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优势与翻译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母语优势与翻译策略.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母语优势与翻译策略2009-12-25 14:24:48 作者:sunny 来源: 浏览次数:256 网友评论 0 条 如需原创英语论文,请联系QQ:23955250,31470880,支持淘宝交易,包改包通过在翻译界,鲁迅和林纾因截然不同的翻译风格常为后人研究讨论。二位都是语言大师,在母语作为译语的翻译中,其母语的优势应当发挥的淋漓尽致,但事实却不尽如此。林纾的翻译小说曾令诸多名人为之倾倒,如:鲁迅、林语堂、郭沫若等,这应该是林纾的母语功底带来的效应。与此相反,鲁迅的翻译却是“生硬”,“晦涩难懂”并被梁实秋拿来狠批了一顿。笔者认为,这都是翻译方法惹的祸。衡量译文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译文是否
2、符合地道的译入语的习惯用法和表达方式。 一、翻译中的母语优势 一篇译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质量,从选词组句谋篇直至语言的文化背景。任何一位从事翻译工作的人都必须与至少两种语言打交道,即:源语和译语。二语(母语和外语)习得的研究成果早已表明了母语在自身语言系统中的根深蒂固,母语这种“本性难移”的状况对外语的学习既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利的因素。英国现代英语翻译家斯图尔特.贝茨(E. Stuart Bates)认为:如果翻译有什么,那就是,译者只能把母语当作译文语言。即:无论是从词义、句子结构、语法层面还是从文化内涵等层面而言,以母语为译语的优势都很大。翻译家许渊冲教授说,发挥译
3、文语言的优势就是指“用汉语之长”。那么,母语优势即是指译者以其母语作为译语时母语的长处。 例如,Unless youve an ace up your sleeve, we are dished. 译1:除非你有锦囊妙计,否则我们是输定了。 译2:除非你袖中藏有王牌,否则我们是输定了。 英语的an ace up ones sleeve是西方玩牌赌博时藏在袖中的“王牌”,而“锦囊妙计”则是中国古代宫廷争斗或疆场征战时封装在“锦囊”中的神妙计策。译1是归化的译法,发挥了汉语母语的优势,而译2则是异化译法,更贴近源语文化。 相反,以母语作为源语的译者,其母语文化有时则会成为翻译的桎梏。这种束缚包括译
4、者下意识地试图保留原作的形态,传递本族文化,以至于失去译文地道的风味。正是母语的力量使以其为译语的译者倾向于选用意译、归化的翻译策略,而以母语为源语的译者更倾向于选择直译、异化的处理方法,以表达原作的语言特点传播源语文化。 二、“死译”母语优势难以发挥 直译是以原文作者为中心的翻译方法;意译则是偏重译入语,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分别延伸为异化和归化。鲁迅自幼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积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享誉华夏的语言大师。然而他却因“直译”,甚至是“硬译”他一直未变的翻译方法 ,招徕了梁实秋的猛烈批评:生硬、别扭、极端难懂。并拣了几句鲁迅的翻译作为例子: 内容上虽然不相近,而
5、形式底地完成着的作品,从受动底见地看来,对于劳动者和农民,是只能给与半肉感底性质的漠然的满足的,但在对于艺术底化身的深奥,有着兴味的劳动者和农民,则虽是观念底地,是应该敌视的作品,他们只要解剖底地加以分解,透澈了那构成的本质,便可以成为非常的大的教训。 鲁迅用的是直译、异化的策略进行翻译,保留原文的句式,语句的次序也不颠倒,甚至到了逐字逐句译的程度。难怪梁实秋说其是“硬译”或“死译”鲁迅的死译便由此而来。即便翻译不是那么死译、硬译,只要是用了直译异化法,重形似而不重神似,既使译文不会生硬牵强、诘屈聱牙,也不会是亲切地道的译语语言。译者的母语优势就难以发挥出来。 不管鲁迅是出于“宁信而不顺”的指
6、导思想还是出于帮助创造新中国的现代语言的需要,总之,这样的译文语句跟鲁迅创作的文学作品里的语言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有着很强语言表达能力的鲁迅何以遭此批评呢?笔者认为,唯翻译策略使然。 鲁迅先生所提出的“宁信而不顺”乃至“硬译”是有原因的,那就是“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这表明鲁迅是在有意引入外国新的内容和语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以“使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化思想不走样的传入中国。”借外国的火来照明中国的黑夜。但他却忽略了这种“硬译”的弊端,因为其译文的“生硬”、“别扭”和“极端难懂”,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被接受的。 三、“活译”母语优势充分发挥 中国的翻译自有史以来,
7、把意译发展到极至的非林纾莫属了。林纾的译文是意译、归化的结果,但因为社会和个人的原因,在翻译时为达目的常有删、改、增的变动,甚至是“误译”、“讹译”,以致为后人称作“活译”。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著名的“不审西文”的翻译家,笔者认为这是他选择“活译”方法的主要客观原因,另外,作为晚清第一个大刀阔斧开始文学翻译的人,林纾所处晚清时代的母语文化背景决定了他要想被读者接受只能选择“活译”。林纾以“多译有益之书”,以伸“赤心为国之志”,以振国人“爱国之志气”。这必然让他的翻译要以译文读者为中心,以母语文化为参照,充分发挥母语优势。只有用意译、归化的策略进行翻译,才可能被国人接受进而达到目的。林纾翻译事业的
8、成功有赖于他 “活译”方法的选择和母语优势的发挥。以下从几方面试作分析。 1.标题。中国传统文学中自有故事、小说以来,其标题常带有“记”、“传”、“录”等字眼,深喑中国文化传统的林纾故而在翻译标题时为得读者接受,大都加上了这些字眼,如:黑奴吁天录,鲁滨逊漂流记,迦因传等,以更具母语特色。 2.主题。林译小说的主题是其为晚清读者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那时候人们只知道外国有枪弹和坚船利炮,更是认为惟我泱泱大国之华夏有令人骄傲的诗人和文学,是林纾让他们认识了大小仲马、莎士比亚、狄更斯等文学大家。因此,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但为配合读者的阅读口味,小说的情节、人物和叙事方式等常被删改。 3.模式。为迁就读
9、者的阅读习惯,小说几无例外地删去了开首的背景和自然环境描写,代之以“话说”、“却说”之类马上进入故事情节,如有环境描写,也是读者耳熟能详的:是日也,天朗气清,风光和畅,宫庭之花木鲜妍而映媚于朝暾,鸟与云而共飞,蝶随风而竞舞,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芳气袭人,天光转媚,游鱼戏叶,白鹭浴波,其风景之佳绝,诚不可名状。而章回小说每章最后一句“欲知后事如何,切听下回分解”也总会出现。林译小说多以中长篇为主,因为读者看惯了一二百回的章回体这分明是译者在用母语创作。 4.语言。林纾译书用的是文言,这使林译小说流畅易读,富于文采,很受欢迎。钱钟书曾说过:“我这一次发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
10、也许因为我已很熟悉原作的内容,而颇难忍受原作的文字。哈葛德的原文滞重粗滥,对话更呆板,尤其冒险小说里的对话常是古代英语和近代英语的杂拌林纾的文笔说不上工致,而大体上比哈葛德的明爽轻快。译者运用归宿语言超过作者运用出发语言的本领,或译本在文笔上优于原件,都有可能性。”林纾用文言翻译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因为当时不少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坚守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立场,认为文言是民族文化标志。中国传统的语言形式并没有构成翻译的障碍,相反,林译小说阅读起来流畅、易懂,文辞雅致,易为读者接受,反而促进了外国文学顺利地融入中国文学。 5.伦理。当时,人们常以外国小说“不合国情”为由反对翻译,如吴研人说:“非西籍之尽不
11、善也,其性质不合于吾国人也”。特别害怕舶来品冲击中国传统思想。因此,在涉及伦理观念时译者更是小心处理。作为古文家的林纾,在译本的整体把握上,始终以传统的中国文化思想观念来审视原作。如:他在翻译哈葛德的Mentezumas Daughter(直译应为蒙特祖马的女儿)时,就刻意夸大小说男主人公汤麦司千辛万苦报母仇的部分。一方面把小说名称改为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另一方面又在译序里大谈孝道,说这小说的主旨在“言孝子复仇,百死无惮”。特别向中国读者澄清,外国人同样是重孝道的以使小说更易为中国思想接受。毋庸置疑,林纾的母语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因而他在译文中塞入的“私货”不仅没有引起世人的反感,反而被欣
12、然接受了。这不能不说是母语的功劳,也是林译“活”得其所了吧。 四、结语 林纾的“活译”应该是他有意而为,正是由于这种翻译策略的应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读者价值观及审美期待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只有采取这种策略才能使其译作得到读者的接受,从而达到翻译目的。意译、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语为母语的译者更会有意识地选用地道的语言表达原作的内容,使译作更少翻译味,更易于为读者接受,从而更好传递异域文化。意译、归化翻译利用母语优势,试图使译入语读者读了译文后能够产生类似源语读者读原文时产生的审美效果。我们根本不必担心归化译者因发挥母语优势而抹掉了译作的洋味,因为书中的内容谈的都是外国的人名,地名,情
13、节,风俗,习惯,故事的叙述方式乃至插科打诨,处处是外国味铺面而来,何愁感受不到洋味?本文初步探讨了译者的母语在翻译中的积极影响,母语优势的发挥往往借助于意译、归化。得当的翻译策略有助于发挥母语优势,而母语优势的发挥更会使译文熠熠生辉,二者皆为译文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春柏:英汉汉英翻译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2。 3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中国翻译,2003.1。 4王宏志:重释“信”、“达”、“雅”,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6辜正坤:翻译主体论与归化异化考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