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蚂蚁”和“汉语长堤”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蚂蚁”和“汉语长堤” .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英语蚂蚁”和“汉语长堤” 天山网 2009年12月11日 11:43:43 先看一段从书上摘下来的话:“Erin Manning是一位居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的专业摄影师、教师和电视工作者。电视观众将Erin视为 The Whole Picture的最佳主持人,The Whole Picture是HGTV-HD和DIY网络推出的、获得TELLY大奖的数码摄影秀。”再看从报纸上抓过来的标题:“MG:MY年轻生活的GENE”“上海加入LIVE8”“哪款AOC,卖到了VDP?”对于这样汉英夹杂的文字,只懂汉语不懂英语的人看不懂,只懂英语不懂汉语的人也看不懂,懂汉语也懂英语的人也不一定看得懂。越来
2、越多的“英语蚂蚁”,已经开始一点点啃食我们的“汉语长堤”。伴随着学英语的热潮,人们对英语渗透汉语文化的现象丧失了应有的警惕。这不禁让人担心,如果任由这种现象泛滥,若干年后,汉语将变成汉英混杂、不汉不英的语言,而不再是独立、完整的传情达意的语言体系,汉语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可能发生根本性动摇。汉英混杂主要有几类情况:人名、地名、单位名不翻译,直接以英语入汉语,如本文开头援引的例子;科技新词、品牌名称、专业术语、英语缩略语不翻译,直接入汉语,如IT、DV、WTO、GDP、CEO、CPI毋庸讳言,英语仍是当今世界的强势语言。与社会迅猛发展同步的英语新词,产生的数量大,传播的速度快。由于有
3、关部门没有及时确立翻译规范并进行权威公布,社会交流又一刻也不能等待,造成许多新词在汉语出版物中直接以英语名词出现。在出版物和新闻媒体上出现的汉英混杂,危害更甚于互联网和日常会话。因为它既向大众传播,又起着示范作用,还作为历史记录传于后世。对于这一紧迫问题,能否在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基础上,组织一个权威高效的翻译规范委员会,负责外国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和科技术语的翻译规范工作?能否建立一个官方网站,一有新词出现,立即组织翻译审定,并在官方网站公布,以适应公众和媒体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教育部门管好学校,新闻出版部门管好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部门管好广播电视,汉英夹杂的局面也许能够有所改观。
4、英语作为世界上的强势语言,对汉语的影响在所难免。公民个人如何使用外国语言不必干涉,但国家要划定一个底线,守住主流文化的阵地。这些阵地应该包括汉语文出版物、政府公文、广播、电影、电视、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在境内销售的商品名称、居民身份证等等。语言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大系统,但我们不能因为语言的动态性发展,就放弃规范化、标准化的基本原则。汉语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它关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对英语渗透这样关乎中华文化命根子的问题,我们还真是大意不得。 (傅振国)稿源: 人民日报 责编: 王树勤艺术普及贵在细水长流 天山网 2009年10月30日 11:02:15 尼尔波兹曼
5、在他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援引赫胥黎的预言“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来表达对娱乐无度的后工业时代文化生态的忧思。事实证明,这个严肃的思考者并不孤独。证据就是,该书自出版以来不断再版,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反思,而高雅艺术则成为矫正“至死”的“娱乐化”行为的一剂良方,成为给社会文化带来救赎的文明宝藏。在中国,也不例外。在古老的东方哲学中,文化化人,艺术养心。在娱乐至上的流行文化抢尽风头的时候,对高雅艺术的弘扬显得尤其难能可贵。高雅艺术走进校园活动标举已久,4年前,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手将这项活动推入更宽广的公众视野。在与活动相关的一系列调查里,以下两组数据颇值得人们玩味。其一,据不完全统计,近
6、80的学生是首次观看高雅艺术演出,尤其是在中西部校园演出时,超过95%的学子是第一次欣赏高雅艺术。其二,在观看了高雅艺术的大学生中,表示“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占93.7;表示活动具有“震撼心灵”、“提高了艺术修养”等积极效果的分别占到89.6以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80后”、“90后”的文化审美需求感到忧心忡忡,流行文化排山倒海而来,那些凝聚着人类数千年文明的高雅艺术几被窒息。今天,在这些数据面前,我们看到了高雅艺术欣赏渠道不畅带给年轻一代的困惑和年轻一代对高雅艺术的渴望。高雅艺术从来都不应该束之高阁,也不该是只有少数人享受的专利。高雅艺术是全人类共有的文明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讲,一
7、个民族的艺术修养是其精神文明发展高度的重要标志,文化潮流和审美鉴赏决定了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文化艺术品位。它应该是鲜活、生动,人人皆可享有的。于是,此时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或许正是当下高雅艺术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它与年轻人之间筑起了难以逾越的鸿沟。有人说,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而不重视美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影响的是我们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2006年至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在全国各高校演出了500余场,惠及500多万学生。但这还仅仅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毕竟,我们现在的传播内容还主要是舞台艺术,受众也更多地局限在高校学子。高雅艺术的普及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要让更多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走进剧院、美术馆、博物馆,我们的传播内容还要更丰富,传播对象还要更广泛,而当莘莘学子从校园步入社会,他们享受高雅艺术的权利也不应就此画上句号。小到个人、大到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权宜之计,贵在积跬步至千里的细水长流。只有当全社会都充分享受高雅艺术之时,我们的艺术普及工作才能迈上一个新台阶。(刘 阳)稿源: 人民日报 责编: 王树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