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解构”翻译理论及其对原作的创新与伤害.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25454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析“解构”翻译理论及其对原作的创新与伤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探析“解构”翻译理论及其对原作的创新与伤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析“解构”翻译理论及其对原作的创新与伤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析“解构”翻译理论及其对原作的创新与伤害.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探析“解构”翻译理论及其对原作的创新与伤害 【论文关键词】“解构主义”原作创新伤害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解构主义”理论的起源、代表及主张进行了扼要的介绍。随后笔者着力辨析了“解构主义”理论与“逻各斯中心主义”及“结构主义”的异同,并配以实例从几个方面阐述“解构主义”理论在现实运用中对原作的创新与伤害。 引言 在“解构主义”理论形成之前,西方一直传承着“逻各斯中心主义”。“解构主义”理论的领袖人物德里达认为,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到黑格尔和列维-斯特劳斯都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法主要是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基础之上。然而,随着“解

2、构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完善,“解构主义”理论以其独到的见解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双方处于水火不容的两个对立面。同时,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也对以索绪尔为先驱的“结构主义”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解构主义”理论在其自身不断成熟过程中得到了人们认可,并在、影视和等多方面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为这些领域的创新开辟了另一翻天地。 1.“解构主义”理论的起源、代表及其主张 1.1 “解构主义”理论的起源 1968年5月,法国爆发的反政府学生运动“五月风暴”为“结构主义”转向“解构主义”提供了契机。学生运动的失败使法国知识界认识到西方当时的结构和社会组织体系的牢固。他们转而对系统性、结构性概

3、念产生了的普遍的厌恶。从思想的传承关系看,“解构主义”的兴起,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尤其是法国社会思潮的深刻变化有一定的关系。战后法国存有多种思想流派,如存在主义、现象学和等。这些思想流派之间相互渗透,为“解构主义”的应运而生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1.2 “解构主义”理论的代表及主张 “解构主义”的主要代表有福科(Michel Foucault)、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和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其中尤以德里达最具影响力。 福科认为,任何作品都是历史性的,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也受到历史时期和条件的制约;作品历史上的各种注解和歧义说明“另一面存在”,体现了

4、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差异,使语言本身不能和谐统一。同时,他还对原文的概念进行了修正,认为应该削弱原文的地位,强调译者的重要性。 海德格尔对命名进行了重新认识。他认为人和文本都具有历史性,语言的两个方面中,一方面清晰、完整和有声,而另一方面则晦暗、残缺和无声,命名时通常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他还提出应该打破命名、解构概念,用其它语言思维解释,而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 德里达认为,符号不存在同一性,能指和所指差距难以弥合、意义在差异中扩张。他的这一主张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和根深蒂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为了引起注意,他还杜撰一个新词:分延(Diffrance),该词也成了他的理论基石。分延(Di

5、ffrance)取自differ(区分)和 defer(延搁),包含着区分、延搁、播散等含义,暗示着符号本质上是分裂,而非同一。由此,他认为,词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文本没有终极意义。他还认为,翻译是以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来置换原文,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性的转换。 翻译的目的就是揭示那些被丢失或遭压抑的东西,揭示文本的多重意义,并在纯语言中进行转换。 2.“解构主义”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及对“结构主义”的挑战 2.1 “解构主义”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它的思维方法主要是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基础之上,

6、如:男性与女性、语言与文字、真理与谬误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认为,“语音与心灵有着本质的直接贴近的关系,德里达将其称之为语音中心主义,也即在场形而上学”。(刘宓庆,2007:49)德里达将反对在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视为攻击的根本目标。德里达认为,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到黑格尔和列维斯特劳斯,都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他还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以“现时为中心的本体论和以口头语言为中心的语言学的结合体,相信在场的语言能够完善地表现思想,从而达到实在世界的客观真理”。 “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原文意义是固定的,原文的作者应处于主体地位,翻译则属于从属地位,译者应仰

7、视原作和作者。他们还认为,译者的思维应定向,应营造固定点,保持原文的相对稳定性。而“解构主义”则不然,他们认为原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原文的意义不固定,原文与译作相互依存,应重视和提高译者的地位。同时,他们还认为,应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原作,应打破僵化,用发散的思维去看待原作,给原作以新的生命。 2.2 “解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挑战 “结构主义”的先驱索绪尔将语言从其他系统中抽离出来,并就独立于个体的抽象的共时系统进行研究,借此探讨语言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内在规律。同时,他还运用二分法对能指与所指、言语与语言、共时与历时及组合与聚合进行了区分。在索绪尔的整个语言的语言学系统中,符号的任意性原则立于支配地位。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都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但他也认为,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是约定俗成的。受“结构主义”二元对立观的影响,“结构主义”翻译强调通过文本系统内部的分析挖掘各个层面的语义。“结构主义”认为,原文具有固定的意义,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作者,将其作为翻译的本原,并以再现原文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从而求得原文和译文之间的等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