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26069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姜秋霞 无论是词典翻译,还是文学翻译,都涉及词、句的转换,都有大体一致的准则和要求,即尽可能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内容,尽可能保持形式结构的对等,也就是所谓在译文语言中寻求最大程度的对等语。然而不同体裁的文本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就词典翻译和文学翻译而言,词典文本是以词为核心,以词、短语、句为独立单位存在的;而文学文本则是以篇章存在的,其中的句子甚至段落只是相对独立的单位,单个的词语则很大程度上更具有临时依附性。词典中各词的释义浓缩性强、涵盖面广,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即词义的共性特征;文学文本中的词、句受特定语境及艺术创作要求的限制,独特性强。词典的例句是

2、以词头为中心生成的句式结构,文学文本中词与句是依据语境的要求发生的,因而两者的信息结构不同。两类文本有诸如以上各种差异,致使两种语言文本的翻译在转换中有不同的选择取向。本文试就词义转换在两种不同文本翻译中的差异进行一些对比。 一、词义层面与选择角度 所谓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形式再现另一种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构成的各种信息,如语言符号所负载的概念,句子及篇章的结构意义,语篇的语言风格,以及语言所传递的情感、审美等艺术信息。在所有形式和内容的信息中,词语的转换是最基本的。关于在翻译转换中的词语意义,奈达、巴尔胡达罗夫等早有过各种分类,大体可归纳为“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

3、“言内意义”(intralingual meaning)和“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指称意义”指的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即索绪尔的“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的语符关系;“言内意义”是指词语与共存状态下的其他语言成分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意义,即结构意义;“语用意义”则是指语言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即特定语境下所产生的意义。就词典文本和文学文本而言,词典中的词(尤指词目词)是以能指为主要特性的,语符主要传递其概念意义 ,所选例证是一组概念按一定逻辑形式所构成的语义,以体现词目词的概念或能指性为主;而众所周知,文学文本是言语(parole)的

4、表现形式,因而主要体现其语用色彩,传递形象意义 ,主要体现形象性或表现性功能。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两种文本的转换过程中对词义的选择有不同的取向。请看下例: 例1 A:Her voice was faint but steady. 译文:她的嗓音低微然而 深沉 。 B:Jane was forced to smile completely,. and said in a conscious,low,yet steady voice,. (J. Austin: Emma) 译文:简再也忍不住了,笑了起来她心中有数,然而 不慌不忙地 低声说 (张经浩译:爱玛) 例1中A为词典文本例句;例1中B为文学文

5、本例句。对比两个文本中steady对voice的描述,在译文中是不完全一样的。“深沉的嗓音”很好地对应了该词条第五义项的“镇定的,冷静的,沉着的”释义,具有该词在描述声音时最具概念化的表达方式。例1中B的译文则使“镇定、冷静、沉着”形象为“不慌不忙”。又如: 例2 A:in the open air 译文: 在户外 B:But when she was there beside the sea,absolutely alone,she cast the unpleasant,pricking garments from her,a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her lif

6、e she stood naked in the open air,at the mercy of the sun,the breeze that beat upon her,and the waves that invited her. (K. Chopin: The Awakening) 译文:然而,当她来到海边,发现四下绝无一人时,她脱去了那件扎人的、穿着难受的泳衣,平生第一次赤裸裸地站在 光天化日 之下,任凭阳光戏弄,任凭海风拍击,任凭呼唤她的海浪泼溅。 (刘新民译:觉醒) 例3 A:You will see with your own eyes cruelties and injus

7、tices. 译文:你将亲眼看到种种残暴和 不公正的行为 。 mans inhumanity to man 译文:人对人的 残忍 B:“I had not thought Mr. Darcy so bad as this though I have never liked him,I had not thought so very ill of him. I had supposed him to be despising his fellowcreatures in general,but did not suspect him of descending to such malicious

8、 revenge,such injustice,such inhumanity as this.” (J. Austin: Pride and Prejudice) 译文:“我没有想到达西先生这样坏。我一直不喜欢他,却没有想到他这样恶劣。原来只当他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但没有怀疑他是个小人,会这样恶毒报复,伤天害理,良心丧尽 !” (张经浩译:傲慢与偏见) 词典中词的释义具有概括性,所选例句也尽可能直接反映词目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例证中词语(词目词)的翻译要尽量保持与释义接近的译文表达方式。例2中A的译文“在户外”是in the open air最基本的概念;而例2中B的“光天化日”则带有很强

9、的语体色彩。同样,injustice译为“不公正的行为”和inhumanity译为“残忍”都是对这两个词义的概括;而“伤天害理,良心丧尽”则是特定情景中对人物感受的一种淋漓尽致的表达,是“不公正的行为”和“残忍”的一种,但更具体,程度更高。从结构语义学理论角度分析,这属于一种上义词和下义词的词义关系。词典中的例证除了说明中心词的用法之外,就是让读者了解最基本的意义,最具有概括性的功能,即词的上义概念;而文学文本的转换却可以运用形象性词语充分激发读者的审美情感,引发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词典例词句的翻译中,Elle est morte (She died).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发挥成“她魂归离恨天了”。

10、 当然概念意义和语体意义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语言的指称即概念意义使言语的使用成为可能,言语的使用和变化发展又赋予语符新的意义。为此,词典的编纂也从最初的基本概念释义到涵盖各种言语意义的释义。于是有些释义本身就带有语体色彩,一种被广泛使用后约定俗成的语体色彩。如: 例4 All right,now that we have covered the social amenities,lets talk turkey about what really happened.译文:好吧,大家既然寒暄已毕,那就让咱们来认真坦率地讨论实际发生的事情吧。例句中的talk turkey本指“谈论

11、火鸡”,然而带上了“直截了当,认真坦率,开诚布公”一类具有文化感情色彩的含义,这些含义已在长期的语言使用中完全取代了“谈论火鸡”。译文自然也要对应其语体色彩。但与文学文本相比,这种语体色彩是一种概念化了的语体意义;而文学文本中语用含义却具有特定性,是某一语用意义的特定语体度。换言之,其语体色彩共性成分低,特性成分高,文学之所以成其为艺术,原因之一就是通过语言意义的特性来体现的。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词典文本翻译中“概念意义”的转换主要局限于例证中的中心词,至于中心词以外的其他语言成分,在相互组合下生成相对独立的句子结构时,既有各个语词的概念意义,又有组合而成的结构意义,甚至某种风格意义、情感意义

12、等,译者在转换中也要作相应的体现。如: 例5 Hes awfully decorative,but sometimes he simply doesnt connect. 译文:他这个人样子挺帅,只是有时简直缺根弦儿。例6 The sun has sunk below the horizon. 译文:太阳已沉落在地平线下。 例5表现了某种语气、情感色彩;例6则勾画了一种景象。由此可见,词典例句的转换除了词目词的概念意义之外,还有以词目词为轴心生成的语义块,这个语义块也有形象,只是其文本脱离具体的言语环境,或者说脱离了作者的“本意”,又缺乏情景的特定性,因而较抽象化;而文学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形

13、象色彩,来源于特定的情景范围,形象更具体,更具个性、独特性,更具有指向性。因而词语的意义及译文词义的选择还涉及到语境的大小问题。 二、语境范围与参照体系 所谓语境,是指语言文本中与词语有关、影响词语意义的各种因素,大致可分为文本内因素和文本外因素,即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言内语境包括文本的语言结构、文本发生的场景(时间、地点、场合)等;言外语境包括文化、社会背景等。一个文本的语境既决定一个词在特定场合的特定意义(因一词多义);同时又体现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色彩,政治、宗教色彩,包含特定的语气等。词典文本与文学文本在这个层面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词典文本的言内上下文最大的结构形式是句子;文学文本的上

14、下文则是段、章、篇。从表面形式看,词典例句的语境范围小,决定各个词义变量的因素少,因而词、句在转换时词义的选择相对较容易。而文学文本的语境范围大,决定一个词义变量的因素多,故难度较大。如: 例7 The barbed shaft of love had penetrated his dull hide. Six weeks appropinquity opportunity had victimized him completely. (W. Thackeray: Vanity Fair) 译文:爱神的倒钩箭头把他身上的厚皮射穿了。一个半月来他和蓓基朝夕相处,亲近的机会很多,已经到了神魂颠倒的

15、地步。 (杨必译:名利场) appropinquity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英汉辞海中只解释为nearness,即“接近,亲近”的意思,opportunity在词典中的释义是“机会,时机”,victimized则更是笼统地释义为“使牺牲,使受害”。在以上文学文本中,这几个词的翻译就需要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具体化的选择,使它们分别具体为“朝夕相处”、“亲近的机会”、“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然而深入对比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就会发现,语境范围的大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词典例证的言内上下文小,但言外语境却更大,决定某个词义的可见因素虽少,但无形因素的范围却很广泛。在进行例句翻译时,其中心词词义的选择需具有包容性

16、、可替换性。词典相对浓缩的释义是无法完全包括一词多义的,这就要求译者在转换中要尽可能使词目词的词义广泛化、更具有共性。也就是说,译者(词典编纂者)的脑中拥有无形的大语境,翻译时搜索语境中的各个选项,并使之归纳化、概括化。以上例1、2、3中A部分都说明了这种情况。如例3中的“不公正的行为”和“残忍”是译者在对所有injustice和inhumanity对应的词义的归纳和概括。至于整个例句,由于它是多个语言成分构成的语义块,所包含的意义既有各个语词的概念意义,又有组合而成的结构意义,甚至某种风格意义、情感意义等。然而由于这一相对独立的语义块缺乏更大程度的可参考性语言文本,其主题意义往往缺乏依托,这

17、就更要求译者在转换过程中具备一个大的隐形语境,从而在不同的变项中进行选择。文学翻译正好相反,体现个性是其特点,文本中的每一个个体成分都有特定的语境限定,可供译者参考,因而译者搜索变项的范围相对要小得多。例3中B部分的“伤天害理,良心丧尽”以及例7中的“朝夕相处”、“亲近的机会”、“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都是通过参照特定情景产生的。换言之,一个相对窄小的语境就能够有效地帮助译者选择词义。虽然文学文本也有言外语境,但由于其可视文本大,显性因素多,隐形语境的制约相对较弱。 由此可见,语境范围对译者主体在转换过程中词义选择的影响作用是辩证的。词典文本的上下文语境窄,但译者的联想范围广;文学文本的上下文语

18、境较宽,但译者的联想范围却是相对有限的特定情景。而从翻译的结果(译文)看,词典概念性词语似乎来源于简单的对应,文学文本的形象化词语则似乎来源于译者大脑更高程度的运作。而事实上,两种文本的语境范围和结构不同,译者在选择词义时参照的体系不一样,参照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其次,词典文本与文学文本的语境不仅有大小的不同,而且有结构上的差别。两种文本在主述位的分布上有各自的方式。根据马泰休斯(V. Mathesius)的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理论,文本中包含有主位和述位,即已知信息和新知信息,一般是主位在前,述位在后。文学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有一定的主述位分布规律,按照信息的新旧进行不同的结

19、构排列。翻译中,译文句子的构建要相应地体现,述位的新信息往往得到相应的突出和强调。但词典中的词条、例证的最大语言单位是句子,一般不具备新旧信息之分。翻译转换时便没有强调与非强调之分。如: 例8 She soaked the clothes overnight in soapy water. 译文:她将衣服在肥皂水中泡过夜。 例8中的she虽处于主位,但并无与soaked the clothes overnight in soapy water相对的“已知”含义,也不存在“新知”之说,译者无需突出或强调主位或述位的哪个部分。而假设这个句子出现在文学文本中的话,文中的“她”或因“太懒”,或因“无情

20、”而“将衣服在肥皂水中泡过夜”,那么述位的成分就要相应地得以强调,句子就有可能根据上下文转换成“她竟然将衣服在肥皂水中泡过夜”。译文虽然只加了“竟然”一词,却体现了对“她”的一种情感态度。 从文本结构上说,任何一个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部分组合成整体,整体对各个部分又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同的文本结构对各个词语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不同的,这使译者在翻译中对词义进行选择时产生不同的心理运作方式。就译者的想象机制而言,在词典翻译中,科学想象发挥更多的作用;而在文学翻译中,审美想象发挥更多的作用。通过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对比就能发现:翻译的过程与结果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因果律关系。这些有趣的现象将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注释: 选自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选自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选自张柏然主编的综合英汉大词典(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