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英汉文化中的空缺性及其翻译策略.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25340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英汉文化中的空缺性及其翻译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英汉文化中的空缺性及其翻译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英汉文化中的空缺性及其翻译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英汉文化中的空缺性及其翻译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英汉文化中的空缺性及其翻译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英汉文化中的空缺性及其翻译策略.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英汉文化中的空缺性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文化中的空缺性及其翻译策略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英汉文化中的空缺性及其翻译策略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英汉文化中的空缺性及其翻译策略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文化与翻译有着紧密的关系,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要让译文与原文既形似又神似,必须要求译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再现原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

2、形式及风格,深刻了解双方文化内涵、精通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本文拟从中西方文化的空缺性角度探讨翻译策略。关键词空缺性 翻译策略 英汉互译 跨文化交际一、引言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活动一直被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过程,在翻译实践以及一些翻译作品中,存在着把原作按字面意义翻译成译作的现象,这是因为有些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认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另外,译者受本国文化模式和观念的影响以及个人文化素养的限制, 难免对该文化的意义认识不全,甚至是偏差, 特别是当原语表达的文化与译语表达的文化发生冲突或者前者之有为后者之无时, 填补空缺或解决冲突的方式往往不尽人意,

3、 会产生“硬译”现象。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在英汉翻译时,不仅要从语音、词汇、语法的形式上考虑问题,更需要懂得折射文化闪光点的心灵之语,把语言的翻译放在跨文化交际的大环境下观察、思考。这一观察角度的转换,可以拓宽翻译研究的视野,对翻译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二、文化的空缺性及其翻译策略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各有其特点,对语言的运用也表现出独特性。两种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翻译时,源语言的某些表达在译入语中没有现成的表达与之对应,以至于形成语言上的“真空”地带即文化的空缺。中英文化拥有各自

4、丰富、独特的神话。譬如,古希腊神话中有各种各样的神主神宙斯(Zeus)、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等。这些神话人物已成为欧美文化的共同文化遗产,但在中国文化中则产生了空缺。而中国特有的神话人物如“玉皇大帝、女娲、观音菩萨”等在欧美文化中又形成空缺。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饮食方面的社会习俗不同,也引起了表达饮食语言的相互空缺性。例如西方国家的hamburger(汉堡)、hotdog(热狗);中国的传统食品如dumpling(饺子)、Spring roll(春卷)。1.直译加注法在进行空缺性翻译时可以使用直译法,并以加注的形式弥补直译带来的损失。如:阴阳yin and

5、 yang; 气功qigong;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sandwich三明治, hot-dog热狗,但译者在初期使用时,最好加上脚注, 随着这些词语在译语文化中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读者对它们逐渐熟悉,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关该文化的认知模式,最终有可能完全接受它们。如中国的“功夫”“太极拳”等词语已逐渐被世界人们所接受。其它的还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如汉译英的例子:西施Xishi,A famous beauty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ancient China.清明Qingming, a tradi

6、tional Chinese festival to commemorate the dead observed in late spring.粽子Zongzi, a kind of glutinous rice dumpling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英译汉的例子有:Judas kiss犹大之吻。指耶稣十二使徒之一犹大以接吻为暗号出卖耶稣导致耶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喻口蜜腹剑,阴险的背叛。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内藏各种灾难和祸患,被潘多拉私自打开。喻灾难,麻烦,或祸患的根源。The Gordian knot戈尔迪之结。源自希腊传说,戈

7、尔迪在木桩上系了一个众人皆无法解开的绳结,后由亚历山大王一刀斩断。喻棘手问题。成语是各民族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语言,它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和习惯。尽管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但人类的思维总有共同的特点,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也有相似之处,因此,在不同的民族语言中总能找到一些意义相同和文化内涵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成语,在这种情况下,常常采用直译的方法。通过直译,不仅传达了原语文化的意义,更加形象生动地保持了原语的民族文化特色。如:trim the sail to the wind见风使舵,a bolt from

8、 the blue晴天霹雳,as light as a feather轻如鸿毛,golden saying金口良言,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滴水穿石,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cold words冷言冷语等。2.意译法空缺性翻译若重传意则用意译法,即把原作的精髓用译入语中的习惯语表达出来而不露任何牵强的痕迹。因此对于表达形式不同,意义相同的源语中的词汇,习语和句子用直译无法准确地传递其文化内涵,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即采用和源语的形式不同但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来翻译。如“The robbers were cutting

9、 the melon.”是一句非常形象生动的句子, 若将其直译为中文“强盗们在切西瓜”, 相信大部分中国读者都会觉得滑稽, 不知所云。这句话在译成汉语时要保留其比喻意义, 而舍去其形象, 故译为“强盗们在分赃”这样会更适合读者接受。再如 “The teenagers dont invite Bob to their parties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如果译成汉语“青少年不邀请鲍勃参加他们的聚会因为他是一条湿毛毯”的话, 这样的翻译就使原句丧失了比喻意义, 而且译文使译文读者理解起来大伤脑筋。这种情况下, 词语的概念意义只是手段, 比喻意义才是真正的目的。对

10、此, 如果在译语中找不到表达相同比喻义的词语, 翻译时就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或者借用译语的喻体。此句可译成“青少年不邀请鲍勃参加他们的聚会因为他令人扫兴”。三、结语语言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着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翻译,与其说它涉及两种语言,不如说它涉及的是两种文化。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语言所反映的对象,所以不能离开文化元素来谈翻译。在具体的英汉互译中,译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敏感性。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已达到翻译的完美境界,从而适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地交际的需要。参考文献:1语言与翻译.翻译理论与

11、实践,2006 , (1) :57.2戴凡,Stephen LJ ,Smith. 文化碰撞.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王佐良. 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杨乃乔. 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6张野. 英语成语典故.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7中国译协. 论英汉翻译技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12、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3、,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

14、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