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思维差异与翻译.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26072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思维差异与翻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言思维差异与翻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言思维差异与翻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言思维差异与翻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言思维差异与翻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言思维差异与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思维差异与翻译.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6 年 2 月 湘南学院学报 第 27 卷第 1 期 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语言思维差异与翻译陈春华1,朱秀梅2Feb. ,2006Vol. 27 No. 1(1. 湖南科技学院 外语系 , 湖南 永州 425006 ; 2.湘南学院 外语系 , 湖南 郴州 423000 )摘 要 :思维方式 , 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 。语言是紧附在思维这个有无限纵深基础上的结构体 。它既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 , 又是思维的主要载体和主要表现形式 。文章旨在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 , 从而探索出其翻译方法 。关键词 :语言 ; 思

2、维 ; 差异 ; 结构中图分类号 : H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8173 (2006) 01 - 0087 - 04章 ,都必然表现出其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 形合一 、两种语言所在的思维模式与语言结构(一) 英美民族思维模式和英语语言结构一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形成是在该民族长期的哲学背景 、文化传统之下逐步确定的 ,而语言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凝固作用 :强制使用它的人以它所勾勒的洪堡特所称的“内蕴语言形式”(inner sprach form) 思考问题 。我们知道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人的传统哲学是讲“神凡二分”“主客二分”,主张把物质与精神 ,社会与自然 ,本质与

3、现象对立起来 。这从笛卡尔个体元素决定整体的“观念原子论”到罗素的“逻辑原子论”概莫例外 。受其哲学思想影响 ,16 世纪到 18 世纪欧洲许多自然科学家主张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过程分解为各个部分 ,把具体问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 ,把极复杂的问题划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和部分 ,然后 ,一个部分接一个部分地去研究 ,从而形成了其个体或曰分析思维模式 。西方哲学不仅强调个体 ,同时讲究形式 ,这典型地反映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里 。另一方面 ,与 16 世纪欧洲自然科学家上述科学研究方法论相适应 ,理性主义在这一时期弥漫于欧洲 。理性主义一方面强调科学的实验 ,注重形式论证 ,同时主张客体分明 。概括

4、起来说 ,包括英 、美在内的西方民族在思维形式上具有一种重理性 、重分析 、重形式完备的鲜明特征 。从语言与思维关系上 ,上述思维模式必然一方面在其载体 语言上反映 ,另一方面 ,也在语言的巨大作用下得到模化 、固化 。以下我们具体看看英语语言的组织结构是如何反映或固化这一思维模式的 。众所周知 ,英语是一种形态型语言 。形态型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无论是选词造句 ,还是组织篇收稿日期 :2005 - 08 - 28(cohesion) ,表现在句子上 ,则“英语句子往往以形统神 ,以丰满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的格局 ,规定句界 ,组合程式严谨规范 ,是一种以限定动词为核心 ,控制各种关系的空间性树型构

5、造”(申小龙 ,1988 ,57) 。如 :He had flown in just the day before from Georgiawhere he had spent his vocation basking in Caucasian sun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job which he hadbeen engaged on in the south.该语句的基本结构是 : He had flown in just the daybefore from Georgia ,后面长长的成份都是 Georgia 的修饰语 。在定语

6、从句里 ,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n2struction job which he had been engaged on in the south 系一长长的介词短语作该从句的时间状语 ;而在这一短语里 ,which 又引导一定语从句 he had been engaged onin the south ,修饰 the construction job 。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句子 ,句中的限制和修饰成份叠加 ,但由于形式完备 ,逻辑严密 ,其中的语义关系一目了然 ,意思表达明确 、完整 。事实上 ,上述关于英语句子的“空间性树型构造”的特征并不止于句子 ,

7、它同样适用于大于句子单位的言语单位 语篇的组织结构 。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个英语句群 (语篇的一种形式) 的例子 :Many authorities who deplored the trend toward selfworries about the future. Harvard sociologist Ries mensays :“When the movement looks the strongest , that usual2ly means it is about to fail . But because of the individualistic nature of this

8、movement , it is hard to se how it willfail . ”作者简介 :陈春华 (1968 - ) ,男 ,湖南永州人 ,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 文学与翻译 。87这段话共三句 。第一 、二句里 who , when 表示从属关系 ,接应信息 ,第二 、三句的 that , it 表示指代关系接应信息 ,第三句里的 but , because of 表示转折和因果关系接应信息 。此例充分表明了英语语篇重结构完整 ,句际之间形联意合 、逻辑严密 、严谨分明的特点 。显而易见 ,英语句子和语篇这种构成成份叠床架屋 ,层层套叠的特征客观

9、决定了要正确释读其义 ,必需仔细缕析句内 、句群多个成份及其彼此之间的结构关系 。这既说明了英语语法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下 ,“器”重于“道”的语法 , 同时也反映了英 、美等西方民族的思维模式呈如上所述的重理性 、重个体 、讲究形式完备的认知特点 。所以说 ,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世界观 ,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模式 ,学习一种语言 ,等于进入了“另一个圈子”。因此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一种工具 ,更不仅仅是学习一种技巧 ,而是转换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 。(二) 汉民族思维模式和汉语语言结构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形成背景 ,以及汉语怎样固化 、表现这一模式而在结构上呈何特色 。与西方传统哲学中的

10、理性传统不同 ,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三种哲学 儒家 、道家与中国佛教都重视悟性 。孔子说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偶不以三偶反 ,则不变也 。”论语(,述而) 庄子强调“得意忘言”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这些思想对中国人重“领悟”,重“言外之意”乃至重“含蓄”的思想方法都有很大影响 。事实上 ,这种重顿悟 ,讲含蓄的哲学 、宗教思想与弥漫于汉语 ,尤其是文言文中的模糊性 ( 词性模糊 、语义模糊 、语言单位模糊) 是吻合的 。中国传统哲学一直宣扬“天人合一”的思想 。如中国传统易学把一切自然现象和人

11、事凶吉统统纳入由阴 (2 ) 阳 ( ) 两爻所组成的八卦系统和六十四卦系统 ,提出“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的整体宇宙观 。后来荀况等思想家把宇宙看作由客观规律支配的统一体 ,认为“天”是列星 、日 、月 、四时 ,风 、雨 、万物等自然现象互为协调 、互相作用 ,不断生成的功能系统 。因此 ,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看病 ,注重从总体上 ,从一事物与他事物联系上加以认识 ,予以解决 。当代社会中我们所说的“从总体上看问题”“宏观调控”,“顾全,大局”等都蕴含着整体思维模式 。与这种强调整体思维 ,突出悟性的思维方式相适应 ,中国传统哲学同时也强调主体意识 ,强调参予

12、 , 一切以“人”为出发点 。概括起来 ,在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化长期影响 、涵化下 ,汉民族从总体而言表现出一种重整体 ,重悟性 ,重主体意识的思维模式及认知心理图式 。88这一思维模式 ,反映在汉语中 ,就是汉语在造句 、谋篇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注重内在关系 ,隐含关系 ,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特点 。这突出表现在汉语造句 、连篇时 ,其间的联接少用或不用形式词 ,而是依据意义上的连贯 意合 ( coherence) 。试看 : 知彼知己 , 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 ,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 ,每战必殆 。这段话中 ,只有一个形式词“而”,且并非必不可少 。如果我们把这段话省略的 、隐含的 、模糊

13、的东西都补上 ,则大致应写成 : ( 若) 知彼 ( 而又) 知己 ,(则) 百战不殆 ; (若) 不知彼而知己 , ( 则) ( 将) 一胜(及) 一负 ; (若) 不知彼 (而又) 不知己 , (则) 每战 (将)必殆 。这是古汉语的例子 ,现代汉语的情形又是怎样呢 ? 请看 :阿 Q 没有家 , (他) 住在本社的土谷祠里 ;(他) 也有固定的职业 ,只给人家作短工 , (人家叫他)割麦 (他) 便割麦 , (人家叫他) 舂米 (他) 便舂米 , ( 人家叫他) 撑船 (他) 便撑船 。(鲁迅阿,Q 正传) 不难看出 ,该句一方面充满大量的重复 ,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省略 ,若用英语的造句

14、规范是无法解释如此松散脱落 ,生动活泼的语言组织的 。因此 “汉语造句注重的,不是空间构架的严谨 ,而是线性的流动 ,转折 ,追求流动的韵律 、节奏 ,不滞于形 ,而是以意统形 ,削尽冗繁 ,辞约义丰”。( 申小龙 ,1988 ,59) 换个说法 ,道地的汉语句子 、句群 、语篇 ,其结构是以零聚整的开放性结构 ,其间将它们联结起来的是逻辑 ,是意义 。所以我们说汉语语法也因而是一种形而上 “道”,重与“器”的语法 。二 、语言思维差异与翻译在翻译过程中 ,在领会原语意图后 ,按照译入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 ,通过思维方式的转换 ,运用适当的翻译手段 ,调整语句结构 ,使译文地道 、自然 、符合

15、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一) 整体性思维对个体性思维传统的中国哲学认为天地合一 ,自然界和人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整体 ,自然界和人类都服从同一规律 ,人类和自然界 、自然界和人的精神水乳交融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这种哲学观念渗透到人民的思想中 ,形成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我们可以在许多汉语表达式和成语中发现这种整体性思维模式 ,如 “天:地君亲师”、“东西南北中”、“春夏秋冬”、“忠孝仁义”等等 ,这种表达方式都展现了一个整体性结构 。汉语文章的章法讲究“启承转合”也恰好反映了这种思维方式与风格 。整体性思维表现在语言上是要求叙述全面 、周到 ,务求突出整体性综合框架 ,而不惜重复等 。见下

16、例 “这年头什么都要送礼:,生要送礼 、老要送礼 、病要送礼 、死也要送礼 。”一句话把人的一生“生老病死”全部概括其中 ,而且语言行文形成“复进”的结构 。英语民族 (泛指操英语语言的国家和民族) 强调个人意识 ,崇尚个体性思维方式 ,表现为分析思维方式 ,着重形式结构 。具体到语言上是不求全面 、周到 ,但求结构上的严谨性 。英汉之间整体性思维对个体性思维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一点 。请对比上面此句的译文 :“Nowadays you will haveto send presents on almost every occasion - presents forchildbir

17、th , on the birthday of the aged , to show your carewhen somebody is ill or some help to make arrangement forsomebodys funeral . ”译文的语言结构严谨 ,但译文已经淡化了原文中“生老病死”的整体思维概念 ,而突出了个体 。(二) 直觉思维对逻辑思维汉语思维重直觉 ,重悟性 ,重整体性的综合分析 ,因而形成一种强调意念流而比较忽视逻辑的形式论证的思维定势 ,反映在语言上则是重意合 ,而较少注意形式的规范 ,使汉语的模糊性突出 ,缺乏显形的衔接手段 ,语法呈隐性 。如 “

18、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句与句之间直接组合 ,中间无需任何衔接手段 ,但读其文则能知其意 ,语义含蓄而不显露 ,一切尽在不言中 。而英语民族较重视逻辑思维 、重理性 ,比较强调以经验为基础的形式论证和规范的社会制约 ,因而形成一种理性思维定势 ;反映在语言上则是重形合 ,强化接应手段和形式上的规范 ,语法呈显性 。比如汉语的“字如其人 ,文尤如其人”的译文可以有如下几项 :译文 1 : If handwriting reveals character , writing re2veals it still more.译文 2 : As handwriting reve

19、als character , writing reveals it still more.译文 3 : While handwriting reveals character , writingreveals it still more.译文 4 : Handwriting reveals character and writing reveals it still more.译文 5 : Handwriting reveals character but writing reveals it still more.译文 6 :Writing reveals ones character m

20、ore than hishandwriting does.从以上诸译文的对比可以看出 ,各译文虽然对应上了原文的含义 ,但由于缺少了汉语原句所隐含的“伴随性 、同时性”等连接手段 ,使句意与句意之间无法环扣 、紧凑 。相比之下 ,译文 3 更符合英语语言的表现手法 。英语的逻辑性与英语词汇的特点密切相关 ,像 while , and , or 这样的形合连接成分是不能省略的 ,英语的句与句 、段与段要依靠它们来加强其内在逻辑性 ,语感上忌松散 。(三) 强主体思维对弱主体思维汉语民族往往以人为中心 ,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和行为 ,汉语反映出了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 ,很多表达式大都是基于

21、某种主体直觉的表述 ,或以主体为中心的“环主体意识”,如在“云想衣裳花想容”、“桃花依旧笑春风”等这样的表达式中 “想”和,“笑”固然是人而非“云”和“花”,表达式妙就妙在这种“环主体意识”中 。一般说来 ,汉语的使用特点反映了其强主体思维意识 :多以“人称”作主语 ;常以有生命的名词作主语 ;多用主动语态 ;多用话题主语等 。英语与汉语的强主体思维相比 ,呈弱势 ,不偏重主体意识 ,在语言的使用上具体表现为 :非人称主语句用的很多 ;被动句有其规范形式且与主动句并重 ; 主语一般不能省略 ,必须具备 SV 基本的规范性条件 。汉语的强主体思维和英语的弱主体思维的鲜明反差 ,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

22、互译的过程中势必有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 ,汉语的思维习惯以有生命的人或物为主语 ,不存在英语中的无生命的“形式主语”,所以 ”It is gener2ally believed that . . . ”、”It has rained over. ”译成汉语就成了“人们普遍认为 ”、“雨停了 。”还有 ,汉语中受事概念施事化也成了一种思维模式 ,如“这事要再研究一下”“文章终于写完了”,原来的受事对象“这事”和“文章”摇身一变成了施事的主体 ,但翻译成英语时这种主体意识就淡化了 ,施事和受事的概念泾渭分明 ,”The matter must be further considered. ”The

23、 article hasbeen finished at last .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 ,汉语的这种强主体思维在语言表达上很少用到被动语态 ,主动语态的使用远远多于被动语态的使用 ,汉语思维习惯了说“饭做好了 。”“什么声音也没听到 。”但译成英语却成了标准的被动句 ”The meal has been cooked. ”Nosound could be heard. ”此外 ,话题句是汉语强主体思维最明显的优势 ,是极富汉语民族特色的 ,比如汉语常说“货比三家不吃亏”,在汉语语言文化心理中 ,人必定是行为的主体 ,不言自明 ,可以隐含 ,说话者和话语对象感兴趣的是“货”,关注的是同一个

24、话题即“货”,其他信息“比三家”“不吃亏”都是围绕“货”这个话题(topic) 而来进行说明 、解释 、陈述的 。而英语思维中 ,主语是不可或缺的 ,主谓句的结构是其思维的优势 ,是语言构成形式的主轴 ,以上文为例 ,如果翻译成英语首先会遇到这个问题 “比”,和“不吃亏”的施事主语是什么 ? 所以在译成英语的时候就得先确定其主语 、谓语 ,其次才能顾全其含义 。(四) 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汉语民族习惯运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而英语民族恰恰相反 ,多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 ,比较重视抽象能力的运用 。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 :英语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

25、、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这种表达给人以一种“虚 、暗 、隐”的感觉 。而汉语善于将“虚”的概念以“实”的形式体现出来 ,重89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这种表达明显给人一种“实 、明 、显”的感觉 ,正是基于这一点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以具体来比喻抽象的表达法 。如“揭竿而起”(to rise inrebellion) 形容人民高举旗竿 、旗帜而起义 ;“接踵而来”(to come one after another) 形容人一个接一个地来 ,接连不断 , 踵 , 指人的脚后跟 。“生米煮成了熟饭”(whats already done cannot be undone. ) 比喻事

26、已发生 ,无可挽回 “混口饭吃”;(to get an unpleasant job for ones livelihood) 形容为了生计而不得已干某事 。比较而言 ,英语思维表述方式比较灵活 、抽象 、含糊 ,不受语素形态的约束 ,词义对语境的适应性较大 ;汉语词义往往受语素的“形”与“义”的约束 ,因此汉语词义有时过于具体 、明确 ,以致于流于凝滞 、偏窄 ,对语境的适应性小 。这种差异使得英语中的大量抽象名词很难以准确的汉语对应翻译出来 ,反之 ,汉语中很多表示具体形象的词 ,也难以在英语中得到体现 。请见下句 : A lot of Dianas appeal comes from h

27、er stunning phys2ical presence. (黛安娜之所以受到公众的关注主要是她那令人倾倒的身段 。) 句中的“presence”如果译作“出席”、“存在”、“到场”等抽象概念 ,会让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又如 ,汉语的成语“胸有成竹”(to have a cardup ones sleeve) 如果望文解义的翻译为“to have a bamboo in ones chest”;而把英语的“play knife and fork”(饱餐一顿) 望文生义的译为“舞刀弄叉”都会让人贻笑大方 ,当然这里牵涉到了文化障碍问题 。综上所述 ,思维的差异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

28、因素 ,它对于译文的准确性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 , 我们在实际的语言教学和实践中 ,不仅要重视语言和文化现象的罗列和分析 ,同时要重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的研究 ,既能认识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共性 ,也能辨别其个性 。只有在对语言 、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正确理解下 ,才能使双语转换得贴切 ,自然 。参考文献 :1 Quirk. R.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 anguageM .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1985. 2 Haliday , M. A. K & Husan , Robert.C

29、olesion in English Long2man London & New York ,1976. 3 刘立剡.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J .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4 , (7) .4 高桂莲. 思维习惯对翻译的影响 J . 宁夏社会科学 ,1999 ,(6) . 5 司显柱. 论英语民族思维模式. 语言. 结构及其翻译 J . 外语学刊 ,1999 , (2) . 6 洪堡特.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A . 伍铁平 , 姚小平 ,译. 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 C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Difference in Language and T

30、hinking Demands DifferentStrategies in TranslationCHEN Chun2hua1, ZHU Xiu2mei2( 1.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425006 , China ; 2. Public English Department , Xiangnan University , Chenzhou 423000 , China)Abstract : The philosophical mechanism

31、 of language includes three aspects of thinking : its mode , its charac2teristics and its style. Thinking is limitlessly rooted and language is inseparable attached to it . Language is not only a tool for people to express themselves and to get to know the objective things , but also a main carrier and expression of thinking. Aiming at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ink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 this paper triesto explore some strategies in translation.Key words : language ; thinking ; differences ; structure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