话者是否连续,即在一个语法语义完成序列的末尾有无沉默。如有沉默,那么说话者的话就不止一个话轮。2.是否发生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如果发生,就标志着一个话轮的结束和下一个话轮的开始。Sacks等人发现,会话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参与者轮流说话。当一个人说话时,其他人不会同时说话。而前一个人说完时,后一个人又会立刻开始说话,中间几乎没有任何间隙。按Sa

15、cks的说法,就是“每次至少,并且最多,有一个人说话”。或称“既无间隙,也无重叠”(No gap, no overlap)这并不是说会话中间真的一点间隙、重叠都没有,而是说,万一出现间隙或重叠,立刻就会有人出来纠正。间隙、重叠的时间不会很长。2.2 话轮转换规则Schegloff, Sacks以及Jefferson三人分析研究了大量自然产生的会话材料后,得出了结论:会话时人们遵守一套话轮转换规则。他们认为,一套控制话轮构建(turn-construction),将下一个话轮分配给一个人,并且协调转换,以便把间隙和重叠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基本规则大致如下:1. 一个正在说话的人可以通过提名来选定下一

16、个说话人,同时也指定了下一个说话人的话语类型。其他人没有这种权利或义务。此时说话人发生改变。eg: I wonder if you could show me the letter, Mr.Fox. Do you know how to draw a panda, Mary?2. 说话人可以限制下面一位说话人将来说的话的类型,但不指定下一个说话人。第一个开始的人拥有下一个话轮的说话权。此时说话人发生改变。eg: Can anyone of you describe the picture?3. 说话人既不指定下一个说话人,也不指定下一步的会话活动,而是完全由参加会话的其他人自选,并决定说什么。

17、在某些特定场合,常常有一个有权决定下一个说话人的人,例如,在教室中,教师有权指定让哪一个学生说话;法庭上的法官、会议的主席都是具有这种权力的人。在一般的日常会话中,说话人自选的情况是十分普遍的,尤其是当参加会话的人身份、地位大抵相同时。在自选时,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自选的人怎么知道正在说话的人话已讲完,他自己可以开始说话了呢?能辨认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否则在会话过程中就会出现大量的抢说话的重迭现象。不过,正如Sacks所指出的,自选的说话人无法真正辨认正在说话的人话是否说完,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好像已经结束的话之后再加上一句甚至更多的话。因此,说得精确些,不存在绝对的话语结束之处,自选的说话人

18、所要寻找的只是话语的可能结束之处。一个说话人所说的话包括一句或更多的句子。一句句子是一个完整的单位,因此话语的可能结束之处不会出现在一句句子的中间,而总是出现在一句句子结束的地方。如果自选的说话人在别人一句句子没有结束的时候开始说话,那么他就违反了最基本的一条会话规律,变成打断别人的说话了,这是极不礼貌的做法。那么自选的说话人是否具备对别人的话中的“可能结束之处”的识别能力呢?Jefferson举了三个例子说明人们一般是具有这种能力的。例如:Dan: The guy who doesnt run the race doesnt win it, but he doesnt lose it.Rog

19、er: .lose it.上文说过,说话中的“可能结束之处”都出现在一句句子的结束处,不在句子中间。因此,在每句句子结束的时候,说话人都面临着被下一个自选的说话人把说话轮次接过去的可能。如果说话人想越过一个“可能结束之处”而继续往下说,他有几种技巧可以选用。最简单的是采用被Sacks称为“话语未结束语”(utterance incompletor)的一些词项,如but, and, however等从句或句子之间的连接词。这些词项在会话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使一句原来可能是完整的句子变得不完整,使听话人知道说话人至少还有一句话要说,因而还没有到达可能结束之处。另一种技巧是像since, when,

20、这样的“未完成标记”(incompletion marker)来向听话人表明在第一个可能的结束处出现之前至少还有两个分句。如果一段话比较长,说话人也可以把话讲在前头,预先告诉听话人,他大概要讲多少内容,比如,他可以说“There are two points Id like to make. First.这样,他在两点没有讲完之前,不必担心被对方接去话头。此外,在说话人一时没有考虑好说什么,但又不愿放弃说话的轮次的情况下,他可以用所谓“搪塞语”(hesitation filler),如Er, Well, Um, You know, Let me see等来为自己争取时间,保住说话的轮次。以上的

21、几种技巧,Sacks考虑比较多的还是句法上的标记,实际上,在一个听话人判断说话人是否到达一个“可能结束之处”时,他是从语义上来判断对方的话是否到了可以告一段落的时候。3. 争议与批评 以上大体上Schegloff,Sacks和Jefferson这几位美国社会学家对会话结构进行分析所使用的框架和描述方法,他们的工作使我们对会话的构成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方法是十全十美的。实际上,对他们的这一套方法,一直是存在一些争议甚至批评的。Coulthard归纳了他们的分析方法中的一些主要问题:1. 他们对自己的分析中所使用的描述范畴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这使得其他人难以沿用他们的方法去做更多的分析。2. 他们的分析只限于会话的个别部分,从没有对一次完整的会话做过通篇的分析,这是他们的分析工作中的一个不足之处。他们在分析中使用的基本单位是相邻对,但对于相邻对这一个概念,一直有人抱怀疑态度,有人认为在人们的会话中有相当一部分话语并不是由相邻对组成的,这就使得他们的分析方法失去普遍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