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教育与文化传承.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24326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母语教育与文化传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母语教育与文化传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母语教育与文化传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母语教育与文化传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母语教育与文化传承.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母语教育与文化传承时间:2005-06-13作者:王鹏伟 (中国教育报2000.4.23)母语教育与文化传承吉林省教育学院 王鹏伟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在于现实的物质文明的建设,也在于历史的精神文明传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西方文化冲突愈加激烈,在广泛接触、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一个民族的存在是以特有的民族文化为标志的,其载体是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民族语文与民族的独立性密切相关,民族语文体现着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中

2、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从语言文字、诗词文章,到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都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落。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一方面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交流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一方面又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母语教育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愈发显得重要。面向新世纪的汉语文教育,在这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一个民族的真实存在,在自然意义上是靠血缘关系来维系的,在文化意义上是靠民族

3、文化传统来维系的。母语教育,就语言文字本身而言,是交际工具的掌握,就其语言文字负载的文化内涵而言是民族文化的熏陶洗礼。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这里。外语教育虽然也需要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但根本其目是掌握语言交际工具,而不在于以外来文化替代本民族文化。母语教育则不同,其目的不仅仅是掌握作为重要交际工具的语言文字,还包括传承民族文化。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就失去了载体。如果把母语教育放在人的发展这一宏观目标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就会成为母语教育的重要一翼。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洗礼,从而弘扬民族精神。简言之,母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奠定受

4、教育者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底蕴。长期以来,中小学教材中古诗文应该占多大比重,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肯定的意见认为,古诗文流传千百年,是经受了历史长河淘汰而沉淀下来的精品,学习汉民族优美的语言文字,理应偏重古典诗文;否定的意见认为,作为现代语文教育,学习汉语文有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现代白话文可作典范,何必舍近求远到古代去“求救兵”?如果单就语言文字的学习而言,在母语教育中,语言文字的初步学习是可以在小学阶段完成的,中学阶段侧重古代语言文字的学习对现代语文的健康发展是大有益处的,也是可行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新文化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白话文运动,使“语”(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合

5、一,在汉语文发展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白话文自诞生以来就受欧化的影响,虽然表述精密,富于逻辑,却削弱了汉语言简意赅、韵律生动、富于弹性的特点,因此说古诗文的学习对于汉语文的健康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持否定意见者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作为一个现代人,首要的是要学好白话文,因为有用;文言文学多了说话作文就会半文不白。这种看法忽略了一个前提,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人是不会去说已经“死去”的古代语言的,否则就不能交际。从语言的源流关系上看,文言是“源”,白话是“流”,从“源”汲取营养是不会使“流”浊的。2000年秋季,将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在这套教材中,

6、文言文的比重将由目前全国统编教材的不足1/3调整到1/2,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学术争论的休止。上述争论的焦点在语言文字的学习方面,这一层面上的问题姑且不作深究。笔者以为,上述关于古诗文学习的争论仅仅局限在语言文字方面,这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问题在于古代文化的传承。这场争论至今未能从古代文化传承的层面展开,这反映了汉语文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这种滞后的母语教育观念表现在教学实践方面,就是把古诗文教学等同于古汉语教学。从母语教育的角度看,古诗文教学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古汉语的学习,一是古代文化的传承。就二者关系而言,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由此也涉及到中小学教材和课外读物的选篇问题

7、。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语文教材选篇多从所谓现实需要出发,而没有也不可能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时代的局限,无庸讳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21世纪,我们没有理由对此采取回避态度。作为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诸子文章、诗词曲赋自不必说,就是那些流传民间的俚俗文学和戏曲文学是否也在遴选之列呢?这些作品富有生活气息,文字朴实无华,朗朗上口,过目成诵,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这样的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都是很适于儿童和青少年阅读。我们谈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不应该忽视这一方面的。由此可以联想到多年来京剧等古典戏曲的拯救活动,在这方面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如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普及工作,古典戏曲也许不会像今天这样濒临“化石文化”的尴尬境地。总之,从传承古代文化的角度看,古诗文教学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还包括古典哲学思想,古典文学,古代风土人情。语文教育要使作为未来公民的广大青少年体认民族文化,陶冶民族情感,培养民族精神,就必须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古诗文阅读。母语教育的这一目标指向,必须从小学抓起。小而言之,古诗文阅读对于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奠定民族文化的底子,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是大有益处的,可以使他们终生受益;大而言之,古诗文阅读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一项长远工程。2000年3月19日星期日原载中国教育报2000.4.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