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中寻找写作教学点评课稿.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26541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文本中寻找写作教学点评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在文本中寻找写作教学点评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在文本中寻找写作教学点评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在文本中寻找写作教学点评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在文本中寻找写作教学点评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文本中寻找写作教学点评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文本中寻找写作教学点评课稿.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在文本中寻找写作教学点评课稿开场白:我不是一流老师,而是一线老师,不是一等老师,而是一般老师,感谢黄老师给我这一线一般的老师有参与教研活动的机会,抓住这活动的契机,我今天不愿当“好好先生”,要当受教的“好好学生”,居高临下的批判阎王,而当平等中的发言者。今天我就从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来谈谈自己对这两堂课的粗浅的看法。一个一:一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始终遵循着一个终极目标。这次黄老师给的主题教学任务:阅读教学中落实写作训练。百通过阅读让学生能够用传神的动作抒写心中的感受,土通过阅读让学生能够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深情。“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阅读和写作的紧密关系

2、。写作能力的提高,靠的是学生的积累,也靠平时的有效训练,如果能够在平时的单元阅读教学中“举杯邀明月”,有意识地融入多种写作训练,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而这样阅读与写作融为一炉的教学势必有区别于一般的阅读教学。这两堂为了达到写作训练的教学目标,对教材作了精心精简的处理,这两篇文质兼美的经典散文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写作特色,可短暂的45分钟只能允许我们删繁就简,如百从学生熟悉的鲁迅画像导入课题,紧接着带领着学生直奔百草园看好看、听好听的、玩好玩的欣赏品味“乐”,再巧用“这些景物都出现在同一个季节吗?”一问引出对“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赏析,这样很清楚地并且毫无疑问的

3、将美女蛇的故事打入了冷宫,如同制片的导演一般特意加进了捕鸟的特写镜头,通过词语的替换来品读让学生明白传神的动词在描写活动中的作用,为下面写作训练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将24的长文仅仅选了4段,而且在这4段中的每一段也仅仅选了重点几句,特别是被教师们津津乐道的第2段也是重点选好玩的来品味,因为这里面有着传神的动词和动词背后童年的好奇等。土地的誓言也是如此,对于两段都有着对故土生动描写,她也只重视入手,让学生找出誓言并品读誓言及蕴含其中的感情(那炽痛的热爱,那满腔的悲愤,那坚定的决心),继而用“对这片土地又如此泛滥的情感呢?”作铺垫对东北风景与特产的品读,从用词、修辞、句式等语言角度来引导学生如何用生

4、动的语言表达深情。其实课堂就犹如写作一样,要做到中心明确,思路清楚,与教学中心无关的教材纵使美轮美奂也只能横下心忍着痛,一个字-割。这样就避免了“面面俱到,等于不能够到”的尴尬局面。围绕明确的目标去筛选最典型最精彩的语段设计最清晰最简约的教学环节达到了最高最好的效果。她们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由于教学目标明确,这来两堂课的确做到了解决好一两个真问题,留给学生真实受用的东西 ,从后面写作的展示来看,学生都学会了云运用。其次教学内容简约,用好有限的学习时间、精力,选择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抛开繁杂的知识,于是设计的环节也相当简化,没有设那么多的学习环节、学习障碍、陷阱让学生去钻。提高了学

5、生思考的积极性,也做到了有的放矢,可谓有点“懒师培养了勤学生” ,学生的主体地位很明显。特别是第一堂课教师用语很简洁:就像她自己说的,让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让听课老师一听就明。她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能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有所收获的教学。语文课要留下鲜明的形象,留下鲜活的语言,留下至诚的情感,留下至真的感悟。这两堂课轨迹应是始于目标而又归于目标,综合推进,整体滚动,有机地将诸方面的学科素养培育巧妙地串连融合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滚动的轨迹就是课前预设时的理想教学主线。主线应做到清晰分明有效教学, 听后我想:我们不能改变时间的长短,但我们可以左

6、右时间的安排。我们不能左右文本的长短,但我们可以删剪文本的内容。两个二: 品读和仿写 体验和感悟 新课标阅读和写作的目标特别注重体验和感悟,要求阅读“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这两堂课能够在教学中读写结合,运用品读和仿写激发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朗读,是开掘感受体验的根本方法,一次次的朗读,一次次地感受内容、进入情境、体验情感的过程。不管是范读还是齐读都是对语言文字及其思想情感的感受体验积累达到一定的量以后,必然引发学生言语质量和思想认识的飞跃,有利于内心体

7、验的丰厚和深化,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作者对百草园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描写无不饱含着诚挚的热爱,尤其是“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只有引导学生在初步感受体验的基础上不断地诵读、涵泳,读出韵味,泳出情味,才能真正地体验作者对百草园挚爱的童心、童真,才能更好地开掘深化自己的体验。再如:冬天雪地捕鸟一段,也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诵读,才能深切体会其中用词的精妙、传神和作者兴奋、激动的心情。这些诵读、涵泳也极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同时也为学生的“感悟”作好的坚实的铺垫。联想也是老师让学生进入体验的方法。使学生更能由阅读联系自己,“由彼及此”,“

8、推人及己”,加深体验与感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如百中通过朗读体味“乐”x,你有过这样地经历吗?蟋蟀在这里弹琴,这是快乐的体验,那么假如是痛苦的体验呢?捕鸟过程也通过朗读去体味,而动词的替换这个环节中的对比也是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生活的经验和体会,文本蕴涵着的情感与启发更多的是感悟。写作训练这个环节中的温馨提示中更是唤起学生的童心和逝去的快乐。所以当学生呈现出的画面是如此真实和亲切。仿佛讲这事的是学生,而做的事是我们。设置生活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土中用江南的风景与特产唤起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同学诉诸笔端的也都是可触摸的亲切和可观赏的悦目,最后的誓言仍然是离不开唤起同学心中最诚挚的情,

9、发出最热情的爱。如果执教老师能将几个家乡的画面一幅幅出来,再调用学生词库中积累的词语,慢慢唤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那么老师的语言情境设计又是至关重要。遗憾的是教师没在引导的语言中唤起学生的情感。再如百缺少的的是朗读时教师自己感情的投入,童年的快乐是属于鲁迅的,也不属于老师也不属于学生,学生没有走进雪地不鸟的乐趣,因为学生在找到相关语段时教师没有即使进行指导朗读,通过读去进入作者的快乐,体验文本的快乐,特别是在老师范读第九段时,那种离开的怅惘与不舍更没有传达出来,此时如果引进音乐那把便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再看百课中写作情境的设计就缺少了语言可以唤起情境的作用。如果,将“你们肯定做过游戏,从中选

10、取你深刻印象的游戏来写写”换成鲜活的教师设计的语言,可能更能唤起学生对童年游戏的追忆,如可以把它换成“童年也无可挽回的从老师身边溜走,老实的童年是卷起裤脚一脚浅一脚深的在春日的田野里捉青蛙,童年是在夕阳落山时精心挑选细石向泛起粼粼金光的湖面打水漂,童年是一手牵着妹妹一手牵着风筝与春风在跑。你们的童年呢?”再由学生接着刚才的句式说,我相信学生能够说出许许多多自己做过的游戏,那么那个比较逊色的温馨提示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多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设计一种语言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一唤起他们心底的温柔的回忆,这样语言与情感又一次绑定在一起,也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以上所设的“

11、情境”是作为促使学生主动地感受、体验的“教学刺激”和“学习条件”而存在的,它不同于教师“告诉”或“宣喻”某种现成结论,它只是借助于某些可供利用的资源去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去唤起学生的内心活动,并试图模拟一种真实情境,给予“真实任务”,使阅读主体在特定情境中,调动多种感官,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在身临其境中激活体验。听完课我想:我们不能取代学生的地位,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的方向,我们不能左右学生的发言,但我们可以唤起学生的体验。三个三: 语言、主题、情感 学生、老师、文本 指导、写作、交流在这两堂课中我们不难发现执教老师将黄老师给个研讨主题都不约而同的将语言、情感、主题作为课堂环节设计的三大元素

12、。他们都抓住文本的独特的语言去体会作者的情感,由情感再去领悟文本的主题,再由文本的主题拓展到写作的主题。语言、情感、主题也是大部分文学类作品最关键的因素,也是教师走进文本学生走进文本的三把钥匙,通过对文本这三大因素的细读后才有自己的感受,才有很大的空间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所以老师对文本的深层对话设计各个主问题与子问题,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为途径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独特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理”由“文”出,由“文”及“理”。这里的片断训练的“理”也就是写作方法是有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感悟出来的,这个过程不是教师注入式而是老师给了梯子自己去摘取果实的,在无痕无形中

13、让学生知道了写作技巧,接着老师继续留足时间给学生训练,训练到位后,把精彩留给了学生,课堂便成了学生展示习作的舞台。留给学生的舞台是大的,特别是将老师评论的大权下放给学生教师学生互评虽然有着认识的深浅之分,宽窄之别,还会有对错之差,但正是这种参差不齐的写作体验让学生得到了思想的碰撞、意见的交换、言辞的交锋,促使学生对传神的语言描写过程抒发感受有更深的认识,使得学生个体的写作得到了完善、深刻并得到提升。这也是课堂内部最易开发的教学资源。如土评价学生的习作时,再次将这堂课的主要写作特色通过习作评语来渗透,那么无疑是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若能够让学生也参与评论,那么知识波及的范围会更广,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当当是老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对话了,课堂的资源生成可能会更多。所以我想:我们不能左右课程的开设,但我们可以开发课程的资源。听了这两堂课感觉上好一堂课好难。教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教学千古事,难免见仁见智。更何况,我们处在变革之秋,学术的繁荣,事业的兴旺,必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以我的言论仅仅代表自己的粗浅的想法,希望能自己能在评课中更好的看清自己,更好的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完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