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大学读书心得800字.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3033 上传时间:2020-10-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见大学读书心得800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看见大学读书心得800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看见大学读书心得800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看见大学读书心得800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看见大学读书心得800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看见大学读书心得80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见大学读书心得800字.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看见大学读书心得800字 用看见书里的话来自省: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永远与真实站在一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看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看见读后感1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厚实。封面上的柴静,穿着简约,微笑恬然。背后是一群戴着袖套的农民,还有一堆干柴。序言里有一句话打动了我:“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前不久上信息课,搜索有关“抵御网络暴力“的内容,一个窗口立即跳了出来”高跟鞋虐猫事件“。二零零六年的事儿,居然还会跳到

2、显示屏最显眼的位置。“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名山镇的名山岛公园拍摄的女子以高跟鞋虐杀小猫立即停止王珏药剂高工的工作,停发工资对李跃军立即停止其工作,等待事情的调查和处理”贴吧上谩骂一片,有些言辞甚至比事件本身更不堪入目。而我看见的,就是一个彻彻底底失去人性、失去道德底线的疯狂女人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报仇泄恨。看见里面有个章节“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讲到虐猫事件。文中的王女士和我片面印象中的那个残暴的女人相距甚远。她无助,抑郁,孤独,凄惨;她婚姻有多年的问题却从不向人说起;她两眼空洞,哀求似的对记者说:“其实我也很善良很有爱心,这件事只是欠考虑。”( )这些,是一个简短的虐猫视频里看不见的。就像这本书

3、里写道的:“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采访后,柴静发给王女士一条短信:承受痛苦对我们都是一种清洗。她没有回。这个饱经风霜的女人还蜷缩在墙角嘤嘤地哭泣。她此时的弱小,与那只高跟鞋下的小猫无异。原本只是愤怒的我竟开始悲哀:“既然王珏虐猫引起了公愤,为什么没有人大胆地站出来,指责那些人肉搜索通缉虐猫者的人?王珏攻击动物,人们攻击她,又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呢。”忽然明白了书中的一句话:“知道和感觉,是两件事。“感觉,需要我们先去看见。看见最后一个篇章关于是陈虻的逝世的。“以为他会带着个难看的光头出院上班,絮絮叨叨讲生病的经验:哎,我最近想到了十个人生道理你怎么不拿笔记一下?每句都记

4、说明你根本抓不住重点”忽然想起了我的小学恩师。经常罚我站着听完整节课。好几次,辛辛苦苦写的作文得到他“八股文,重写”的评语。准备在山区小学的赠书仪式上发言,他说“不能读稿。背?当然更不行。”后来我上去讲了两个小故事,意外获得掌声一片。曾经对这些恨得牙痒痒,有时候甚至委屈地掉眼泪,现在却似乎有些留恋了。这或许是我一种稚嫩的“看见”吧。不久前的一个清晨,我们迎来一如既往漫长的晨跑,跑到第二圈,一群小初一疯了似的从后面奔来,冲出终点线。朋友感慨:“这帮人挺厉害的啊,我们当初哪有这么多人冲在最前面。”我盯着她的脸说:“我们晨跑的时候,跑得快的人都在队伍最后给拖后腿的人加油鼓劲。这一届初一那么多人落在后

5、面,为什么前面的同学不带一带、拉一拉?他们只知道冲刺,而我们懂得责任。”朋友看我的眼神带着些许惊讶。这个傻乎乎的小妞什么时候这么有思想了?我朝她努努嘴:“看见了,就忍不住说出来了呗。”原来看见不一定要用眼睛。书的背后有这么一段话:“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我经常气愤我们的新闻报导永远都绕不开有毒食品、明星吸毒、交通事故、偷抢嫖赌几个腐朽得散发恶臭的话题。或许这个社会的黑暗的确深不可测,但还是有那么多温暖的故事,那么多引人深思的点点滴滴。它们就在身边。只要我们看见。看见读后感2知道这本书,还要说起柴静的新闻发布会。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厚

6、厚的采访稿件,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着重记下的,是那些新闻里的人,也是她这十年里的成长路程从一个被别人批评后就会眼泪打转的小女孩,到一个挥洒自如的女强人。说实话,这并不是本好看的书,看了总觉得心里堵。书中,一章就是一个专题的采访。二十章,二十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是感动,也是沉重。这些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的标志性事件,也不是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面,他们只是那些留给了作者深刻印象的人。“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柴静这样说道。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

7、着这章中,描述的是非典时期的故事。平凡的文字中间,没有过多的渲染感情的辞藻,却能轻易带我们进入那个大锅一样的北京。没有让强求柴静做这期节目,甚至连她自己也不能确定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那个集中病患的天井,就是四周楼群间的一块空地,一个楼与楼之间的天井,加个盖,就成了个完全封闭的空间,成了输液室,发热的病人都集中到这里来输液。二十七张床几乎完全挨在一起,中间只有一只拳头的距离。白天也完全靠灯光,没有通风,没有窗户,只有一个中央空调的排气口,把病菌传到各处。那些病患大都是SARS的感染者。我无法想象来到这个地方需要多大的勇气。那沉闷的、带着死

8、亡的气氛似乎比病毒更能侵蚀人的身体。病房中凌乱的被褥和四脚朝天的椅子,意味着逃命般的撤退。但是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她很少感到恐惧:“有一些比这更强烈的感情控制了人。”尽管,她活在每天早上测量体温以确保自己并非感染了非典这样的噩梦之中。书中有一张照片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柴静蹲在地上,为一个哭泣的男孩擦拭眼泪那是双城时间中一个失去及姐姐的男孩。这个饱受非议的镜头让很多人怀疑她是不是“表演性主持”,甚至有人因此戏称她是“新闻戏剧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实,柴静表现的是最纯粹的真实,让很多不习惯真实的人感觉她不真实。这样的真实用冷漠的视角去看待,自然也就蒙上了矫揉造作的影子。之所以书中常有有这样的真情流露,因

9、为她希望一本书是关于人,而不是关于我。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看这本书,总让我很容易联系到自身。从刚开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说出:“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的柴静;到被工作和现实打击得一败涂地的柴静;再到激励自己,站起来告别过去,重新出发的柴静;最后是延续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静。从这些柴静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过去,现在,未来的自己。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同,但总会有相似的心迹。我并没有像柴静那样轰轰烈烈的成长过程,也无幸像柴静那样有那么多人为她点

10、燃明灯。事实上,我的成长之路才刚开始。曾经,我很害怕成长,很抗拒成长,因为成长之路没有那一条是平顺的,这条路上都布满的荆棘,我害怕我会承受不住,我害怕我会在这如迷宫的路上迷失,在看见这本书里,诚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来的我将要承受的东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长的艰难,也看到了破茧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睑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说是她一步一步蹒跚向前的足迹,又或者说是她不时回首反思的身影。这些都使我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解渴的甘泉,饱腹的美餐,从她身上我找到了一个能助我顺利通过成长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现实将要给我的挫折。听过别人评价柴静的一句话:“柴静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瘦弱的

11、女孩子,但她的节目很有力量。”柴静的节目我在之前从未看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个,看的是告别卢安克。在这个节目里,她的出镜率并不是非常高,但她在镜头前总是很冷静,无论是煽情的场景还是失控的场面,她总保持一贯的冷静客观,在没有用多少笔墨写自己并且像白描似的看见里面也一样。但即使是这样的冷静,这样没有装饰和点缀的看见,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此中的酸甜苦辣。看了双城的创伤后,我的心情很抑郁,这种感情不浓却化不开;在山西,山西一章里,书记跟老头儿的那一番“国家是先发展再治理”、“有钱就能治理”的话,回荡在心头凝成郁结;在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一章中,看到那个没能求出小女孩,最终只能够给她两个糖的记者

12、在嚎啕大哭时,我虽没有泪眼婆娑,但心里犹如被蚁啃噬一样。柴静带给人的力量,不是来自这些故事本身,而是来自于柴静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她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也让我们跟随着她去认识我们自己。在看见的宣传片里,柴静说以前别人认为她是一个如林妹妹般的人物,但我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挥洒自如的女强人;书中以前的柴静是一个被批评后会“眼泪打转”的女孩,但现在的柴静无论面对什么都能够镇定自若;曾经的柴静一个心气高傲的文艺女青年,现今的柴静已经化茧成蝶。看见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别人的故事,也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自己的故事。十年之间,从非典、汶川地震,到家庭暴力,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

13、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作为讲故事的人,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正是透过这些注脚,我们才得以真正地看见。看见读后感3在看见一书中柴静写了她在十年前当直播主播时的采访每个故事的始末。也是她当直播记者酸甜苦辣的经历,她从自己当记者开始写起: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那个温暖的跳动就是活着;双城创伤;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沉默在尖叫;山西,山西;我只是讨厌屈服;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只求了解和认识而与;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事实就是如此;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逻辑自泥土中剥离;无能

14、的力量;采访时并邮件的互相探问;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陈虻不死。从这些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实,要实事求是,评论事情要客观,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和宽容别人。用看见书里的话来自省: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永远与真实站在一起。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更多的试着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理解这个世界。通过读柴静看见一书的点滴感悟:生活中最勇敢的事莫过于,看透了这个世界,却依旧爱着它;有时候,你把什么放下了,不是因为突然舍得了,而是因为,任性够了,成熟多了,也就知道,这一页该翻过去了;一个人良好的自

15、我认知*于对自己生活和情绪的掌控,*于乐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从容的内心。让我们在工作、家庭、社会都要担当的压力下,做到内心坚强,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少一点猜忌,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浮躁,多一谈定,少一烦恼,多一点快乐!因为,一个人快不快乐幸不幸福其实是由自己主宰和内心决定的!正如柴静理解的幸福:即使开着破车只要前行就好!看见读后感4柴静,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相信如果柴静小姐抛开电视节目的话,大概会是个出色的文字记者。看见这本书,人物鲜活,故事真实,感情质朴,细节动人。一本400多页厚实的书,分两次竟可以读完,这也许得益于她的文字写得踏实,没有戾气。何为戾气?就是不满、忿忿不平、攻击式的利剑。

16、不同于尖锐的政治时事记者,看柴静的*,不会有太多让你感到不适的地方。客观地来说,读这本书,就像是带你浅浅地经历她在央视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见的毕生难忘之场景。看见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个人所经历的真实的十年。柴静的新闻始于生命,最终也回归生命与人生的思考。2003年的“非典”让她最直观看到死亡与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实的态度。如果说一个人没有看过生命如何消亡,他就无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陈虻是柴静在新闻中的引导者,他的逝去,让三十而立的她再次思考生命与人生。书中的这十多个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也不是那些最轰动的节目,而是每一个故事之间都被一种叫做“理解”的东西串联起来

17、。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被其他人影响的过程,而人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自己的经历,也来自于对经历的理解。看见他人的人生,其实也就是看见自己。用柴静同事王开岭的话来说:“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用柴静自己的话来说,“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400多页的书,也没上几张个人照片,弄几个名人;不写八卦、不扯段子、不摆朋友录;不肯将就成文,篇篇使劲全力,满心满意都在纸上。凭自身的采访经历,事后反思,连缀成篇,看似“小”,实则写的正是那个大大的中国,和中国的人

18、。看见读后感5深蓝色的封装,一位极具亲和力的女子和几位老人的合照,中间大大的“看见”两个字,署名是柴静。无意间,在网上看见这本书,思索良久决定了买下它,不为其他,只为那封面上的微笑。本以为本书是一位记者辉煌一生的自捧,但事实往往出乎意料,她在这本书中写下的是她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成长经历。从进入央视到陈虻之死,十年看见,我看见的是一位尖锐、激进的少女逐渐磨平棱角,温和圆润,破茧成蝶的成人礼。将近一周,匆匆看完了这本书,它给我最大的震撼与共鸣,不是人,不是事,而是在一次次话语交锋中正与逆的悖论。在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中,走进非典病房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病房深处那心

19、若死灰不复温的呢喃,更不是那个护士的失神彷徨,而是危难中柴静奋勇当先的决绝,“我不知道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一个声音告诉我,我必须知道。”霎时我的心脏猛地一顿,血液停了一秒。脑海中又回荡起她的话语“我摸着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第三章双城的创伤里,“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节目会以无解来结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实的世界即使可能如此。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双城连续服毒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故事最后的无解给我们以一种无能为力,但更多的是真实,柴静是人,不是神。第七章里,山西!山西!颇有文艺范的开篇层层递进引出了老生常谈的话题,环保污染!她用近乎于白描的语言,平铺直述讲:“山西省长谁来干,临汾人民说了算”,“当年送我小蝌蚪的小男孩,是国土局的一个科长,服刑一年”平平淡淡的两句话,给予了同为山西人的我一种深深的共鸣。看见写的不是人,不是事,而是人生。故事所透出的哲理性,思维性、逻辑性和真实性,引发了我们一个又一个深刻的思考。但更多的是对一个个现实悲剧的无奈与无能为力。我想“中国梦”就是想要建立一个美好的乌托邦世界,让这些悲剧不再重演吧,这是国人的梦,也是我的梦。终有一天我要站到足够的高度,为着这业奉献我的热血与生命。这是我的梦也是中国梦!看见大学读书心得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学生作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